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和土族纳顿节开幕式视频

民和土族纳顿节开幕式视频

时间:2023-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土族由于民族来源复杂、发展过程曲折、居住区自然环境特殊,相关的旅游资源既具有一般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和特征,又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土族地区山脉纵横,山峰众多,景色秀丽,是十分重要的旅游资源。土族地区虽地处西北,但也有河川、湖泊和泉等不少水文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_中国土族

第一节 旅游资源

从现代旅游业的角度出发,凡是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能被旅游业利用,并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现象和事物,均被称为旅游资源。土族由于民族来源复杂、发展过程曲折、居住区自然环境特殊,相关的旅游资源既具有一般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和特征,又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一、自然旅游资源

(一)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地质地貌是构成风景总特征的基本条件。土族地区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是以河谷、山地为主。河谷,俗称川水地区,是主要的农业区。山地包括高山地带、中山地带、低山丘陵地带。其中,高山地带是海拔多在3200米以上的基岩山区;中山地带俗称脑山地区,是基岩山区与低山丘陵交接地带及其之上的地区,除了农田,一般广泛发育有森林、牧场;低山丘陵地带俗称浅山地区,也是重要的农业区域。独特的自然环境下发育的各种各样的山地景观,为开展各种类型的旅游提供了自然环境基础。

土族地区山脉纵横,山峰众多,景色秀丽,是十分重要的旅游资源。如互助境内仅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68座,民和境内海拔3200米以上的高山有9座,大通境内有高山30多座,同仁境内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也有多座,甘肃省天祝、卓尼的土族聚居区也有许多风景秀丽的山脉和山峰。

(二)水文旅游资源

水域景观是大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旅游资源是构成景观的基本要素,是“灵气”之所在。土族地区虽地处西北,但也有河川、湖泊和泉等不少水文旅游资源。河川有流经其地的,也有当地发源的。湖泊有人工湖泊(水库)和天然湖泊,其中人工湖泊数量多、规模大,多系新中国建立以来各地政府修建,有不少成了山水秀丽的风景区,如互助的南门峡水库,民和的古鄯水库,大通的景阳水库、黑泉水库,卓尼的九甸峡水库等。天然湖泊主要有民和柴沟的娘娘天池,甘肃天祝的马牙古古拉天池、夏玛林场的二郎池等。泉主要是民和的七里寺药水泉,甘肃天祝小石门沟药水泉等。

(三)生物旅游资源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类旅游活动观赏利用的对象已不限于山水风光,一部分生物也成为了人类旅游活动的利用对象。它们以其自身独有的美学观赏性及蕴涵的历史文化价值吸引着旅游者,与地理环境中的地质、地貌、水文等要素一起组成了自然旅游资源总体系。土族聚居区的生物旅游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分布广、藏量大。植物资源又可分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2类,其中有些可食用,有些可入药,有些仅具观赏价值。动物资源主要有兽类、禽类、水生两栖类、爬行类、昆虫类等,有相当部分也可入药。土族地区的草场资源也比较丰富,类型包括高山草甸草场、灌木草场、森林草场。

(四)森林公园、自然风景区

森林公园是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森林旅游与度假休闲,并按法定程序申报批准的森林地域。它一般是一个综合体,以保护为前提,利用建筑、疗养、林木经营等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经营管理区域。土族地区的森林公园主要有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大通鹞子沟国家森林公园、大通察罕河国家森林公园、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

自然风景区又称国家公园、自然公园,是供游览欣赏的天然风景区。土族地区的自然风景区规模要小得多,基本是当地一些风景绝佳的旅游区。一般的自然风景区数量很多,如互助的南门峡风景区,民和的七里寺自然风景区、西沟自然风景区、塘尔垣(松山)自然风景区,大通的老爷山风景区、娘娘山风景区等。

二、人文旅游资源

(一)历史古迹

1.古文化遗址

土族地区的古文化遗址在时间延续上上起原始社会,下止明清,在空间上几乎分布在各个村落。文化类型上包括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青铜器时代文化、铁器时代文化,文化归属上包含了这一地区生活繁衍过的所有民族的文化因子。比较著名的文化遗址有反映仰韶晚期的民和阳洼坡遗址、胡李家遗址,反映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大通上孙家寨遗址,反映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民和阳山遗址,反映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民和马厂垣遗址,反映齐家文化晚期的大通上孙家寨遗址、民和喇家遗址,反映辛店文化的永靖姬家川遗址,以及广泛分布在青海东部、甘肃洮河流域的寺洼文化遗址,分布在河湟流域的卡约文化遗址等。

2.古代墓葬

土族地区的古代墓葬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时间跨度长远。原始社会时期的许多墓葬跟遗址是伴生着的,汉代以后墓葬逐渐与居住区分离开来,作为独立的区域,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这些墓葬中还出土了不少弥足珍贵的文物,成了墓葬旅游资源的补充。规模较大的原始墓地有反映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民和阳山墓地,反映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马厂垣墓地,反映齐家文化的大通黄家寨墓地,反映辛店文化的民和核桃庄山家头墓地、核桃庄小旱地墓地,反映卡约文化的大通上孙家寨墓地等。汉代以来的墓地主要有互助汪家庄汉墓,大通上孙家寨汉晋墓地,民和享堂的李英墓,天祝的栗家庄汉墓群,卓尼土司杨积庆烈士的陵园等。

3.古道、古渡、古战场

4.古城、古边墙

由于土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遗留至今的古城大多具有军事性质,因而多建在地理险要的形胜之地。古城中比较著名的有:位于互助的绥边寨古城(今威远镇古城村内)、威远城(今互助县城);位于民和的允吾古城(民和县南塬村古城塬)、廉川古城(民和川口镇史纳村)、白土城(民和官亭北)、龙支古城(民和柴沟桦林阳山村)、来宾城(民和中川乡)、古鄯城(民和古鄯镇);位于大通的白塔城(大通城关镇)、苏家堡古城(景阳镇土关村);位于同仁的保安古城(隆务镇保安村)、铁城山城(同仁隆务镇保安村)、向阳城(同仁年都乎乡向阳村);位于天祝的松山城(天祝藏族自治县松山镇)等。此外,土族地区还有许多为了拱卫当地安全而修筑的边墙,他们是中国古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规模比长城小,其中互助、民和、大通、卓尼境内边墙多为明代修筑,天祝境内的边墙多为汉代修筑。

(二)古代建筑

土族地区由于受到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影响,造就了建筑的多种风格,既有传统的汉族宫廷式建筑,又有藏式碉楼建筑,还有两者结合的建筑群落。土族地区的建筑主要有宗教建筑、古历史建筑、民居等几种。其中以宗教建筑居多,主要有青海互助县的佑宁寺、却藏寺、松番寺,民和县的卡地卡哇寺,大通县的广惠寺、会宁寺、娘娘山道观,同仁县的年都乎寺、吾屯上庄寺、吾屯下庄寺,甘肃天祝县的天堂寺、西大寺、毛藏寺、石门寺,卓尼县的勺哇寺、康多寺等;历史建筑主要有互助县的鼓楼;民居主要有互助李用才宅院等。

(三)历史文化名城

土族地区唯一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同仁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东邻甘肃省夏河县,西连贵德县,南接泽库县,北与循化、尖扎县接壤,距省会西宁市181公里。该县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是一个集人文景观、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资源富县。县境内有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2处,有数十座藏传佛教寺庙,其中规模最大、建筑最华丽的为隆务寺。此外还有吾屯上寺、吾屯下寺、年都乎寺等古代佛寺,有充满神秘色彩的藏乡民间“六月会”、土族“於菟”舞。驰名中外的热贡艺术是该县最富特色和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主打品牌,已正式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单位。

三、社会旅游资源

(一)民俗风情

1.生活民俗

主要包括服饰、饮食、起居等民俗。土族服饰风格独特,绚丽多姿,表现了土族在青藏高原色彩单一环境下形成的独有审美情趣,体现了土族人热爱生活、崇尚色彩的心理特征。土族服饰的旅游开发有助于传承和保护土族服饰中集中体现的心理、审美、生活方式等民族文化。土族饮食是土族悠久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饱口福、眼福,还包含着美学、养生学、文学等丰富的内容,是发展特色旅游的重要资源。土族饮食以面食为主,还食肉食及乳制品,吃酥油炒面和手抓肉,体现了农业文化和牧业文化共存的特点。土族的起居因地而异,一般聚族而居,依山傍水,体现了本民族的居住需要、居住理念、宗教信仰、审美理念等,形成了独特的居住特征,这一民俗旅游资源对追求异样文化的旅游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2.婚礼民俗

土族婚礼是集婚俗、音乐、唱词、舞蹈和服饰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隆重热烈,独特有趣,充满民族特色。土族婚礼在保留和传承属于自己鲜明的婚姻、婚俗、婚礼文化特性的同时,遵循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的基本规程,并在婚礼仪式的诸多细节上受到了藏族、蒙古族的深刻影响,显示出较复杂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美学评判意向。土族婚礼中还融进了各种文化活动,如要唱“道拉”、哭嫁歌、迎娶歌,要跳安昭舞、耍对歌等。婚礼歌是土族民歌种类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品种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其唱词的内容涵盖了土族的历史、文化艺术、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开发利用好土族婚礼民俗,不仅可以增添旅游者的情趣,扩大旅游者的见闻,而且还可以开拓旅游资源的广度。

3.节庆活动

土族的节庆活动主要有四类。一是年俗节,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社日、端午节、中秋节、九月九、冬至、腊八等。二是花儿会、戏会等地区性的集会,其中花儿会主要有互助的丹麻花儿会、五峰山花儿会,民和的七里寺花儿会、峡门花儿会,大通的老爷山花儿会等;戏会主要是互助丹麻于每年农历六月十一日至十五日唱青苗戏会,又称“丹麻戏会”。三是宗教节日,既有佛教节日,如观经会(又叫法会),也有民间信仰的节日,如“”会、擂台会、鸡蛋会等。四是纳顿节,于七月至九月间在民和官亭、中川、甘沟一带举行。上述各类集会上还进行物资交流以及转轮子秋、跳安昭舞、赛马、摔跤、武术表演、唱花儿等文体娱乐活动。

(二)民间文化

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歌舞、民间绘画、民间造型艺术及民间体育游戏等。

土族的民间文学是口头相传下来的,有歌谣、叙事诗、神话、童话、故事、寓言、谚语等,其作品既具有土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反映土族及其先民的经历和思想感情,又表现出汉文化以及羌藏文化交相融会的特点,反映土族同汉、羌、藏等各民族长期交往、共同生活的历史,是中华文苑百花中一枝别有芳馨的奇葩。

img133

佑宁寺彩绘

土族歌曲按演唱的场所不同,分为“家曲”和“野曲”。家曲主要指婚礼歌、祝福歌等,野曲主要是指“花儿”。土族舞蹈“安昭”舞,是一种无乐器伴奏的歌舞结合的集体舞,是土族世代相传的群众舞蹈形式。此外,婚礼舞在举行婚礼时表演,“於菟”舞则仅限于同仁吾屯地区。

土族民间绘画与藏传佛教信仰密切相关,一些专门从事绘制挂轴佛像和佛经故事壁画及佛像雕塑的土族僧俗工匠,同时也擅长各类木雕。人们把从事这种行业的人称为“热贡拉索”,把这种颇具特色的艺术形式称为“热贡”艺术。

土族造型艺术主要包括泥塑、雕刻、刺绣等。土族擅长用泥或砖为原料,进行雕塑艺术创作或建筑装饰的砖雕艺术。土族砖雕常见于寺院、民宅等建筑的拱门、院墙、影壁、花坛等处,图案多为山水景物与吉祥文字,连缀巧妙,立意新颖,构图严谨,造型生动,雕工精湛。土族刺绣艺术表现了土族的民俗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及其所追求向往的心理境界。刺绣品主要与服饰相配,是土族服饰中最具代表意义的装饰工艺,是土族传统文化的体现,既有使用价值,又有文化价值。

土族的民间体育娱乐项目主要是轮子秋,流行于青海互助县农村,农闲季节或喜庆节日时举行。

(三)宗教信仰

土族自称信奉佛、道、神三教,所谓“神教”即是统指其原始宗教和民间信仰。而佛教、道教与“神教”相互影响,相互掺杂,表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往往难以区分。这种复杂的宗教信仰,充分反映了土族所经历的复杂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过程。土族先民最初信奉萨满教,藏传佛教传入土族地区后,逐渐成了土族信仰的重要内容。土族地区分布的数量众多的藏传佛教寺院成为他们信仰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土族信奉道教的历史很早,土族歌曲的歌词有很多是道教内容,有的歌曲就是从道教歌曲演变而来。土族村落中还有不少供奉道教神img134的村庙,汉族民间信仰中的关公信仰、灶君信仰、财神及门神信仰等在土族中也颇为流行。土族民间信仰中还遗留有羌族原始信仰的痕迹,羊头神、牛头神信仰,“养鬼”习俗以及白石崇拜应当是从羌族原始信仰中传承过来的。土族信仰中还广泛遗留有萨满教、苯教信仰的内容。

img135

纳顿节中的关公

土族的各种宗教活动中最大限度地使用了歌舞,如同仁土族的“於菟”舞、“六月会”上的各种民间歌舞以及“纳顿”会上的各种舞蹈。这些歌舞中弥漫着苯教、萨满教、藏传佛教等宗教文化的内容,形成了具有多种宗教信仰的多元文化复合色彩的民俗活动,成为土族社会生活容量大、思想内涵丰富、规模宏大的文化载体,是土族独特的文化艺术遗产。

(四)农家乐旅游

“农家乐”也被泛称为乡村游,它是农民利用自家院落以及依傍的田园风光、独特的自然景点为依托的休闲去处,是一种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游、玩、购的旅游形式。因其融乡村景观、民风民俗等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乡土烙印,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同,成为当今颇具吸引力的一种旅游资源。土族地区的农家乐旅游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以来,主要分布在土族聚居区的重要景点周围或山水明媚的地方,有以住土族屋、吃土族饭、干农家活、看土族民俗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还有以收获特色农产品、观看秀美风景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园林旅游等,规模较大的有互助县的故土风情园、周庄民俗风情园、纳顿民俗村、姚家大院、青稞酒家等,民和县的桃花园林区,大通县的大通土族风情园。

img136

土族刺绣品

(五)旅游商品

土族地区的旅游商品种类繁多,其中较著名的有青稞酒、土族刺绣品、热贡艺术品。青稞酒是以青藏高原特有的青稞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统酿酒工艺酿制的白酒。互助县是青稞酒之乡,也是全国最大的青稞酒生产基地。以青稞酒为载体、以多民族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互助酒文化是土族地区重要的一道风景。土族民间刺绣艺术品种类繁多,主要有服饰刺绣、生活用品、宗教用品等。热贡艺术商品主要包括绘画(唐卡、间唐)、堆绣、雕塑(木雕、泥雕、石雕)等。这些艺术品均是青海旅游最具特色的纪念品之一。

四、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一)内容丰富,品种齐全

土族地区的旅游资源类型众多,内容丰富。土族地区的很多旅游资源是世界上独有的,如以民和喇家遗址为代表的考古文化旅游资源,以互助佑宁寺为代表的古建筑旅游资源,以土族婚礼为代表的民俗旅游资源,以同仁六月会为代表的节庆旅游资源,以互助土族故土风情园为代表的农家乐旅游资源,以互助青稞酒为代表的酒文化旅游资源等,为土族地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二)内涵独特,特色鲜明

土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表现在它的唯一性方面,有不少旅游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成了土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显示出与别的地区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如动物资源中产于互助北山、天祝一带的白牦牛,明清时期属于贡品,别的地区是不出产的。还有土族的服饰、歌舞、艺术、节庆等民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文化特色。土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表征和文化内涵合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模式,成为了区别其民族身份的一个显著标志。

(三)多元交汇,互补共融

土族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兼收并蓄的文化,接受的汉藏文化因素比比皆是。如民和“纳顿”会中就有对汉族二郎神的崇拜,其间表演的一些节目如《三将》《五将》等节目是对汉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演绎。同仁土族不但使用藏语,而且在服饰上充分吸收了藏族服饰的特点。由于土族族源的多元性,使得多种文化汇聚于土族文化中,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与此同时,因居住地域不同形成了土族文化艺术的不同地域特征,如青海土族主要表现为互助、民和、同仁3个土族文化生态圈。互助土族文化艺术在保存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受汉、藏、蒙古族文化的一定影响;民和土族受汉族影响较大,保留着萨满教、道教一些遗风;同仁土族间或保存了土族固有的文化艺术特征和一些萨满教遗痕,但受藏族文化影响较深,在服饰、语言、绘画、祭祀仪式等处处都可以看到藏文化的影响与痕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