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煤炭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的主要表现方面

煤炭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的主要表现方面

时间:2023-09-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38%。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煤炭工业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煤炭产业政策》等政策措施,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发展迅速。河南、山西等省在兼并重组中小煤矿方面进展较快。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38%。同时,煤炭也是中国的主要能源,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费中一直占70%左右,煤炭作为能源支柱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格局不会改变,煤炭工业、企业发展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全局。

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煤炭工业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煤炭产业政策》等政策措施,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资源保障与利用能力提高

国家、地方政府与煤炭企业不断加大煤炭勘查投入力度,煤炭资源储量每年都有一定的增加,资源保障程度不断增强。2010年底,全国保有查明煤炭资源储量为13 412×108t,较2005年增加3000×108 t。近两年内蒙、甘肃、山西等省份陆续发现新的煤矿。2011年全国煤炭新增探明储量达575.1×108 t;2012年煤炭资源调查再次取得突破,新增煤炭储量1320×108 t。新增储量或探明论题绝大部分在西部地区,为煤炭开发利用战略向西部转移奠定了基础。

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新成绩。先后有11家(2005年6家,2007年5家)煤炭企业列入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煤炭企业、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011年,11家煤炭企业列入国家首批绿色矿山试点单位;2家煤炭企业列入中华环境友好煤炭示范矿区;6家煤炭企业列入中华环境友好企业;12家煤炭企业列入中华环境友好单位。此类举措对推动企业绿色开采,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很大帮助。2010年全国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量88×108 m3,利用量36×108 m3,同比分别增加18.9%和42.3%。2011年,全国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量115×108 m3,利用量53×108 m3,同比分别增加36.7%和51.4%。近年来,洗矸、煤泥和中煤等综合利用技术、资源利用率均取得进展。2010年,矿井水利用率达59%;土地复垦率达40%;少占压土地达3×106 m2

2.煤炭工业体系进一步优化

煤炭改革不断深化。煤炭产、运、需衔接制度改革有了突破,市场在煤炭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大型煤炭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取得较快发展,多种方式投资、融资机制基本形成,投资、融资能力明显增强。2011年,我国全年进口煤炭1.82×108 t,同比增长10.8%;出口煤炭0.15×108 t,下降23%;净进口1.68×108 t,增长15.2%。2011年,铁路煤炭发运22.7×108 t,增长13.4%。2011年,主要港口煤炭发运6.6×108 t,增长19%。

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有序推进。2009年,国家批准了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规划,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煤炭工业发展规划,合理安排大型煤炭基地建设项目,调控建设总规模,优化煤炭生产力布局,规范生产开发秩序。“十一五”期间,14个大型煤炭基地的产量达到28×108t,占全国总产量的87%;2010年,煤炭产量超过亿吨的大型煤炭基地达10个,其中云贵、晋东和河南超过2×108 t,晋北和蒙东超过3×108 t,神东5.6×108 t。

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发展迅速。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方式主要有:通过强强联合和兼并、重组中小型煤矿,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发展煤炭、铁路、电力、港口等一条龙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河南、山西等省在兼并重组中小煤矿方面进展较快。2005年,有亿吨特大型企业1家,产量比重占6%;5000万吨级大型企业3家,产量占8%。2010年,亿吨特大型企业增加到5家,产量占比重提高到25%;5000万吨级大型企业增加到10家,产量比重增加到19%。据煤炭协会测算,2011年,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行业耗煤分别增长11.4%、6.8%、7.4%和13.5%。2013年,《煤炭产业政策》(修订稿)对煤炭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出具体要求,强调有序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划定各地煤矿企业的规模门槛,鼓励通过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3.科技创新与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煤炭科技创新能力增加。随着一批国家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的建成,在提高煤炭科技、工程的创新能力,加速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方面成果明显。如特厚冲积层建井技术取得国际领先,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技术取得突破,年产600万吨综采成套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煤制油、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建成投产,煤炭地质综合勘查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等。

煤炭企业现代化水平提高。随着大中型煤矿建设和煤矿技术改造的加快,已形成了一批现代化煤矿。2011年,全国煤炭产量35.2×108 t,比2010年增加2.85×108 t;大型煤炭企业产量21.8×108 t,同比增长10.9%。截至2010年,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65%。原煤入选能力达到每年17.5×108 t,入选原煤约16.5×108 t。装备现代化、煤炭管理信息化取得成效,建成安全高效煤矿359个,产量10.2×108 t;千万吨级煤矿40处,产量5.6×108 t。

4.落后产能淘汰与安全生产监管成效显著

近年来,煤炭企业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宗旨,不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按照“整合为主、新建为辅”的方针,不断加快小煤矿、非法煤矿的整顿关闭和煤炭资源整合。“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9535处,淘汰落后产能近5×108 t。2010年,年产120×108 t及以上的大型煤矿产量18.8×108 t,占全国总产量的58%;产能30万t以下的小煤矿产量7×108 t,占全国总产量比重由2005年的45%下降至2010年的22%。

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经济政策逐步完善,安全管理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2010年,煤矿事故死亡2433人,比2005年下降59%,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2.81下降到0.749。其中,煤矿瓦斯事故死亡623人,比2005年下降71%。

安全监管加强,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近年来,按照“四不放过”和“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严格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切实加大警示教育力度,努力用事故教训推动工作。“十一五”期间,全国煤矿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累计17.9万次,查处隐患106.8万条,隐患整改率平均达到96.7%,实施行政处罚9.1万次,经济处罚总额累计达到26.5亿元。依法依规查处各类事故9270起,结案率达98%。

5.和谐矿区建设取得进步

和谐矿区建设的理念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在环境治理、矿区生态修复,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等方面都取得较大进展。很多企业职工生活环境和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矿区职工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秩序良好。煤矿井下作业环境大大改善,逐步推行井下工作“四六制”。2010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职工年均人收入4.2万元,比2005增加83%左右。

近年来,煤炭工业、企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煤炭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科学水平低、安全事故多发、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治理滞后、行业管理能力差、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均不符合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

从资源分布上看,东部地区煤炭资源日渐枯竭,产量逐渐萎缩;中部地区受资源与环境约束的矛盾加剧,煤炭净调入省份增加;资源开发加速向环境脆弱的西部地区转移。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压力与成本增大。

我国虽是文明古国,但包括煤炭在内的工业现代化在近代进程比较缓慢。发达国家已基本实现了煤炭工业现代化,但我国技术相对落后,生产条件较差的小煤矿依然占有一定比例,进一步加强小煤矿关闭、进行煤炭资源整合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发达国家煤炭产业的集中度一般在40%~60%之间,德国达到了100%,但我国的煤炭产业集中度依然较低。产业分散导致了资源回采率不高,有些煤矿采肥丢瘦,甚至有些小煤矿、私人煤矿乱采滥挖,资源浪费严重。

2)科技水平与整体生产力水平不高

科技水平进步是增长方式改善的重要因素。总体来看,煤炭企业科学技术水平仍比较落后,且提高较慢,一些小矿的采煤方式与生产工艺改进不大。煤炭企业生产水平整体较低,主要表现在煤炭的回采率较低,过低的回采率造成资源的浪费,对煤炭工业的科学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障碍。

采煤技术装备自动化、信息化、可靠性程度低,采煤机械化程度与先进产煤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装备水平差、管理能力弱、职工素质低、作业环境差的小煤矿数量仍占全国的80%。生产效率远低于先进产煤国家水平。

3)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煤矿的安全监管。但总体而言,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较低,整体防灾能力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30%产能的煤矿急需安全技术改造,约30%产能的煤矿必须逐步淘汰。重特大事故还时有发生,煤矿安全生产问题比较突出。

煤炭资源的开采不可避免地破坏环境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在我国,煤炭资源开采仍是污染环境的主要形式。煤炭开采会对地下水、空气等自然环境造成污染;也会因地表沉陷等引起矿区居民迁移,从而形成社会问题。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如何更小地扰动环境,开采后如何及时恢复治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总之,煤炭安全生产与煤炭开采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均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4)行业管理不到位

煤炭行业管理职能分散、弱化或交叉重叠,造成诸多遗留问题得不到根本性解决。行政效率低下,造成有些问题不能科学预防或及时纠正。准入门槛低,安全生产投入低,有些不具备技术条件和管理能力的企业办矿,造成资源开发秩序混乱及安全保障程度低等问题,有些大型煤炭企业资源接续困难。明确管理职责,提高管理水平是统筹我国煤炭行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面,仍需我们不断努力。

在新形势下,煤炭企业如何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障国家煤炭资源稳定供给和能源安全为宗旨,认真贯彻落实煤炭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不断提升煤炭企业科学发展能力,实现煤炭企业科学发展是煤炭工业领域、煤炭企业面临的主要课题。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与认识,煤炭企业科学发展力评价研究显得非常必要。本书全面梳理、总结煤炭行业、企业发展现状,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提出煤炭企业科学发展能力(以下简称“煤炭企业科学发展力”)这一新概念并深刻解析其内涵;对煤炭企业科学发展力的主要因素等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构建煤炭企业科学发展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选择评价方法;通过实地调研,以企业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科学性、合理性;根据理论研究及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煤炭企业提升科学发展力的对策建议,供煤炭行业、企业及相关管理部门评价煤炭企业科学发展的现状,不断促进煤炭企业实现科学发展。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煤炭企业实现科学发展的理论问题;尝试提出衡量煤炭企业是否科学发展的新概念——煤炭企业科学发展力。煤炭企业科学发展力是衡量企业科学发展能力强弱的尺度,评价值大则科学发展能力强,反之则弱;建立评价煤炭企业科学发展力的指标体系,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通过对煤炭企业科学发展力评价结果分析,可以找出影响煤炭企业科学发展水平的正负因素等;根据影响因素进一步提出煤炭企业提升科学发展力的建议。总之,通过理论研究并结合实证研究上的一点创新,希望能促进煤炭企业不断提升科学发展能力,实现科学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