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2022年土葬还是火葬

2022年土葬还是火葬

时间:2023-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 丧葬习俗从母体降生到走向生命的终点,这是人的生命发展的必然历程,但对于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土族来说,他们总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葬礼表达着对人的永生虔诚而执著的追求,深信生命是不灭的,并由此给死亡注入新的希望。因此,土族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丧葬文化。
丧葬习俗_中国土族

第六节 丧葬习俗

从母体降生到走向生命的终点,这是人的生命发展的必然历程,但对于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土族来说,他们总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葬礼表达着对人的永生虔诚而执著的追求,深信生命是不灭的,并由此给死亡注入新的希望。在土族看来,丧礼是人生最后一次大礼。因此,土族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丧葬文化。

一、丧葬方式

土族的葬式,根据死者的年龄大小和死因不同有着很大的区别,一般有土葬、水葬和火葬3种形式。青海互助、乐都、同仁和甘肃天祝、卓尼一带的土族多数实行火葬,少数实行土葬,青海民和、大通等地和积石山、肃南等地的土族一般实行土葬。

(一)土葬

土族土葬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土葬;另一种是先火葬再土葬。

在实行直接土葬的地方,挖墓坑时由家族中的长者或孝子用铧尖在所选坟地上划一个“田”字形,然后向本村土匠跪拜央告:“有劳各位给我的祖先修一所好房屋”,土匠们齐声应诺。破土前还要烧一堆火,然后开始挖墓坑。土匠们按照固定的穴位挖长3米、宽1.3米、深2.8米的深坑,再打个偏洞。这时,土匠们向孝子要来一瓶酒,先祭奠土地爷,然后把酒喝掉。待墓坑挖好后,孝子进去用孝布仔细擦拭一番,同时察看有无铁器一类物件遗留在坟里。出殡时,有亡人不落地的说法,无论坟地有多远,必须一鼓作气抬到,不准在半路停留休息。灵柩下葬时用皮绳捆紧吊入墓穴内,孝子下穴检查和扶正棺材后,将亡人头顶上方的一锨土撒入穴内,随后众人一起动手填土,子女则放声大哭。埋葬完毕,人们一齐向坟墓跪拜,孝子们向众人跪拜答谢,然后人们把铁锨等葬具拖在地上拉回去,不能扛上走,入门时先洗手,并燃起一堆火后方能进家门。三日后除孝,全家族成员到坟地进行“全山”活动,化纸磕头,整坟堆。从抬埋的那天起,在49天内,墓前不能断火,孝子每天都要祭拜一次。

互助等地的土族还实行先火葬后土葬的葬式。亡人火化前一天,请两人在村外僻静处用120块土坯砌一钟形火炉,土语叫“坛”,下设四个风门火口,砌筑烟囱,下部装干柴。出丧日的清晨,孝子孝孙烧纸祭祀,僧人诵经超度。然后,孝子及村民轮换将“灵轿”抬至焚化场。向亡人烧纸、献茶祭奠后,孝子将亡人遗体从“灵轿”中抱出,面朝西方放入“坛”中,用柏树枝燃火,将“灵轿”砸碎,投入火中。火化时,众人祭拜,僧人诵经,并向尸体上投放五色粮食、浇酥油汁,至焚烧净为止。3日后,家人收拢骨灰,并按尸骨部位拣入一盒内,暂时埋于他处,待来年清明移葬于祖坟。

(二)火葬

火葬用于两种人,一种是僧人,一种是非正常死亡者。僧人年老后,若亡故于俗家,则趁其体温尚存,四肢未僵,用绳子将遗体缚成盘坐形,双手作胸前合掌祈祷状,经惯例法事之后,用特制的木轿抬至野外,置于一孔掘就的形似灶台的洞中火化。尸骨埋于专用坟地,垒起一尺多高的半球形坟堆,用泥抹光,并涂以白灰。另外,死于疮科、妇女难产或经血疾病、自杀身亡者也进行火葬,但他们的火葬与僧人火葬不同:先将遗体入殓于木制棺中,做过必要的法事之后,运至离村庄较远的偏僻沟壑之中火化,尸骨埋在离祖坟较远的地方。

(三)水葬

水葬主要在青海民和三川地区的黄河沿岸土族中实行。未成年人死亡或尚无子嗣的成年人死亡,通常以水葬处理:即经过一定的法事之后,将亡人送至黄河岸边,推入水中,任其向下游漂去,如果尸体在近处被冲上岸,再次推入水中,直到被冲走为止。

二、治丧程序

关于治丧的程序,各地大同小异,主要有以下几个程序。

告丧:老人得病后,请医生治疗,精心护理。见病人无康复希望时,首先要派人去向舅舅报告病情,舅舅即前来探望。病人去世后,在大门前煨一堆火,人们看到后便知道病人已经亡故。孝子要到各家门口叩拜,报告病人已“休息了”“走了”的消息,并请他们来办理丧事。

收尸:在实行火葬的地区,老人去世后先脱去衣服,然后用5寸宽的白布条将尸体捆绑成蹲坐姿势,双手合十,两拇指撑于下颌骨。在每一骨节处绾以活结,一般绾7~13个,再套上斗篷式罩衣“布日拉”(老年人用黄布,年轻人用白布缝制),置于灵轿内,供于堂屋。民和等一些实行土葬的地区,老人去世后,禁忌单身汉、失去配偶者、有生理缺陷者、孕妇、晚辈、孝子接近亡人遗体,而由一有配偶的人将亡人上下衣服全部脱去,用柏叶煎成的香水擦洗一遍,然后穿上备好的寿衣鞋袜。寿衣用料必须是棉布或丝绸,禁用其他面料,不放铁制纽扣,亡人口内若镶有金属牙,也要拔掉。穿戴就绪后,在主房堂屋中先用木床板或门扇支起床架,将遗体头朝房门仰躺在木板上,周围用细麻绳和纸钱拉起帘子,在死人的两个袖口内各装入7个小面饼子(俗为打狗饼),并用白麻绳扎住袖口。

推举丧官:按照土族人的习惯,在治丧期内,孝子的任务就是守灵,至于接客待客以及涉及丧事的所有事情,都由从家族中推举的治丧班子统领家族的人去完成。治丧班子的成员主要有:大丧官,是一位办事公道,懂规矩、明礼节并能总揽大局的大家信服之人;二丧官,是一位有文化,能记账,办事仔细又能与大丧官紧密配合的人;库官,是一位没有私心,有责任感,善于理财,能周密计划的人;炊官,是一位特别能干的妇女,给她还要配几名茶饭手艺较好的年轻妇女,她们要及时地为凡来参加吊唁活动的人提供饮食和茶水。在治丧过程中,凡是被推举的人都不会推辞,他们认为这是活着的人应尽的义务。

吊丧:村里本家知道死讯后,立即到死者家中吊丧,并从本家中派人拿上酒瓶及时向外家报丧,还要确定土匠(挖墓坑的人)4~5人,如果亲房家务中人数不够,庄户本家则出动当土匠。不论谁家发生丧事,对不“吊丧”的人由本家罚一只鸡,不去送葬者罚一只羊。

待外家:外家前来吊丧时,守丧的孝子们拈香立在门前跪拜迎接。外家人在灵堂前烧过纸钱后,还要察看亡人,属正常死亡,自然没有异议;若有死因不明等疑点,外家人有权提出推迟出丧、交政府处理等意见,孝子必须服从。外家吊丧完毕,被请到一个单独房间相待,一般上5道菜,叫“五福捧寿”。抬孝布时,孝子将放在木盘里的孝布端上头顶后跪下,亲房中主持人给外家人敬酒,追忆亡人的一生经历和功绩,最后还要说一通死者升天是因为阎王爷请来千佛难留,家有金银难买生死,灯光终究自灭。孝子还要恭请外家人开孝,外家人也致辞回敬,主要叙述孝子对亡人的赡养、关心及抬埋等。

哭丧:土语叫“冤家依拉”。在土族丧葬期间,凡结过婚的妇女都会用一种传统的悲怆调子哭丧,把亡人一生的功绩、家庭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对晚辈抚养教育的恩情、在世时受到过的各种危难和子孙们的不孝行为,以及亡人健在时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用悲伤的曲调唱出来,以寄托对亲人亡故后的哀思。这种哭丧往往会使那些自诩男儿有泪不轻弹的铮铮汉子也悲从心起,潸然泪下。

出丧:一般在3天或5天内出丧。但遇到阴阳推算出的禁月“行”内不能出丧。一般情况下,一姓有两“行”(也称之为“姓”),或六月、腊月,或三月、九月,一年中的两个月内禁止出丧,在“行”月里死人,必须待“行”完了才出殡下葬,如时间过长或因季节关系家中不宜存放灵柩,可以在外面找个合适的地方打棚存放,“行”满后下葬。这一特殊禁忌使那些死于“行月”的人给家人和亲友带来诸多不便。对此人们想出了一个既不违背惯例又比较省事的两全其美的办法,即请来法师、阴阳先生等神职人员,做一些禳解活动后,在“行月”内照常发丧。

闹葬:以前如果是60岁以上的老人死亡,还要闹葬。本庄送葬的人们抓住女婿,在他脸上抹锅墨,但女婿不能动怒。被抹了脸的女婿中会唱丧歌者,此时背大背斗跪在坟前一个劲地哭丧,人们就往他背斗里放“包适左”(葬礼上炸的是一种两叉子的面食,与节日上的不一样),女婿哭得越伤心,得到的“包适左”越多。

服丧:土族有为死者服丧之制,凡父母丧亡,男性不洗礼,不戴帽,翻穿白褐衫,系麻束(土司之家有穿白布毛边孝服,民间有戴孝布之俗)以为孝服。女性多穿素服,也不梳洗,除去衣帽花边等饰物。服孝各地不一,如民和多戴孝布,有全孝和半孝之分,半孝适用家务眷属,所有亲朋好友及村中男女老少则戴全孝。领孝者在灵堂前磕3个头后把孝布系在头上,重孙以下戴红孝布。女子出嫁后,一般为其夫和公婆服孝,而对娘家之父母无服。男子的丧服,上至曾祖下及曾孙,旁系亲属之丧服关系,也推至同曾祖为止。服丧和守孝期内,不娱乐,不饮酒,不赴宴,不穿新衣,不贴春联,不走亲访友。

img77

过七

忌百天:埋葬亡人后,每7天上请喇嘛念经,土语叫“多郎”(即第7个数)。连续请喇嘛念7个“多郎”的经,每次念“多郎”都到坟前烧纸。服孝期间孝子忌百天,孝子服孝时在帽檐上缝一白布条,孝女在裤口、衣领或布鞋上用白布缝条。百天之内孝子不能参加娱乐活动,不串亲,不刮脸,不剃头,不饮酒。在家中停止修造、动土及娶亲等事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