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外关于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研究
国外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中世纪欧洲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就是典型的“学生大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大学组织管理中的作用。汤姆逊(1984)在《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中就描述和分析了中世纪大学的学生行会,他认为学生行会是为保护行业成员利益而组织起来的机构[26],这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实践的先河。博伊德(1984)在《西方教育史》中也将学生行会看作是学生联合起来共同保障自身安全的组织。[27]拉斯达尔还在《中世纪大学》一书中将公民权利作为学生型大学中学生权力的基础前提。[28]
在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具体制度方面,英国学者阿什比(1983)在《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中指出,英国绝大多数大学都允许学生代表参加大学的理事会和评议会,学生权力得到提升。应该鼓励学生在学校管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使得学生享有与教师、行政人员平等的地位。他还研究了学生评教,认为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就是拿到牛津、剑桥去也毫不逊色。[29]美国学者卡巴(2000)认为,西方高校在董事会和校务委员会等管理机构中广泛吸收学生参与,使学生有机会学习和运用民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学生自主自立能力的提高。[30]约翰·S·布鲁贝克(2001)认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大学实现民主、效率的重要步骤,能够保证学校的有机运作和协调发展。同时,相对于学生代表在大学管理机构中参与管理,学生选课制度是学生间接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31]Karl Jaspers(1965)提出的大学生自主意识和自我负责也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研究提供了依据。[32]
2.国内关于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研究
国内对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
(1)研究国外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如李军(2003)研究了美国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历史,并将其分为静默期、出生期、成长期、爆发期和稳定期5个阶段[33],李宁(2002)则从最古老的大学——波隆那大学谈起,认为作为近代意义大学的先驱,对欧洲及世界各地大学的创办都有深远影响,后来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或多或少受波隆那大学管理模式的影响。[34]刘振天(1996)则研究欧美发达国家对学校管理改革的举措,认为加强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参与是重要举措之一,到20世纪70年代几乎欧洲所有国家都颁布法律保障教育管理民主化,保证教师、学生、家长等广泛参与学校管理。[35]金含芬(1993)认为,“参与管理”是《法国高等教育指导法》改造大学的重要原则,大学的评议会由教师、研究人员、学生和其他人员组成。英国的校董事会也必须由地方教育当局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与教师代表参加[36]袁锐锷(1998)指出,德国大学的内部领导体制是委员会制,强调民主参与,其最高权力机构校务委员会成员包括教授、助教、职员和学生代表,而法国高校的理事会成员中学生代表有30%以上。[37]张宝泉(1998)指出,英国全国学生联合会除了为学生服务外,还参与和影响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且1968年全国学生联合会和大学校长协议会共同声明指出,学生可以参与福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方面的教育过程,也可以评价教员的工作。[38]
(2)研究我国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相关问题。学者们在研究国外高校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实践的同时,开始反思我国高校管理体制中学生主体地位和管理角色的缺失。
部分学者主张学生没有管理高校的权力。如尹伟巍、杜希民(2006)认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最重要的目的是保障其基本权利,从权利角度讨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不能称其为权力。他们为学生管理权力是否存在设定了6个标准,而在我国高等学校管理的权力系统中,学生管理权力存在的主客观条件均不具备,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学生不可能成为高等学校管理权力的主体。[39]
大多数学者赞成赋予学生管理权。例如刘岩(2006)认为,高校的学生、教师、管理者三方之间没有本质的矛盾,整体目标一致。且大学生已进入成人阶段,较为成熟,具有一定的批判能力和辨别事理、参与管理的能力,他们参与学校管理并在管理中发挥自身能力的意愿强烈。因此,允许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可以更真实、清晰与客观地反映学生意愿。[40]在参与管理的内容上,有学者认为学生可以全面参与学校各项工作,如汤子平(1998)[41]、吴太胜(2008)[42]、徐志红(2008)[43]。有学者认为学生可以参与学校某一方面的管理,如熊勇清、茶世俊(2008)认为学生主要参与教学工作,进行反馈、监控、评价和决策等管理活动。[44]梁瑜、陶钦科(2008)则认为,学生主要参与与学生利益直接相关事务的评议、管理和监督。[45]
大多数学者都对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进行了综合论述,从学生参与管理的必要性、理论依据、现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对于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模式,部分学者进行了论述。如熊勇清、茶世俊(2008)认为,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较为理想的组织模式是成立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工作委员会(简称“学管委”)。学管委是由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的群众性组织,属于校学生代表大会和研究生代表大会下设的专门委员会。由校院两级管理,并设立学生个体、班级代表、院学生会专门委员会、校学生会专门委员会、校学生代表参与学校相关管理五个层次的工作模式。朱为鸿(2007)认为,完善和巩固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并授予他们参与管理的权力是学生参与的组织基础。还可以设置学生权益维护中心、学生事务仲裁委员会等机构来激活学生参与管理的热情,拓展学生参与管理的空间,使学生参与管理的活动组织化和制度化。[46]还有学者建议设立直接参与学校管理的学生委员会制度,学校最高权力机构中设置学生代表席位。[47]
3.评述
对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这一问题,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学者,尤其是国内学者对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是系统、深入的思考并不多。而且呈现出“三多、三少”的现象,即介绍国外大学生参与管理的研究多,立足于本土国情和传统的研究少;实践案例分析的多,系统研究参与权的少;从管理学、教育学角度研究得多,从法学角度研究得少。
因此,仍需要对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进行研究,尤其是对核心问题——大学生高校管理参与权进行深入研究。应该重点立足于我国的文化传统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变化,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参与顺畅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