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黎族的民族特色是什么

黎族的民族特色是什么

时间:2023-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五指山黎族人正式接受中原文化的教育,始于冯子材入琼征黎。这是五指山中心地区黎族人接受汉文化教育的开端。史籍中对民国以前五指山中心地区黎族人自办学校教育情况没有记载。新中国建国后,黎族教育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而外来老师,主要是热爱民族教育事业的汉族兄弟,他们抱着帮助黎族人民培养人才的一颗红心,扎根山区,为党的民族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黎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得到蓬勃的发展。
教育发展_中国黎族

第一节 教育发展

海南岛最早接受汉文化教育的时间可以推至唐代贞观年间(627~649年)。王义方被贬为吉安(今昌江黎族自治县境)丞后,积极兴办学校,教育黎家子弟。《新唐书·定王义方传》:“义方素善张亮,亮抵罪,故贬吉安(今昌江黎族自治县境内)丞。吉安介蛮夷,梗悍不驯,义方召首领,稍选生徒,为开陈经书,行释奠礼,清歌吹龠。登降跪立,人人悦顺。”这是黎族接受汉文化教育的开始,也是海南岛文化教育的开始。

唐宋时期是海南岛黎族接受汉文化的高潮时期,尤其是宋代,海南岛的开发程度和黎族社会封建化程度都比较大,为封建统治者在黎族地区设立学校奠定了基础。被贬到海南岛的文人李德裕在被贬之地“教民读书著文”;苏轼在儋州三年,设“载酒堂”传播中原文化,免费教黎家子弟读书;胡铨在崖州“日以训传经书为事,黎酋闻之,遣子入学”。

史料记载,宋朝时在琼山、澄迈、文昌、万州、陵水、崖州、感恩各县相继成立儒学,还在琼州郡学中特别设立“新学”,方便“黎人遣子弟入学”。《琼州府志》:“庆元初,通判刘汉修,崇郡学讲明道义,激劝生徒,延师导训,黎僚犷悍亦知遣子就学,衣裳佩服踵至者十余人。”这是宋朝初设儒学的开端。

元朝统治者还专门设立了“黎学”,教化黎家子弟。明朝时共建立社学24所,入学的黎族子弟不断增多。

以上教育情况仅限于五指山外围的地区。统治者设立的郡学都是为其“镇压为主,招抚同化为辅”的治黎政策服务的。

清中叶,封建制度在五指山地区确立起来,治黎政策为“抚多镇少”,注重黎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开发。清政府出于政治目的,在许多黎族村寨创办义学,五指山地区也开始有了私塾,即家塾。一些黎家子弟还获许参加科举应试。

五指山黎族人正式接受中原文化的教育,始于冯子材入琼征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琼州道黎汉人民大起义。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冯子材率兵入岛镇压起义。之后,冯子材开始了“抚黎”行动。在文化教育方面,冯子材在太平峒(今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吊罗山乡)、水满峒(今五指山市水满乡)等地开设义学馆,俗称“冯公学馆”,教育黎族子弟。这是五指山中心地区黎族人接受汉文化教育的开端。此后,保亭、白沙、水满峒大旗等地,陆续出现许多初级小学,从而结束了五指山中心地区没有一所学校的历史。

史籍中对民国以前五指山中心地区黎族人自办学校教育情况没有记载。

民国时期,海南岛各县都有私塾,在当时的崖县、陵水、昌江、感恩等民族地区,私塾的数量多于民国政府办的学校,有的每村一所,有的几个村一所,每家私塾几人到几十人不等,塾师多为外来的汉族先生,主要教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女儿经》《庄农杂字》《孝经》《朱子治家格言》等。以识字写字为主,辅以珠算。之后,还教学生读《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幼学琼林》《左传》《四书》《五经》等。民国时期,民族地区虽然也办了一些学校,但因普及程度有限,加上生活贫困,入学者寥寥无几。

新中国建国后,黎族教育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主要原因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2)派出汉族教师解决山区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3)在招生中适当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从多种渠道来培养民族教师;(4)对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子女实行免费入学并发放助学金;(5)适当放宽民族学生的入学年龄标准;(6)强调汉族教师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力求运用民族语言讲课;(7)根据民族地区村寨分散交通不便的特点,设立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等等。

由于有了这些措施,从1951年起,每年都有成批的黎族青年被保送到当时的中央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学院以及其他院校学习。黎族地区也陆续创办了各类中小学校。1952年,黎族地区兴办小学452所,比新中国成立前增加了4.7倍,在校的民族学生1.54万人,占当时人口的9.05%。还有业余学校的学生10万多人。从1953年起,黎族教育上了新的台阶,增加师范生名额,举办师资培训班,加强师资培养和训练,成立教研室,并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开展教研活动。1954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创办第一所初级师范学校。1956年,保亭县创办第一所中学,学生100人,大部分为少数民族学生。

为了广泛开展扫盲工作,解决海南黎族语言文字问题,于1957年2月在通什镇兴建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语文学校,教授黎语,开设的课程有:黎语语音、黎语语法、黎语语言和黎语文。参加学习的学员有89人。之后,又分别在通什、乐东、白沙、崖县(现更名为“三亚市”)、保亭等市县和中央民族大学办班,培养了包括进修班、大专班、本科班和硕士研究生在内的各方面人才。截至2010年7月,除了在中央民族大学仍开设黎文课外,其他各点已因故停办。

1960年以后,黎族地区实行国家办学和群众办学相结合的方针,出现了办学热潮。1961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将广东民族学院从广州迁到通什镇,使黎族地区有了第一所高等学府,为黎族地区培养了许多人才。1966年,民族地区有小学1778所,普通中学36所,其中,小学比1952年增加2.5倍,在校生分别达到7万多人和1万多人。基本上实现了村村有小学,乡镇有中学的教育新局面。从此,教师队伍也迅速地得到成长壮大,中小学教师由1954年的1633人,增加到1965年的9486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1930人,占教师总数的20%。少数民族教师占的比例虽然少些,但他们熟悉风土人情,能运用普通话和本民族语言教学,是双语教学的典范。对于本民族的教学工作,他们积极肯干,责任心强,不少人还担任了学校的领导职务。而外来老师,主要是热爱民族教育事业的汉族兄弟,他们抱着帮助黎族人民培养人才的一颗红心,扎根山区,为党的民族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黎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得到蓬勃的发展。

这种大好的教育形势,后来因“文化大革命”的干扰,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粉碎“四人帮”后,黎族教育事业开始复苏。自此以后,海南黎族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加强了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逐年增拨教育经费,不断恢复和健全教育机制,使民族教育事业很快步入正轨。1982年,由国家发给学生学费和生活费的黎族第一所寄宿制学校东方县民族中学成立,招收黎族学生168名,其他学生222人,合计390名。1986年,黎族地区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并着手有计划地组织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87年,黎族地区普通小学发展到1479所,在校生31.1万人,教师1.3万人;普通中学206所,在校生11.4万人,教师6562人;高等学校1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8所,民族中学11所,重点中、小学民族寄宿班76个,在校生3338人。20世纪80年代,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党委和政府,为了解决民族地区人才紧缺问题,连续数年从自治州各市县初中毕业生中,选拔一批应届毕业生到华南师范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附中高中部就读。1988年海南建省后,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民族事业的发展,分别在省教育厅、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设立民族教育领导机构,各市县先后成立“科技兴琼”教育工作委员会。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黎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一个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新格局。

据统计,海南建省十几年来,黎族地区基本做到乡镇有初级中学、中心小学,村委会有完全小学,辅以初小和教学点,中小学网点覆盖率达99%以上,中小学的数量和布局基本满足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的需要。至1999年年底,全省9个民族市县已全部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2001年,包括农垦和各大企业在内的黎族地区,有幼儿园122所,在园幼儿4万余人;小学1130所,在校生33.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4.11万人,占总人数的41.6%;普通中学217所,在校生13.8万人。此外,为加快发展黎族地区基础教育,省政府1989年在省府海口市区创建了以黎族领袖、民族英雄王国兴名字命名的“国兴中学”,现有教学班33个,在校生约190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约760人。学校以“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五育并举,学有所长”为办学指导思想,是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型学校。海南中学每年招收高中民族班1个,学生人数70多人。海南黎族地区和海南省先后创办了民族中学13所,设民族寄宿班99个,在校生4569人。

中等、高等教育发展较快。2001年中等专业、技工学校5所,在校生3501人,中师3所,在校生2852人。1993年,创办了琼州大学。学校遵循“立足琼南,面向全省,实行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并举,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并举,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办学宗旨,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的合格教师及各类专业人才。设有文科、理科、旅游、公共课教研部,开设近20个专业。2001年在校生2211人,少数民族学生占41%。近两年来,经教育部同意,又在三亚市创建了三亚学院,并从专科学校升格为了本科院校,为海南省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此外,在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学院设民族预科班,每年招收少数民族应届高中毕业生80名。迄今,已培养近千名少数民族高级专业人才。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已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状况,初步形成了多种形式办学的格局及与普通教育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网络。至2000年,技工学校已达5所,在校生835人,其中民族学生372人,占44.6%;职业高中15所,在校生2081人,其中民族学生1129人,占总人数的54.3%。为了培养黎族地区各类实用人才,从1998年开始,在一些有条件的职业学校、中等学校及大专院校还举办“小康班”。几年来,各类“小康班”已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了667名实用人才。1999年又开始举办“9+1”职业技术培训班,让黎族地区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回乡前接受一两项实用技术培训。此外,自2000年起,在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举办民族地区农村青年技术骨干专修班,此举促进了黎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黎族地区的成人教育学校,有海南广播电视大学通什分校,琼州大学成人教育部和三亚电视大学3所院校;有教师进修学校8所,在校生1860人;各市县有成人中专、农民初等学校(含夜校)126所,921个班(点),初步形成了民族成人教育统筹的教育网络。1997年年底,黎族地区青壮年人口为99.5万,文盲人数仅为1887人。各市县青壮年非文盲率,农村达到95%以上,城镇企事业单位达到98%。1998年通过了国家教育部和扫盲工作检查组的抽查评估,青壮年文盲工作已基本实现国家规定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