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近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
一、莫特额
赫哲族伊玛堪歌手,三江口莫勒洪阔村人。在日伪并屯去三部落前夕病逝,终年60岁。他会唱《安徒莫日根》《莫特格格富真》等伊玛堪,并培养了年轻的“伊玛堪”歌手吴连贵。
二、三福玛发
赫哲族伊玛堪歌手,同江县莫勒洪阔村人,后迁至哈鱼岗居住。他会唱《木竹林莫日根》《木杜里莫日根》等,曾教过吴连贵、尤树林等人。1944年死于三部落,终年44岁。
三、古托力
赫哲族伊玛堪歌手,姓尤,嘎尔当尘人,长期在勤得利居住,后被日本人撵到一部落,染伤寒死去,终年57岁。他嗓音好,吐字清,被公认为著名的伊玛堪歌手。他培养过葛德胜、吴进、吴连贵等后辈歌手。他说唱的《希尔达鲁莫日根》一直为后人传颂。
四、尤贵连
(?~1940年),赫哲族伊玛堪歌手,董克八亮子人。他能一宿一宿说唱,唱过《空古鱼米阿塔》《马尔托莫日根》等,曾培养过尤树林、尤金良等人。长篇伊玛堪《希特莫日根》是尤金良根据儿时听过的记忆,经过回忆整理的。据尤金良讲,尤贵连是他大伯,在当时唱伊玛堪是最有名的。日本大学老师于晓飞到哈尔滨,尤金良向她说唱了这部由尤贵连传唱的伊玛堪《希特莫日根》,于晓飞译成日语,用汉语拼音记赫哲语音,2005年在日本发表。
五、尤永贵
尤永贵(1911~1995年),男,赫哲族,民俗画家,1911年3月13日出生于混同江下游南岸街津口的哈鱼岗,尤克勒哈拉氏族子孙。
其父叫尤宋顺,外号尤罗锅。1930年他在同江画匠铺当学徒。1932年曾参加过路永才团的大刀会、红松会,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搏斗,后转战至饶河,在当地民团武术旅中充军,继续抗击日寇,1934年返回街津口。
1939年,日本侵略者强行组成赫哲族警察队,还利用他们山路熟、枪法好的特点,进山狩猎时借机剿灭抗日军队,尤永贵也被拉进了警察队。1945年在哈尔滨铁路总工会当美术干事。1950年在沈阳机车车辆厂俱乐部从事美术方面工作。1961年退职,带全家返回同江县街津口,从事狩猎、捕鱼。曾任同江县政协委员。
尤永贵在美术方面很有专长,他的水粉画构思巧妙,线条优美。画面反映的都是原始时代赫哲族渔猎生活的景象。他的作品达上百幅,他绘制的作品《冰上人家》获1993年全国农民画展二等奖。他创作的反映渔民生活的《富裕起来了》获黑龙江省首届农民书法绘画特别奖。他的民俗画被称为“国宝”,1988年日中友好协会收藏了他的作品40余幅,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也有他的绘画近百幅。1995年因病去世,终年85岁。
孙有才
六、孙有才
孙有才(1922~1999年),男,民间艺人。1922年6月8日生于同江县街津口得勤乞,归屯时搬街津口。其父给苏联红军提供过情报,其父死后,他继续提供情报,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他一直在街津口渔村从事渔业劳动,平时喜欢制作一些木雕和鱼皮、鱼骨制品,家里陈列有小熊、鹰、猫等木雕艺术品和一些鱼皮粘贴的画,是一位地道的民间艺人。
1994年他的鱼骨工艺品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银奖。其妻是伊玛堪歌手尤树林的妹妹,生有一子四女。他于1999年病故,终年77岁。
七、吴连贵
吴连贵(1908~1980年),男,伊玛堪说唱家。出生于1908年阴历十月初八,是黑龙江畔莫勒洪阔渔村人。父名吴艾童阿,以打鱼为生,家境贫寒。
当时莫勒洪阔村的莫特额老人是一位远近享有盛名的“伊玛堪”歌手,技艺超群,经常在村里表演“伊玛堪”,讲“特仑固”和“说胡力”,吸引了本村和外村的许多听众。其中最热心的就是聪敏过人、对音乐有着极高天赋的少年吴连贵。他的父亲吴艾童阿也是一个“伊玛堪”和故事迷,又同莫特额老人交好,经常把歌手请回家来喝酒,酒后高兴之际老歌手便会放开嗓子唱上几段。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吴连贵很早就把好多段子装进了肚子,加上他勤勉好学,深得莫特额喜爱,受到莫特额的尽心指导。直到吴连贵17岁那年莫特额老人逝世,吴连贵在演唱艺术上已小有成就。他不仅能够演唱《希尔达鲁莫日根》《木杜里莫日根》《木竹林莫日根》等传统的“伊玛堪”大段,而且还善于即兴演唱各种民歌、说故事,是村里的活跃人物。
八、乌·白辛
乌·白辛(1920~1966年),男,原名吴宇宏,现代著名戏剧家,祖籍乌苏里江支流毕拉河畔的红石砬子村。曾祖父乌定克·苏清阿是清朝的收贡官、佐领,17世纪中叶随满洲镶红旗和其他几个氏族一同迁往吉林西响水河子居住。从他祖父吴成惠这代起,改乌定克为吴姓。其父吴寿桐,在吉林经商。
自幼生长在吉林市松花江畔西果木园胡同4号的白辛,青少年时在吉林市私立毓文中学读书。1938年奉父命考入沈阳神学院,不久离开神学院考入沈阳协合剧团为话剧演员。1941年入关到北平寻找革命出路,毫无结果。1942年返回吉林组织业余剧团,曾演出《红日》《沉渊》《海的召唤》等进步戏剧。他自己还创作了《松花江上》《长白山之夜》等进步戏剧。后来因上演进步剧,剧团被查封,白辛被日本宪兵队逮捕拷审,释放后列入黑名单,受到敌人监视。他被迫离家出走,逃亡在外,1945年再次秘密潜回吉林,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地下党领导的革命活动。他以《吉林日报》副刊编辑和青年艺术研究会主席的身份为掩护,主办了《前进报》和《轻骑报》两份地下油印刊物,宣传革命。抗战胜利后,中央吉林地委派其组建吉林市文工团,后并入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白辛随军后,先后曾任田野一纵队文工团戏剧教员、随军记者、编剧、文工团副团长等职。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曾立过一次三等功,并荣获军委授予的“工作模范奖章”和“艰苦奋斗奖”,1955年又荣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三级勋章”,为祖国为革命作出了贡献。他先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二十旅宣传队队长、二十四旅文工团团长、三十八军文工团副团长。20世纪50年代他又在“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导,探险队负责人,哈尔滨话剧院、哈尔滨市文联作家。
乌·白辛的足迹踏遍了新疆、西藏,从帕米尔高原起,越过昆仑山、冈底斯山,跋涉无人区直到喜马拉雅山,访问了世界屋脊的西藏阿里区,还在木冲塔克冰山探过险,他拍下著名的短片《在帕米尔高原上》《风雪昆仑驼铃声》《伞兵生活》《谷格王朝的遗址》《雪山巡逻兵》《祖国的东北》等。
乌·白辛,这时正是写作旺盛时期,著名的影片《冰山上的来客》被搬上了银幕,具有神奇色彩、风格独特的散文集《从昆仑到喜马拉雅》也于1959年10月出版发行。
他的作品除上述提到之外,还有话剧《焦裕禄》《印度来的情人》和诗歌《九月的歌》《南行草》等。
自从他调到哈尔滨话剧院之后,写出了大型话剧《黄继光》,1962年又写出了具有民族史诗般的话剧《赫哲人的婚礼》。赫哲族作家运用赫哲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伊玛堪”艺术形式加以发展,创造性地表现了赫哲族从濒于灭绝的境地走向繁荣幸福的历史。后改成电影文学剧本,可惜未能搬上银幕,后在“文革”中受迫害,于1966年9月22日离开了人世,享年46岁。
九、赵汝昌
赵汝昌(1909~2005年),男,1909年3月生于吉林温德河村,名汝昌,字雪天,正门旗。祖居乌苏里江以东,萨哈林江(黑龙江)萨哈林岛(库页岛)一带,本姓哈普都氏。他的远祖曾经是一个氏族“哈拉莫昆达”(氏族长),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率氏族成员归服朝廷,因率部归服有功,康熙帝赐给土地田产,赐姓“依尔根觉罗”,并命其驻防吉林城西北柳树屯后划归满洲正白旗,世代以打猎、捕鱼、摆渡、务农为业,其族人多被征用“披甲”当兵。从始祖开始,到赵汝昌已是第13世代人了。
赵汝昌的祖父是满汉翻译,官名景瑞,父名赵书麟,他考中满汉翻译秀才后当过书吏,后到学校任教员。母亲关文笳,生汝昌后因病去世。他7岁时,父亲又因病离开了人世。汝昌从小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进入私塾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论语》等启蒙读物。一年后奶奶又送他进了本村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吉林国立第五中学,1926年中学毕业时,他已经18岁了,为了维持家庭生活,他立志学医,到吉林市私立希天医院当练习生。他于1928年到吉林东林高中二年级插班学习英语。由于家境不好,为维护学业,背着奶奶在一所小学兼任英语初级教师。
1928年年底,吉林省立医专学校(“九·一八”事变后改为新京医大,即现在吉林大学的前身)成立,他参加了考试并被录取。1929年,他成为省立医专学校医学院第二期学员。
1934年,他从医专毕业后,被留在省国立医院(现吉林医院)当实习医生。
1935年调至伪禁卫军,住在伪皇宫的西跨院里,第二年被晋升为中尉军医。后来他发现禁卫军不但没有任何抗日迹象,还经常看到许多日本人,实际上禁卫军是受日本人摆布和控制的。为了摆脱这种环境,他以患肺结核,身体不适应部队生活为由,提出了辞职报告。报告交上之后,军政治部没批准,并根据他提出的理由,于1938年把他改为文官,调任为三江省警务厅卫生科当技术生。这次他把全家迁到佳木斯,在卫生科负责指导周围各县的医疗保健工作,并兼任伪三江省地方警察学校的卫生课教官。次年,经考试后转属民生厅保健科,晋升为技佐。
1941年8月伪三江省民生厅批准了他的辞职请求,他在西林大街西段租了一座小二楼与妻子孙笑眉一起开设了“白山医院”。
1946年11月,国民党将领杜聿明及34个师的兵力进攻临江,企图将东北民主联军驱出东满,展开了著名的“四保临江”的第一次战役。这场临江保卫战下来很多伤病员被送到佳木斯。这时,赵汝昌担任佳木斯医联会副会长,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与医联人员一起支援前线。因为当时佳木斯没有公立医院,药品和救护设备也十分短缺,赵汝昌拿出了自己的药品和医疗设备,并鼓励会员尽量都用自己的器械与药品,为支援保卫临江战役贡献一份力量。由于这段时间工作出色,他被授予合江军医卫生部模范医务工作奖,获奖章一枚。
1947年2月21日至3月7日“三下江南”的战役,他一直进行支前战地救护工作,被编入第十三后方医院战勤分院,提任病房主治医师。
1948年5月12日,赵汝昌正式参军。他参军后担任第三后方医院西郊分院(合江军区直属)主治医师,还兼任合江军区卫生学校教员。他带病工作,为学生讲课,培养了一大批医护工作者。
1949年复员,但他并没回自己的白山医院,而是到了佳木斯炮兵团任主治医生。
1950年到佳木斯市法院,承担法医工作。
1951年他关闭了自己的白山医院,献出了自己的医疗器械,与妻子一起进入新成立的佳木斯市人民医院,担任第一任技术副院长。
1958年由于医院进行整顿,中西医院转制,赵汝昌调任中西医院副院长,后定名为中医院,仍保留西医业务。
赵汝昌这位赫哲族的名医,在建国10周年之际被推选为全省少数民族国庆参观团副团长,进京观礼并有幸与毛泽东、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合影留念,还获得了来京参加庆祝大典的胡志明主席赠送的纪念章一枚。
此后,一直到1976年赵汝昌因病离开工作岗位前,他一直担任着市政协常务委员,省政协第三届、四届委员、民盟佳木斯市委宣传部长、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龙吟诗社社员等职务。这之前,他还担任了市联会副会长和会长、医药联合会主任、东北卫生工作者协会合江分会执行委员、佳木斯市分会副主任委员、医药联合会主任委员等职务,在他88岁高龄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赵汝昌的拳拳之心,还表现在他的诗词创作中,他写出了很多优美的诗篇,吟咏了民族苦难的历史,歌颂如今的美好生活,爱国爱民族之心跃然纸上。
赵汝昌一生简朴、乐于助人,支持人民解放事业,从1946年春开始,到1951年年底,把自己参加战勤工作每月补贴的工资、战勤费、部队津贴等全部捐献给前线。抗美援朝开始后,从1966年开始到1971年党中央发出个人停捐通知时为止,每月寄给越南驻华大使馆20元人民币。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火灾,他立即给漠河灾区寄人民币120元。1990年亚运会在北京开幕,他寄去了人民币120元。当年他每次下乡巡回医疗,都要帮助一些贫困患者代付医药费,他始终保持着赫哲族人襟怀坦荡、乐于奉献的品质和高尚医德。
十、葛长胜
葛长胜(1915~1975年),男,伊玛堪歌手。1915年出生,祖籍松嘎里江下游富克锦下吉林屯,系葛依克哈拉氏族之后裔。
葛长胜之兄葛德胜是著名的赫哲族伊玛堪歌手。
葛长胜自幼随长辈及长兄进山狩猎,勤劳勇敢,聪明好学,在长期的渔猎生涯中,练就了一身好本领,他枪响见物,弹不虚发,是赫哲族著名的猎手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歌手。
他的代表作有《勇敢的赫哲人》《八月十五月光明》《饶河四排山水清》等。尤其嫁令阔传统(民歌)《大顶子山高又高》一歌,就是吕聂根据葛长胜这首民歌改编曲调传唱的优秀民歌。
葛长胜不仅擅唱嫁令阔传统民歌,还是讲述传说、故事和伊玛堪的能手。他讲述的故事有《打虎故事》《打猎的故事》《常老爷岭》《永喜的永顺》《赫哲人不怕鬼的故事》和伊玛堪《希尔达鲁莫日根》《卢里虎》等。
1965年,他参加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参观团,先后参观了北京、上海等12个大城市,演唱了另一首民歌《乌苏里麻木》。
葛长胜1975年因病去世,享年60岁,他虽然故去了,但他的歌声永远在大江南北回响,他留下的民族文化遗产,永远活在赫哲族人的心中。
十一、葛德胜
葛德胜(1911~1998年),葛德胜降生后,取名“莫托”。莫托二字翻译过来乃女婴之名。意思是保其不夭永年。八岁入富锦东庙私塾,从师杨白华,学《三字经》《百家姓》等传统启蒙读物。11岁辍学从父狩猎,16岁母亡,22岁父殁。自跟随长辈进山狩猎后,同宗妹夫傅吉利,善唱“伊玛堪”,讲述“尤当格力令”(笑话)。还有嘎尔当的吉托力、苏苏屯的高力玛发和毕方古等,他边听边学,他和弟弟妹妹一样,自幼接受传统民间文化的熏陶,用故事里英雄莫日根的形象,鼓舞和教育自己同困难作斗争。
葛德胜17岁那年同穷苦的同族人家女儿何淑清结了婚,父亲过世后的第二年,弟弟葛长胜也成了亲,弟兄分家另过。
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三省。赫哲族人民也同全国各族劳苦大众一样,陷入了国破家亡的境地,生活更加艰难了。夫妻二人为了活命,夏季就在江通里搭个“撮罗子”捕鱼度日。入冬就上山撵皮子,成年累月住在山上。由于警察、皮庄雁过拔毛、层层盘剥,生活还是难以维持。
从1940年起,每到打红围的季节,他就到嘎尔当大屯参加韩连成的猎队进山打猎。白天上山打猎,晚上没有事,就听“伊玛堪”或讲“特伦固”。1946年正月,葛德胜弟兄携全家随同嘎尔当、大屯的赫哲族乡亲一同迁徙到饶河县里七里沁(永安屯),1948年11月搬迁到饶河四排。他的妻子先后生了10个孩子,由于天灾人祸,只有5个幸存下来。1949年进行了土地改革,葛德胜一家也分得了土地和房屋。38岁的葛德胜热爱社会主义,跟着共产党走,党号召成立互助组,他就积极办起了互助组,接着又在饶河县成立了第一个初级社——黎明农业生产合作社。葛德胜被推选为副主任,积极带领大家走合作化道路。1952年10月1日以少数民族代表的身份,到首都北京参加了国庆观礼,幸福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并与敬爱的周总理碰杯饮酒,合影留念。
葛德胜1953年参加革命,当了村长。1956年调任西林子任副乡长。1958年任八五九农场二分场副场长。中央领导人王震同志来北疆视察时,赠送给他一支半自动步枪。1959年到呼兰干校学习两年。
1962年任西林子公社副社长。先后被选为乡、县人民代表,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多次被评为县劳动模范、省打猎能手,黑龙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十年动乱期间,葛德胜被打成走资派靠边站,1969年末重新工作,1971年被派到四排兼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因患病离职休养,1975年退休。
1980年9月中旬,他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组织的民间文学调查组工作,他讲唱了《香叟莫日根》《满斗莫日根》《阿哥弟莫日根》《木都力莫日根》《希尔达鲁莫日根》《吴呼萨莫日根》《沙伦莫日根》等七部作品。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于1984年4月21日在哈尔滨市省文联“创作之家”民间文学获奖作品授奖大会上,授予葛德胜民间说唱家称号。他演唱的作品《满斗莫日根》获1979~1980年全国民间文学作品三等奖。《香叟莫日根》《阿哥弟莫日根》获黑龙江省1983年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奖。
葛德胜,中国民间文艺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协会顾问,黑龙江省赫哲族研究会顾问,1998年10月18日不幸病逝于饶河,享年87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