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海南岛的工艺艺术

海南岛的工艺艺术

时间:2023-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黎族的绘画、雕塑和建筑造型艺术起步不晚。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南岛的考古及考古资料表明,旧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洞穴遗址,主要集中在海南岛西南部和中部地区。下面,以“民间绘画”和“民间雕塑”为例,来展示黎族的造型艺术。由海南省民族织锦工艺研究所助理工艺美术师、中国艺术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会员谭珍良(黎族)创作。由海南省民族美术家协会理事陈穿云(黎族)创作。
民间造型艺术_中国黎族

第三节 民间造型艺术

民间造型艺术,从定义上讲,即占有一定空间、构成有美感的形象、使人通过视觉来欣赏的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和建筑等。

黎族的绘画、雕塑和建筑造型艺术起步不晚。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南岛的考古及考古资料表明,旧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洞穴遗址,主要集中在海南岛西南部和中部地区。说明这些地区是海南岛史前人类活动的活跃地区,是海南岛史前文化之源。例如,两万年前,生活在今昌江黎族自治县境内的人类就制作了简单的石器工具,拉开了海南岛人类文化历史的序幕,工艺美术史亦由此开始;一万年前,即旧石器时代晚期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阶段,生活在今三亚市落笔洞的“三亚人”,就已经能够选择质地坚硬的石料和骨料来打制各种石器和骨角器,作为原始的生产工具和狩猎工具。打制的石器有砍砸器、敲砸器、石锤、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等。打制或磨制的骨器有骨铲、骨锤、矛形器、石锥、尖状器、骨镞、骨匕等狩猎工具;到了至今5000~3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海南岛史前工艺美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个时期黎族先民的经济活动除了采集、狩猎外,还兼营捕捞,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活动较为活跃。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岛发现的近130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和遗物分布点上可以得到证实;海南岛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晚期3个阶段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包括石器、骨角器、陶制品中的有肩或斜肩石斧、石铲、石锛、石凿、石犁、石镞、石矛、石戈、石磨盘、石杵、夹粗沙陶圆底釜、圆底罐、夹沙陶盆、碗,以及各类骨角制器。这些文物在工艺技术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秦汉时期的史籍,在记载有关黎族先民的工艺美术时,就涉及到纺织、服饰等方面的内容。

在纺织工艺方面,秦汉时期,黎族先民棉麻纺织技术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利用木棉、草棉和各类野麻为原料,进行比较复杂的第二次加工,纺制棉纱、麻纱,通过踞织机织出质地良好的各种原始织锦和布料。在当时,最著名的织锦是“广幅布”,受到海南岛官方和民间的喜爱。“广幅布”最显著的特点是布幅宽且长,色泽鲜艳,图案花纹丰富华丽,是质地上乘的锦料。是当时下官向朝廷上贡的代表性供品。

在服饰工艺方面,秦汉时期,黎族先民已有了原始的服饰。当时最流行的一种服装是“贯首”和“穿胸”,即贯首服或贯头服。《太平御览》卷七九○引《异物志》载:“穿胸人,其衣则缝布二尺,幅合二头,开中央,以头贯穿胸不突穿。”《汉书·地理志》也记载:“(海南岛)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2000多年以后,这种衣服在黎族润方言中仍保留下来。

在体饰工艺方面,亦称文身或“雕题”。秦汉时期,海南岛上的黎族先民已普遍流行体饰,即在脸上、身上刺纹。相传西汉戴圣所编的《礼记·王制》载:“南方曰蛮,雕题交趾。”东汉杨孚《异物志》中有记载:“雕题国,画其面及身,刻其肌面青之。或锦衣,或若鱼鳞。”“雕题国”即“海南岛”。从《异物志》中的“或锦衣”“或若鱼鳞”的描述中,可以知道秦汉时期黎族先民的体饰,面积大、构图复杂。从外观看,就像穿上花纹图案丰富的锦衣,或披上斑斓的鱼鳞。

到了隋唐五代、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黎族造型工艺更为发展,品种更多。除了纺织工艺、服饰工艺和体饰外,又出现了编制工艺、建筑工艺、绞缬工艺、树皮布制作工艺、制陶工艺、黎刀、黎弓、黎兜鍪工艺、单面织锦工艺、双面织锦工艺、骨雕工艺、火药弹筒工艺、剪纸工艺等。下面,以“民间绘画”和“民间雕塑”为例,来展示黎族的造型艺术。

一、民间绘画

黎族绘画多种多样,有中国画、装饰画、套色版画、油画、套色木刻、版画、钢笔画、水粉、水彩、速写等,重点作品展示如下。

(一)七仙岭下(中国画)

《七仙岭下》发表于2003年12月《海南省民族美术家协会成立美术作品选》。创作者黄培祯,黎族,1957年生,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199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2003年时曾任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联主席。系海南省文联委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海南省民族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他的创作立体感很强,确实是七仙岭下的好风光。

(二)采槟榔(装饰画)

《采槟榔》发表于1995年1月《海南省民族民间工艺作品选》。由海南省民族织锦工艺研究所助理工艺美术师、中国艺术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会员谭珍良(黎族)创作。这幅画共有8个黎家姑娘正在槟榔园里采槟榔,槟榔树是装饰的,不是真的。在8个采摘槟榔的姑娘中,真正钩槟榔果的只有一个,其他7人,有两个坐着接装槟榔,两个搬运着采摘下来的槟榔,一个接着正在钩下来的槟榔,一个站着揉脖子,一个弯着腰捡着落在地上的槟榔。虽然姿态各异,却显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甚为逼真。

img191

七仙岭下(中国画)

img192

采槟榔(装饰画)

(三)春到胶园(套色版画)

《春到胶园》发表于2003年12月《海南省民族美术家协会成立美术作品选》。由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海南省民族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版画艺委会主任陈桂花(女,黎族)创作。该作者1960年出生,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在民革海南省委工作。1986年至1987年进修于广州美术学院。

img193

春到胶园(套色版画)

img194

黎女之歌(油画)

(四)黎女之歌(油画)

《黎女之歌》,由海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海南省民族美术家协会主席、油画艺委会主任王雄(黎族)创作,发表于2003年12月《海南省民族美术家协会成立美术作品选》。这幅油画中有17位妇女,她们都穿着色彩斑斓的民族服装,筒裙有长也有短。她们在百果园里欢乐地劳动着。果树中,最熟悉的是悬挂着硕果的菠萝蜜树、柚树、椰子树、槟榔树等,地上摆着独木臼、藤萝、簸箕和背箩等。独木臼和藤萝,或装着稻谷,或装着柚子,显现出一派欢乐愉快的劳动场面。

(五)祈祷(油画)

《祈祷》发表于2003年12月《海南省民族美术家协会成立美术作品选》。由海南省民族美术家协会理事陈穿云(黎族)创作。陈穿云,1971年生,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人,2000年毕业于海南大学艺术学院,任教于乐东中学,现为海南省民族美术家协会理事。

(六)金秋时节(套色木刻)

《金秋时节》发表于2003年12月《海南省民族美术家协会成立美术作品选》。创作者杨春梅,女,黎族,1968年生,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人,1984年在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志仲文化站工作,1988年在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就读,1990年在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影剧院工作至今。现为海南民族美术家协会理事、版画艺委会副秘书长。作品展现见黎族姑娘赶着三头水牛脱粒。从作品中,可以看出黎族人民用牛脱粒的习俗。

(七)远山的呼唤(版画)

《远山的呼唤》发表于2003年12月《海南省民族美术家协会成立美术作品选》。创作者林开慧,黎族,1970年出生,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现就职于海南省民族研究所设计室,系海南省民族美术家协会理事、版画艺委会秘书长。

img195

远山的呼唤(版画)

(八)菠萝蜜树下酿酒忙(钢笔画)

《菠萝蜜树下酿酒忙》发表于2003年12月《海南省民族美术家协会成立美术作品选》。创作者容真,黎族,1981年出生,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人,系海南省民族美术家协会会员。画面的主要内容为挂满硕果的菠萝蜜树。菠萝蜜树下方的左边,安放着酒罐、酒坛和熬酒器,有若干人在那里忙着操作,具有浓郁的乡村风情。

img196

菠萝蜜树下酿酒忙(钢笔画)

(九)我的家乡(水粉)

《我的家乡》发表于2003年12月《海南省民族美术家协会成立美术作品选》。创作者曾凤沐,女,黎族,1982年生,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人。2003年毕业于海南省海口市海南旅游经济贸易学校,就业于海南海虹化纤工业有限公司幼儿园。现为海南省民族艺术家协会会员。作品立体感很强,展现了黎族山村的美好景象。

img197

我的家乡(水粉)

(十)祖先的习俗(水彩)

《祖先的习俗》发表于2003年12月《海南省民族美术家协会成立美术作品选》。创作者蒲卫,黎族,1983年生,海南省三亚市人。2000年考入琼台师范学校美术专业班。现为海南省民族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根据民族民间已存在的习俗,用水彩画出立体感很强的两个头骨,逼真地悬挂在有关部位的竹编上。

img198

祖先的习俗(水彩)

(十一)风景(速写)

《风景》发表于2003年12月《海南省民族美术家协会成立美术作品选》。创作者陈聪福,黎族,1985年生,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人。2001~2003年就读于海南省琼台师范学校美术专业。现为海南省民族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立体性强,画面清晰。

img199

风景(速写)

二、民间雕塑

民间雕塑就是在民间人们利用各种各样的材料雕刻或塑造各种艺术形象,使之成为工艺品。由于使用的原料不同就有不同的雕塑名。例如,用木头为原料的称木雕,用竹子为原料的称竹雕,用椰子壳为原料的称椰雕,用果壳为原料的称果壳雕,用骨头为原料的称为骨雕。骨雕中,又因用的骨头有别而有不同的骨雕,如牛骨角雕、鹿骨角雕、黄猄骨角雕等。经过雕刻而成的产品有独木舟、独木储米桶、谷仓门框、骨簪、骨梳、鹿角引信筒等。其中,木雕种类繁多,包括了木臼、木桶、木盆、木谷仓、蒸桶、蒸酒器、独木锅盖、独木棺、独木谷桶、独木凳、独木槽、粮食加工工具、粮食储藏器、家具、炊具、纺织工具、竹藤器具的底座和各类宗教神像、法器、法印、独木储谷桶、镂空独木多脚墩、谷仓门框雕刻、针线木盒雕刻、织具雕刻、独木法器箭筒、木刻法印、三公神像等。

(一)木雕

木雕在黎族民间运用广泛,包括各类实用的器物和宗教用品。主要包括粮食加工工具、粮食储藏器、家具、炊具、纺织工具、竹藤器具的底座和各类宗教神像、法器、谷仓门框雕刻、针线木盒雕刻、织具雕刻、独木法器箭筒、木刻法印、三公神像等。侾方言、杞方言居民所流行镂空的独木多脚墩子,有单层和双层两种,木块镂空整体后,却形成六脚支撑墩底和墩面,造型古朴粗犷,富于黎族特色。黎族妇女所使用的纺织工具踞织机、针线盒等,各个部件或部位,均雕有精美的图案,有些图案还涂以相应的黑墨,以增添雕刻效果。部分木雕造型展现如下。

1.独木臼。黎语称“zuurauimg200]”,音译为“子老”。用独木刳制而成,外形有直腰、束腰两种,内有凹平底和椭圆底两种。口径40~60厘米,高40~80厘米,壁厚3~5厘米。木臼表面有填涂色彩的雕琢刻画图案,如动植物图案、几何图案、劳动生活图案等。

除了“三台面双层上下各十条腿鼓形独木凳”造型外,还有“六条腿独木凳”“树杈凳”“圆形独木凳”“树干椅”或“树根椅”,即有靠背、椅面、脚等。它是从圆木墩演变而来的,既是家中的装饰物,又是20世纪60年代的嫁妆物之一。

img203

独木臼

img204

三台面双层上下各十条腿鼓形独木凳

img205

六条腿的独木凳

img206

树杈凳

img207

圆形独木凳

3.独木米桶

制作的基本程序是:取一段直径60厘米、长150厘米以上木质好的圆木,最好是中空的,用凿修整内部。内部修整好后,在上部安个活动桶盖,再在靠近活动桶盖的桶口某处凿个10厘米×10厘米洞口,作为释放热气或方便于往外倒米,还在底部用木板封底,整个米桶就做好了。为了美观起见,可在米桶外壁上雕刻各种与农作物、农业生产活动有关的图案花纹。独木米桶的功用是:既可贮存大米,又可贮存稻谷;既可防鼠,又可防潮。

img208

铁丝加固的提耳带盖独木米桶

img209

独木米桶

4.独木棺

黎族木制物之一。制作的基本程序是:用一段大原木,先锯出棺盖,然后用斧、锛、凿等工具刳制、凿刻。独木棺棺穴,一般长180~190厘米,深约30厘米。外形有圆的、方的两种。据说黎族先民过去是乘坐着独木舟来到海南岛的,而独木舟与独木棺非常近似。既然,黎族先民是乘坐独木舟来的,那么,人死后,就应该由独木棺载着他们回到祖先那里。

5.蒸酒器

黎族制作酒器之一。制作的基本程序是:用原木一段,雕琢成两头大中间小的木头,雕琢后的木头,高50~60厘米,上下口径约40厘米,腰部直径20~30厘米,壁厚约2厘米。在束腰处留有一层1~2厘米厚的拱形隔层,在隔层中间钻十几个孔,供水蒸气上升。沿隔层上方的气壁钻一小洞,约2厘米见方,为出酒口。这种独木蒸酒器比陶制的轻便,不易打破。如果是用沉香木制作的,酿制出来的酒就有沉香木的香味。

6.独木舟

黎族水上交通工具之一。制作的程序是:取又大又直的、干了的木棉树干,树干的长度为2~6米,宽40~70厘米刳制。船身两头尖,船壁呈弧形,厚度2~3厘米,船底和仓底修平。这种独木舟一般能坐1~4人,用小木桨划水。船舷外壁侧及头尾有时还雕些图案花纹,甚至把头尾雕成龙头和龙尾,造型独特,花纹精细,内涵丰富。

img210

独木棺

7.牛铃

挂在牛脖子底下的木槽,因槽中系着两根小木棒产生响声而得名。牛铃制作的程序是:用一段长10~25厘米、高10~20厘米、厚5~12厘米的原木,挖凿成壁厚1~2厘米的长方凹形,凹形槽底部到背部钻2~4个眼,每个槽眼用绳子各系着能摆动的小木棒一根,牛铃便制成了。为了使自家的牛铃有别于别家的牛铃,可在牛铃上雕刻一些标志或图案花纹,然后将牛铃挂在牛脖子底下,牛走动或吃草时产生晃动,两条小木棒便来回碰撞着槽壁而产生响声。这样,不管牛走到哪里,牛主都可以找到。

img211

牛 铃

8.独木皮鼓

黎族乐器之一。制作的程序是:取一段长50~100厘米,直径30~50厘米,中间略大,两头略小的大原木挖空,两端蒙上牛皮,用老竹根钉或铁钉钉紧,然后在鼓身上雕刻人纹图案和几何图案,涂上颜色;在鼓面上绘上被狩猎的对象纹和狩猎者纹,例如黄猄纹、野猪纹、鱼纹、捕鹿纹、人骑鹿纹、人骑马纹、人骑猎物纹等。通过这些图像可以看出:独木皮鼓最初可能与狩猎有关,即出猎时用来祭祀山神等宗教活动,平时用来传递信号,娱乐时用来当乐器。

9.刀筒

装刀用。制作的程序是:先挑选原木一段去皮、削光滑,后从原木中间挖出木头,底部保留住不挖。刀筒的尺寸是长约40厘米,宽10~15厘米,筒深25~30厘米。在刀筒的正面要雕刻上多种花纹图案,如几何纹、花草纹、人物纹等。刀筒的造型、雕刻与军事、狩猎用的箭筒和狩猎用的尖刀筒等很接近,仅是尺寸大小及其外表雕刻的图案花纹不同而已。此物为道公举行宗教活动时专用法器之一。举行宗教活动时,用来存放赶鬼的木刀及其法器。

img212

独木神像之一

img213

独木神像之二

img214

独木神像之三

10.神像

安放在土地庙、峒主公庙、祖先鬼屋(亦称祠堂)内的“木头公仔”称为“神像”。用一些结实的硬原木制作。神像有大的,也有小的,根据硬木的大小、粗细而定。大木头雕刻而成的是大公仔,小木头雕刻而成的是小公仔。神像表情严肃,有的头带高帽,雍容华贵,有的不戴帽子,一副大官形象。神像外表涂有颜色。黎族原先没有神像,用简单的木头或石头等物代替。后来有神像是从汉区移植过来的。

(二)骨雕

用兽骨、牛骨或牛角进行雕刻。有人形骨簪、骨叉、骨梳、角号、火药筒、急筒等。其中,人形骨簪(又称“人形骨头钗”)艺术水平最高。黎族首饰之一。流行于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的南开、牙叉等乡镇。是黎族润方言妇女插在头上的珍贵首饰。选用直而白的牛(或兽)腿骨,根据规格、尺寸切成长条状,打磨光滑,用刻刀把人头像及各种花纹图案雕刻在器物上即成。雕刻好后,在刻痕中涂上乌烟,封以熔化蜂蜡。这样,刻纹中的乌烟黑迹便清晰地显现出来,黑白相间。人形骨簪长15~25厘米,宽1.5~2.5厘米,厚0.7~1厘米。器物主体由顶部、中部和尾部3个部分组成。顶部为仿古官职人物戴用的高尖帽子,分单、双顶部两种,形似人佩戴的高帽或缠在头上高高的包头或盘得高高的发结,还在顶端钻几个小孔,穿上小银链子、挂小铃铛和各种彩色丝穗,甚为鲜艳、多彩、美观;中部为单、双人头侧面雕像,包括颈部、脸部和上身,单、双顶高帽;尾部为装饰部分,雕刻有各种动物、植物花草、果实和民间常见的方形、三角形、曲线纹、水波纹、弦纹、几何纹、圆点纹和花草纹等图案。据传,骨钗上的头像为古代黎族民间崇拜的部落头人“总管二”的头像。将其形象雕刻在骨钗上,是为了时刻崇拜和纪念他;骨钗上变幻多样的图案和各种纹样,表示吉祥、富有和美好。骨梳,用牛骨雕成,上面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图案,是黎族男女青年之间经常互相赠送的定情物之一;牛角号,用水牛角制成,是黎族旧时通信、乐器、招神、驱鬼、镇邪、消灾的工具。器物外表雕刻上各种花纹,如几何纹、人纹、花草鸟虫纹等。

img215

润方言妇女骨发簪

(三)石雕

黎族地区山多石多,给石刻艺人创造了有利条件。据目前已发现的石雕有平面的和圆形的两种。平面雕以线刻作品为主,主要是文字石刻,包括摩崖石刻和碑刻,圆雕为石器工具和宗教信仰的崇拜物。

黎族地区的摩崖石刻和碑刻虽然很多,但大部分作品并非黎族人民所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一直根植于黎族地区,世世代代影响着黎族人民,对黎族地区历史和文化艺术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img216

小洞天

较早的石刻之一是三亚市南山文化旅游区内的石刻“小洞天”“海山奇观”“钓台”。其中,“小洞天”,意为神仙居住的福地。是南宋淳祐丁未年(1247年)郡守毛奎开山经始发现并命名的。“小洞天”摩崖石刻3字,阴刻楷体,字大105厘米,刚劲有力、大气。从摩崖石刻实物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点。

img217

海山奇观

“海山奇观”摩崖石刻,字大50厘米,阴刻楷体,落款共有312个字,记述南宋淳祐丁未年,吉阳军知军毛奎率其僚属于鳌山中几经寻访,发现半山腰有一巨石,如屋如鲂,前瞰大海,石上尽览海山之大观,遂题“海山奇观”4个斗大的字为总景名。它的具体位置是:从小洞天沿着小道往东北部山坡上攀,一块数丈高的灰黑色巨石斜立在山坡上。巨石的小半部空缺了一块,呈喇叭形的洞口。洞口正面对着大海,和小洞天遥遥相望。站立于洞口放眼望去,山坡峭峻,海天辽阔。青山、蓝海、明礁、白沙、绿树、山花会聚成迷人的自然景色,这就是“海山奇观”。从摩崖石刻实物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这点。

“钓台”的位置在“小洞天”西边。就像裴崇礼在《游大小洞天记》一文中写的那样:“岩之西,登石磴,有石俯海,刻曰‘钓台’。”

img218

天 涯

img219

“南天一柱”石刻图像

在天涯海角游览区有5处清代摩崖石刻:“天涯”“海角”“海判南天”“海阔天空”“南天一柱”,是清代官员游览此地所留下的题刻。其中“天涯”“海角”两处石刻合为旅游区总景名,意为天的边际,地的尽头。“天涯”字大56厘米,落款雍正十一年(1733年),崖州知州程哲题。“海角”字大50厘米,没有落款,据说是晚清文人所题。两处石刻提升了这片怪石嶙峋的海滩意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站在海滩上,不由使人产生一种“天之涯、海之角”之感。到海南不去天涯海角,就会有一种遗憾,故有:“到了海南岛不去天涯海角,就不算到海南”的说法。由此可见,“天涯海角”是海南省最著名的旅游景点。

img220

“寿”字碑

“落笔洞”石刻,位于海南省三亚市荔枝沟镇一溶洞内,洞壁上刻“落笔洞”3字,是元代石刻。洞内原垂吊着两条钟乳石,形如悬笔,故名。洞内石壁上还留下多首历代文墨客题咏落笔洞的诗词多处。其中数明代王左的《咏落笔洞》为最好,它是古崖州八景之一。

慈禧太后“寿”字碑,原立于三亚市崖城镇,现移立于南山文化旅游区。“寿”字碑的南面是石船,东南面是南山不老松——血龙树,北边是鳌山古道。“寿”字乃清朝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清光绪年间,慈禧将此“寿”字赐给即将派来南山所在地区的崖州(今三亚市)任知州(行政长官)的王亘。王亘莅任后,特别在崖州城内正对南山主峰地段建筑“同善堂”,在堂中树碑刻上慈禧御赐的“寿”字真迹,寓意“寿比南山”。“同善堂”被毁后,原碑在此重树。碑高2.76米,宽1.1米,“寿”字高1.45米,宽0.68米,阴刻草体。字体结构严谨,笔法圆熟练达,笔画潇洒遒劲。

这些石刻记述了三亚地区(古崖州)开发的历史,是重要的人文景观,大大增加了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含量。

除了三亚地区石刻外,黎族其他地区,自元代以后也有不少。例如,在元代就有如下石刻。

1.“大元军马到此”石刻,位于东方市天安乡陈龙溪岸,正楷阴刻,没有落款。

2.“大元军马下营”石刻,位于乐东黎族自治县尖峰镇尖峰岭山麓,楷体阴刻,落款:甲午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十一日到黎婺山。

3.明代“驱除倭寇五言诗”石刻,位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镇水上岭,石刻长176厘米,宽65厘米,楷体阴刻。时文如下:“泽布千秋永,功成六月奇。驱除志尚远,遗恨早班师。万历庚子温,陵庄谓扬题。”

4.明代“水会平黎善后碑”,位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镇水会城,此碑是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明政府镇压黎族人民起义后在黎母山地区所立的为歌功颂德及记叙招抚善后黎民情况的石碑,碑高124厘米,宽85厘米,阴刻楷体。东坡岭石刻,位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东坡岭,是明代一些文人墨客留下的题诗。

img221

大元军马下营

5.清代,冯子材(字宫保)于光绪十二年至十三年(1886~1887年)率兵来琼剿黎、抚黎,并在五指山下开通十字路,他及其部属在五指山下大路旁的巨石上留下7处石刻。例如:“手辟南荒”石刻、“仙掌云开”石刻、“巨手擎天”石刻、“一手撑天”石刻、“百越锁钥”等摩崖石刻。其中,“手辟南荒”石刻,位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上安乡五指山南侧的仕阶岭。石刻全长385厘米,高112厘米,楷体阴刻,字体劲健有力、大气,雕刻工整,入石五分。表达了冯子材剿黎、抚黎的气魄和创举。

6.民国22年(1933年)国民党政府派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直属警卫旅旅长陈汉光率兵渡琼“剿共”“抚黎”。他深入五指山区剿抚并举,所到之处,刻石立碑,以记功劳和纪念,如五指山上留下的石碑“折木拂日”,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吊锣山麓的石碑“深山龙蛇”,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七指岭(现更名为“七仙岭”)一峰石壁上题刻“拔地撑天”,在东方市天安乡陈龙河河床中一大石上题“抚之化之”等。这些石刻集中地记载了历代封建王朝对黎区的征剿、招抚、开发黎区的方略。

7.新中国成立后纪念碑石刻,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的白沙起义纪念碑、陵水黎族自治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三亚市田独镇“万人坑”纪念碑、昌江石碌“死难矿工纪念碑”等,热忱讴歌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以及纪念因贫穷落后而遭受苦难的历史和受难者。

8.遗留圆雕石刻作品。一是古代黎族先民遗留下来的大量的各式磨制、打制石器,有石刀、石斧、石拍、石铲、石锛、石纺轮、石凿等,都是打制精致、通体磨光的新石器时代工具,是黎族先民同大自然搏斗的石器工具。二是石刻神像及图腾。各村寨土地庙里摆放着用石头雕刻的土地神像(掌管一村或数村的土地神)。雕刻工艺粗劣不一,有的仅寥寥数刀,神态拙稚;有的精雕细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有的村寨还供奉着各氏族的图腾和其他崇拜物。如“石祖”崇拜。“石祖”是指以石头制作的男性生殖器的崇拜物。黎族自古以来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原始社会起已开始打击、磨制石器,雕刻各种图腾崇拜物。随着黎汉文化的交融,历代的摩崖石刻、碑刻遍布于黎族地区,记载着黎族地区的开发,是重要的人文景观,是组成丰富多彩的黎族文化的重要因素。

img222

石祖崇拜

(四)竹雕

在竹子器物外壳、底座和耳系等部位上雕刻简单花纹或符号等的称为竹雕。竹子器物一般是用来汲水、盛饭、储藏各种谷物种子和猎具弹药等。在竹子器物上雕刻花纹或符号,是随心所欲的,喜欢什么就雕刻什么,有吉祥、美观和标志作用。

(五)椰子壳雕

椰壳雕,分内壳雕和外壳雕两种。其中,在椰壳碗、椰壳勺、椰壳滤酒器、椰壳米升等表面上雕刻一些花纹或符号等的,称为椰壳雕。在外壳加工成有关动物的,也称为椰壳雕。

img223

竹编衣箩

img224

母子情

img225

椰 罐

img226

乌 龟

(六)角雕

用牛角或鹿角直接制作成的器物,称为角雕。常见的有牛角火药筒、引信筒、牛角海豚雕、牛角鹰雕。其中,牛角火药筒、牛角海豚雕、牛角鹰雕是用牛角制成的,引信筒是用鹿角制成的。这些雕刻成品外表除了鹿角引信筒系上琉璃珠为带外,其余的,可以雕刻些精美图案,颇有特色。

img227

牛角海豚雕

img228

牛角鹰雕

三、建筑

黎族民间造型艺术之一。黎族房屋建筑多种多样,不同的房屋有不同的造型。这里不需多说,仅列举一些图片代替文字说明。

img229

昌江王下乡船形屋

img230

东方市高架形船形屋

img231

船形屋

img232

白沙县高架形住宅

img233

竹竿捆扎成拱形的屋顶

img234

谷 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