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饮食习俗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物质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饮食,既是生存和延续之根本,也是自然和社会共同综合作用之结果。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各族群众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生产发展状况以及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等。从侗族的饮食内涵上看,大致可将其分为饮食结构、制作方式、饮食礼仪、饮食禁忌、节庆饮食等。其饮食特点可归纳为无鱼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茶不成席,无酸不成宴,无糯不成侗。
一、饮食结构
饮食结构主要指主副食的搭配、一日进餐习惯等。侗族主要从事稻作农耕,故其饮食结构表现了浓厚的农耕文化特色。在主食方面,多以大米为主,偶吃小米、小麦、玉米、红薯等。大米中尤喜糯米。20世纪50年代以前,大多数的南侗地区仍以糯米为主食,糯米饭曾是侗族人家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食法是“以手抟饭”,不用碗,外出劳动便于携带且耐饿。北侗地区由于受汉文化影响较深,故多以籼米为主食。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杂交稻的普遍种植和青年人外出打工增多,加上糯稻本身产量较低,许多南侗地区也渐渐改为以籼米为主食,糯米则多成为节庆或待客的佳品。
糯米饭 供图:温红叶
除了日常的蒸食,侗族人还以糯米为原料,加工出许多极有特色的节日和喜庆场合食品。如过年时的糍粑、五月端午的粽子等。糍粑的做法是头天先将糯米泡软,次日上甑蒸熟,趁热放到木槽或石槽里,两人各拿一木杵,相向而对舂槽中的糯米饭,直至将其舂成泥状,看不到米粒。舂糍粑过程,侗族人称为打粑粑。一家打粑粑,亲朋好友都会过来帮忙,十分热闹。侗粑的制作非常讲究,品种很多。除白色粑耙外,还能做出多种颜色,如红色粑粑是加苏木汁打制的,黑色粑粑是用杨桐叶取汁打制的,黄色粑粑是用黄粟糯打制的,绿色粑粑是加蒿菜打制的,清明采来“清明菜”,和糯米、甜藤一起制成“清明粑”,重阳有“重阳粑”,还有粑内包糖、碎肉、芝麻的“芙蓉粑”,以及豆沙粑粑、枣泥粑粑等。侗粑既是年节自食的佳品,也是访亲探友、婚丧婚娶、祭祀祖先不可少的礼仪食品。如靖州新娘回门送给爹娘的“盖箩粑”,新房上梁撒给围观者的“富贵粑”,逢年过节走亲串友的“圆喜粑”,自家过节食用的“粉粑”,平时吃的“懒汉粑”等等。
各色侗粑 供图:温红叶
侗 粑 供图:温红叶
粽子做法与汉区一样,先将糯米泡好,然后包入笋叶中,有三角粽、枕头粽等。粽子的制作不仅讲究,品种也较多,如用草灰泡糯米做的“灰汤粽”,用豆做的“豆粽”,用腊肉或鲜肉做的“肉粽”等等。粽子多呈三角形或长方形,有的大粽下带上几个小粽,为“母子粽”,体现了浓浓的母爱之情。
侗果也是一种较为有特色的糯米食品,为拇指大小的小球形。春节期间,一些侗族人家会做来招待客人。在九龙侗寨,当地人在农历十月间,采来野生的甜藤洗净舂烂,泡出甜汁。春节打粑粑时,将要做侗果的粑粑撒上甜藤汁,晾至半干,切成小方块,拌上黄豆面,晾干备用。过年前,取出侗果干,放到锅中用油炸,看其呈浅黄色小球状浮出油面时,用漏瓢舀出滤干,随后放入事先熬好的糖粥中拌匀,再撒上芝麻即可。侗果具有甜、香、酥、脆的口味,可放三四个月不变味。[47]
除粑粑外,春节侗族人家还会做炒米、米花、糖糕等糯米食品。扁米是许多地区侗族喜爱做的一种糯米食品。人们将糯谷脱粒后放入锅内蒸熟,然后炒干,再用石碓舂,直至米粒完全脱落,用簸箕筛去谷糠,清香的扁米即成。这种食品或为青年男女交往时招待对方,或为家中有客人来时待客所用。
用糯米做的各种各样的粥在侗族地区亦较常见。如糖粥、鲜肉粥、鱼粥、鸡肉粥、骨头粥等等,清香可口,营养丰富。
与主食搭配的副食主要指肉类和蔬菜。民间俗语说:动者为肉,青者为菜。侗族的肉食来源较广,除了常见的猪、鸡、鸭、鹅、鱼、牛、羊、狗肉外,还有田里、河里的虾、蟹、泥鳅、黄鳝、青蛙、鱼、螺等,亦视之为佳品。蔬菜方面,侗族地区品种较多,除了自家种植的白菜、圆白菜、莴笋、萝卜、韭菜、芹菜、茄子、西红柿、黄瓜、苦瓜、冬瓜、南瓜、白瓜、辣椒、茄子、葱、蒜、青菜、各种豆类等外,还有田间地头及山中的野菜,如竹笋、鱼腥草(折耳根)、蕨菜以及各种菌类等,一些野菜还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侗族人喜酸辣,无论是素菜还是荤菜,辣椒都是重要的作料。
饮料也是侗族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茶、酒为主。茶有苦丁茶、青茶、节骨茶、藤茶等;酒有烧酒和甜酒,前者度数略高,既有自家酿造,也有从市场上或村里做酒的人家购买,其品种较多:除米酒外,还有包谷酒、小麦酒、红薯酒等;后者度数低,一般不超过30度,多为自家用糯米酿制。侗族人的饮茶最具特色的是打油茶。
侗族人喜饮酒,南方地区由于潮湿,蚊虫较多,适量的饮酒可起到除湿、驱蚊虫的作用。酒因其味而美,因其美而重,以酒和乐、以酒养身是侗族的生活之道,而以酒迎客、待客则是其重要的日常礼节。酒已渗透到了侗族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祭祀拜神、人生礼仪、治病健身、解决纠纷、制定规约、劳动生产等场合往往都离不开。酒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了不同的意义,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饮酒之法和礼俗,如“三朝酒”“满月酒”“喜酒”“奔丧酒”等。
侗族一般日食三餐,早饭约上午九点钟,下午三四点为晌午饭,不算正餐,晚餐多为六七点,是一天中最主要的正餐。现在,在一些侗族地区也与汉区一样吃早点,午餐在一点左右,晚餐与以前相同,少了晌午饭。
二、制作方式
饮食的制作方式即食物的烹饪之法。一般来说,侗族的烹饪之法主要有煮、炒、蒸、腌、炖、凉拌、烧、烤、炸、熏、舂等。
煮、炒、蒸是侗族最常见的烹饪之法。腌即将蔬菜、鱼、肉、鸭等放上辣椒、大料等作料,置于容器内密封存放一段时间即可食用,酸辣可口。侗族家家户户都有酸坛,酸食可分为素酸和荤酸,素酸即是腌制的蔬菜。侗族人尤喜一种素酸,叫“酸水”,他们常年在火灶边置一瓦罐,每天将干净的淘米水倒入罐中发酵,三五天发酵后即成有香味的酸水,称为“泔”,用它煮青菜、笋、肉等,爽口开胃降压。独峒侗族有“糯饭煮鱼酸汤,一餐可吃一斤米”的说法。
荤酸既有猪肉腌制的,也有鱼、鸡、鸭、牛肉、鹅肉等腌制。腌鱼,侗族称为“坝生”。腌鱼制作工艺独特,味美醇香。方法是先将鱼用清水洗净养半天,让鱼将泥水吐净后剖开,取出鱼内脏弃之,洗净,用盐及料酒腌1~2日,再盛入木桶内,然后将蒸熟的凉糯米饭与辣椒粉、花椒粉、蒜末、姜、盐相混合,拌匀为作料(即鱼糟),放一层鱼(肉),撒一层作料,直至把鱼腌完。之后倒进少许甜酒,上加棕树叶或棕粑掌、楠竹笋壳几层覆面,再加盖板封存,并用大圆石头压于板上。待压在上面的石头缝里渗出汤汁时(大概要一个多月时间),即可取食。其味酸甜,香辣可口。侗族腌鱼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人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记载:“南人以老鱼为鲊有十年不坏者。”有的地方用大楠竹筒腌制鱼,竹筒口用竹叶或棕叶盖好,用黄泥封得严严实实。用竹筒腌制的鱼比木桶腌制的味道更醇香。在湖南通道侗族地区,民间认为制作腌鱼以入冬后捕捉的草鱼为最佳。草鱼入冬后,处于半眠状态,不吃草料,肚肠粪便已排干净,肌厚肉紧。春季,鱼类进入苏醒期,大量食草,肚肠塞满粪便,且肌肉松弛,天气温暖,渍盐时容易变质。肉、鸡、鸭的腌制方法与鱼相同,腌制的时间长短不一,短的几个月,长的数年甚至数十年。腌肉、腌鱼色泽红润,其味酸辣香醇,别具特色,是待客的上品佳肴。通道侗族地区还有一种较为独特的腌红虾酱。其做法是:将小虾洗净,拌入海盐、辣椒粉、姜末、甜酒及热糯米饭,小虾变红,然后放入坛内密封,一个月后即可食用。
腌 鱼 供图:任和昕
侗族民谚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倒蹿。”又有“住不离田,走不离山,穿不离带,食不离酸”之说,可见酸食在侗族生活中的重要性,故而形成了日常饮食中不离酸、送礼待客不离酸、敬神祭祖也不离酸之俗。相传,侗族从前吃不到盐,有人想出以酸汤酸菜代盐的办法,侗族人才得以生存。现在,侗家人虽不再为吃盐发愁,但嗜酸已成为习惯,因此待客的菜肴中酸菜常占一半以上。从科学的角度看,侗族居住的地区气候较热、湿度较高,日常劳动出汗多,胃酸缺乏,所以吃酸具有消食助消化、去腥解腻、增进食欲的功效。另外,在炎热的地方,酸味食品相对好保存。可见,侗不离酸蕴涵着适应生态环境的机制。酸食既是日常之食品,也是接待宾客之上品,还是各种民俗活动中不可少之物。三江侗族民间有“十年酸鱼加老酒,做人一世也抵得”之说。婚丧嫁娶、建房盖屋、走亲串寨、祭祀祖先等等,酸食均是不可少的物品。
侗族人喜食酸食,且无酸不成礼。按独峒侗族习俗,操办婚事之时,亲朋好友均要送礼,所送礼物常常是米酒,以及酸鱼与酸鸭。婚礼之后新娘回门,少不了的礼物是陈年的酸草鱼。回门之日,新娘的表兄弟为首的年轻人还有“抢腩斜”之俗,所偷回门礼中,最重要的就是酸鱼,谁要是先偷得,往往被当做“勒汉头”。而婴儿出生后3天的“三朝酒”宴中,同样离不开酸鱼与酸肉。届时,外婆家要送去酸鱼、酸肉,主家则将之切成片串起来,送给亲朋好友们。至于集体做客的“月也”习俗,其间同样离不了酸。依独峒侗族之俗,“月也”结束那天,主寨在鼓楼坪上摆上百家宴,各家各户带着佳肴赴会,所带食物除糯米饭、酒外,不能少的就是酸鱼与酸肉。席间,宾主相互祝酒,唱歌作乐,互问互答。如主人问道:“怎样砌得好鱼塘?哪里买得好鱼秧?怎样养得肥又大?怎样腌得醇又香?”客人答道:“两手勤砌好鱼塘,两肩勤挑走衡阳(到湖南衡阳去买鱼苗)。嫩草勤割鱼肥大,糯米腌来醇又香。”热闹的酒席散罢,主人还用禾秆草包上大包糯米饭和酸鱼、酸肉送给客人。[48]湖南通道县阳烂寨的侗族也有着与独峒相似的习俗。“打三朝”时,外婆家送给家婆家的礼物中,酸草鱼是不可缺少的;而满月酒中,家婆家带到外婆家的东西也同样离不了酸鱼。此外,祭祀祖先、祭“萨”,酸鱼也是少不了的供品。
凉拌菜在侗族民间极为普遍,如拌酸菜、莴笋、萝卜、蕨菜等。侗族不仅凉拌蔬菜,还配上诸多作料凉拌畜禽的血等做蘸水,如鸡血酱、鸭血酱,味香辣而别具特色。其做法是宰杀鸡、鸭前,先于碗中放点加醋或盐的水,然后将宰杀的鸡或鸭血直接滴入碗中,血很快凝结,呈块状,再根据口味拌上姜、蒜、葱、烧辣椒粉、花椒粉、胡椒粉、盐等作料即可。可蘸白水煮的鸡肉、鸭肉、鹅肉、狗肉吃。吃鱼生或肉生,也可算是侗族的一道凉拌菜。人们把鱼洗净,去掉头尾、内脏和鱼鳞,将鱼切成薄片,然后与姜、蒜、葱、烧辣椒粉、自制的米醋、花椒粉、胡椒粉、盐、鱼香草、香蓼草、白薄荷、芝麻粉等作料拌匀即可食用。其味酸辣可口,健胃生津。拌生肉的做法也大致相同,主要挑选肉质较嫩的部分或猪肝为原料,烧至八九成熟,拌上猪糟血、辣椒粉、芫荽、葱蒜等作料,即为味美鲜嫩的拌菜了。
三、饮食礼仪与饮食禁忌
食物不仅能果腹,满足生理之需,而且以食物为载体的饮食礼仪还能滋养个体的心灵,传承文化之道,满足文化之需。换言之,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一些新的、派生的环境,即文化,饮食礼仪和饮食禁忌就是其中的文化表象之一,它满足的是人们之间沟通、合作、凝聚、尊严、心理支持等方面的需要,故备受不同族群重视。侗族人向来极为重视饮食礼节,无论是家人饮食还是待客,都有一整套礼仪,如主副食的搭配、数量的多寡、餐具和食物的摆放、座次的安排、饮食的传递和分配、餐毕的收场等等,无不讲究礼数和规矩。
与中国许多民族一样,侗族在用餐时,要分长幼尊卑,长者坐上席,幼者坐下席,长辈不动手,晚辈亦不能动手。给长辈或客人递碗筷时要双手送上。当客人较多时,还实行男女分餐。
侗族人热情好客,有客人来访,人们总是以美食款待,吃饭前,往往先敬祖宗。在侗族民间,以酸鱼、酸肉、鸡肉等待客,被视为较高的礼节。在分鸡肉时,如在座的有男性长者,鸡头往往要献给他;如为女性长者,或给鸡尾,或给鸡肝;如有小孩在场,男孩多给鸡腿,女孩则给鸡翅。喝“转转酒”是一些地区侗族人待客的一种礼俗,即每人都喝邻座酒杯里的酒,左右各一次,酒至半酣,为首的主人斟上两杯酒,和客人换杯对饮,然后再按长幼秩序或辈分大小和客人换杯喝,称为“换杯酒”。宾主就在你劝我敬的热闹气氛中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和感情。
通道侗族有吃合拢宴之俗。开宴时由主人或长者举杯致辞,其他主人也举杯敬邻座的客人,而客人则站起来举杯答谢,喝酒之前先转身将酒往地上倒一点,表示祭祀主人家的祖宗,然后再用手指蘸点酒往自己的额头上点一下,一表示领情感谢,二表示纪念自己的祖宗,三是提醒自己不要贪杯。酒过三巡,主人家或主寨的姑娘们要端酒唱歌敬酒,先敬老人,后敬客人。合拢宴上,客人最怕的是“衬杯酒”,即由主人发起,所有主人都要向每一位客人敬酒,客人一般不能拒绝。之后还要喝“转转酒”,也叫团圆酒。长者将自己的酒杯递给右边的客人,右手搭在客人的肩上,如此,依次往下递,然后围桌转动唱酒歌,当转到自己的原位时,长者便领呼:“舔啰喂!”大家也齐呼“舔啰喂”一饮而尽。宴会也在人们的友好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49]
长桌宴 供图:温红叶
饮食禁忌是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产生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历史经历、生产活动、生活经验、生理机能、心理感受以及环境因素等方面有关,既有经验的总结,也有想象的因素,关系到吉凶祸福,人生禀性,蕴藏着深奥的人文与生态之谜。
一般来说,侗族的食物禁忌主要分为日常饮食禁忌、宗教禁忌和特殊时期的禁忌。日常饮食禁忌即对一些食物因身体机能、历史经历或其他原因如认为不洁而忌食某些食物。
特殊时期的禁忌,如侗族在至亲过世的丧葬期间禁食荤菜。侗族中,这一饮食禁忌最为突出地表现为妇女在生育期间的禁忌,它已渗透到了侗族的传统观念中,成为人们自觉约束行为的一套规约。
四、侗族特色食品
除了上述的腌鱼、腌肉外,侗族人还有许多较为有特色的食品。
烧鱼。其方法有:一是先把鱼洗净取出苦胆,放盐入肚,用阔叶包好,放进火中烧熟或用竹签串起烘烤,以内脏烤透、色黄不焦为佳;第二种办法是将鱼放在干茅草堆中烧炙,等草烧尽鱼也熟透。烤好后的鱼以辣椒、韭菜、蒿菜、亮广菜及生姜、大蒜、花椒、木姜子等作料搅拌或用木杵捣碎即成。通道侗族的荷叶烤鱼亦别有风味。将鱼洗净破口,去内脏,塞入薄荷草、茴香草及盐,用荷叶包上几层,埋于火灶灰里烤半个小时即可。
牛羊瘪。侗族喜欢吃牛羊瘪,其制作方法是先将宰杀的牛羊胃肠中尚未消化的食物,用纱布包裹后挤其汁(呈绿色),过滤去渣后的汁生吃或熟吃均可。若熟吃即用油熬熟或煮熟盛于碗中,待肉炒至半熟时将汁倒入锅中与肉一起炒或煮,再放香料即成。生吃即直接拌于做熟的肉里。瘪肉苦凉可口,增进食欲。宰杀牛羊不吃瘪肉,侗家人都视为憾事。
油茶。油茶是一些地区侗家人喜爱之食,不仅是家常便饭,而且也是迎接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亲朋好友来访,主妇立即架锅打油茶款待。打油茶的茶水通常要一锅锅煮方可出味道,一些侗族民间还有“头锅苦,二锅凉,三锅四锅味清香,七锅八锅甜如糖”之说。以油茶待客有的地方要上三碗,如新晃、玉屏侗族就有“茶三酒四烟八杆”的民谣,即进屋先喝三碗茶,开席先喝四碗酒,席间要敬八袋烟。女主人向客人递茶时,要按客人坐在火塘边的方位将碗摆在茶盘内,依次敬递,以免添茶时将各自的碗弄错。每逢节日,族内叔伯兄弟轮流互请、男青年行歌走寨、姑娘接待小伙子,多以油茶款待。“月也”交谊,各户分担接待来客,也少不了油茶。此外,还有妇女生完孩子后的三朝茶、周岁茶,姑娘出嫁的离伴茶、离娘茶,即将生育的媳妇,娘家送纺织用具时的送货茶,结束坐家日子的收心茶,祭祀祖先的敬祖茶等。油茶的制作方法是:先将糯米干饭用茶油炸成泡米花,舀出剩油,放茶叶炒热,冲入适量水煮开,待茶味浓后加盐,捞出茶叶,舀出茶水放入碗中,加入泡米花、花生、黄豆、葱花、饭豆、粉肠、糯米汤圆以及茼蒿、菠菜或青菜等,即做成一碗碗美味的油茶。
鱼冻。严冬时节,侗族人喜将田鱼加白豆腐、葱、蒜、姜、糟辣椒等一起煮至出浓汤,然后舀出放到大碗里,置于通风处,次日鱼与汤结成块状。食之凉酸爽口,味美鲜辣。据说是侗族先民无意中制作出来的,有的侗族人为纪念祖先,还专做此菜以供奉。
酸汤鱼。做法较简单。在锅里放上酸辣椒或糟辣椒和少许盐,水沸后放上洗净的鱼,再加上葱、姜、蒜等,煮熟即可食用。味道酸辣可口,鲜美开胃,尤其是贵州榕江县车江的酸汤鱼,烹制最为独特,1993年在广交会宴席上,一位车江乡车寨的厨师烹制的“车江酸汤鱼”,中外嘉宾吃后赞不绝口,这道菜也被评为特级菜。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各族之间互动的日益密切,侗族饮食文化在不断丰富的同时,许多特色的民族饮食也走出村寨,来到异域他乡,成为城市饮食业的一道风景,如酸汤鱼。不用到遥远的边疆,也不用跋山涉水,城市居民也能享用到味美独特的侗族食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