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宗教事务及宗教信物
一、俄罗斯族的宗教事务
东正教的主要教会活动有:在教堂内举行宗教仪式和祈祷会,在教徒中募集自愿捐款,在教堂内为青年举行结婚典礼,给小孩实施洗礼,终敷,追荐亡者名录等。
(一)祈祷
祈祷俄语叫做“马利特瓦”,它是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族教民每天例行的一种宗教活动。俄罗斯东正教教徒每天都要面对圣像做晨祷和晚祷,除此之外,虔诚的教民还要做饭前饭后的祈祷,而星期日和宗教节日则要去教堂做集体祈祷,并听神甫布道讲经。
祈祷分家庭个人祈祷和在教堂集体祈祷。无论在教堂的祈祷或是在家庭的祈祷,祈祷经文都出自《圣经》。
在家中做祈祷仪式比较简单。教民面朝圣像,举右手,捏拢拇指、食指、中指在胸前边画“十”字,边默念一些祈祷的话语,以上、下、右、左的顺序画“十”字,画完“十”字鞠一个躬,依次重复三遍,表示虔诚。
除了宗教节日外,教堂一般只在礼拜天开放。星期日被称为“主日”,这一天要举行礼拜。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族教民一直信守这一条教规,礼拜天去教堂参加祈祷会。
集体祈祷时,众教民面朝祭坛方向(正面墙),分男右、女左自然站立,全场肃静,倾听神甫诵经。诵完一段后,众教民随神甫一起说“阿门”,并在胸前画三次“十”字,鞠三次躬。神甫的诵经全部结束后,圣乐奏响,众教民表情肃穆、虔诚地齐唱圣歌。之后,众教民画“十”字,鞠躬,并依次亲吻神甫手中的十字架,整个祈祷仪式结束。
教堂的祈祷会一般包括祈祷、诵经、唱圣歌等内容,是由神甫或其他神职人员主持、教民参与的一项宗教活动。
星期日早饭后,教民要穿着整洁的衣服去教堂。进教堂时,女性头上要戴素色头巾,男子要脱帽。进入教堂正厅,先点燃蜡烛敬放在神像前的蜡台上,接着举右手捏拢三个手指在胸前画“十”字,面对神像做祈祷,每画一遍,鞠一次躬,共画三次“十”字,鞠三次躬。
俄罗斯族人认为家中供奉了圣像能给全家带来好运,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因此,一般俄罗斯族东正教教徒家中都供有圣子耶稣、圣母玛利亚或其他圣徒的小型画像,俄语叫做“伊阔那”,供教徒早晚在家中做简单祈祷之用。家庭圣像一般挂在客厅正面墙角或朝东的墙角高处,并用绸布装饰。俄罗斯族东正教教民胸前还佩戴小型金属十字架,教徒的十字架从不离身,就像一个“护身符”,据说有避邪的作用。另外,十字架是教民受过洗礼的标记,教民去世后,十字架不取下来,随其一起安葬。
(二)募捐
募捐是一种自愿捐款、行善的活动。教徒每次去教堂祈祷时,可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向教堂捐款,多少不限,少则两三元,多则几十或上百元,捐款金额都会记录在册。教民也可不捐现金,在教堂服务处购买蜡烛以代替捐款,因为买蜡烛本身也是一种捐助。教民的捐款用于教堂的维修建设和布施。
(三)洗礼
洗礼是在教堂举行的一项宗教活动,也是入教的仪式,是最庄重的圣事,俄罗斯族人对洗礼极为重视。洗礼分点水礼和浸水礼。东正教认为领受洗礼可免除“原罪”和“本罪”,并赋予“恩宠”和“印记”,成为教徒以后,有权领受其他圣事。如不举行洗礼,孩子长大结婚时,教堂不予证婚,死后不予超度。
(四)证婚
证婚又叫婚配,它是指在教堂由神甫主持的婚礼仪式,俄语叫做“布拉克斯其塔其”,即以上帝的名义证明婚姻,使婚姻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东正教规定只有受过洗礼的男女才可以在教堂举行证婚仪式,还规定一个男子只能有一个合法妻子,一个女子一生只准戴一次花环装饰的婚纱,如果再婚,可穿婚服,但不能戴婚纱,只能戴一块头巾。东正教反对离婚。
(五)终敷
终敷是指在教徒临终前,请神甫至家中,为其做祈祷,用圣油敷擦病人的耳、目、口、鼻和手、足的仪式。东正教认为终敷礼能为病人减轻痛苦,赦免生前的罪过,安心去见上帝。
(六)追荐亡者名录
追荐亡者名录是俄罗斯族人的一种悼念亡者的活动,俄语叫“帕米那尼也”,这是一种由教堂神甫主持的悼念亡者的仪式。凡有东正教堂的地方,亡者的亲属可以在任何一天去那里,将一些有亡者姓名生辰卒时的卡片交给教堂,教堂神甫就会在第二天的晨祷活动时为其祈祷。
二、宗教信物
东正教的信物主要有《圣经》、十字架、圣像、耶稣受难像、圣鸽、圣水、宗教油画等。
(一)《圣经》
《圣经》,俄语叫“比布利亚”,它是中国俄罗斯族信仰东正教的经典,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所以又称《新旧约全书》,这里的“约”就是上帝与人之间的约定。“旧约”是指上帝在西奈山通过摩西与以色列人订立的“西奈盟约”,《旧约全书》本是犹太教的经典,全书39卷,分为律法卷、历史卷、先知书和杂集。基督教从《旧约全书》中吸取了部分形成了自己的经典,即《新约全书》。《新约全书》共27卷,分为福音书、历史书、使教徒信、启示录。
(二)十字架
十字架意为“叉子”,为拉丁文。十字架本是古罗马帝国用于处死奴隶、叛逆者或无罗马公民权者的刑具。后来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上,十字架就变成了上帝与人类和好的福音和象征,成为宗教的象征。俄罗斯族人把佩戴的十字架叫“克列斯其克”。教徒们将十字架佩戴于身,时常用手抚摸祈祷,希望通过十字架,得到上帝的赐福。只有经过洗礼的教徒才能佩戴十字架,而一旦十字架佩戴在身,就不能离身了,直到教徒去世,其所佩戴的十字架也与他一同埋葬。
东正教教堂上的十字架与基督教有所不同,它是在天主教十字架的基础上形成的,即在天主教十字架长横上加一短横,长横下加一左高右低的斜横。十字架可以是4个角、6个角和8个角,一般教堂顶上的十字架是8个角。十字架由金、银、铜、铝及木头等材料制成。而墓地上的十字架是由木头制成。
(三)圣像
圣像有大型的也有小型的,教堂供奉的圣像一般比较大,在东正教教徒家里供奉的圣像一般是中小型的。圣像主要是耶稣、玛利亚、伊利亚、尼古拉等圣人的画像。画像被镶在相框中,相框的边框一般是铜质的,镶有玻璃,相框上面和两边用绸布装饰,挂于教堂或东正教教徒家中,教徒们每天早晚祈祷时供奉。东正教教徒认为,供奉圣像可以保佑家庭平安、好运。
(四)耶稣受难像
即耶稣钉于十字架的模样,俄语叫“拉斯帕其耶”。关于耶稣受难的故事是这样的:罗马士兵让耶稣穿上朱红色长袍,戴上荆棘编的王冠,尽情地戏弄他,然后让他背上十字架,到刑场上去,在刑场上,耶稣的手脚被钉在十字架上。耶稣受难像挂于教堂正面墙上很醒目的位置,目的是提醒教徒们不要忘记耶稣所受的苦难。
(五)圣鸽
鸽子俄语叫做“尕卢布”,它们是纯洁、善良、和平的象征。在东正教里鸽子象征着天使。《新约全集》中记载:耶稣既受洗,立刻从水里上来,忽然诸天为他而开,他就看见天主神如同鸽子降落下来落在他身上。有来自上天的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就是他(耶稣)[2]。民间有关于鸽子救耶稣的传说:当时,同耶稣一起被处死的还有两个强盗,一个被钉在他的左边,一个被钉在他的右边。第二天,士兵们把他们放下来时,两个强盗还没有断气,士兵就打断了他们的腿,以防他们逃跑。有一个士兵怕耶稣没有死,正要用刺刀刺他的胸,突然飞来了一只鸽子落在耶稣胸口上,士兵就用刺刀在他的肋上扎了一刀[3]。因此,东正教教徒视鸽子为圣像,在教堂设鸽子图案和塑像,不吃鸽子肉。
(六)圣水
圣水是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族东正教教徒在1月19日清晨打来的净水,俄语叫做“斯维亚塔亚瓦达”。圣水被认为有驱邪治病等作用。
(七)宗教油画
宗教油画是指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幅画描绘的是:耶稣受审的前一天晚上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吃饭时,耶稣对十二门徒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这时犹大知道耶稣发现了他的阴谋,心中忐忑不安,而其他门徒有的询问,有的表白,有的愤怒,有的猜疑。
三、东正教教堂
各地的东正教教堂略有不同但外观与内部布置大致一样。东正教教堂一般是立方体,拱形门窗,尖顶的哥特式建筑,外观高耸挺拔。教堂顶部四角各建筑一个小巧玲珑的葱头形穹窿,正面顶上有一个主塔,主塔上端的帐篷顶部的葱头形小穹窿体现了俄罗斯族风格。教堂顶上竖立着8个角的十字架(也可是4个角或6个角)。教堂内部有宗教信物、精美油画等装饰,四周墙上挂着众多圣徒画像,正面是神坛,墙上高悬耶稣受难像,像下是宗教油画《最后的晚餐》。整面墙上有3个并列的拱形门,供神甫和司祭进出,门后是后殿,用来保管教堂圣物、宗教经典等。中间门的上方有东正教十字架,两侧各有一只白鸽图案和塑像。正面墙前是讲经台,是神甫讲经的地方。四面墙壁上是众圣徒的圣像,圣像前是高大的蜡台,供教徒祈祷时摆蜡烛。
东正教传入中国后,分别在北京、哈尔滨、上海、天津、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区建立了传教中心。现在,新疆的乌鲁木齐、伊宁、塔城和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及上海等地,都有俄罗斯族建造的教堂。东正教教堂是举行宗教仪式的主要场所,也是举行结婚典礼、实行洗礼的场所。
圣索菲亚教堂:位于哈尔滨市内,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通高53.35米,占地面积721平方米,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建成通车,沙俄军队也侵入了哈尔滨,为了稳定远离家乡士兵的军心,1907年,圣索菲亚教堂破土动工,当年落成。1923年9月27日,圣索菲亚教堂举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礼,经过长达9年的精心施工,一座富丽堂皇、典雅超俗的建筑精品落成。1986年,圣索菲亚教堂被列为市级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11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圣索菲亚教堂修复并更名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圣索菲亚教堂巍峨壮美,气势恢弘,精美绝伦,平面设计为东西向拉丁十字,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为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4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4个门出入。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响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极具浓郁的异国情调,成为哈尔滨市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也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重要遗迹。
上海圣母大教堂位于上海襄阳北路,建于1933年,当时为东正教上海教区主教座堂,是俄侨的礼拜处,属俄罗斯拜占庭式建筑。1965年因主教病故,上海东正教宗教活动自然结束。
伊宁市东正教堂:伊宁市建造东正教教堂的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末沙皇俄国入侵新疆。到了1936年,由于伊犁地区俄罗斯族人口的不断增加,伊犁的俄罗斯族便集资建造了一个“尼克莱斯基大教堂”,教堂是一座两层的哥特式建筑。因为当时伊犁的俄罗斯族人口较多,且该教堂是新疆最大的东正教堂,所以伊宁市的这个东正教堂就成为新疆的东正教中心,其影响远超过乌鲁木齐、塔城等地的教堂。由于那个年代信息不畅通,当乌鲁木齐市的东正教堂建成后,苏联的东正教会却误以为乌鲁木齐东正教堂才是新疆东正教的中心,遂向该教堂捐赠了一个重约800公斤的大铜钟。1952年,根据主教莫洛托贾诺夫斯基的指示,又将这个大铜钟运往伊宁市的东正教堂。伊宁市东正教堂当时有两件十分珍贵的文物:一个是这个重约800公斤的大铜钟和另外9个小铜钟;另一个是圣母油画像。不幸的是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后,留下的只有这个大铜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