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间医药
民间医药是黎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医药。它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传统性,是黎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反复积累起来的防病、治病的方法和药物,是祖国医药宝库中的组成部分。黎族地区天然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品种繁多。黎族对这些草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清代张嶲在他的《崖州志》中证实,黎族民间对草药形态、性能、性味、功效、采集、加工以及分类都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在毒蛇咬伤、接骨、跌打损伤、中毒、风湿、胃痛、疟疾、风沙症、瘴气、疑难杂症等方面的治疗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黎族民间从事黎族医药的人,多为自采自用,自己加工配制草药。
一、黎医的治疗技术
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对一些植物、动物的药用功效有一定的认识,并应用于临床治疗,掌握了一些治疗病症的方法和技术,积累了一些医疗经验,能够对一些常见的内科、外科等疾病进行诊断、预防和治疗。
(一)诊断方法
通过正确的诊断来确定病位、病因,是黎族从事黎族医药的人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诊断时,主要观测和检查4个感觉器官(眼、鼻、耳、舌),4种感受(形、声、触、味),5种物质的气味(痰、吐物、泻物、小便、血)。这些观测和检查,是以望诊、闻诊、问诊、脉诊这4种诊断方法来进行。
1.望诊。舌头、皮肤、眼球、尿、粪便、人的神态都是望诊的对象,主要是观察它们的颜色、形状等来判断疾病。如舌诊,着重于舌的颜色、舌苔和舌质,是通过与舌有关的各种疾病的特殊症状来判断疾病;尿诊则是把尿液倒入干净的瓷碗中,并迅速搅拌,观察出现的泡沫形状及气味、颜色和碗底沉淀物,有的医生则取尿液一滴,在自己的指甲上,通过尝尿液的味道,有何感觉,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轻重。
2.闻诊。耳闻、鼻嗅等属于闻诊。闻诊可分为两种:听声音和嗅气味,通过听觉和嗅觉,来分辨声音和气味的正常与异常,再结合其他诊察方法所获得的资料,加以综合分析,从而得出何种病症的结论。
3.问诊。医生利用黎语作为交际工具,有启发性地询问病人的病史,如何时得病,曾作过什么治疗,服用过什么药等,以便进一步了解病情,从而判断病人疾病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4.脉诊。脉诊时,患者是女性的,先诊右手脉后诊左手脉,男性患者则先诊左手脉后诊右手脉。医生操作的基本方法是:以右手触诊病人之左手脉,以左手触诊病人之右手脉。诊脉通常用的手指为食指、中指。触诊时主要注意脉向的长度、宽度、浮、沉、滑等特征。黎医认为,人的左右手指尖与人体各器官相连,如脾在左手触诊,肝胆在右手触诊,肾器官可以左右两手触诊。这是黎医脉诊中的一个特点,在有关五脏六腑相关诊断的方面,黎医和中医学相仿,如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等等。
(二)黎医治疗方法
黎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内治主要服用经熬治的草药水为主,外治则有拔火罐、放血疗法、艾灸、热敷、按摩、药熏蒸疗法、药水浴、外敷法等。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调整患者的起居、饮食和精神状态等。
从古至今,黎医临床实用的治疗方法有:
1.刮痧法。黎医疗法之一。操作的程序是:先准备好铜钱、银元(或药物)和烟筒水(烟筒水装在碗中)。这些物品准备好后就开始操作。操作开始时,手指沾碗中烟筒水,涂在患者某些部位上,右手握铜钱或银元,从颈部、背部、四肢向下由近而远反复刮。刮的时候,动作要缓而有力,轻重的标准,以患者感到发胀、发酸、有轻度痛感和皮肤出现微红为宜。它的作用是散热、解毒、通里透表、追风活络,有调节胃脾功能的疗效。
2.艾灸疗法。黎医疗法之一。操作的程序是:先准备好生姜、蒜瓣和生盐。治疗开始时,直接在皮肤上灸或淬药(生姜、蒜瓣和生盐)灸,每次15~30分钟,常用于治疗风湿胃痛症、寒性病症,慢性病等。
3.牛角抽风。黎族民间治疗方法之一。类似于“拨罐子”。流行于海南省黎族地区。头部或其他部位疼痛时,将小粒硬炭火放到牛角尖里,等到牛角尖稍发热时,用口水涂抹于牛角尖的另一端周围,然后扣在疼痛部位皮肤上。疼痛部位疼得越厉害,就越容易被牛角尖吸住,掉不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吸拔造成被吸部位淤血,达到解除病痛的目的。此法对头痛、神经痛和关节炎等有一定的疗效。
4.挑痔疗法。黎医疗法之一。常用于治疗炎症外痔、轻度脱肛等病症。操作的程序是:先在患者腰骶部寻找痔点,形似丘疹,稍带有光泽,为灰白色、棕褐色或淡红色等,压不通色,确定位置后,经消毒便用缝衣大号针在定位表皮上纵向挑破0.1~0.2厘米,而后深入皮下挑,将白色纤维挑断,一般不出血,挑完后,用2%碘酒消毒,加上胶布贴紧即可,相隔7天后再挑一次即可治愈。
5.火针疗法。黎医疗法之一。用布伞钢针一节,长10~12厘米,一端磨尖,一端安上木柄,即成火针。使用时,先把火针烤红,取下来蘸上蓖麻油,点火烧烤,待火熄灭后,迅速点刺被治疗的部位。此法常用来治疗瘰疬、腰腿痛症等。
6.挑疳积疗法。黎医疗法之一。小孩犯疳积症、消化不良症,可在四缝穴处挑刺,轻轻地挤出黄色黏液。然后,用鸡屎藤和适量粳米研成粉末,开水冲服便愈。
7.灯花灸疗法。黎医疗法之一。凡犯有头痛、四肢麻木和风湿性关节肿痛,可用灯心草蘸蓖麻油,点燃后直接放在病位或穴位上,听到咝咝响声后便可停止。
8.针挑疗法。黎医疗法之一。凡犯有疳积、腰痛、痧症、痔疮和瘿瘤,可用大号缝衣针等针具,根据病症选择体表上某些部位,运用不同手法挑破其浅层皮肤或皮下纤维而达到治疗的效果。先选择病症的体表或穴位上的病理阳性反应痛点,按常规消毒后,用针对准针挑点下针,其手法有浅挑、深挑、慢挑、轻挑、重挑、摇挑等。针挑方式有:点挑、散挑、环挑、排挑。一般一枚针挑点反复数次,挑完后,用碘酒消毒创口。
9.接骨术疗法。黎医疗法之一。流行于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原为“南溪”)乡。遇有骨折,用两块木板将对接好的骨头夹紧,外敷以草药,数天后折骨便可接好。
(三)对毒蛇咬伤的处理
1.绑扎处理。凡被毒蛇咬伤,应急时用绳索(毛巾、藤蔓、裤衣布条等)捆扎紧,这样,可减少或免除中毒的危险。捆扎的部位一般在伤口上部的2~3寸之处。如果被毒蛇咬的部位是四肢末端,时间是在1分钟之内的,可在脚趾或手指的部位捆扎一道;如果超过数分钟,则应在小腿或臂的下部加捆一道。咬伤足背或手背1分钟之内,可在小腿或前臂下部捆扎一道;如果超过数分钟,应在小腿或前臂中部加捆一道。咬伤数分钟内,可在小腿或前臂的上下部各捆一道(先捆上道,后捆下道);如超过数分钟,则在大腿或上臂的下部再加捆一道。绑扎的目的是使受伤的部位血液循环暂时处于停滞状态,阻止蛇毒随血液流遍全身。捆扎越快越好。捆扎的松紧以远端的脉搏暂停为好,但不能让时间过长,一般在做完挤毒和敷药处理后,即应松去捆绳。如没有把握松去,应每隔10~20分钟放松一次。
2.清洗处理。捆扎完毕,接着用清水或自己的小便将伤口洗净,清洗时如发现伤口里有毒牙,应及时拔除。伤口洗净后,立即用小刀或竹片刃将伤口切开到1厘米长左右,一般深至皮下即可。然后用双手把伤口外围向内挤压到出血为止。被挤压出来的血液就是毒液。排毒液的另一种办法是用嘴对准伤口吸毒,随吸随吐,连续吸吐十几次甚至更多。吸后可用盐水或酒漱口除毒。口腔有溃疡者不宜用此法。
3.敷药处理。挤血完毕,用半边莲、红辣草、鹅不吃草和望江南等草药混在一起嚼烂,敷于伤口周围,再用半边莲100克加上适量指甲花全草捣烂,取汁加两滴酒内服解毒。若出现头晕目眩、喉舌麻木、四肢瘫软,甚至昏睡不醒、呼吸困难、不能讲话的,可用山蘑菇15克、青木香2克、白芷12克、细辛6克、甘草4克、半边莲15克、七叶一枝花根30克,水煎内服;若发现伤口发黑、全身皮肤出现淤斑、四肢末端紫滞等症状,可用七叶一枝花(全草)、旱莲草、紫珠叶、散血丹(适量)水煎内服。
二、黎医传统药物
黎族传统药物十分丰富,入药治病的动植物约有5000种。现已掌握的植物药有800~1000种,动物有10多种。在植物药配伍中,有草本科、木本科、藤本科。如姜黄、小麦冬、芦苇根、含羞草、金不换、槟榔、猫尾树、厚皮树、芒果树皮、大小叶榕、过江龙、无根藤、血藤、松筋藤、八叶藤等。动物入药的有:沙窝牛、黄猄蹄、熊胆、鹿茸、山马胎、推车虫、滚山虫等。黎家医者能治疗的病有跌打骨折、扭伤、蛇虫咬伤、骨髓炎、脑膜炎后遗症、肝炎、风湿骨痛、子宫脱垂、高血压、肾炎、癫痫、角膜炎、血尿、糖尿病、感冒等数十种常见病。以治疗跌打骨折、蛇虫咬伤见长。用药有单方和复方。药方配伍不多,处理方法简单方便:内服、外擦、外敷。但专门从医的人不多。
(一)椰子船
黎族药物之一,流行于海南省五指山地区。用鲜嫩的红椰子肉制作而成。其制作方法是:取红椰子一个,剥去椰衣,在红椰子壳顶端破开一个缺口,用小刀在缺口处将椰子肉切开一个方洞,大小以能放进配料为准。红椰子汁留在里边不要倒出来,然后将适量的鲜糯米、赤糖(亦称“红糖”“黑糖”)、冬瓜干和几颗大枣放进去,用原先切下来的方块椰子肉封上,用削尖的竹篾别牢。之后,将整个红椰子放进刚烧好出窑的石灰堆中埋实,用水泼洒,两小时后,即可食用。连吃49天,可根治胃冷痛症。
(二)三角草
中草药。又名坡韭菜。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叶自根茎发出,包茎,线形花白色,花梗长,果三角形。花期夏季。药用全草,干用或鲜用。喜生于湿润肥沃的地方,黎族地区均有野生。其药性微苦凉,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能。主治毒蛇咬伤,跌打肿痛。用法是:取鲜品1~1.5克,水酒各半煎服,外用捣敷伤口周围。
(三)土半夏
中草药。又名犁头薯。天南星科,一年生宿根小草本,叶犁头状,花期夏季。药用块茎,尝之有麻舌灼喉感,多为鲜用。喜生于田野、路旁、沟边等低洼湿地及杂草丛中,黎族地区均有野生。其药性辛温,有毒,有解毒、消肿、止痛的功能。主治毒蛇咬伤、无名肿毒、疮肿。用法是:将鲜品捣烂,用酒调敷伤口周围。
(四)大血藤
中草药。称过山龙,又名血藤或红藤。大血藤科落叶木质大藤本,茎攀援可达15米以上,灰褐色,圆柱形,有条纹,砍断时有红色汁液流出。叶互生,指状三小叶,顶端小叶卵圆形,基部小叶偏斜呈三角形,两侧不对称,中脉偏向内侧。花单性异株,花小,黄色,总状花序。聚合浆果,倒卵形,表面有白粉,熟时暗蓝色。种子卵形,黑色有光泽。药用藤茎,全年可采,放置3~5天,洗净切片,晒干备用。喜生于大山密林、溪边,缠绕于其他树上,在海南省的坝王岭、尖峰岭和琼中县五指山,陵水县吊罗山均有出产。其性味微苦涩温,有祛风湿、通经络、散淤止痛、驱虫等功能。主治阑尾炎、经闭腹痛、风湿痛、跌打损伤、四肢麻木、肠痛拘挛、血虚头昏。
(五)马齿苋
中草药。又名“鱼鳞菜”。马齿苋科,多年生伏地肉质草本,全株味酸。药用全草,夏季采集;多生于村旁、路边等潮湿处,黎族地区均有野生。其性味酸凉,可清热去湿。主治肠炎菌痢、肾炎、水肿、肺结核、百日咳、化脓感染。其用法是:常用50~100克,水煎服;外用鲜草捣敷患处。
(六)马蹄金
中草药。又名“肝炎草”。旋花科,两年生伏地草本,节上生根,叶小,互生,形似马蹄,花小,白色。药用全草,夏季采集。喜生于湿润的草地、田边,黎族地区各处均有出产。其性平,味甘辛,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用干品15~25克,鲜品50~100克,水煎服。
(七)马蹄蕨
中草药。又名“海南观音座莲”。观音座莲科,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圆球状。叶大,薄纸质,二回羽状复叶,羽片阔倒披针形,叶脉纤细,黑褐色,孢子囊群长圆形,12~18个,根茎性微苦寒,味甘,可祛风解毒,止血,常用以入药。喜生于阴湿之处。畏强光,主要产于儋州市沙煲山、白沙县莺歌岭等地林间或山野谷地。主治咳嗽、肺炎、腮腺炎、痨伤咳血、心烦不宁、骨折、瘰疬、蛇伤、流脑等多种疾病。
(八)木棉
中草药。又名红棉或英雄树。木棉科,落叶大乔木,高10米左右,茎、枝有圆锥样硬刺。叶互生,掌状复叶。花大,红色,肉质,五瓣,簇生于枝顶。果长圆形。药用花、根、皮,初春采花,全年采根,切片晒干。喜生于沟谷河边,山坡岭下。海南岛黎族地区盛产。其性味甘凉。有清热利湿的功能。主治肠炎、菌痢,用干花15~25克,水煎服;慢性胃炎,胃溃疡,产后浮肿,用干根、皮25~50克,水煎服。
(九)无根藤
中草药。又名无头藤。樟科,缠绕寄生藤本。茎线形,有盘状吸根,全株不着地,无叶。花小,白色。果肉质,球形。药用全草,夏秋采集,切段阴干。喜生于灌木丛中,海南省黎族地区出产。其药性凉,味甘微苦。能化湿利水,消肿散淤。主治肾炎水肿、尿道感染、尿道结石、感冒、疮疖肿痛。用法:用干品25~75克,水煎服。外用以鲜晶捣敷或煎水洗患处。
(十)五指山参
中草药。锦葵科,多年生亚灌木状草本。小枝有疏长毛。叶互生,叶形多种,阔卵形或近圆形,上部叶有时箭形,有3~5浅裂或深裂,两面有疏毛,边缘有钝齿。花红色,五瓣,单生于叶腋。果长圆形,有五棱。根肉质,萝卜状,揉碎有黏性。药用根茎,冬季采收,切片晒干。喜生于坡地、灌木丛、草丛中。海南岛五指山黎族地区出产。其药性微温,味甘淡,有滋养强壮的功能。主治神经衰弱、头晕、腰酸痛、胃痛、腹泻。用法,取干品15~25克,水煎服。
(十一)水芙蓉
中草药。玄参科,多年生直立空心多汁草本。茎肉质,空心,全株有香气。叶对生或三叶轮生,叶上有腺点。花小,腋生。药用全草,四季可采,切段晒干,海南省黎族地区均有出产。其性味辛凉,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痒之功能。主治毒蛇、蜈蚣咬伤,痈疮肿毒,皮肤瘙痒。用法:用鲜品100~150克,水煎服,绞汁涂于痒处,取鲜草捣敷患处。
(十二)玉龙鞭
中草药。又名铁马鞭。马鞭草科,1~2年生直立草本。全株光滑,稍肉质。叶对生,卵圆形,边缘有锯齿,不分裂。花小,淡紫色,顶生粗长穗状花序。药用全草,全年可采,切段,晒干备用。喜生于荒野、路边。海南黎族地区有分布。其性味微苦寒,可清热解毒,利水通淋。主治尿道结石、感染、风湿筋骨痛、疮疖肿痛、喉炎、急性结膜炎。用法,取干品25~50克,鲜品50~100克,水煎服。治喉炎可用鲜品捣烂含服。外用捣敷患处。
(十三)玉米须
中草药。禾本科,一年生玉米的宿存花柱(即花丝)。海南黎族地区均有产。其性味甘平,能利水通淋,退黄。主治肾炎水肿、尿道感染、结石、黄胆型肝炎、胆道结石、胆囊炎、糖尿病、高血压。用法:常用25~50克,水煎服。
(十四)石斛
别名“吊兰花”“金钗石斛”“昌江石斛”。俗称“小石斛”或“石斛草”,中草药。兰科,多年生热带附生草本。茎黑褐色。根纤细而扭曲。叶肉质,抱茎而生,扁平呈短剑形。花生于茎上部节上,两性,总状花序。喜生于大山密林中,山沟潮湿地。海南的昌江、白沙、保亭以及坝王岭、吊罗山的热带常绿林中多产。药用全株,四季可采。其性味甘淡凉,有滋阴益胃、生津清热的功能。主治腰膝软痛、热病伤津、慢性胃炎等疾病。用法:取干品10~20克,水煎服。
(十五)白花蛇舌草
中草药。茜草科,一年生匍匐小草本。茎有棱。叶对生,线形。花白色,腋生,果小。药用全草,夏秋采集。喜生于田边,沟旁,潮湿的草地上。海南省黎族地区出产。其药性凉,味甘淡,有清热解毒、活血利尿之功能。主治肝炎、肾炎、阑尾炎、咽喉炎、扁桃腺炎、肿瘤、癌症、疮疖、跌打淤肿、毒蛇咬伤。用法:取干品25~100克,鲜品200~400克,水煎服。外用捣敷患处。
(十六)地胆头
中草药。又名羊耳草。菊科,两年生宿根伏地小草本。茎粗壮,全株有毛。叶根生,矩圆状披针型,两面有粗糙毛。花生于枝顶,淡紫色,头状花序。果纺锤形。药用全草,春夏秋三季采集。切碎晒干备用。喜生于田埂,山坡,路边,旷野草地。海南黎族地区均有分布。其性味凉、苦微甘,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之功能,主治感冒、急性扁桃腺炎、喉炎、结膜炎、肾炎、肝炎、脚气水肿、下肢溃烂。用法:取25~50克,水煎服。外用鲜品捣敷患处或煎水洗患处。
(十七)牡荆
中草药。又名五指柑,枫柳。马鞭草科,多年生大灌木或小乔木。茎四棱形,嫩枝有灰色绒毛,茎叶有香气。叶对生,掌状复叶,有小叶3~5片,顶生三小叶,椭圆形,边缘有锯齿。花为圆锥花序顶生。果长圆形,熟时棕色。叶、籽均入药。夏季采叶,秋季采籽。喜生于路旁、田野山坡。海南省黎族地区各县均有出产。其性味微辛苦平,有香气,能清热解毒,祛痰化湿。主治流感、乙型脑炎、痢疾、咳嗽、哮喘、皮炎湿疹、脚癣。用法:取25~50克,外用以叶煎水洗患处。
(十八)狗脚迹
中草药。又名狗脚印。锦葵科,两年生直立分枝灌木。全株有绒毛,茎皮纤维丰富。叶互生,通常为卵形,叶缘有深绿色环状带。花粉红色,五瓣。果扁平,有倒刺。药用全株,以根为好。全年可采,切段备用。喜生于山野。海南黎族地区出产。其性味苦平,有祛风湿、解毒消肿之功能。主治风湿痹痛、腰肌劳损、跌打淤积肿痛、毒蛇咬伤、疮疡肿毒。用法:取干品25~50克,水煎服。外用鲜品捣敷患处。
(十九)降真香
中草药。又名山油柑。芸香科,灌木或小乔木。叶对生长椭圆形,叶柄有节。开白色花,生于枝顶或叶腋。果球形,熟时黄白色,半透明,微涩,味甘,药用根、叶、果实、心材,根叶全年可采,洗净,切片,阴干或晒干。果实秋冬采集,用开水烫透,晒干备用。喜生于山坡、山谷的丛林中。海南岛五指山地区多产。其性味甘平,气香,有行气活血、健脾、止咳之功能。主治风湿性腰腿痛、跌打淤痛、心胃气痛,用干根25~50克,或新材4~6克,水煎服,亦可研碎作散内服。跌打损伤,叶捣敷。消化不良,果15~25克水煎服;感冒咳嗽,叶15~25克,水煎服。
(二十)益智
中草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米左右,叶二列,椭圆状披针形,叶舌长,顶端二裂。花粉白色,有红纹,顶生总状花序。果长圆形,熟时黄绿色,有浓烈香辣味。药用果实,海南多于四五月间采收,晒干备用。喜长于荫蔽的灌木林中。产于海南岛东南部、中部山区,产量居全国之首。其性味辛温,有暖肾温脾、收涩固精、益气安神之功能。主治遗精、肾虚、夜间多尿、中寒呕吐、胃寒痛、心悸。用法:取干品5~15克,水煎服。
(二十一)益母草
中草药。唇形科,两年生直立粗壮草本。茎四方形,有节,被倒生细毛。叶对生,有长柄,初生叶阔卵形,以后渐分裂成掌状三深裂,茎顶叶片线形,二分裂。花二唇形,轮状腋生,宝塔式花序。果小,三棱状,熟时褐色,即茺蔚子。药用全草及种子(茺蔚子)。喜生于荒地、田边等潮湿地方。海南岛黎族地区有分布。种子辛甘微温,有益精明目、平肝降压之功能。全草辛苦微寒,有活血调经、去淤生新之功。主治闭经、经痛、月经不调、产后淤血不净、小腹痛、高血压、肾炎水肿、夜盲症。用法是:闭经、产后淤血,取干品15~50克,制流浸膏内服;肾炎水肿、夜盲,取茺蔚子15~25克,水煎服。
(二十二)蛇王藤
中草药。又名双目灵。西番莲科,多年生草质藤本,茎纤细,有纵纹。叶对生,常为矩圆形,叶柄顶端有两个明显的腺体,故名“双目灵”。花腋生,果圆形。药用全草,全年可采。切段晒干或鲜用。喜生于山坡,丘陵或半山林中,产于海南省黎族地区。其性味凉,辛苦,有清热解毒之功能。主治毒蛇、蜈蚣咬伤、疖肿。用法:取干品15~50克,或鲜品50~100克,水煎服。外用鲜品捣烂加酒外敷。
(二十三)崩大碗
中草药。又名鹅子菜,蚁谷草。伞形科,多年生匍匐草本。茎纤细,节上生根。叶圆形或肾形,基部凹心形,如缺口的碗,故称“崩大碗”。果扁圆形。药用全草,全年可采。喜生于草地、田埂、沟边湿处。海南省黎族地区各处均有出产。其性凉,味甘微辛,有清热利湿之功用。主治感冒发热、扁桃腺炎、咽喉炎、支气管炎、黄疸型肝炎、尿道感染、疮疖肿痛。用法:取鲜品100~400克,干品50~100克,水煎服。外用捣敷患处或煎水洗患处。
(二十四)铺地蜈蚣
中草药。又名鸡芒草。石松科,多年生蕨类植物。茎下部伏地,上部斜上,多分支。叶二型,营养叶线形,生殖叶三角形,膜质。孢子囊穗卵圆形,生于小枝顶部。药用全草,四季可采,切段晒干。喜生于山谷陡壁,山脚路边,海南省黎族地区有出产。其药性凉,味甘,有清肝明日、祛风、止咳的功用。主治风热眼赤肿痛、黄疸型肝炎、慢性咳嗽。用法:取干品25~50克,水煎服。
三、海南省五指山制药厂
生产中西药、生化药和西药原料药相结合的综合型制药企业。位于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营根镇教育路。拥有先进生产设备,一流检测手段和现代化管理水平。1972年3月建厂,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是一家技术力量雄厚、产品结构合理、富有生产潜力的发展中的企业。生产剂型有水针、片剂、胶囊、冲剂、生化药、原料药等12类。产品有麦迪霉素片、红霉素片、头孢氨苄胶囊、人工牛黄、扑热息痛原料、皮炎软膏等136种。利用本地资源研制的抗癌新药,鸦胆子油口服液、人工牛黄、康乐乐冲剂、大青根注射液等药品分别获得海南省技术进步奖、金马奖和亚运会指定产品等。20世纪90年代年产能力达4亿片,可创产值6000万元。该厂有自营进出口权,年进出口额达300多万美元,产品的30%远销港澳地区、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