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现代大学制度的重点任务是要完善高等学校的治理结构,尤其是要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群众团体的建设。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治理结构应该同时包括教职员工和学生等高校成员。在我国目前的高校治理结构中,政治权力、学术权力以及行政权力都是被法律和制度确认,并获得广大群众认可和接受的,完善治理结构主要是要解决现有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和政治权力之间的矛盾。对于学生权力部门,缺乏最基本的法律确认和制度设计,并且在高校成员和普通民众的意识中也未完全得到接受,因此是完善高校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要重点落实的部分,需要更多地关注。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高校治理中的作用,才能达到高校治理结构的完善,推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
【注释】
[1]王自雄.公权理论之演变.政大法学评论,2004(43)。
[2]温辉.受教育权入宪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48。
[3]董保城.德国教育行政“法律保留”之检讨.见:当代公法评论.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3:125。
[4]李奇,洪成文.“代理父母地位说”:美国学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主导理论.北京:比较教育研究,2004(4)。
[5]张维平,马立戏.美国教育法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161)。
[6]William A.Kaplin&Barbara A.k.The Law of Higher Education[J].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Legal Implications of Administrative Decision Making,1995,3(5):371~374,382.
[7]杜文勇.试论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1(5)。
[8]蒋少荣.略论我国学校的法律地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3)。
[9]马怀德.公务法人问题研究.中国法学,2000(4)。
[10]静蓉,雷五明.论学校与学生的行政法律关系.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12-04。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二条,1995-03-18。
[13]李福华.对高等学校学生权力的探讨——学生主体地位的政治学视角.北京:教师教育研究,2004(2)。
[14]陈瑞丰.高校学生权力——影响力的视角.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22)。
[15]David J.Hickson,W.Granham Asteley,Richard J.Bulter and David C.wilson:Organization of power,Research in Organization Behavior,1981(3):151~196.
[16]百度百科.高等教育大众化,http://baike.baidu.com/view/137967.htm,2012-09-24。
[17]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0。
[18]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论.邓正来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64~166。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82。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67。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16。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536。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56。
[24]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王彦华,梁豪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15。
[25]John B Boatright.Contractors as Stakeholders:Reconciling Stakeholder Theory with the Nexus of Contracts Film.Jou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2(26):1837~1852.
[26]王身余.从“影响”、“参与”到“共同治理”——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的历史跨越及其启示.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27]DillW.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orporate Planning:Strategic Management in a Kibitzer’s word.Long Range Planning,1975(1).
[28]杨瑞龙,周业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1。
[29]Diek VMatten,Andrew Crane.What is stakeholder democracy?Perspectives and issues,Business Ethics:A European Review,2005(1).
[30]Blair Margaret M.Ownership and control:Rethink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 the 21st century.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e,1995.
[31]America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Statementon governmentof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AAUP Policy Documents and Reports,9th ed.,Washington.D C,2001.
[32]Peter D.Eckel.The Role of Shared Governance in Institutional Hard Decisions:Enabler or Antagonist?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2000(1):15~39.
[33]Redmond,Rodney W.Faculty Involvement in Shared Governance and Decision Making:A Case Study.Morgan State University,2007.
[34]刘爱生,顾建民.美国大学共同治理的思想内涵.比较教育研究,2012(1)。
[35][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114~132。
[36]Blair M.For whom should corporations be run:an economic rationable for stakeholder management.Long Range Planning,1998(31).
[37]莫于川.公众参与潮流和参与式行政法制模式.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1,19(4)。
[38][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55。
[39]陈尧.参与式民主:一种新的民主范式.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0]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3:121。
[41]杨建顺.政务公开和参与型行政.见:杨解君.2001年海峡两岸行政法学学术研讨会实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21。
[42]张春莉.论公民行政参与.学海,2003(6)。
[43]徐增辉.民主行政浅析.行政论坛,2002(1)。
[4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6-04-12。
[45]阿吉里斯.个性与组织.郭旭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5。
[46]约翰·S·布鲁巴克.高等教育哲学.郑继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42。
[47]亨里·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237。
[48]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68。
[49]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为国际教育局写的研究报告.王静,赵穗生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68。
[5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
[51]约翰·纽曼.大学的理想(节本).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3。
[5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中国教育报,2010-07-30。
[53]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徐小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3。
[5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1998。
[55]大学生自治新模式——上海成立首个大学生居委会.北京青年报,2005-04-14。
[56]唐轶,黄丹羽.多项渠道沟通高校流行学生参与式管理学校.中国青年报,2010-10-19。
[57]陈博,甘丽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多举措提升学生“幸福指数”.中国青年报,2012-05-09。
[58]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