首页 百科知识 构建地质学人才创新能力质量评价科学体系

构建地质学人才创新能力质量评价科学体系

时间:2023-09-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构建地质学人才创新能力质量评价的科学体系,通过改革评价导向,促进学校科研发展和大学生教育教学从讲任务成果总量向讲人均任务成果转变、从同质化向特色化转变、从单一学科向学科交叉转变、从低标准向高标准转变,不断增强学科专业发展后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创新能力水平。

地质学人才创新能力质量评价是学校在内外因素的支持下,通过测量评价技术手段,充分挖掘教育教学的各类资源,促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满足国家、社会、个人、学校发展需求的系统方法,把质量管理的能力有组织地发挥出来,构成一个在质量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的信息采集与反馈系统的通畅性,构建学生评价、人事评价、课程评价、教学评价为一体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来激励和约束教职工的教学及工作行为,使老师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培养知行合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构建地质学人才创新能力质量评价的科学体系,通过改革评价导向,促进学校科研发展和大学生教育教学从讲任务成果总量向讲人均任务成果转变、从同质化向特色化转变、从单一学科向学科交叉转变、从低标准向高标准转变,不断增强学科专业发展后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创新能力水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通过自评与他评,在国家、社会、学校、院系、教师和学生之间开展各有侧重的教学评估和质量监控。强化教育教学监控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订好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同时建立健全各级教学督导制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制度等。在大学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实践教育—培育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有相应的条件作支撑,也就是说,依托平台争取科研项目,通过项目研究才能出高水平、标志性成果,这是实现人才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支撑点。

一、评价

对于人才评价,标准是多样的,有很多人认为考试分数高的应该是优秀学生,可以称为人才;也有以学位高低来论人才,如博士学位相比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要高;也有以专业技术职务或职称高低评价人才的,认为高级职务是层层选拔出来的,应该高些;近年来,将获得项目资助级别、人才计划、科技奖励等多少或等级情况,作为对人才评价和能力强弱的标准。可见,在当前评价体系中,大家对分数高、学位高、职务高、奖励大的人才,认为其能力一定强,创新性一定大。某一阶段结束后,对该培养阶段取得的标志性成果进行客观、公正、公平的评价。每一个人才成长阶段或培养环节,都有相应的评价标准或成果要求,严谨、务实的学风是在每一个阶段必须倡导的,以德育人必须放在人才培养和评价的首位,而且应该贯穿于人才成长的全过程。

(1)大学本科教育阶段,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标准包括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地质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技能以及初步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某项技术工作的能力等。为适应创新教育的发展,教师应根据课程和专业的特点,综合运用笔试、口试、闭卷、开卷等形式。在考试内容的选择上多出综合性思考题、分析题、应用题来测试学生运用知识和独立创新的水平。让学生就所学内容和自己的兴趣撰写论文,作为考核的一部分,这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把笔试与口试分占一定比例来计入考核成绩,学生的发言次数、质量及讨论课表现都涵盖在内。如果学生提出新颖的看法和独到的见解,可单独给成绩,以此来鼓励学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本科教育阶段,要重点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不盲从教条的风气,培养不单纯依赖书本、自己找资料的习惯,特别是从一年级新生开始就要培养大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让大学生尽快尽早热衷于地球科学事业。

(2)研究生培养阶段是地质学基础研究创新人才成长阶段中最重要的环节。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标准包括掌握坚实宽厚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浓厚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并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原创性成果包括发表SCI论文、EI论文,毕业时能结合基础研究项目完成高水平、高质量、具有原创性的学位论文。

(3)发展阶段主要是在人才的使用过程中培养、锻炼,实践性较强。该阶段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主要包括入选省部级或行业高层次人才计划、担任省部级学术团队负责人、担当本单位或部门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博士后研究经历等。

(4)成才阶段的主要评价内容和标准包括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担任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和学术研究骨干,创新群体负责人,参与国际地学研究计划(如IGCP、WCRP、IGBP等),在国际地学组织(国际地层委员会侏罗纪分委会、国际地层委员会奥陶纪分委会、英国黏土矿物学会、美国科学促进会、国际有机岩石学会、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国际矿床地质学会、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国际学术组织委员会、美国地质学会等)担任学术职务或任国际地质学期刊编委,公开发表具有一定影响和一定数量的SCI、EI学术论文,获得国家或省部级科技奖励等。

二、项目

项目是促使人才成长、产出标志性科技成果的重要保障,没有科研项目就不可能产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成果,处在不同的人才培育阶段,有着不同的项目支撑要求。

(1)本科教育阶段,加大课外科技活动、研究性课程的学习和熏陶,并争取参加NSFC(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人才培养基金计划。特别是理科基地班的本科生应明确导师,对其研究能力进行训练。

(2)在研究生培养阶段,除进一步扩大知识面、训练研究能力外,更加重要的是要通过参加项目实践进行锻炼。通过NSFC育才基金、参加导师的基础研究项目(如重点重大项目、“863”计划、“973”计划等)来达到训练目的;通过项目支撑来保证其研究生学位论文具有原创性。

(3)在发展阶段必须参加国家重点、重大项目、“863”计划和“973”计划项目或负责其中的子课题项目;应该主持NSFC青年基金、自由申请、面上项目等基础研究项目;负责全国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实践证明,只有拥有这些项目支撑,才能做出成效,达到评价的标准。

(4)对照拔尖人才的评价要求,必须承担并负责重点项目、重大项目、“863”计划、“973”计划等项目,只有这样才能出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才能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同,得到社会的认可。

三、平台

平台是指设施精良、人才汇集、机制创新、竞争力强的高水平地质科学研究基地,它是地质学青年拔尖人才走向成功的基础保障,好的平台将加速青年拔尖人才成长。

(1)在本科生教育阶段,主要通过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野外地质实习基地、实验室等平台完成此阶段培养目标。

(2)从研究生培养阶段到人才发展的实践阶段,再到成才阶段,平台建设与条件的支撑是最重要的,国内外人才成功培育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平台主要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地质学术研究中心、创新群体、野外地质观测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包括工作站或产业基地)、地质博物馆、地质学国家重点学科点等。不同的平台对拔尖人才的成长功效大小不等,但对成才作用却是一致的。

四、环境因素

环境是指人才赖以生存、得以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影响人才成长的各种外部要素的总和。实践证明,创新人才成长发展不仅与自身内在素质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必然与周围环境发生作用并产生互动。环境也正是通过人才的心理变化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取向,良好的环境是创新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重要条件,没有良好的环境,创新人才、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得以产生。良好的环境包括实验室设备更先进、资源共享更好、收入更高、自主性更强、人际关系更简单等。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创新人才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天赋,追求自己的地质梦想。

环境应该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包括原始创新的优秀人才、研究经费、实验仪器设备、工作空间和科学合理的研究组织或团队,这些属于有形的且物质化的,是人才创新工作的物质基础,只有拥有良好的物质基础,才能保障人才自由地展开科学研究和发现。软环境主要有:在政治经济方面,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价值观等具有控制性和导向性。强国所孕育的拔尖人才总是多于弱国,比较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发达的经济基础对拔尖人才的成长将会更加有利。在人文社会环境方面,包括社会对地质学青年拔尖人才培养的态度、成果认可的方式;单位组织对拔尖人才的评价方式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富有活力的学术研究团体或学术组织及文化氛围等。着力营造并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事业、帮助人才干事业的社会环境。在教育培养方面,名校良师是教育成才的关键因素,没有名校平台和良师的指导、启迪,仅靠个人奋斗是难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大量成才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在政策制度方面,具有激励性的政策、规章制度和措施对人才的成长具有正强化作用,否则就不利于拔尖人才的成长。创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学术组织载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事分配制度,包括晋职、晋级、奖励、研究配套经费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