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黎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

黎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

时间:2023-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章 黎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陈忠  黎族,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镇人。曾多次为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元首演出。把海南方言歌曲和黎族民歌推向了全国乃至海外,为海南的文化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是黎族政界知名人士和黎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它的出版,必将对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海南作出应有的贡献。
黎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_中国黎族

第十章 黎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

陈忠(1958~)  黎族,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镇人。中共党员。海南省民族歌舞团副团长(副处级)、工会主席、国家二级声乐演员、海南著名黎族歌唱家。1975年3月至1981年9月在乐东县文工团工作,1981年9月调入广东民族歌舞团任歌唱演员,1982年考取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声乐大专班,1984年毕业后回广东民族歌舞团工作,1985年任广东民族歌舞团歌队副队长,1989年9月调任共青团海南省委宣传部主任科员,1991年2月调任海南省歌舞团任歌队队长,2004年2月调任海南省民族歌舞团副团长。他的工作业绩是:参加了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并担任了主要角色;参加了历届全国少数民族青年歌手大赛并荣获三等奖、优秀奖、优良奖、演唱奖等。在海南省历届青年歌手大赛中多次荣获一、二、三等奖。代表海南省赴台湾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博览会时,担任中南5省的舞台总监和节目主持人。1994年被国家文化部委派代表中国艺术家赴老挝参加7国演唱会。先后出访韩国、泰国、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等国。曾多次为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元首演出。在海南省各种重大演出活动中担任独唱、领唱;参加了海南省第一部电视连续剧《碧血白沙》的拍摄并担任主要角色且配唱了电视剧主题歌。在20集电视剧《太阳雨》中担任主要角色。先后灌录《海南狂热》《琼岛乡音》《五指山之歌》等海南民族歌曲光碟。多年来先后独自创作改编并演唱的代表作品有《久久不见久久见》,海南方言艺术歌曲有《高高山顶唱山歌》《苗岭山情》等。反映海南和黎族风情的歌曲有《我是山里人》《欢迎你到黎寨来》《海南的天,海南的海》等。曾为《民族区域自治法》知识竞赛电视晚会创作主题歌《民族之歌》,挖掘了大量的海南民族民歌和海南方言歌曲,成为海南方言歌曲的开拓者。把海南方言歌曲和黎族民歌推向了全国乃至海外,为海南的文化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现系中国民族声乐协会理事、海南音乐家协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海南省青年联合会第一届、第二届常务委员、琼州学院外聘教授、海南省海外联谊会理事等。个人传略被载入《中国专家名人辞曲》《中国音乐家辞典》《中国艺术家辞典》《中国黎族大辞典》《黎族音乐史》等。

董其礼(1934~)  黎族,海南省万宁市新梅乡人。是黎族政界知名人士和黎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他在1954年参加工作时,任陵水黎族县三区田新乡副乡长、乡党支部书记、区委宣传干事。1958~1959年在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干校学习。1959年任保亭县委组织部干事、副部长、部长。1987年任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他利用工作之余挖掘、整理黎族传统文化,先后撰写了《黎家笳筒》《芬芳香甜的五月茶》《黎家峒鼓》《黎家传统饮料——南椰液》《黎家独特风味食品——醢》《黎族黄色饭》《黎族古代记账法》《奇特的海南黎族无星秤》《黎族南瓜饭》《独特的黎族竹编文化》等一大批有关黎族风情、风物方面的文章,被《海南日报》《海口晚报》《海南农垦报》《羊城晚报·海外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和海南分社、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采用。

符桂花(1948~)  黎族,女,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人,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黎族政界知名人士和黎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她从1968年4月起~1980年1月,历任广东省白沙县元门公社话务员、广播员、妇联干事;广东省白沙县革委会常委、广东省白沙县革委会常委兼妇联主任、党支部书记、广东省白沙县委常委,县妇联主任、党支部书记;1980年1月~1988年2月任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妇联主任、党组书记;1988年8月~2002年5月,任海南省三亚市妇联主任、党组书记、海南省三亚市委常委,市妇联主席、党组书记、海南省三亚市委常委、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海南省副省长、三亚市委常委、市政协主席;2002年5月~2008年1月,任海南省副省长、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十七大代表、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四届、五届海南省委委员。她在从政的同时,重视黎族文化事业的发展,连续两年主编了两部巨著——《清代黎族风俗图》和《黎族传统民歌三千首》。其中《清代黎族风俗图》,2007年11月由海南出版社出版。该书“汇集了清代以来无名氏所绘制的《琼州海黎图》《琼黎一览图》《琼黎风俗图》等3册,共49幅彩色画面,该书多角度描绘近代黎族传统生产、生活习俗,是现存最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黎族社会风俗的画册,是研究近代黎族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资料”。《黎族传统民歌三千首》,2008年7月由海南出版社出版。它的出版,必将对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海南作出应有的贡献。

符其贤(1927~)  黎族,全国知名的黎族歌手之一,原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东方县东方公社西方村人。他从小爱唱民歌,1953年到上海音乐研究所进修,跟著名声乐家林大夫学习。1954年结业后,他被广东省海南行政区选拔为民歌演唱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民歌演唱比赛,荣获一等奖;1955年先后参加全省、全国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观摩演出;1955年下半年,他被吸收参加广东省民族歌舞团当独唱演员和省音协理事,在全省各族观众和全国各地听众中享有盛名,为全省音乐工作者所熟悉;1956年6月,他的才华和技艺为海南黎族苗族歌舞团所关注,成为该团的歌唱演员;1957年7月参加了全省盛大的“七一”民演唱歌会。在全国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观摩演出时,幸福地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他在全国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观摩演唱的《劈山栏》《结婚歌》获得优秀节目奖。他唱的《愉快的春天》等两首黎族民歌还由中国唱片社灌制了唱片。他唱的《滚龙调》的词曲,后由海南歌舞团改编为《姑娘变了心》,海南省《岭南音乐》和北京《歌曲》都予以发行,使之流行于各地。1959年、1972年先后随团到越南进行访问演出。1972年8月调回当地的东方公社当民政局干事。1975年调至东方县文化馆工作。省音乐家协会恢复后,他仍是理事。1978年5月,曾先后参加全州民族民间音乐调演和全省音乐周演出。他常唱的民歌还有《斗牛调》《水利歌》《滚龙调》《太阳快落山了》和时政歌《打倒四人帮,黎家真欢喜》。1986年8月退休后,仍积极参加县里举办的民歌会演和“三月三”活动。

符兴恩(1946~)  黎族,1951年在南方大学海南分校(中专)学习。是黎族政界知名人士和黎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他于1952年7月在东方县(现更名为“东方市”)第一供销社当营业员;1954~1955年任第一区供销社抱板分社主任;1956年任东方县民族贸易公司东方商店副主任,被评为“东方县供销社先进工作者”,并出席了海南区、广东省和全国供销系统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1957~1959年到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干部学校学习;1960~1961年在东方县财贸部工作;1962年调到昌江县财贸部任干事;1971年任中共昌江县委党校教员;1978年任中共昌江县委纪检会干事;1980~1984年任中共石碌镇委书记;1984~1987年任昌江县副县长;1987年5月任昌江黎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他关心黎族文化事业,写作并出版了专著《黎族·美孚方言》。

符玉珍(1957~)  黎族,女,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浪崖村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年饭》获1981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1982年被收入《全国少数民族创作获奖作品丛书〈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集〉》并出版。先后在《五指山》《广东妇女》《中国农民报》《民族文学》上发表了《没有想到的荣誉》、小说《拜妮》《大表姐》等作品。

符镇南(1934~1995)  黎族,东方黎族自治县(现名东方市)江边乡人。是黎族政界知名人士和黎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他在1948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1951年到广州南方大学、中南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学院学习;1963年任东方县江边公社社长、革委会主任;1970年任东方县革委会政工组副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县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委员会副主席、主席。他从1959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语言研究所任见习研究员,多年来在工作之余致力于黎族历史和黎语的研究,先后在《民族语文》《民族研究》等刊物发表《海南岛西海岸的村话》《试谈“徕人”和黎人是一族源》《海南岛村话系属问题》《村话概况》《那斗话划归黎语方言谈》《黎族姓氏、氏族部落峒组织、地位和作用》等论文。其中,《海南岛西海岸的村话》一文被伦敦东方研究院院报所引用。《那斗话划归黎语方言谈》是首次阐明那斗话是黎语的一个尚未发现的方言。曾被吸收参加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学会、广东省民族史研究学会、百越史市研究学会,当选为广东省民族史研究学会理事。

高泽强(1963~)  黎名,昂·德威宏韬,黎族,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现名东方市)人。1984年7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哲学专业班。曾任海南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在国内相关的《琼州大学学报》《回族研究》《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民族古籍》《广西民族研究》等刊物和论文集上发表论文20余篇。代表作有《黎族古籍及其价值》《黎族地名初探》《论黎族历史上政治制度和职官制度的基本特征》《竹片上的文字——黎族的数学符号和数学知识》《黎语“纹茂”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作用》《黎族长篇叙事——帕隆》《海南岛史前文化猜》《海南苗族宗教文化的演变与融合》《试谈海南回族古籍及其历史文化》《海南岛树皮布历史溯源》等。参与编纂的著作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海南卷》《黎族传统文化》《中国黎族》《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黎族卷》《海南省志·民族志》《历史的跨越——黎族原“合亩制”地区的变革》等。担任《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黎族卷》《海南省志·民族志》《五指山下的耕耘》《越过山顶的铜锣声》《拂拭历史尘埃——黎族古籍研究》等辞书、地方志和论文集的副主编。与人合作并出版了《祭祀与避邪——黎族民间信仰文化初探》《海南黎族研究》。

黄文泽(1945~)  黎族,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玲镇人。黎族政界知名人士和黎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他在1963年7月参加工作时,当保亭县新政、南圣公社“社教”工作队员,澄迈县、保亭县“四清”工作队员、副队长。1966年3月至1980年12月任保亭县团委书记,县宣传站长,县委宣传部办公室、组织部办公室副主任;1981年1月至1982年12月任县文化局长;1983年1月至1985年4月任加茂区委书记;1985年5月至1987年5月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87年5月至1990年5月任县人大办公室主任;1990年5月当选为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任县政协主席。他在工作之余致力于黎族文艺宣传工作,致力于黎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1981~1982年曾编辑并发行了《保亭黎族民间故事选》《黎族民歌选》《黎族民歌器乐曲》等,还负责编辑文艺刊物《七峰文艺》,收集并整理了《黎族砍山歌》,经谱曲后,在保亭县广为传播,1989年9月海南电视台采用为《绿色的海南岛》专题节目的开场演唱歌曲。

李美玲(1965~)  黎族,女,海南省三亚市人。三亚市文化馆干部。创作的作品有散文、小说、特写和报告文学等。其中,散文有《鹿回头的一天》《石碌之夜》《一块小黑布》《天涯,月夜里的歌声》《同醉黎家歌舞》《半个男子》等;小说有《信》《受罪》等;特写有《路是人走出来的》;报告文学有《开拓者的情怀》《一掬情思》《黎德娥,净化“灵魂”的女税官》《“有妈”的孩子像根草》等。其中,《开拓者的情怀》《一掬情思》于1988年获三亚市报告文学征文三等奖,被收入《中国世纪梦》一书中;《半个男人》获三亚市新故事比赛二等奖;《路是人走出来的》获1993年海南农垦杯·特区人肖像征文三等奖。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有《落笔洞》《椰子的故事》《鹿回头岭的由来》《大小玳瑁的传说》《海神岛》《马出角石开花的传说》《狗和猪的传说》《土地庙的由来》《帕拉亥和帕拉汉》《苏东坡和老和尚轶事》《穷秀才巧对对联》《冤家转世结好友》《三个聋子告状》等,其中,《落笔洞》荣获1983年黎族苗族自治州文艺作品三等奖。

梁定基(1933~)  字忠明,笔名凡辉,理论工作者。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1949年入党。在部队期间当过战士、警卫员、连队指导员、县武装部政工科长、师政治部群众工作处助理员、州兵役局干部助理员。在解放战争的岁月里被称为“小老虎”。195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速成中学,1958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被选送到共青团中央团校、广东省委党校和中共中央党校进修、学习。曾任海南钢铁厂人事劳动科主办科员、厂长办公室主任,海南钢铁公司党委组织部干事,枫树下矿区采矿工段长、车间主任,县档案馆馆长,县团委书记,公社党委书记,县政工组宣传办主任、文教办主任,县生产组秘书办主任,县民政局长,县科教办主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琼中县六届人大代表,琼中县四届党代会代表、县委委员,州三届党代会代表,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州文联主席,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海南省民族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海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员,海南省委宣传部研究室主任,他曾撰写过解放战争回忆录《战争的火花》10多万字。同时,致力于民族理论研究,发表的论文有《黎族农村生财之道》《改革开放促进民族地区工业发展》。还参与编写《海南省黎族社会情况调查》一书,并撰写了《爱国主义教育讲话教材九讲》,在省级报刊上发表了《爱国主义与精神文明建设》《爱祖国与爱人》《作为中国人是多么自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国情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海南省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辅导材料》《东欧剧变两年的情况综述“形势教育参考资料”》。此外,应原琼崖纵队第三总队领导的邀请,对三总队的战斗历程《万泉河战歌》一书进行了修改。

林开耀(1960~)  黎族,美术家。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玲镇人。1990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工艺美术专业,现在海南省民族织锦工艺研究所工作。1977年发表版画《采药》,壁画《远古的传说》。其中,《远古的传说》被选送到新加坡和日本展出;磨漆画《春夜觅月》《巨龙》入选在第十一届亚运会期间举办的“全国高等工艺美术院、系师生优秀作品展”;《采药》《培养理论新军》《文化室来了新图书》《黎族风情》《当选之后》《鹿蕉图》等版画作品曾先后被选入四川、浙江、广东等省的版图作品展览、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还有不少作品在各级刊物上发表。《黎族吉祥物(人龙锦)》,1992年由海南省人民政府精选送给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在1992年中国旅游商品购物节上,荣获国家旅游局、纺织工业部、商业部、轻工业部天马杯优秀奖,又被选入北京世纪坛少数民族浮雕,他因此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一级工艺美术家”的称号;《黎族风情图》(黎锦壁挂)获国家文化部艺术精品二等奖。1989年入编《广东美术家名人录》《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和《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

龙敏(1951~)  作家,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镇人,现任乐东黎族自治县文化局副局长。1966年秋初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并自学文化创作。1978年10月被吸收到抱由镇文化站工作,1981年被保送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学习一年,分别在北京《民族文学》《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同饮一江水》《卖芒果》《老蟹公》《年头夜雨》等。其中,《卖芒果》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事实民族文学集》;《老蟹公》收入《水东流》短篇小说集;《年头夜雨》获1983年度作协广东分会“新人新作”奖、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二等奖,并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短篇小说选》;《路遇》获《海南日报》“宝岛之光”征文奖,1986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12.3万字的中篇小说《黎乡月》(单行本),被誉为“黎族第一本书”。搜集并整理了一批黎族民间故事,其中,《兄弟星座》《大力神》等多篇分别被上海文艺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花城出版社编入综合集子出版。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9年加入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并任理事,系中国民族学会会员、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政协一届常委,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受国务院表彰。

罗玉萍(1943~)  女,黎族,舞蹈艺术家。乐东黎族自治县大安乡人。从小受到了民族艺术的熏陶,喜爱歌舞艺术,1957年被选入广东民族歌舞团,接受了严格的专业舞蹈训练,成为我国第一位专业黎族舞蹈演员,在著名的黎族舞蹈《草笠舞》《三月三》《鹿回头》《喜送粮》等节目中担任了主演或重要角色。在芭蕾舞剧《白毛女》中担任领舞。1960年选为广东文艺界代表,出席第三届全国文代会,并受到了周总理的亲切接见。系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广东分会首届理事。1980年调入广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从事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组织工作。经常深入全省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和辅导工作。曾两次参与组建广东省少数民族文艺代表队,担任艺术指导,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两次参与组建广东省少数民族体育代表团,担任教练,参加第二届、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发展广东省少数民族文艺、体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马仲川(1949~)  字忠崇,别名唐越、钟泉。群众文化馆馆员。陵水黎族自治县文罗镇人。1968年于昌江县中学毕业,1971年在昌江县百货公司工作,1973年后到县电影公司当宣传员,1978年在昌江县文化馆从事文学创作;1983年考上中南民族学院政治系,1986年任昌江县文化馆馆长。多年来酷爱文学,喜欢创作,先后发表了《一条半》《会丈母娘》《陈才卖鸭》《黎族三月三》等一批文学作品。短篇小说《一条半》被评为广东省1979年度业余文艺创作一等奖,次年广东人民出版社收入集子《大闹迎宫宴》。小说《会丈母娘》《陈才卖鸭》被收入《黎族小说选》,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海南作家协会会员。

王妚大(1923~)  女,黎族,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镇什运村人。因一生爱唱民歌,一人能演唱上千首民歌,熟记30多种不同的黎歌歌调,许多其他方言区失传的歌调她仍能记忆。因此,有人称她为“黎族歌后”,也有人赞誉她是海南的“刘三姐”。她因此成为黎族民歌最杰出的传承人。她记忆力很强,对各种内容的歌谣一学就能熟记,前后学会了12种不同唱法的歌调,连汉族的儋州调也学会了,成为名副其实的歌手。1954年冬,她到毛西村时,那里的男女歌手仗着人多势众,硬要跟她对歌决输赢。她临阵不慌,大显才艺,滔滔不绝地跟对手们对唱个通宵,唱赢了对方,从此,她的名声威震了大村小寨。从那以后,她积极参加省、自治州、县举办的各种民歌演唱活动,并多次获奖。1955年被抽调到白沙县文化馆教唱民歌。之后,参加海南民族歌舞团下乡巡回演出。1964年又被抽调到广东省民族歌舞团当民歌教唱员。她先后培养了不少年轻的黎族女歌手,如五指山乡什运村的王玉梅,什运镇什港村的王兰香和王玉香等。1979年,她赴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民歌手诗人座谈会”,1980年当选琼中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加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广东分会。2007年6月3日,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仪式,命名首批中国民间杰出文化传承人,在166名首批中国民间杰出文化传承人中,“黎族歌后”王妚大是其中的一个,并获得奖牌和证书。2007年9月,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决定,向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王妚大发放终身生活补贴,并可以定期到医院看病就医。

王国全(1939~)  黎族,五指山市人。文博馆馆员,黎族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专家。曾任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副馆长。1960年毕业于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学校,先后任过小学教员、校长、保亭县委宣传部干事、县公安机关办公室主任、县人民法院副院长、保亭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政协第一届常委、县第四届党代会代表、县第五届人大代表、原自治州第一届文联委员、原自治州第一届政协委员、广东省古籍出版领导小组成员、海南省博物馆筹建办公室副主任、海南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聘任委员、通什市(现为五指山市)第二届人大代表、海南省文管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学会会员、广东省民族研究学会理事、广东省民俗研究学会理事。多年来一直从事宣传和文化工作、指导整理和编辑出版了《黎族民间故事选》《黎族民歌选》《黎族乐器与乐曲选》。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搜集海南黎族、苗族传统文化资料,并参与中国少数民族画库《黎族画册》《中国艺术辞典》的编写工作。出版专著《黎族风情》,撰写论著文章38篇。其中,《驳史国博的黎族食人论》《黎族民间故事初析》《试论黎族合亩制存在的客观条件》《黎族历史研究综述》《论中国棉花和黎族棉纺织工艺》《黄道婆与黎族棉纺织工艺》《黎族原始宗教浅析》《试论传统黎歌的艺术特征》《黎族妇女的文身习俗》《黎族民间乐器与乐曲》《湘西——南山黎族文化特征概略》《黎族、苗族“三月三”简介》《基督教与海南岛苗族》《琼岛苗民婚俗》《南瓜的故事》《阿贵与阿贝的忠诚》《千龙仙洞的传说》《苗族道教的来历》《黎族民间舞蹈》《黎族体育习俗》等,均在地区、省、国家级刊物和论丛发表。1987年被广东电视台聘为5集连续电视剧《中国黎族》的民俗顾问;1988年被聘担任西安电影制片厂电视部4集连续革命历史电视剧《碧血白沙》的民族顾问;1989年被武汉电视中心聘为6集连续历史电视剧《冼夫人》的民俗顾问;1989年担任广东省民族歌舞团大型黎族神话歌舞剧《龙子情》的民族顾问。

王海(1956~)  男,黎族,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人。1973年参加工作,先后当过工人、中学教员。1981年毕业于广东民族学院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被评为讲师。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自187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等20万字。作品有的被选入《黎族短篇小说集》《海南民族文学作品选讲》。著作有《从远古走向现代——黎族文化与黎族文学》。其中,评论《印象与思考——当代黎族文学发展浅议》获首届全国中青年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论文奖;搜集整理的黎族民间长诗《巴定》《吞桃峒》被多篇(部)理论著述引述评析。1990年被选送广东省文学讲习所作家班学习。

王宏夫(1959~)  琼剧界知名演员。白沙黎族苗族自治县远门乡人。1976年中学毕业后分配到白沙县文艺宣传队当歌唱演员、器乐演奏员。1978年在白沙县文工团当琼剧演员。1982年任该团团长。1985年任白沙县文化局副局长。1986年曾到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学习。1990年1月任海南省琼剧院三团副团长。10多年来曾主演过现代琼剧《人生》《魂断蓝桥》《海角红楼》《云海春秋》,以及古装琼剧《桃花良缘》《三度花烛夜》《二女争夫》《胭脂》《女御医》等。荣获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现代戏会演优秀演员奖、自治州专业文艺调演演员一等奖。

王萍昆(1939~)  男,黎族,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人文函授大学。退休前任保亭县文体局副局长、中级职称馆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海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海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写过歌曲《可爱的小青蛙》《家乡的山最清水最明》《与哥种胶在山冈》《采槟榔》《周总理来过咱黎寨》《建省喜讯传黎寨》等,均在地级、省级刊物上发表或演唱并获奖。自60年代起,开始搜集整理黎族民歌、民间乐曲和从事民间文艺理论研究。80年代初,与人合作搜集整理出版了《黎族民族器乐曲选》。近年来,主编《保亭县文物志》一书,并发表了论文《黎族乐器及演奏者的现状》《民间文艺与开放》等,《黎族民歌条目简介》被收入《海南省民族研究》,论文《民间文艺与开放》被收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编辑的《民族音乐论文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海南日报》曾载文称其为“黎家百灵鸟”“长期的音乐工作使他熟悉并爱上了黎族音乐,潜心挖掘、整理、拓展黎族民间音乐遗产,兼收并蓄地创作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广为吟诵的黎族民歌,成为新一代黎族音乐家。”主要生平事迹已收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民间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王全红(1952~)  舞蹈家,助理馆员,昌江黎族自治县南罗乡人。1970年中学毕业后,应征入伍服兵役,当战士、班长。1976年至今在昌江黎族自治县文化馆担任舞蹈编导,音乐、舞蹈组组长。1987~1988年到上海市舞蹈学校进修学习。10多年来,自编、自导上百个舞蹈节目。其中,黎族舞蹈《黎寨鼓声》《隆闺情》等30多个节目分别获海南行政区一、二、三等奖;黎族舞蹈《围猎舞》等8个节目分别获海南省优秀节目一、二、三等奖;黎族舞蹈《迎春鼓》等4个舞蹈节目获广东省优秀节目奖。黎族舞蹈《隆闺情》等两个节目参加全国汇演,评为优秀节目。黎族舞蹈《打柴舞》,1989年被珠江电影制片厂和湖北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影片。1988年应邀参加广州“羊城国际舞蹈节”。曾发表过8个舞剧。系中国舞蹈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中国舞协群众舞蹈研究会会员。

王文华(1944~)  别名王的。音乐家,文化馆馆员。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玲镇人。1957年考上广东民族歌舞团,担任弦乐演奏员,曾到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学习。1978年任海南行政区艺术学校三弦、月琴教师。1983年借调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团任专业创作员。1988年毕业于中国音乐教育系。1990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进修班学习。曾任通什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市文化局工会主席。系中国音乐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海南省通什市诗社社员,海南省楹联学会会员。通什市第一、二届政协常委,市第二届人大代表。1978年曾为海南文艺学校编著《月琴基本训练教材》(上、下册);1980年整理出版《黎族竹管乐器——咧咧》《黎族竹管乐器——洞箫》等文章。个人简历被选入《海南文学艺术名人录》(海外版)。

王武杰(1950~)  黎族,祖籍琼海市。别名诗贤、侍贤。出生于三亚市海棠湾镇。黎族美术家。197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1970年在通什市(现更名为五指山市)当刻印工人。1976年在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艺术馆任美术干部、美术组组长。1988年任通什市文化开发公司经理。现在五指山市文化馆工作。系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海南支会理事、原自治州文联委员。获奖作品有《织心花》《婚期将到》等。另外,被选入参加省美术作品展览并在《海南日报》和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画集《榕荫》发表的有《五指山下》《南海琼楼》《舂米谣》《海崖》《黎族姑娘》《岸边激浪》《黎族青年》《五指山》《七指岭夕照》等。

王学萍(1938~)  黎族,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是黎族政界知名人士和黎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他1953年9月~1955年8月任白沙县团委干事。1955年9月~1956年2月在广东省团校学习;1956年3月~1958年8月在白沙县团委工作,任团委副部长;1958年9月~1959年8月在暨南大学工农预科班学习;1959年9月~1964年7月为暨南大学经济系学员;1964年8月大学毕业;1964年8月~1966年10月任广东省委组织部“四清”工作队党支部委员;1966年11月~1968年3月任白沙县革委会宣传办副主任;1972年10月~1975年7月任白沙县团委书记;1975年8月~1975年10月任中共白沙县委常委;1975年11月~1981年4月任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团委书记、团中央委员;1981年5月~1983年7月任中共琼中县委副书记、代书记、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1983年8月~1987年12月任中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委副书记、州长、党组书记、中共十三大代表;1988年5月~1991年4月任海南省检察厅厅长、中共海南省委委员;1991年5月~1993年5月任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中共海南省委委员、省政法委副书记、中共十四大代表、中共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十四届中央委员;1993年5月至今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共海南省委委员、省政府副省长、省政法委副书记。他重视黎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主编的《黎族传统文化》于2001年6月出版;主编的《中国黎族》于2004年3月出版;主编的丛书《黎族藏书》(一、二、三卷),其中的第一卷,由王献军主编,二、三卷由赵红主编,2009年11月出版;主编的中国黎族文库《黎族三峒调查》2009年9月出版。这几本书中,《黎族传统文化》和《中国黎族》是黎族纪实性文献中填补空白的扛鼎之作。他还亲自组织和申报了黎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王一生(1933~)  字一新,别名宏春。民间文艺家。琼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人。1953年参加工作,当过小学教员、农业高级社会计、乡文书。1959年起历任红岛公社秘书、办公室副主任,琼中县税务局副股长,琼中县商业局副股长,琼中县多种经营办公室负责人。1975年起历任琼中县太平供销社、松涛供销社、乌石供销社副主任。1981年任琼中县文化馆副馆长、琼中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1986年获中国民间文学刊授大学毕业证书。1990年获华南师范大学地理(地名)专业证书班毕业证书。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广东民族研究会会员、中国地名学研究会会员。从50年代开始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当过《屯昌报》《琼中报》《五指山报》《新海南报》《海南日报》《解放军战士报》等报社通讯员。曾在省、地、县各级报刊发表黎族苗族民歌、民间故事、传说等作品。民歌代表作有:《黎家春秋歌》《十唱黎家变了样》《拖拉机来过五指山》《镜中有个妹面形》《鲤鱼爱游滩头水》《阳光照青松》《五星环日》《唱不完的幸福歌》《花果种子党带来》《巧娘》等。民间故事、传说有《黎族山水传说》《农夫荣获赛诗奖》《黎家出联难廪生》《六十千》《巴曼取宝锣》《了哥鸟问对联》等。民间文艺论文有《黎族叙事长歌简介》《苏东坡“黎母山”诗和传说》《海南黎民病丧习俗初探》等。还发表了不少有关地名研究论文和地名知识短文,如《试谈海南黎区地名》《黎区地名初探》《黎语地名见迁居族源》《海南黎语地名通名的特点和类型》《标准地名的推行与检查监督之我见》《源自地名的姓氏》《海南岛古地名辑录》《琼中县的东坡石》《黎母山名的由来》等。

王兆京(1942~)  黎族第一个高胡演奏家、作曲家。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城镇人。从小喜欢黎族民歌,少年时代便师从民间艺人学习二胡、唢呐等民间器乐。1958年到1965年在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团当乐手,曾到广东音乐曲艺一团学习广东音乐和高胡演奏,还跟随中央铁道兵歌舞团的刘学义导师学习板胡。1966年在国营新兴农场文艺宣传队和保亭县文艺宣传队任队员。1978年回到了原自治州歌舞团。现在海南省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团任作曲。30多年来,经过刻苦磨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高胡演奏艺术风格。他创作的民歌表演唱《你追我赶》,男声表演唱《高山牧歌》,歌舞曲《黎家儿女热爱毛主席》和《黎家大爷放声笑》,独唱曲《朱总骑马过山来》和《党的功劳隆达达》,舞曲《播种》和《斗牛趣》等一批作品在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和广东农村文艺汇演中荣获优秀节目奖。系中国音乐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理事、海南音协常务理事,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文联委员,州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委员,海南省第一届文代会代表。

文明英(1936~)  男、黎族,海南省三亚市人。中央民族大学教师,副教授,从事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和教学工作。大学本科学历。1956~1957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一工作队海南分队,奔赴原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黎族地区调查黎语、创制黎文和推广黎文工作,分别担任黎族语言调查组副组长、民族语文学校老师和班主任。1958年8月,调回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现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文传学院)任教并在学院图书馆工作。教授过选修生、大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的课程有《基础黎语》《黎语文》《黎语语法》《黎族民间文学概论》和《黎语基础教程》等。在任教和学院图书馆工作期间,曾历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民族大学语文系教职工支部委员、中国共产党图书馆支部委员、图书馆流通保管组组长、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部门工会主席、中央民族大学部门工会宣传委员、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壮傣语教研室副主任、研究生导师,语言学系党总支委员、语言学系教职工党支部书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是一、二、三届北京市民族联谊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和北京中研星光文化艺术发展中心特约研究员。退休后,先应聘在中央民族大学教务处教学研究科工作3年,后应聘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教学至今(2010年)。几十年来,喜欢业余摄影和书法练习。所摄的照片以生活影照为主,也有些艺术影照。摄影作品《三亚景观之一——南天一柱》和《三亚景观之一——滴水净瓶》被收入《艺海夕阳——国家民委系统离退休老同志书画摄影作品选》,2004年9月,由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书法练习偏重于民族文字,黎文书法作品《天涯海角》和《博鳌亚洲论坛》已入选《中国首届国际地名书画展》;黎文书法作品《伟大的祖国万岁》收入《国家民委直属机关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书画摄影展作品集》,2010年7月,由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黎文书法作品《奥运沙来自海南》和《海南旅游,国家战略》收入《夕阳风采:中央民族大学老年大学成立10周年师生书画作品选》,2010年12月,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文学艺术方面,发表论文和诗歌等140多篇(首),如《应该恢复推行黎文》《黎语的新增语序》《读〈大力神〉〈后羿射日〉联想》《黎语侾方言保定话的hou与dhes》《“临高话”及其清唇塞音浊化问题》(合作)、《临高话kα3的作用及其来历》(合作)、《试论黎族民间歌谣的艺术特点》《黎族歌谣格律》《如何进行黎语语音教学》和《海南省临高人的族属问题》(合作)。还撰写了“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学”等词条400余条。如黎语、壮语、布依语、傣语、侗语、水语、仫佬语、毛南语、高山族语、阿眉斯语、百宛语、布嫩语、京语等,发表在《中国语文大辞典》上。又有杞方言、加茂方言、本地方言、黎文、黎语、侾方言、美孚方言等,发表在《民族词典》上。和别人合作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第三分册)、《中国少数民族民俗大观》(黎族部分)、《中国民间情歌·少数民族卷》《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黎族部分)、《中国少数民族情歌选》《民间情歌三百首》《中国少数民族谚语选》《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壮侗语族谚语》《壮洞语族语言词汇集》《壮侗语族语言文学资料集》《海南临高话》和《侗、水、毛南、仫佬、黎文化志》等10多部。退休后,与泰国玛希隆大学乡村开发语言文化研究所合作,出版了《黎—汉—泰—英词典》,参加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工作,并出版了《黎语基础教程》和《黎语长篇话语材料集》等。其中,发表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计算机数据及文字处理技术在少数民族语言中的应用》和《中国的民族识别》上的论文《黎语》《黎文》和《海南省临高人的族属问题》等,随着该书的获奖,分别荣获1989年“国家民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994年“国家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6年“国家民委民族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99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参与撰写的百卷巨著《中华文化通志》,荣获1999年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曾入编《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家辞典》《中国当代教育名人大词典》《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中国少数民族专家学者辞典》和《中国黎族大词典》等。

邢关英(1937~)  黎族,东方市中沙乡人。政界知名人士、副研究员。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田沟乡、昌感县委当勤务员;1949年9月~1951年2月在琼公学校学习,先后在琼中、乐东等县搞少先队建队工作;1951年3月~1952年10月保送到南方大学海南分校民族班学习;1952年11月~1964年8月保送到中央民族学院学习,分别任班级党支部书记、历史系学生会副主席、话剧团团长;1964年9月~1987年12月在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工作,历任州农办、州农村部主办干事,州民族文化研究室主任,州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党组成员,州民委主任、党组书记、党支部书记,州政协一、二届委员;1987年12月调海南行政区民委工作,任副主任;1990年2月调到海南省人民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任处长;1991年被评为历史学副研究员。系中国百越史研究会员、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广东民族研究会常务理事、副会长,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理事、中国都市人类学会会员。曾担任《中国原始宗教资料丛编·黎族卷》的主编。1994年被聘为海南省哲学科学社会“八五”规划领导小组历史学规划组成员。著有《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概况》(合著)、《黎族》(专著)。主要论文有《略论崖州多港峒黎族农民起义》《黎族人民与五指山区中心革命根据地》《解放前黎族“合亩制”的真谛》《历代封建王朝对琼崖的治理》等40多篇。

邢文祥(1938~)  舞蹈家。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三平乡人。1962年毕业于广东省舞蹈学校。任海南歌舞团副指导员、广东省民族歌舞团舞蹈队队长、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团副团长等职。系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多年来一直从事民族舞蹈的专业演出,多次参加全国专业文艺汇演。1963年曾赴越南演出,1965年参加广东省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曾担任《开山歌》《半边裙子》《打柴舞》《鹿归》《三月三》《野营大军过山来》《踩波曲》等22个舞蹈节目的主演或群舞演员。还参加了《南方之舞》《广东歌舞艺术》等两部影片和电视艺术片的拍摄工作。为挖掘、发展黎族苗族歌舞艺术,弘扬黎族苗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亚根(1964~)  男,黎族,海南省三亚市人。现供职于琼州学院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副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理论与评论委员会委员,三亚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先后在《人民日报》《民族文学》《南方日报》《作品》《海南日报》《三亚晨报》等刊物上发表散文200多篇,诗歌20多首,短篇小说2篇,报告文学5篇,文学评论5篇。著有散文集《都市乡村人》,长篇小说《婀娜多姿》《老铳·狗·女人》《山海流风》。先后在《文艺报》《新东方》《琼州学院学报》等发表文艺评论16篇,专著有《黎族舞蹈概论》《新十年黎族舞蹈研究》。创作黎族歌舞剧《槟榔新歌》,歌曲《天地吉祥》《七仙欢歌》《槟榔情》等。报告文学《黎苗家的聚光灯》荣获1993年国家民委、共青团中央和全国青联举办的征文比赛三等奖,《危险之处显身手》荣获1998年《三亚晨报》举办的征文比赛二等奖,散文《七仙岭泉韵》荣获2002年度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二等奖,文学评论《滞后的民族文学批评》荣获2003年第五届全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创作新秀奖,文艺评论《黎族与道家乐舞的和谐际遇》荣获海南省首届文艺评论奖二等奖;散文集《都市乡村人》荣获2009年中国散文学会和中国纪实文学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华之魂”优秀文学作品征文比赛一等奖。

卓其德(1939~)  黎族,陵水黎族自治县祖关镇人。是黎族政界知名人士和黎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他从1963年参加工作起,先后当过公社农场文书、工作队员、公社副社长、公社党委副书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县委常委、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县长,县委书记兼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和县人武部党委书记、海南省民政厅副厅长、二届省委候补委员等。他在工作之余,从事黎族文学创作和黎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先后在国内、地方文艺刊物上发表过120多首歌谣和少量儿童歌曲。他创作的诗歌有长达112行的《欲听前朝我来比》,其内容从“光绪做王卅四年”一直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记录了黎族百年来的社会历史面貌,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黎族人民的新生活这一历史事实;表达了黎族人民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衷心拥护和开创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心;反映出黎族人民“饮水思源、幸福不忘共产党”的真挚情感。他的《社会主义好制度》《嘱子嘱孙心不变》《改革开放政策好》《民族政策值千金》《民族团结大提倡》等,就是这些内容的印证。其中,儿童歌曲《学做解放军》曾获1978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曲创作三等奖,黎族民歌《雨下珍珠满屋吊》获1984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文艺创作三等奖。编著的海南黎族民歌集《美满的歌》和黎族歌谣集《浪花》,分别由海南出版社和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由于成果显著,1988年被吸收为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海南民族学会会员、海南音乐家协会会员,兼任海南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海南楹联学会理事、海南东南亚研究会第二届常务理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