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条件中长期建设规划(2011—2030年)》中,把“基本形成若干布局合理的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条件集群”确定为2030年我国重大科技基础条件建设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设施群”的布局和建设,无论在支撑科学的发展上,还是在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上,都需要比单个设施有更高层次的前瞻考虑和更宽的视野。依托“设施集群”的综合科学中心,则是体现这两个需要的最好形式,须尽早部署这方面的工作。
(一)背景与意义
上世纪后半叶以来,一些发达国家依托重大科技基础条件构建重要的大型科学研究综合中心,使之成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和典型标志。一方面,这种科学研究综合中心利用设施先进、学科交叉的优势,领先发现新现象,掌握新数据,促进新知识的产生;另一方面,依托其研发优势,推进新知识的传播和技术利用,同时为高技术发展及其产业化奠定了最为根本性的科学基础;再者,这种科学研究综合中心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和拉动效应,而且时间越久,范围越大,作用越显著。通过上述三方面的作用,渐次形成以重大科技基础条件为依托的区域创新基地。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法国Grenoble的GIANr园区、英国Harwell科技创新园区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以这些综合中心为核心,进一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学城市。这些综合科学中心具备如下特征:拥有先进的重大科技基础条件,聚集了来自众多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技术人员,每年产生重要的科学成果,衍生大量的专利、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由重大科技基础条件支持的科学技术进步直接而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引领创新驱动的高地。
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都对我国重大科技基础条件的建设做出了部署,有关部门就我国至2050年大科学装置的发展路线图进行了研究。依托重大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综合科学中心,并进而建成新型科学城市,将大大加速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
(二)定位与职能
综合科学中心是依托先进重大科技基础条件群而建的支持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的综合性大型研究基地,具有强大的前沿科学和技术突破的能力,能不断产生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对推动高技术新兴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突出,是进一步形成新兴科学城市的核心。
综合科学中心的主要职能是:①建设、集聚和运行多种先进重大科技基础条件,形成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试验基地;②支撑前沿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产生重大科学技术成果;③集聚优秀科技人才,享有国际权威的研究队伍;④促进科研机构和大学协同,培养大批优秀科技人员,形成科学与技术辐射能力;⑤以高新技术转移和技术服务,带动区域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进步。
(三)组织形态
经调研考察,我们发现国际上已有的综合科学中心在组织形态上具有共性,特点如下。
(1)拥有多种先进重大科技基础条件,相互配合,支持多学科、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著名的综合科学中心中,先进同步辐射光源这种多学科研究平台设施都起着核心作用。
(2)建有多所不同领域、方向的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和技术研发机构;聚集大量优秀的科技人才。
(3)拥有优秀大学等良好的教育资源,可源源不断地为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年轻人才队伍,又与研究机构协同进行科学技术研究。
(4)具有能有效服务于知识传播、技术转移、人员流动等的部门机构,具有有利于孕育和发展高技术新兴产业的环境。
(四)建议
我国重大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国家已建成和运行近40项设施,并已拥有以上海光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合肥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等为代表的一批在国际上有重要地位的设施。依托这些设施,重要科学发现不断涌现,具有变革性意义的创新技术大量产生,其中许多己开始向产业转移。以上海光源为例,受其带动和影响,已经在周围出现技术门槛相当高的医药、新材料等企业。适时规划,建设依托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群的综合科学中心,既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需要,又具有现实可行的基础。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顶层设计,协同规划
综合科学中心建设的投资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科研部门、产业部门等。为此建议,在国家发改委领导下组成高层次规划调研工作组,研究、设计综合科学中心的部署建设方案,并进一步提出规划设想。
2.依托已有基础,布局启动工作
目前,北京、上海、合肥三地已经初步具备建设综合科学中心的条件,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可能会快速成长为依托重大科技基础条件、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做出重要贡献的地区,因此,建议率先在北京、上海、合肥地区启动综合科学中心的建设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