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民间歌舞艺术
一、黎族音乐
音乐与民歌紧密相连,不可分开。在很大程度上,音乐就是民歌,离开了民歌就无音乐可言。黎族音乐大致包括以下内容:民歌、民歌调(曲)、器乐、器乐调、曲乐、舞乐(曲)等。流行于海南省黎族地区的这些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优美抒情的,有激昂高歌的,有情绪低沉的,等等。它从各个方面反映出黎族人民淳朴、乐观、耿直和刚毅的性格。黎族民歌曲根据唱词多少而作。歌词分三言体、五言体、三七五、五七言体和七言体。以五、七言体最普遍。每首行数一般是四行、多行不等。唱法有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押头脚韵、颈脚韵、腰脚韵、腿脚韵和脚韵。音阶多用五声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征调式、羽调式和徵转宫调式,征调式最为常用。唱腔有罗尼调、水满调、四亲调、少中哇调、哇呀哇调、滚龙调、奥奥调、咪伽罗调、半弓调、保城调、红毛调和侾调等,各有特色。舞曲有婚礼舞曲、丧葬舞曲、钱铃双刀舞曲、招福舞曲、跳娘舞曲、捉鬼舞曲、生产舞曲、打柴舞曲、跳鼓舞曲等。它们从各个方面反映出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器乐曲有叮咚曲、催眠曲、鼻箫曲、口弓曲、利拉罗曲、吹树叶曲等。
(一)呕包菜
黎语侾方言音译,意为“吹树叶”。黎族民间吹奏乐器。流行于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两种吹法:(1)取合适的树叶,用手将叶片按住,利用上下唇的张合吐气吹奏;(2)把树叶夹在两手大拇指之间,利用嘴唇的吐气和两掌张合的技巧,吹奏出各种曲调。
呕包菜
(二)古守队
即八音队。黎族民间器乐队。乐器以小锣、小鼓、二胡、秦琴、竹笛、铜铃、钹和唢呐等组成。唢呐是古守队的主要乐器。从前在结婚或建造新屋时,一般都要请古守队吹吹打打、拉拉弹弹。雇主除了用酒菜款待外,还给一定的报酬,作为队员们的津贴费和乐器购置费。
(三)乐杵黎族打击乐器之一。流行于海南中南部黎族民间。杵为舂米工具,用硬木制作,两头粗中间细,大小长短不一,响声有高有低,常三五件或七八件成一组。后发展为乐器。这些木杵,每人执一件,演奏时,用木杵轮流舂击木臼,使之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多由妇女在节日和平时表演。
乐 杵
(四)租
黎语“zuks”的音译,意为鼻箫。黎族民间古老的吹奏乐器。流行于海南省黎族地区。用山竹(黎语称“唠”)管制成。70厘米,粗如拇指。租管两端保留原竹节,在两个竹节上各钻一小孔,上端为吹气孔,下端为音位孔。在租管正面头端,距竹节15厘米处和尾端距竹节6厘米处各钻一个小圆孔作为音位孔。吹奏时,租管由左向右倾斜,由左鼻孔吹气。左手食指或中指按着头端正面音位孔,右手拇指按着尾端正面音位孔,食指或中指按着底端竹节上的音位孔。利用左鼻孔吹气的强弱和按放3个音位孔的技巧,来控制音调的高低,能吹出除“4”以外的6个音。各地均有独特的吹奏技术,音调不一样。
吹鼻箫
(五)黎族民歌调
海南黎族,民歌调多,曲调不一,唱腔不同。流传较广而又有影响的有保亭的“罗尼调”“嘿仂调”,东方的“滚龙调”“欧欧调”,琼中的“水满调”“啰咧调”,乐东的“千家调”,白沙的“少中哇”“哇呀哇”,三亚市的“哈调”,陵水的“咪伽罗”,通什的“哎呢调”。此外,还有砍山栏和伐木的“呼嘿调”“咳啰调”,打夯的“嘿嗬调”,斗牛的“呼噜调”,摇篮催眠的“呵利调”,赶野兽的“叮咚调”,以及流行于琼中和陵水、保亭部分地区的“四亲调”等。
1.欸欸调。黎族民间歌曲曲调之一。因突出其衬词“欸欸”而得名。流传于海南省中南部的五指山地区。用汉语黎调演唱。歌词为七言四句体,押一、二、四句尾韵。歌头常以衬词“欸欸”为引子,缓慢地自然落到正文(即“实词”上)。每句歌唱完之后都以衬词“欸”收尾,尾声拖得较长,曲调婉转、悦耳、舒缓。每句都有衬词,其位置一般在三、五言之后。一、二、四句的三言之后用“啰”;第三句用“啊”;头句五句之后用“啊啰”,二句用“那比”,三句用“啰”,四句用“啊”,甚为整齐。曲为五声征调式,属两乐句乐段。
2.半弓调。黎族赛方言民歌调。流行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茂镇东南的半弓、六底下一带。歌词多为四句七言,常在一、二、四句末一音节谐韵,第三句末一音节不入韵。曲为五声宫调式,起、承、转、合四乐句乐段。旋律平直,随语言音调起伏,融抒情与叙事于一体。
3.保显(抱显)。黎族哈方言抱显民歌调。流行于海南省三亚市的崖城镇以北至育才、雅亮以及乐东黎族自治县的打安等地。歌词有黎语不定句五言体连锁韵和海南话四句七言体脚韵两种。曲调开阔、明朗,活动音域5~8度。节奏多变,较自由,常即兴发挥。属上下句乐段和变化重复之结构。
4.保歪(抱怀)调。黎族民歌调。流行于海南省三亚市梅山镇三更乡至乐东黎族自治县望楼溪上游千家地区和东方市二甲等地。歌词主要是不定句五言体连锁韵。曲调高亢、嘹亮、热情、奔放。每一词均置在明显节拍上。各句的第一、二音节都有装饰音润腔,气息悠长;第三音节稍顿,提起悬念;第四、五音节回复悠扬拖腔,富于演唱性。
5.达比欸调。黎族民间歌曲曲调之一。因突出衬词“达比欸”而得名。流传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城镇一带。歌词分黎语五言和汉语七言两种。歌头常用衬词“达比欸”舒缓结束。中间实词行腔明快流畅,多一字一音,词间有衬词。用汉语海南话唱的歌词,根据情节的需要,有时在双句末处加入问话式民族语词,以加深词的表达力和透明度,让听者心领神会。曲调为五声征调式,以环绕式级进为主。两乐句乐段及其变化重复构成全曲。
6.打哦歌。黎族劳动歌曲之一,流行于海南省中南部黎族聚居区。在集体劳动中演唱。演唱的过程中,多次出现领唱和合唱场面,气氛热烈欢快。内容多为鼓舞劳动情绪、计算打哦次数等。歌词格律铿锵,节奏性强,常即兴编创。曲调爽脆。简洁、有力,节拍规整,同劳动节律密切结合,生活气息浓郁。
7.打达拉曹黑伊。黎族民间歌曲曲调之一,用黎语黎调演唱。因突出衬词“打达拉曹黑伊”而得名。流行于海南省中南部五指山地区。歌词以五言体为主,间七言。押头脚、颈脚和腰脚韵。每个乐句乐段都以衬词开头和结尾。每唱完一个乐句乐段时,都要重复最后两个音节(或“词”)一次,以加深印象和活跃场面。曲为五声征调式。5个乐句乐段的唱腔,从衬词到实词的各乐段,基本保持一致,无明显变化。
8.地亲调。黎族民歌调,亦写作“四亲调”“嫡亲调”。因在单句首突出“呣地亲啰”“呣地亲喂”“地亲喂卢侬喂”或“安亲喂”等衬词而得名。流行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太平乡、长安乡、吊罗山乡、陵水黎族自治县大里乡和五指山市五指山乡一带。多用汉语海南话演唱。歌词为七言四句。衬词固定在第一、三句词首,分别与一、三句词前四言行腔成乐句;第一、三句词后三言分别与二、四句词行腔成乐句。每乐句旋律线均两起两落。曲为五声商调式(偶有五声征调式),常在九度音域内行腔。
9.东哈调。黎族民歌调,流行于海南省三亚市以东至陵水黎族自治县一带。歌调以黎语不定句五言体排律和海南话四句七言体为主。曲为五声征调式,行腔婉转,节律自如,两乐句乐段及其变化重复构成全曲。各乐句均落徵音(常偏高),句读却各异,首句为四三句式,末句则是二五句式。
10.斗牛调。黎族高腔山歌曲调之一。因全曲是用衬词反映出来的,故又有“斗牛歌”之称。流行于海南省中南部黎族地区。“斗牛”是黎族的一种风俗,一般在每年夏历的三月或冬割之后进行。届时,在野外放牛的牧童们,为了使公牛角斗,便唱起斗牛调来。由于地区的不同,曲调也略有不同。流行于东方和昌江两个黎族自治县的斗牛调,是一种高亢、嘹亮、激昂、奔放的曲调,音域较宽,节奏较自由,以衬词“呼噜,嘞嘞呵嘞呵”为歌首,很有乡土气息。流行于乐东黎族自治县的斗牛调,除了具有以上特色外,曲调的跳跃性更大,节奏更富于变化,拖腔更长,衬词、衬句使用得更多,自由延长音使用得更为频繁。流行于陵水黎族自治县的斗牛调是一种重锤式的曲调。所唱出的每个词,语调很重,就像铁锤砸物般“当当”作响。
11.敦哎调。黎族哈黎支罗活小支民歌曲调,流行于海南省昌化江中游乐东盆地一带。系五言体排律,曲为五声调式,多在小七度音域内依字行腔。每句词都有强弱对比和真假声对比,节奏较明快。乐声似断非断,旋律线起落较大。
12.红毛调。黎族民间歌曲,流行于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红毛镇和红星乡一带。分黎语红毛调和汉语红毛调两种。黎语红毛调以五言为主,间有六言、七言或八言。分两种格式:第一种格式分3个乐段演唱。即第一乐段,五言+衬词+五言;第二乐段,五言+五言;第三乐段,衬词+六言+五言。第二种格式也分为3个乐段唱,但与第一种格式略有不同。即第一乐段是,衬词+五言+五言+衬词;第二乐段是,五言+五言+衬词;第三乐段是,五言+衬词+八言+七言+衬词。用汉语红毛调唱的歌曲,打破了汉语固有的韵律,服从红毛调的韵律。七言四句歌在汉语里是分为4个乐段演唱,汉语红毛调把句子分开,唱成8个乐段。格式如下:第一乐段,衬词+四言+衬词;第二乐段,衬词+三言+衬词+四言+衬词;第三乐段,衬词+三言+衬词;第四乐段,只唱衬词;第五乐段,衬词+四言+三言;第六乐段,衬词+四言;第七乐段,衬词+三言;第八乐段,只唱衬词。两种语言唱法均用mi、fa、so、la、si、do、re等七声行腔,其次均上行七度或五度大跳接以反向进行。节奏自如,疏密相间,常即兴发挥。
13.利列调。黎族民间器乐曲目,流行于海南省保亭、琼中两个黎族苗族自治县和乐东黎族自治县等地。旋律民歌风味浓郁,后段一拍子垛板与前段歌唱性音乐形成对比,给乐曲渗入戏剧性的结构因素。
14.罗尼调。黎族民间歌曲曲调之一,因突出衬词“罗尼”而得名。流行于海南省五指山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保城镇、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什运乡和陵水黎族自治县部分地区。有两组明显的句中衬词,一是“罗尼”(或“罗尼哦地”“罗尼地”);二是“罗加罗喂嘿勒”(或“勒加勒喂加比勒”“勒加勒喂诶勒”)衬词“罗尼”常在每首歌单句的第二或第四个单词之后出现;衬词“勒加勒喂嘿勒”常在双句之句末出现。此外,还有词间衬词“罗”“咧”“欸”“地”“啦”“么”“嘛”“阿地”“比”和“呣罗”等。曲调为五声征调式。5(sol)、6(la)、1(do)、2(re)、3(mi)、5(sol)八度内行腔,多四、五度跳进,旋律成波状起伏,深情悠扬。属两乐句乐段,变化分节歌。
15.欧欧调。黎族民歌曲调之一,流行于海南省东方市美孚黎族地区。歌词一般为五言体排律或汉语海南话七言四句。曲谱为五音角调式。各乐句常落在徵、宫两音,曲调自然流畅。演唱情歌用假嗓,唱其他歌用真声。
16.水满调。黎族民歌曲调之一,流行于海南省五指山市五指山乡水满一带。用汉语海南话演唱。歌词七言四句。曲为二乐句乐段及其变化重复,行腔句读前句是二五式,后句是以四三式附加段来补充。五声征调式,节奏舒展悠缓,音调嘹亮高亢,特别是补充部分的八度上行大跳,直冲顶峰后逐渐下降,强调商至徵的结束更为完满。
17.五弓长调。黎族民间歌谣曲调之一,流行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陵水黎族自治县台黎支系地区。歌词为七言四句,用汉语海南话五弓调演唱。首尾及句中衬词较多。曲为五声征调式,行腔曲折迂回,句读复杂而多扩充,音调柔和缠绵、精细周密。属起、承、转、合四乐句乐段。
18.少中哇调。黎族民间歌谣曲调之一,因曲首强调衬词“少中哇”而得名。流行于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润黎支系地区。由二人齐唱。歌词用黎语五言体排律。曲为5(so1)、6(la)、1(do)、2(re)四声行腔。2/4拍子间插入3/4拍子,多四、五度来回跳动,质朴无华,结构为分解式两乐句乐段分节歌。
19.五弓短调。黎族民间歌谣曲调之一,流行于海南省保亭、琼中两个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和五指山市、三亚市台黎支系地区。歌词为七言四句,用汉语海南话演唱,曲为五声征调式,5(so)、6(la)、1(do)、2(re)、3(mi)六度内行腔,级进与三度、四度小跳相结合,旋律线呈微波状,婉转明快。两乐句乐段结构及变化重复。
20.叮咚舞曲。黎族民间器乐曲目,流行于海南省中南部黎族民间。乐曲运用有限的音域,在旋律节奏方面作出各种变化组合。它结构严谨,情趣别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1.洞箫曲。黎族民间乐器洞箫独奏乐曲。亦称“嘟噜曲”。流行于海南省五指山腹地的琼中、白沙和乐东等地。旋律抒情优美、清新娴雅。但曲目不太固定,多即兴发挥。主要用于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场合。
22.黎族叙事歌曲。黎族民间歌曲之一,流行于海南省中南部黎族聚居区。内容多为赞美祖先、叙述地方传说、歌颂劳动和爱情等。五言体排律,富于宣叙性。分3种类型:(1)以一基本曲调为基础,行腔中变化句尾落音,改变节拍和速度,随语调即兴发挥,有声乐变奏的因素,结构较自由。(2)用山歌调演唱,形象集中概括,多为两乐句乐段和起、承、转、合四乐句乐段。(3)说唱性质。各段落间说与唱间插,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代表曲目有《甘工鸟之歌》《龙子的故事》《鹿回头》和《黎族的女祖先》等。
23.黎族婚礼曲。婚礼曲是在青年男女结婚时演奏的曲子。种类繁多、曲调淳朴优美。不同的婚序有不同的曲子。如送嫁曲、迎亲曲、拜堂曲、迎接亲友曲、酒宴曲、闹事婚曲、洞房曲、兴舞曲、送友曲、入睡曲等。
24.跳娘舞曲。亦称打碗舞。黎族民间舞蹈之一,流行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通什市一带。后经民间艺人加工,发展成为民间舞蹈。舞时,由2~4位女子排成“一”字队形,每人捧一束花草,边歌边舞;另一种形式是,每个人头顶一个小白酒碗,右手拿一根筷子,随着歌声和舞步的快慢,边唱边跳,边敲打头上的碗。节拍为2/4。步伐为前进3步,后退3步,舞步挪动带动臀部左右摇晃,伴歌唱祝福。1949年后屡经改革,已成为妇女在年节时表演的集体舞蹈。开初,众人站圆圈拉手唱歌,随节拍蠕动脚步,由领舞者指挥变换动作,舞者不时轮流向圈中央一面鼓敲击,以示竞赛。之后,队形变成两竖排,模拟钓鱼、犁田、抬轿等生活动作。腰部动作颇有特色。风格柔美。
25.鼻箫歌。又称“鼻箫曲”。黎族情歌。因鼻箫伴奏而得名。流行于海南省黎族地区。男女幽会时,常吹奏此曲,用于传情。歌词含蓄深情,曲调迂回婉转、轻柔纤细。
二、黎族舞蹈
海南省黎族人民的舞蹈。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有单人舞、双人舞和集体舞。大体分为5类:一类是反映祭祀祖先的舞蹈。如《老古舞》《跳娘舞》(即“打碗舞”)《跳鬼舞》和《平安舞》等。二类是反映英勇斗争的舞蹈,例如《打鼓舞》《钱铃双刀舞》《打鹿舞》等。三类是反映劳动和生活的舞蹈,例如《打柴舞》(亦称“竹竿舞”)《舂米舞》《丰收舞》等。四类是表现爱情生活的舞蹈,例如《三月三》等。五类是纪念和歌颂英雄人物的舞蹈,例如《五朵红云》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其中,《三月三》参加1957年全国舞蹈会演,轰动了首都舞坛,并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获得国际好评,《草笠舞》在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民间舞蹈比赛荣获金质奖章,《五朵红云》还被拍成彩色影片在全国上映。
1.打柴舞。黎族民间舞蹈。亦称“跳柴”“跳击杵”,黎语为“Ghoep ceek”或“zuensceek”。打柴舞源于祭祀活动,每逢新谷登场,元宵节,人们都要跳打柴舞以求吉祥。舞蹈用的“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通常是红铃木,因为此木色红,质轻,敲击时声音响亮清脆。也与黎族人认为红色吉利,声音响亮可至“天堂”的心理有关。“柴”一般是偶数,两根作枕木,余下的,一对对地摆在枕木上。舞蹈者分为“打柴”和“跳柴”两组。“打柴”的人,位于枕木两侧,持一对柴,有规律地敲击,他们或蹲或立,变化着节奏,用柴组成复杂的图案。“跳柴”的人,4人一组,踩着节奏,从柴间空隙中跳着、舞着前进。现在,经过艺术加工的打柴舞,成为黎族有代表性的舞蹈。
2.打碗舞。黎族祖先舞之一,又称“娘母舞”。主要流行于海南省保亭县一带。在民间,人们认为跳此舞可以驱邪赶鬼,保佑孩子平安、幸福。常常在孩子生病时,由其母亲请娘母(即巫婆)们来跳此舞。舞者均为女性,一般是2~4人以上。舞蹈动作分为两种:其一,舞者排成纵队,手捧花草,边歌边舞;其二,舞者排着纵队,头顶酒碗,右手持一根筷子,有节奏地敲打酒碗,同时和着节奏亦轻轻吟唱。
3.招福舞。黎族祖先舞之一,又称“招魂舞”。长期流行于海南省通什市和毛阳地区。此舞的主题是祈求生殖。在“合亩制”地区,杞黎人认为牛日是吉日,因而,逢三月的牛日,要为牛举行招魂仪式,祈求牛群繁殖;逢七月的牛日,得为禾苗举行招魂仪式,祝愿禾苗茁壮成长;逢十月的牛日,为大家举行招魂仪式,以求“合亩”内众人平安。在举行上述招魂仪式时,都要跳招福舞。另外,若有婚后不育女子求子时,也要跳此舞。招福仪式在亩头家举行,亩头与其妻子是领舞者。他们身着传统服装,在亩众面前饮下“福酒”后,便开始起舞。亩头手拿两片红藤叶,其妻子手捧“福酒”酒碗,二人配合着由屋内行至门口,亩头边行边用红藤叶蘸酒洒向众人。亩头夫妻舞毕,亩众便欣然起舞。男舞者身着蓝、青、绿色长袍,踩着锣鼓的节奏,挥动衣袖招福,小步前进或后退,时而双膝屈一下,发出“噫!”的声音,双手顺着膝盖弯曲的方向,从身侧伸出。女舞者手捧酒碗,边舞边向男舞者敬“福酒”。整个舞蹈没有大幅度的动作,要求舞者要保持身躯稳、直。
4.班勃。黎族宗教舞蹈。流行于海南省黎族纹茂(即“合亩”)地区。仪式由娘母(即巫婆)主持,舞者由俄纹茂(即“亩头”)领队。动作简单,但颇具特色,如顺拐,迈左脚时,上身和手顺着往左,腰和胯则顺势往两边摆动,显得悠然自得。跳跃性的巫术动作杂乱无章。全峒血缘关系的几个自然村的锣全部集中到一块敲击伴奏。本舞蹈是为祭奠人、牛灵魂,祈祷人畜平安而设计的。舞时,附近各村的人均来陪祭共舞。
5.草笠舞。黎族当代舞蹈作品。陈翘编舞,李超然作曲。1958年由广东民族歌舞团首演。舞蹈表现一群黎族姑娘戴着新草笠劳动归来的喜悦心情。由于舞蹈的习惯动作,如走路时的上下摆动、腰部和胯部的扭摆等,动作顿挫性强,利索而轻巧,极富有民族特色,在国内久演不衰,并于1962年获赫尔辛基第八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民间舞蹈比赛金奖。1964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场记单行本,录载编舞经过、情节介绍、动作说明、舞曲、服装、道具、场记、剧照和插图等。
草笠舞
6.钱串舞。黎族民间舞蹈,流行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乐东黎族自治县。传说黎族先人在深山里种的玉米长得极好,收割时大家用扁担收玉米。男子走山路轻快,女子总也追不上他们,于是女子将筒裙卷起来,才最终追上男子们。这演变成了后来的“钱串舞”。“铜钱”表示玉米,“钱串棍”表示扁担,男女走山路的姿态,则发展为舞蹈动作。舞前,选4男1女化妆。其中,两男各持一根约两尺长的钱串棍,棍两端各系一串铜钱,摆动时铜钱作响;第三个男子手拿一杆长2尺的烟筒;第四个男子腰佩长刀篓,手拿菜叶扇;女子头戴草帽。舞时,两个持钱串棍者,按舞步跳着互相对打,并灵巧地用钱串棍拍打着自己的双肩和四肢;拿烟筒者和持菜叶扇者,在旁边跳着摇摆臀部的动作,看双人对打并表演各种俏皮动作。女舞者跟在男子后边进三步、退两步地摇摆身子紧追,东张西望地装出各种逗乐的模样,但总也追不上男子,最后发觉是裙子缠住了腿脚,将裙下卷起,追赶上去。由锣、鼓、二胡、笛、唢呐和铃伴奏。
跳钱串舞
7.钱铃双刀舞。亦称钱串双刀舞、打钱串舞。黎族民间舞蹈,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之一。流行于海南省三亚、东方两市和乐东、昌江两个黎族自治县。一般在节假日或红白喜事仪式中举行。钱铃为一根长约两尺的小竹筒,中间雕空,内用铁条将数十块中间穿洞的金属串起来,配在一根短木棒上,摇动时发出铿锵之声;双刀,即牛耳短刀两把。舞者2~8人(男子),身着传统的民族服装(无领对襟上衣),头缠红巾,半数人各持一根约2尺长的钱铃棍,另半数人左右手各执着用红绸绑的双刀。舞时,手握双刀者,以勇猛刚劲之势佯刺持钱铃者的身体的各个部位;手持钱铃者,则左跳右跃,灵巧闪避、隔挡、搏击。可谓是刀法凶猛、钱铃棍灵活多变。表现出黎族男子汉坚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性格。整个动作,有一定的对练套路。作为体育项目比赛时,则以进退有变、动作矫健的为优。
8.舂米舞。黎族民间舞蹈,流行于海南省琼中、保亭两个黎族苗族自治县。舞蹈表现黎族妇女聚集一起舂米的动作。舞前需备大木臼若干个,每臼放入“手捻稻”1~2把。4人或6人各执木杵1根围着木臼站立。表演时,相对站立的两个人右腿弯曲,另两个人则双腿平行站立,双腿时曲时直做舂米动作。当其中一对同时往木臼里舂米时,另外一对则用木杵撞击大木臼一下或数下,轮番进行。使舂米声和撞击声高低配合。臼与臼之间的舂米者,可以不时跑步互换位置,其次数频繁,井然有序。整个场面热闹而欢快,其音响可传出两三里外。
9.锣鼓舞。黎族民间舞蹈,流行于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溪)地区。人们入住新屋,举行仪式时跳此舞。先由一穿传统服饰、头插羽毛的男鼓手,双手执鼓槌,有节奏地击打独木鼓,接着,众人齐敲多个铜锣和之。击鼓者边击边舞,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上到下不断地捶打,用鼓舞和舞蹈动作指挥众铜锣的节奏变化。民间以跳此舞祝愿新居人家人畜平安。
赶鬼舞
10.赶鬼舞。旧时黎族宗教舞蹈之一,亦称道公舞、巫师舞。流行于海南纹茂地区。舞者皆男性,多在病户门前表演。由3人敲锣击鼓,道公随着锣鼓声挥动鼓槌作舞,由缓慢沉稳渐转热烈明快。动作粗陋、自由,情绪壮勇、激昂,似与恶鬼搏斗,直至道公认为“鬼”已被赶走时止。动作有突出顺拐特点,即右脚往前迈时,手和上身也顺着向右,还有一连串不规则的摇摆和跳跃。
11.年舞。亦称平安舞。黎族民间舞蹈之一,流行于海南省通什市和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地。每年农历正月初二,黎族男女老少身着传统服饰,在长老的主持下,举行贺新春仪式。长老带头起舞,同时,有人敲铜锣、击独木鼓以助兴。大家跟在长老后起舞,表示送旧迎新,祈求来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舞者,身躯保持平直,两脚缓步向前,双手摆动于腰的左右、前后。每走三步,双足并立,双膝向左、右两侧各弯曲一次。反复循环。
12.跳鼓舞。亦称打鼓舞。黎族民间舞蹈,流行于海南省的保亭、白沙、琼中一带。相传,旧时,黎族村民驱兽或御敌时,即击此鼓助威,逐渐演变成舞蹈。男性表演该舞,得先唱山歌,然后,面向竖挂在木架上的木鼓起舞,随着情绪的变化,挥槌击鼓,动作由慢而快,直至舞蹈高潮。
13.捉鬼舞。亦称驱鬼舞。黎族民间舞蹈,流行于海南省黎族地区。过去黎族山寨有人生病,疑是魔鬼缠身或灵魂被鬼抓走,往往宰牲摆酒,请道公或娘母来念咒。道公或娘母身着蓝色长袍,左手持一把铁剑,右手拿一把尖刀或红藤叶,随着紧锣密鼓的节奏,边念咒边跳舞表演捉鬼、赶鬼和招魂的动作;或者用铁剑在病者身上比画,挑取所谓使人生病的“禁包”。认为这样做能驱逐鬼魔,使病人痊愈。
14.喜送粮。黎族舞蹈。陈翘等编舞、陈元浦作曲。该舞蹈将挑谷、风俗、插谷、装包、运粮等一系列劳动作为素材,进行艺术提炼与升华,并糅进大量黎族民间舞语汇,谱写了一曲黎族人民喜送爱国粮的热忱颂歌。1972年在广东艺术会演中获好评,旋被各地学习、推广,并先后被中央文艺团体作为巡演节目带到日本、巴基斯坦、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国演出。1974年由香港选入艺术影片《万紫千红》,1978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同名场记本。
15.五朵红云。黎族舞剧。查列等编舞、彦克等作曲、李昆等舞美设计。1959年广州军区政治部歌舞团曾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献礼演出。1979年复演。取材于黎族人民现代革命斗争。以黎族民间舞蹈为主要素材,根据剧情需要吸收中国古典和芭蕾舞的托举和跳转等技巧,使舞蹈语汇主旋律和表现力等都得到增强。舞剧设计狩猎、织筒裙、篝火欢舞和歃鸡血酒盟誓等,活现了黎族特色,突出了真实感。
16.达达瑟。黎族歌舞诗。总策划宋锦绣、徐庄、刘明泽(黎族),总编导蒙麓光(回),舞蹈编导朱庆元、苏和荣(黎族)等,音乐制作王兆京(黎族)等。歌舞诗的整个内容,分前言、序、上编、中编、下编和尾声6个部分。其中,上编由拜扣的天中的山栏女(女子群舞)、山栏架、摇篮调(女声小组唱)和织彩贝(歌表演)4个片段组成;中编由帕曼的地中的围猎曲(男子土风舞)、牛踩田(男子群舞)、探情谣(情歌对唱)3个片断组成;下编由拜扣和帕曼的三月三中的云杉恋(群舞与双人舞)、黎乡夜(黎族器乐表演)、迎新娘(婚俗舞蹈)和阿寿婆(群舞)4个部分组成。通过这些片断的组合,反映出海南岛最早的居民是黎族人。黎族人凭着坚韧、顽强、勤劳智慧的民族性格,在炎荒的孤岛上披荆斩棘,开天辟地,春稼秋穑,冬狩夏猎,生息于斯,繁衍于斯。如同中原文化促进了海南的开发,黎家的棉纺织技术也传播到中原。虽然许多古老的习俗已像岸边的繁花渐次远去,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宝贵的民族精神,仍将不断影响和激励着一代代生生不息的海南儿女。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