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六节到村口设侗族拦路歌

第六节到村口设侗族拦路歌

时间:2023-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 社交娱乐侗族是一个群体性和集体感极强的民族,在村寨内,房族间的互助与往来十分频繁,村寨的公益活动加强了村人间的密切联系,而鼓楼、风雨桥上的闲聊与休息,在交换信息的同时,也使彼此间的情感沟通变得更为协调,村落人文环境十分和谐。抬官人主要目的是娱乐,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其次是增进寨与寨之间的团结,加深男女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建立感情。
社交娱乐_中国侗族

第六节 社交娱乐

侗族是一个群体性和集体感极强的民族,在村寨内,房族间的互助与往来十分频繁,村寨的公益活动加强了村人间的密切联系,而鼓楼、风雨桥上的闲聊与休息,在交换信息的同时,也使彼此间的情感沟通变得更为协调,村落人文环境十分和谐。不仅如此,侗族村落之间的交往同样频繁,除了亲朋好友的走访外,在侗族民间,还形成了许多专门性的村寨交往方式,体现了侗族人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同时,许多娱乐活动在村寨间也成为加强联系的重要纽带。

一、“月贺”

“月贺”意为集体做客,也称为“月也”,汉语称为“吃相思”。是侗族村寨之间一种集体联谊活动。广泛流行于南侗地区的从江、榕江、三江、龙胜、通道,尤以黎平县南部和从江县北部地区的侗族村寨更盛行,也最为隆重。“月也”大约出现在宋代,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一些侗族地区仍是较盛行的社交活动,但90年代后期逐渐式微。

“月也”规模不定,男女老幼均可参加。节庆期间,身着节日盛装,“歌队”“芦笙队”和戏班子一同前往。主寨以酒肉进行款待,宾主白天唱侗戏或赛芦笙,晚上对唱侗歌,共同欢度三至五日始散。离别时,主寨还以猪、羊馈赠。视收成情况,次年或若干年后,此寨再到彼寨回访。“月也”只在秋收后或春节期间进行,以示庆贺丰收,欢度节庆,同时还不误农时。“月也”内容颇多,主要有以下七种。

“月也戏”(做戏客),即以唱侗戏为主要平台,同时开展多种民间文化交流的集体社交活动,一般在农历的正月开展。其主要活动形式为:甲寨到乙寨去演唱侗戏,对唱侗族大歌,男女青年交友,老年人走亲访友等。大年后,由戏班师傅或歌班师傅向寨老提出建议,去哪个寨或哪几个寨唱戏、唱歌,寨老商议允许后,择一吉日,使两个腊汉(男青年)带上寨老写好的红帖子,到指定的寨子去拜帖。送帖子的人来到指定的寨子后,必须到鼓楼下吹上三首芦笙曲,然后将帖子送到该寨寨老手上。该寨寨老接到信帖后,一边安排本寨的腊汉备上好酒好菜招待客人,一边召集其他寨老商议。如同意接纳甲寨来“月也戏”,则请一寨老陪甲寨送信帖的人先到本寨的萨堂向侗族女神萨献三炷香,敬三杯酒,鞠三个躬,以示敬仰祖先,尊敬寨人(在侗寨,进寨先敬萨是一种非常严肃的仪式,是月也等各种活动必须举行的仪式)。然后将送来的红帖张贴在鼓楼正门柱上,以告示全寨寨民,某天某寨要来“月也戏”,让各家各户作好准备。酒足饭饱后,寨老安排两名腊汉,吹着芦笙将送信帖的人送出寨。

img131

拦路迎客  供图:张盛

img132

敬 酒  供图:任和昕

甲寨寨老得到肯定的回信后,便组织全寨作积极的准备。到“月也”的那一天,甲寨男女老少一齐出动。临行前,寨老先到萨堂去请“萨”护佑,然后全寨腊汉与姑娘吹奏芦笙,敲锣打鼓,将“萨”请到鼓楼里,先唱三首颂“萨”歌,再唱三首要“萨”保佑的歌。大家唱完,三声铁炮声响起,于是,所有人员便开始前往乙寨。临近乙寨时,便吹奏芦笙,敲锣打鼓以示报信。乙寨寨老早已召集本寨众人到村口,设障唱拦路歌迎客。宾主唱罢拦路歌,主寨腊汉、姑娘便敲锣打鼓,吹奏芦笙将客人引到本寨鼓楼下,共同绕鼓楼四大柱子转三圈,客人暂在鼓楼里休息。

招待客人,多半分客入户。饭菜各家自行安排,不作具体规定,各户尽量办得体面,以扩大本寨声誉。

img133

拦路迎客  供图:任和昕

客人一般在主寨唱上3天。如戏唱得很好,歌唱得很动听,主寨便多留2日或4日。在“月也”的日子里,主客白天以唱侗戏为主,晚饭后,主客都到鼓楼下对唱“嘎老”(侗族大歌,主寨的姑娘和客寨的腊汉对歌、主寨的腊汉与客寨的姑娘对歌),或一起踩歌堂。下半夜时,主寨的男青年便找客寨的姑娘对唱情歌,客寨的男青年也找主寨的姑娘对唱情歌,这便是著名的侗族月堂情歌。

如此三或五日后,客寨便要辞别。客寨辞别时,主寨家家户户用禾秆草包上糯米饭和腌鱼、腌肉,以供客人路上食用。临行前,宾主到主寨鼓楼下唱踩堂歌,双方用歌相互称赞,然后,再唱告别歌。主寨的男女青年把客人送到寨门,并将用红、绿各色羽毛系在毛巾上的礼品送给客人做纪念。

此外还有:“月也老”(做众客),一般在农历正月,人数为两个村寨的所有男女老少;“月也暇”(做社客),在春社赶社时,甲寨接乙寨姑娘集体做客,姑娘来时,腊汉早晚盛情款待,白天踩堂对歌,晚上行歌会月;“月也左楼”(做贺鼓楼客),一般在正月初举行。甲寨新建鼓楼落成典礼,乙寨男女老少倾寨来贺,活动内容较为热烈;“月也鼎”(做众定亲客),也叫姑娘腊汉客,这项活动时间较长,有的可达数月,是双方男女青年和父母相互了解的最好时机;“月也轮”(做芦笙客),一般在甲戌节、中秋节赛芦笙时举行,活动内容是以宾主两寨赛芦笙为主,同时通过唱歌、踩歌堂、祝贺丰收等进行的文化社交活动;“月也敬”(做敬寨客),意为帮助主寨敬客,这种形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当两个寨子正在进行“月也”时,另一寨便给其中的主寨送来信帖。主寨接到帖子并经寨老商议同意后,便将来帖贴于鼓楼门柱上,以告示村民,某寨要来“敬也”了。“月也敬”的形式与前几种大体一样,都是唱侗歌、侗戏,踩歌堂,唱情歌,交友,访亲等文化活动,但往往只进行一天。

“抬官人”是春节“月也”中的重要活动,流行于黎平县的皮林、肇兴,从江的龙图、贯洞等地的村寨,侗语称为“电宁檬”。抬官人主要目的是娱乐,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其次是增进寨与寨之间的团结,加深男女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建立感情。这一活动的参加者多是中青年。“官人”由寨上一青年所饰(也有小孩扮演的),乘一遮顶滑竿,四人抬着,前呼后拥,威风凛凛。“官人”官气十足,一言不发。“官人”进寨前,先派4~5人抹成花脸,前往邻寨报信。信用红纸写成,贴于一块木牌上。上书:“悉贵寨春节欢聚,我军得令转移,前来祝贺。寨老大人福安,某某寨赖(乞)食军。某年某月某日。”

主寨寨老得信后,即带领该寨男女老少前往寨口迎接。三声铁炮响过后,“官人”队伍在一片欢乐的芦笙声中进入歌坪。“官人”前面,数人鸣锣开道,手持矛、戟、枪、剑者跟随,后面是“官人”和“官夫人”,再后面是随从。随从打扮得五花八门,有扮远古的原始人;有饰传说中的妖魔鬼怪;有饰蒙面大盗;有饰匪兵或乞丐等。“官人”队伍如经外寨鼓楼歌坪,必须绕鼓楼三圈而行。此刻,便有“良民百姓”吹芦笙鸣炮,端茶送水而至。“官人”饮茶后,即赠红色礼钱一包,以示谢意。再行,若遇见“衣衫褴褛的人”挡道,向“官人”和“官夫人”索要钱财,“官人”不得不给。又再行,还有扮作兵卒者向官人乞讨“压岁钱”,“官人”还必须给。“官人”来到寨中鼓楼前,姑娘便以歌拦路,智取“官人”囊中财。姑娘们每唱完一首歌,“官人”就将钱递出,直至递完为止。常常是能歌善唱的姑娘接踵而来,歌声此伏彼起,“官人”递钱不迭,应接不暇;旁观者则连声喝彩,气氛异常热烈。

img134

榕江车江拦路迎客  供图:贵州省黔东南州民委

“官人”队伍中各式打扮的人也各显神通,表演拿手好戏,围聚的观众也不时欢声雷动。随“官人”而来的还有盛装打扮的姑娘们,她们手提各种可口的食品,进入歌坪后即有礼貌地赠给该寨的寨老和正在跳舞的小伙子们。等“官人”施舍完毕,姑娘们将食品赠尽,随从们也收场归队,主寨则吹芦笙、鸣炮送至寨口。至此,“抬官人”活动全部结束。

“月也”具有以下特点。

群众性。以村与村、寨与寨、房族与房族为主体进行的集体社交活动,村寨男女老少都要参加,这是一种完全的群众文化活动,同时也反映了侗族文化的自发性特点。

文化展示的多样性。在“月也”活动中,文化展示是基石,不论是哪种“月也”,所展演的文化包容了侗族经济、宗教、伦理、艺术、技术等。

侗族文化的传承性。一方面,“月也”使侗族长者积极将侗族大歌及其他侗族文化传给子孙,使他们能在“月也”这种公众平台中得到族人赞扬,另一方面,年轻人也主动自觉地学习本民族文化,使侗族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与发展。

民族团结的象征性。“月也”活动以增进各寨团结,加深男女青年的相互了解为目的。

明显的季节性。“月也”只在春节过后的正月间和秋收过后的农闲时节进行。选择这两个季节进行活动,一是庆祝丰收和祝愿来年有好收成,二是这两个季节都是农闲时期,不耽误农耕。

具有浓郁特色的侗族“月也”,在侗族的社会文化、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侗族文化自然展示的重要平台。它是侗族村寨之间、侗族族群之间、侗族与其他民族之间进行思想、文化、社会交流最为重要的途径。[16]

二、“勿龙客”

即玩龙,榕江车江三宝一带的侗族村寨,在春节期间举行玩龙活动,以此增进村寨间的团结和友谊。每年春节快到来的时候,承办寨先向各寨发出玩龙的信函,各寨接信之后即写回帖,并作好迎接客人的准备。届时客人到来,寨老即带本寨青年前往寨口放炮迎接,引龙入寨。朝拜后,引至龙塘(寨子接龙的地方)舞龙。塘内黄龙翻滚,爆竹响彻云霄,花炮火光四溅,主寨以把黄龙灼得遍体鳞伤为荣。舞龙接近尾声,主寨姑娘到塘内拉抢“龙宝”(红、蓝、黄、白、绿、青、紫、橙等八宝)。此时,客寨的青年、小孩随同持宝人到姑娘塘对歌、吃点心,接下来主寨设宴款待客人。

三、插杆郎

侗语称“勿顶苟毛”,为贵州榕江县苗兰、宰荡一带侗族青年的社交活动。农历八九月,糯禾将熟,甲寨腊汉邀约乙寨姑娘“勿顶苟毛”,姑娘同意后,将粘满棉球的竹枝悄悄插到腊汉田中。腊汉知道姑娘们已选定这块田作为腊汉田后,待禾成熟即邀约姑娘一道摘禾,不论收多收少,全部挑往姑娘家做扁米。晚上,男女青年边吃扁米边尽情唱歌,直至第二天方返回。

小伙子走后,姑娘们把余下的禾打米酿酒,择吉日请腊汉们前来喝酒。小伙子们来时,凑钱买一头肥猪到姑娘家宰杀,与姑娘们饮酒对歌,谈情说爱,加深感情。小伙子们回家时,姑娘们将布匹、鞋垫、花帕等物做纪念品相赠,小伙子们也趁机给自己心上人回赠礼品或互换信物订下终身。[17]

四、斗牛

斗牛是人们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在黔东南榕江、黎平、从江等地尤为盛行。斗牛系全寨集资购买,专人喂养,膘肥体壮,不事生产,专供角斗,俗称“牛王”。侗族将拥有牛王视为一个寨子的尊严,并会影响到人畜兴旺,村泰民平,故各村竞相购买。通常,一个村子都有一个牛王,有的村寨一个大姓就有一个牛王。购买牛王以自愿为原则,寨上设“牛王股”,是否入股均凭村民自愿选择。所以“牛王股”不是平均负担,而是由众人根据参加户的经济实力评议负担的。斗牛期间,如果牛王斗败了,宰杀后按股分肉;如果牛王斗胜了,其他寨高价将牛买去,所得到的收益也按股分成。

img135

斗 牛  供图:任和昕

侗族对牛王的饲养非常讲究。《斗牛款词》对牛王的饲养是这样记述的:“牛王到圈,先供饭食,后喂青草,排家逐户,供足精料。”牛王多圈在鼓楼里,鼓楼柱子上钉一供料牌,按牌上姓名顺序轮流供应一日的饲料,无论春夏秋冬均有青草,采用填喂的方法。牛王有专人负责喂养。负责喂养的人多为年长的孤鳏老人,称之为“牛王公公”。牛王公公爱牛如子,精心饲养,很受人尊敬,他的衣食由众人供给,死后由众人捐款埋葬。

斗牛有固定的场地,侗族称之为“塘”即“场”。斗牛场按“款”或“峒”的行政管理区域划分。一个款或峒开设的斗牛场叫大场(侗语叫“塘劳”),以下开设的斗牛场叫小场。小场从属于大场。大场不举行节日斗牛活动,小场则可以举行。每个斗牛场有1~2个主寨,负责有关斗牛活动的日程安排事宜。斗牛活动前4~5天就得向参赛的村寨发出“传牌”,把斗牛的有关事项写在上面,背面刻以刀痕,以示“火急”,“传牌”一经发出,风雨无阻,届时一定举行,任何一个村寨和个人都无权变更斗牛日期。斗牛活动一般是在春、冬季节的“亥日”里进行。据说亥日是个公正日。12天为一亥。

各寨接到通知后,届时牵自己的牛王到达目的地。参加角斗的牛披红挂彩,头戴绣球,颈系响铃,背插雉尾和三角彩旗。每个牛都冠以美名,如“春雷王”“震天王”“胜霸王”等等。每个斗牛王的名称都写在一块木牌上,叫做马牌,马牌两边或背面写有对联或斗牛诗,如“碰似电闪雷鸣,斗如关公斩将”等等,概为溢美之词。有的还喂糯米饭和烧酒,以增加其角斗时的勇气和力量。牛王脖颈上挂着10余只铜铃,走起路来叮当直响,威风凛凛。牛王后面紧跟着吹芦笙、敲锣鼓的队伍,村民们浩浩荡荡随之拥往斗牛场。3个年轻力壮的侗族小伙牵着牛绕场三圈,称为“踩塘”,然后牵出斗牛场,在一阴凉处暂时休息。然后由一穿着古装、手举着伞的寨老走在中间,身着盛装、吹芦笙、敲锣鼓的男青年跟随,寨老念斗牛款词,宣布斗牛规矩。由各寨协商,双方同意后,列出角斗的对象和顺序。三声铁炮响过后,宣布斗牛开始。牛王在角斗中有的一碰就决出胜负,有的斗得难分难解,若在一定时间内分不出胜负,便各自用绳子拴住自己的牛向后拉,算是平局。胜者则前呼后拥,护牛绕场,欢呼雀跃,锣鼓声、鞭炮声齐鸣,震耳欲聋。斗败的牛则被牵回寨子,宰而分食之,将牛角挂在鼓楼高柱上,以示铭记,再集资买新的牛王。

img136

牛 王  供图:龙耀宏

侗族的斗牛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而且还是社会、文化和物资交流的一种方式。斗牛场内人山人海,少则千余人,多则上万人,山间道旁摆满土特产品、日用百货、零摊小吃,应有尽有。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男青年也头戴羽毛,身穿新装。斗牛结束后,男女青年聚集在一起尽情唱歌、跳舞,互赠礼物建立感情。

锦屏县平秋地区侗族的重阳“鞍瓦”(侗语,意为放牛大打,即斗牛)习俗别具特色。民间相传蜀相诸葛孔明统兵南征,当时云贵川苗侗土王孟获欲保全地方,率兵抵御蜀相。孟获驯水牯壮牛,全身裹上铁甲,牛角套上尖刀,牛膝牛脚装上钢锥。交战时,神牛冲锋陷阵,锐不可当。是年恰逢卯年,平秋举行隆重的“鞍瓦”活动,邀约附近村寨男女老少牵上自家水牯斗牛3天,即九月初九、初十和十一日。平秋寨家家户户杀猪宰羊款待客人。之后,每逢农历寅年或卯年重阳,平秋均举行隆重的“鞍瓦”活动以示纪念。除了斗牛外,还有说书摆古、民歌对唱、跳芦笙舞等活动。“鞍瓦”是以斗牛为主要内容的村寨集体联谊活动,表达人民群众庆贺年丰物阜、国泰民安的思想感情以及企盼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心愿。活动由平民百姓自发组织,民主议事,高度自治,体现民众的组织、协作、指挥能力和凝聚力。该习俗保留了很多民间传统文化、体育竞技项目,传承各种传统文化艺术,不仅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作出了贡献,而且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img137

从江下江观看斗牛的观众  供图:龙耀宏

五、斗鸟

侗族男子喜捕鸟,也喜斗鸟。斗鸟是男子们闲暇时光的一项娱乐活动。逢年过节或农闲赶集时,男人们提上鸟笼,云集斗鸟场,顿时,草坪上、山坡间、圩街旁,变成了鸟的世界,悦耳的、富有挑斗性的鸟叫声汇成了交响曲,也促使性急的主人寻找合适的挑战者。斗鸟,一般先隔着鸟笼门相斗,如果两只鸟势均力敌,就打开鸟笼门,让它们酣畅淋漓斗个痛快。鸟儿们从一个笼子打到另一个笼子,进退守攻,互不相让,直到一方被打败,发出咯咯的声音在笼子里围圈乱飞。而鸟的主人和围观者,心情比恋战的鸟儿更加着急,不停地叫喊,似乎想指挥鸟儿如何“战斗”,恨不得自己就是鸟儿,进入“战场”,斗鸟场上惊叹声、呼喊声此起彼伏,时常掩盖了鸟儿们的鸣叫声。对那些斗败的鸟,人们万分遗憾,而对胜者,则是赞叹不已,对鸟主人也投来羡慕的目光。那些百战百胜的“鸟王”,身价很高,主人也对其百般呵护,任凭他人开价多少也不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