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全球性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趋势,瞄准一批重点领域突破,而不能“面面俱到”,使科研资源投入过于分散。相关专家列举了5个领域:人工智能、燃气轮机和航空发动机、高端制造业和材料科学、大规模集成电路、生命科学和医学。其中,人工智能目前位于世界科技顶层,包含脑科学、人工神经网络、机器人等子领域,需要生命科学、计算机软件、芯片工业、机械行业等多个行业的专家跨界合作。据了解,美国政府很重视脑科学,计划投入的研发经费已从2亿美元增至45亿美元。人类一旦掌握了自己大脑的更多奥秘,就能使机器人变得更智慧,在交通、工业制造乃至国防军事领域实现“无人化”。
此外,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动力装备制造基地,上海在燃气轮机、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制造领域,应发挥引领全国作用。“两机”属于高端装备业,其核心技术仍为发达国家所掌握。如今,我国已投入千亿元规模资金开展自主研发,而上海所处的长三角经济带,在“两机”制造上具有产业集群优势,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高端制造应与基础材料科学密切结合。2011年,美国白宫科学政策顾问提出,要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就必须更重视材料科学,缩短新材料从实验室到产品的周期,比如从20年缩短至10年,从而满足高端制造的迫切需求。
所存在的问题是,目前我国科研资源分配存在分散化弊端,上海应围绕重点领域建立一批大型研发中心。例如,美国有大型可再生能源实验室,欧盟有大型光伏实验室,上海也应有这类开放型技术研发平台。如果在申城涌现出几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发中心,那么“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就有了实实在在的支撑点。
(一)加快科技创新向生产力的转化
科技创新有一条长长的链,哪里断了都不行。近日举行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就像接力赛一样,第一棒跑到了,下一棒没有人接,或者接了不知道往哪儿跑。”研讨会上,多位专家也采用了这个“接力赛”比喻,就如何加快“接棒”、避免“断链”提出了建言。
至于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常常会把板子打到科研人员身上,但事实上,这主要是体制机制缺陷造成的。政府部门如何打破条块分割,加强协同,加快科技向产业转化的速度,是政府需要思考的问题。
谈到产学研合作,建议高校和企业建立更多的联合实验室,习近平同志最近在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参观时,发现这所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的实验室里,有教授、企业人员、外国访问学者等各类研究人员,他们的跨界合作非常有利于科技成果产业化。
另外还可在上海建立“知识产权加工厂”。近年来,国内有很多新的专利,获奖科研成果每年也有很多,但为什么大量技术和产品依然需要进口。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许多企业和科研机构拥有的知识产权是碎片化的,只有众多专利构建起来的知识产权系统才能确保高科技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知识产权加工厂”,可将各单位的专利进行加工、组合,提高专利转化率。曾在高校工作的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张强,对此也深有感触。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不少研究人员与市场是隔绝的,他们做的一些科研项目水平较低,为此,科研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让民营企业更多参与到国家级、市级科研项目中,与国外一样参与经费申请和竞争,让这些“活鱼”刺激创新水平提升。
(二)提高科研设施利用效率,加快建设步伐
从落户张江的“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为例,除了“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还有“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上海启动较快,已基本建成,且有周边区位优势,邻近“上海光源”工程与上海科技大学。上海设施中很多仪器设备都是非常先进的,通过它们解析蛋白质结构,进行药物设计,开发新药就会占得先机,完全可在蛋白质研究方面形成一个在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但是,这些现代化的仪器设施如果没人用,没人管理,再过若干年可能就是一堆废铁。不少科研平台,当时非常好,但不能很好运作,便会很快落伍。
此外还要考虑体制机制上的“拖延症”问题,这是造成我国医药创新“国际差距”的非常重要原因,而非完全由于科技水平的问题。比如新药审批,很多自主创新的药物审批过程很缓慢,一期临床试验磨几年,二期临床再磨几年,一些新药上市以后,原来是领先的,后来就落后了,这方面很多企业讲起来都有痛心之处。
可见,应该根据中央对上海科技创新工作部署,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只牛鼻子,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