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手工diy蒙族服饰

手工diy蒙族服饰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赫哲族人出山狩猎时,常带着狍皮袋,狍皮袋是用狍皮缝制的,有两米多长。新中国成立后,赫哲族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人们脱去了古老的皮衣开始穿上了布衣服。色彩斑斓,花纹美丽的赫哲族布衣服,也是赫哲族节日里才穿的盛装。
服饰习俗_中国赫哲族

第三节 服饰习俗

赫哲族从远古起就以兽皮和鱼皮做衣服和被褥。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穿鱼兽皮者较多,虽然近代布匹传入赫哲族中,但偏远地区还是极少见,少见便为珍贵,因此,赫哲族人主要以鱼兽皮为衣,极少量的布匹只用于做贴身的汗衫和短裤。

img13

鱼皮衣  摄影:吴东辉

古时,赫哲族素有“鱼皮部”之称,这是因赫哲族人穿鱼皮而得名。由于各自居住地区不同,做衣服的原料也有区别,勤得利以下至黑龙江下游的赫哲族人常以鱼皮做衣服,而乌苏里江流域和松花江中游到混同江勤得利的地方主要是以狍、鹿皮做衣料,鱼皮次之。《皇清职贡图》记载:奇楞人男女衣服皆鹿皮、鱼皮为之。

冬季,赫哲族人主要是穿狍皮衣,狍皮大氅(亦称“大哈”),头戴狍皮帽子、狍皮裤子,还有狍皮女衣,也有用鹿皮做衣服,但多用来做女人的衣服。鱼皮除了做衣服外普遍做靰鞡,还用于做腿绷、围裙、手套之类。

赫哲族人称狍皮大衣为“咖什克衣”,是将狍皮熟好后再缝制的过膝大衣,通常有偏襟和大襟两种。在用料上不管是狍皮或鹿皮都要熟制之后才可缝制衣裤,缝制的线是用狍和鹿的脊筋晒干抽成,冬季穿的皮大衣是用冬季“成皮”缝制。这样的皮子,皮板厚,绒毛多,即耐用又保暖。每到春天、夏天和秋天,人们喜欢穿初冬皮(大毛宾其),小秋皮和夏季皮(红岗子)做成的衣裤。那时,人们习惯有时毛朝里穿,有时毛朝外穿,这是因为冷暖而改变。

赫哲族衣裤形状很特别,它是根据生产生活的劳动需要而设计的,通常男人穿狍皮大氅身长至膝,前后有开禊,在大襟有一行扣,女衣身长过膝,有前大襟,袖口和腰宽很肥大,只有领窝没有立领。女人穿的皮衣要比男人的好看些、细致些。一般把皮子染成多种颜色,再画成图案剪裁下来,缝在衣边领口,既美观又结实,赫哲族人用的颜料是纯天然的,是用野外各种野花的不同颜色染成的。

赫哲族人出山狩猎时,常带着狍皮袋,狍皮袋是用狍皮缝制的,有两米多长。猎人在野外宿营时,整个人钻进这个狍皮睡袋里,旁边有猎狗守护,然后自己在头顶扎上口,只留一点通气孔即可。猎人必用的狍皮睡袋,直接在雪地上都不会冷的,即便是零下四十摄氏度,寒气也不会打透的。

人们还把狍皮缝制成手闷子,这种手闷子也是用狍皮缝制而成,冬天戴着它不怕寒冷。

img14

狩猎装  摄影:孙玉民

赫哲族人的靰鞡有用兽皮缝制,有用鱼皮做成。用兽皮的有熊皮、野猪皮、鹿皮等,靶靶鳐子是用薄狍皮板做成。鱼皮靰鞡是用怀头、哲罗、细鳞、狗鱼、鲑鱼等皮子制成,靶靶鳐子是用狗鱼、细鳞鱼皮做成。

赫哲族人早年穿的鱼皮衣服(乌提提)是用胖头赶条、草根、鲤鱼等鱼皮缝制的。这些鱼皮剥下后,去鳞,晾干用手揉搓或以“木铡床”与槌子砧熟好,如同绒绵一样柔软,做衣服时,首先把每张鱼皮拼缝成一大张,然后剪裁缝制。

鱼皮衣服多为类似旗袍的长衣,一般都是妇女们穿,托领袖口、襟口、前胸及后背都有云纹、水纹和野兽图案,通常是用鹿皮染成红、黑、蓝等颜色,剪成鹿形或花纹缝上的。男人穿的鱼皮衣服也是长衣,花纹少些。

缝制鱼皮衣服的线是用胖头鱼皮制成的,这是将胖头鱼皮熟好后,再用狗鱼肝涂抹,因鱼肝有油,涂后既柔软又不干燥。

img15

赫哲族妇女服饰  摄影:孙玉民

鱼皮套裤(卧有克衣、嘎如恩)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斜口,另一种是上端齐口,缝制方法有所不同,鱼皮套裤多用怀头缝制,个别的也由哲罗鱼做成。春天、秋天和冬天都可以穿它。春天两季穿它捕鱼可防水护膝,这种套裤主要是男人穿,但妇女外出劳动时也有穿鱼皮套裤的。

女人穿的套裤称“嘎荣”,上口月牙形,裤腿齐口,套裤从上口月牙前部到裤腰,后面到大腿根,裤的上下边缘绣有花纹和镶黑边。后来女人穿这样套裤的即黑面穿夹裤,外面穿上棉套裤,再穿上棉长袍,穿套裤主要是为了防止磨损裤子和保暖之用。清朝末期,赫哲族妇女的衣服多受满族影响,上衣样式如同旗袍,襟长过膝,腰身稍窄,下身肥大,袖肥而短,老年人穿的长袍仍是衣身肥大,袖子肥长。

新中国成立后,赫哲族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人们脱去了古老的皮衣开始穿上了布衣服。布衣服的样式花纹仍保留着领边袖口上云纹、水纹的花边图案。随着与汉族杂居及时代的不断发展,赫哲族布衣服也随着社会主流,渐渐与汉族衣服一样了。

如今,鱼皮衣服已成古老的工艺品,服务于旅游。色彩斑斓,花纹美丽的赫哲族布衣服,也是赫哲族节日里才穿的盛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