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理环境
一、先民之源
西拉木伦河 又称沙喇木伦河。源于大兴安岭东南端白岔山,为西辽河北源支流。《契丹国志》载:世里没里(即西拉木伦),唐代中后期称曰“潢水”,本为契丹阻午可汗二十部族中右大部所居之地。辽、金、元三代曾译为“黑水”,明代一度称“乌龙江”。是古代达斡尔族先民生息繁衍之地。《达斡尔民族志稿》记载:“据本族相传之言,则达斡尔族昔曾居西喇木伦、喀喇木伦地方。”在达斡尔族萨满的祭祀中,也常出现“原籍在哈拉木伦”等追溯祖先的唱词。
洮儿河 嫩江支流。源于大兴安岭中段阿尔山南麓,流经乌兰浩特、洮南,汇入嫩江。历史上部分达斡尔族先民繁衍生息之地。有学者将洮儿河名与达斡尔族名联系起来,认为今之洮尔河,《魏书》称“太鲁水”,《唐书》作“它漏河”,《辽史》谓“挞鲁河”,《金史》曰“挞鲁古河”,《元史》中又为“塔兀儿河”或“讨浯儿河”。其他汉籍中又有“挞古鲁河”或“挞兀尔河”之称。洮河流域,辽代属泰州,隶德昌军节度,本契丹二十部族放牧名与契丹的大贺部之称有渊源关系。
迁居黑龙江流域 在辽代,达斡尔族的先民作为契丹族的一支,分布于西拉木伦河(潢河)以北,以洮儿河(他鲁河)为核心的大兴安岭东南麓。公元1125年辽亡后,越过大兴安岭迁徙到黑龙江流域,分布在西起石勒喀河,东至牛满河(布列亚河),北自外兴安岭,南至黑龙江的广大地区。元代隶奴尔干都司,当时在达斡尔族地区设卜鲁丹河、阿剌山河、托木河等卫管辖。
达斡尔人在黑龙江北岸生息了几个世纪,最早开发了这片土地。至清初时,“沿阿穆尔河(黑龙江)住着达乌尔人已有很高的文化。他们定居在村落中,从事农业,种植五谷,栽培各种菜蔬与果树;他们有很多牲畜,有从中国运来的鸡。除耕种或畜牧以外,猎取细毛兽,尤其是当地盛产的貂对于达乌尔人也相当重要……达乌尔人有设防很好的城市。”(苏联时期中学教科书,潘克拉托娃主编《苏联通史》第十九章)
迁居嫩江流域后的达斡尔族村落
1639年至1640年,达斡尔人掀起全民族的抵抗后金王朝征服的战争。1643年至1654年,达斡尔人用原始的武器,自发抗击东进的沙俄侵略者,持续12年的抵抗,为清王朝保卫东北边疆的军事和外交斗争赢得了时间。17世纪50年代后,达斡尔族各部落陆续南下渡过黑龙江,迁居嫩江流域。
外兴安岭 俄罗斯称斯塔诺夫山脉,位于雅布洛诺夫山脉之东,环黑龙江中游由西向东伸向鄂霍次克海岸。精奇里江(今俄称结雅河)、牛满河(今俄称布列亚河)源于外兴安岭,向南流入黑龙江。17世纪中叶前,外兴安岭以南至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区,是达斡尔人世代繁衍生息之地。1689年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将外兴安岭定为中俄两国国界。
外兴安岭南麓山区曾是达斡尔人的重要猎区,当地生产的紫貂皮,曾是达斡尔人用以对外交易及后来向清王朝进贡的主要贡品。1858年签订的中俄《瑷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区划归俄罗斯,外兴安岭成为俄罗斯内陆山脉。
黑龙江 达斡尔语称为“哈日木日”,中国四大水系之一,其北源石勒喀河与南源额尔古纳河,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恩和哈达附近汇流后蜿蜒东去,流入鄂霍次克海。元代属成吉思汗诸弟之封地。明代属奴儿干都司辖地。清前期其中游地区属黑龙江将军所辖,下游地区为吉林将军辖区。1858年中俄签订《瑷珲条约》后,黑龙江中游成为中俄两国界河。
17世纪中叶前,达斡尔族分布在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西起石勒喀河,东至牛满河的广大地区。沃热、吴力斯、鄂嫩、毕日杨、莫日登、何斯尔等哈拉,分布在黑龙江北岸,吴然、敖拉、金奇里、陶木、郭布勒、苏都尔、阿尔丹等哈拉分布在黑龙江支流精奇里江、牛满河等河流域。
17世纪中叶,达斡尔族南迁嫩江流域后,被调遣编入爱辉八旗的达斡尔人分布在黑龙江南岸黑河至逊克的沿江地带。黑龙江及其北岸各支流是哺育达斡尔人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的摇篮。
达斡尔族发源地——黑龙江
石勒喀河 黑龙江上源支流,于额勒及哈达北与额尔古纳河汇合后,名萨哈连乌拉(满语、达斡尔语称“哈日木日”),即黑龙江。辽亡后达斡尔人北迁到黑龙江以北,石勒喀河流域是达斡尔人主要活动并定居地区的西端,其中游支流阿尔丹河流域,原系达斡尔族阿尔丹哈拉聚居地。
额尔古纳河 发源于内蒙古大兴安岭西麓、呼伦贝尔草原的西南部,向北转趋东北流向,与石勒喀河汇合后,称为萨哈连乌拉,即黑龙江。全流域是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生产、生活的重要地区。额尔古纳河南部支流海拉尔河流域,是清代以来部分达斡尔人生产、生活的地区。海拉尔市附近的洪古如爱勒(西屯)、扎罗木得(扎日麻)、巴彦托海(南屯)、雅日斯、巴彦塔拉(辉阿木斯日)、莫和尔图等,是达斡尔族建立较早的屯落。
格尔必齐河 石勒喀河支流,自北向南流入石勒喀河。辽亡后,在金、元、明三代,曾是达斡尔族部分先民的居住地。清代初年,属于被清初统治者称之为“索伦部”的地域之一。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后,格尔必齐河成为中俄两国在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之间的一段界河,中方在格尔必齐河口东侧筑有敖包,作为每年巡逻边界时折返的标志。
达斡尔族聚居地——黑龙江上源支流石勒喀河
精奇里江 黑龙江北岸最大的支流。达斡尔人称为“金克尔·慕如”,俄罗斯称结雅河,发源于外兴安岭南麓,汇集岭南的乌尔坎、乌热、音嘎力格达、乌穆列堪、提格登、达布库尔等支流,在苏楚那南(今俄罗斯新基辅斯基北),又与西林木迪河(今俄罗斯的谢列姆札河)汇合,水量大增,急流南下,于黄河屯(海兰泡,今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流入黑龙江。
达斡尔族是精奇里江地区最早的开发者。明末清初,其下游两岸是达斡尔族的聚居区,有莫日迪齐、托古勒津、何斯尔(额苏里)三个城寨,以及博和里、郭布勒、德都勒、噶尔达苏等达斡尔族屯落。17世纪中叶达斡尔族南迁嫩江流域时,精奇里江流域是达斡尔族吴然、敖拉、陶木、郭布勒、金奇里等哈拉分布的地区。在其上源筑有清代边防部队每年巡逻一次的敖包和每三年巡逻一次的敖包各两处。
西林木迪河 俄罗斯称“谢列姆札”河。精奇里江中游东岸支流,也是精奇里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外兴安岭的雅玛岭,在汇入精奇里江之前,纳入翁额河、苏楚那河等小支流。明末清初,西林木迪河中下游河谷地带的达斡尔人,属于被后金政权称之为“萨尔察”系统的部落。沙俄侵略势力进入精奇江流域时,这里“居住着许多从事耕作和饲养牲畜”同时也“拈弓射貂”的达斡尔农户,属于索勒根部落的多西、科尔帕、达瓦利亚三位酋长。雅克萨战争后,担负巡守边境任务的达斡尔及其他民族官兵,每年或每三年都要溯此河而上,至河源北岸登上外兴安岭的雅马岭上的敖包。
乌穆列堪河 又作“乌姆列坎”河。精奇里江上游东岸支流。发源于外兴安岭。17世纪中叶,这里的河谷地带是达斡尔族道布图勒部落生息之地。1643年底,沙俄波雅尔科夫“远征队”来到该河的河口地带建立城堡,发现这里都是“以农耕和放牧为主的达斡尔人”。属于多普狄乌酋长管理。这里是最早遭受沙俄侵害的达斡尔族地区。
达布库尔河精奇里江上游东岸支流,发源于外兴安岭。17世纪中叶,该河河口地带是达斡尔族博堪(宝坎)部落的生息之地。1644年初,沙俄波雅尔科夫“远征队”,发现这里“都是从事耕作、饲养牲畜”的达斡尔人定居户,“盛产粮食”。当地有奥姆蒂和洛姆鲍两位达斡尔族酋长。
牛满河 又名扭勒门河,俄罗斯称布列亚河(位于精奇里江以东)。发源于清代黑龙江副都统辖区东北部图呼里山脉东麓,主要支流有斡勒奇河、乌尔罕河、苏图尔河、特尔玛河、聂布得尔堪河等,顺山势呈西南流向,于牛满城东侧流入黑龙江。牛满河是明末清初达斡尔族聚居的萨哈尔察部的东界,其中游支流苏图尔河是17世纪前达斡尔族苏都尔哈拉的聚居地。其上游是毕拉尔、奇勒尔、鄂伦春等渔猎部落。牛满河上游的斡勒奇河北越图呼里山脉,便是西林木迪河(精奇里江支流)支流音肯河,其北面靠近乌第河南面的属中俄《尼布楚条约》所定的待议区。牛满河上源乌勒木迪河东岸设有清朝的每年和每三年巡逻的敖包。
鄂嫩河 黑龙江北岸支流。由于此河与黑龙江北源石勒喀河之上源鄂嫩河(斡难河)同名,史家又称为“小鄂嫩河”。位于博日尔登河以东、乌尔密河以西。由东北向西南,流入黑龙江,是达斡尔族鄂嫩哈拉先人们的聚居地。
布丹河 精奇里江下游东岸支流。明末清初,在该河两岸是达斡尔族郭布勒部落的生息之地。属于被后金政权称为“萨哈尔察部”的达斡尔人的部落。
沃热迪河 黑龙江北岸支流,位于乌尔堪河和乌里苏河之间。其下游两岸系17世纪中叶达斡尔族南迁嫩江流域前,沃热哈拉的聚居地。
何斯尔河 又名“额苏里河”,黑龙江北岸支流,在精奇里江西北数十千米处流入黑龙江。17世纪中叶达斡尔族南迁嫩江流域前,系何斯尔哈拉的聚居地。
毕日杨河 黑龙江北岸支流,在呼玛河对岸流入黑龙江。17世纪中叶达斡尔族南迁嫩江流域前,系毕力杨哈拉的聚居地。
乌里苏河 黑龙江北岸支流,位于沃热迪河之东。17世纪中叶达斡尔族南迁嫩江流域前,系吴力斯哈拉的聚居地。
二、山川河流
岁月更替,达斡尔人分布地域日见辽阔,地形亦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大兴安岭山区、嫩江平原、黑龙江河谷平原、呼伦贝尔草原、塔尔巴哈台丘陵等五种地形。
大兴安岭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山脉,与小兴安岭、长白山脉等形成东北地区地形的骨干。自北端伊勒呼里山起,向西南伸延至西拉木伦河上源,绵亘1200千米,主脉高度1100米至2000米,形成嫩江水系和额尔古纳水系的分水岭。甘河、诺敏河、雅鲁河、绰尔河、洮尔河等河流源于大兴安岭东麓,汇入嫩江。激流河、根河、海拉尔河源于大兴安岭西麓,汇入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山区,曾是达斡尔人猎取珍贵动物和各种细毛皮张的主要猎场;同时也是达斡尔人砍伐木材,扎编木排流送的主要采伐场。兴安岭山区的各种野生植物和木耳、蘑菇、猴头等,曾是达斡尔人的主要采集品。自17世纪中叶以来的几个世纪中,大兴安岭的宝藏为达斡尔人的生存提供了天然资源。
小兴安岭 亦称东兴安岭,东北地区三大山脉之一,黑龙江省境内最大山脉。以嫩江上源作为与大兴安岭的分界,向东伸延,以松花江作为与张广才岭的分界,长约400千米,海拔600米~1000米,形成黑龙江省北部地形的骨干。讷谟尔河、乌裕尔河发源于小兴安岭西麓,向西流入嫩江,其下游是讷谟尔达斡尔人和富裕县达斡尔人的聚居区。发源于小兴安岭东麓的坤河,是原爱辉县坤河屯达斡尔人的聚居地。小兴安岭多珍贵毛皮兽,曾是清代布特哈达斡尔人猎貂的猎场之一。
莫力达瓦山区 大兴安岭山区的一部分。大兴安岭中段向东伸延的支脉,形成达斡尔人聚居的莫力达瓦旗地形的骨干。在莫力达瓦旗境内山地面积占全旗面积的74%,丘陵地占20%,平地占6%。最高的瓦西格奇山海拔638.3米。分为三个山系。杨木山、鸡冠山、黑山形成海拔300米~600米的中部山系;瓦西格奇山、西日奇肯山、谢家大山、元宝山形成海拔350米~640米的西部山系。甘河、诺敏河以及郭恩河、霍日里河及其支流,蜿蜒于群山之间。山区不仅有丰富的水利、林木和动植物资源,山间丘陵和河谷盆地土质肥沃,水草丰美,为当地达斡尔人从事农、猎、牧、渔多种生产,提供了天然资源。
达斡尔人心中的圣山——绵延起伏的莫力达瓦山
嫩江平原 东北平原的组成部分,各地海拔在140米~170米之间。达斡尔人聚居的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龙江县、富裕县、甘南县、讷河县以及泰来县等区县,位于嫩江平原的北部。诺敏河、阿伦河、雅鲁河、讷谟尔河、乌裕尔河等河流,在其境内汇入嫩江。土壤多为黑钙土和草甸土,土质肥沃,宜于农耕和畜牧。这一地区的达斡尔人是嫩江流域最早的农垦者,多年来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
黑龙江河谷平原 自呼玛河以下至三江平原,形成黑龙江南岸的河谷平原带。土质肥沃,宜于农耕。其中自黑河镇向东南至奇克镇的沿黑龙江河谷地带,是爱辉达斡尔人的分布区域,自清中叶至民国年间,沿黑龙江南岸分布有坤河、开图堪、东五家子、富拉尔基、塔哈尔钦、霍尔莫尔津、哈达阳等十余个达斡尔族屯落。当地达斡尔人多年从事农业,兼营渔业。
呼伦贝尔草原 位于大兴安岭北部西侧,今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自治旗等牧业四旗的地域。达斡尔族分布于鄂温克自治旗境,伊敏河与海拉尔河交汇地带。当地达斡尔人以牧业为主,兼营农业。20世纪50年代前曾兼营牧区运输业。
塔尔巴哈台丘陵 位于阿尔泰山西南,至天山山脉的过渡带,均为海拔200米~500米的丘陵地带,塔城达斡尔人的聚居地。当地达斡尔人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
布特哈、齐齐哈尔、海拉尔达斡尔族地区多河流,水资源丰富。其河流可分为嫩江水系和额尔古纳河水系。嫩江水系除其干流外,有甘河、诺敏河、阿伦河、雅鲁河、绰尔河、讷谟尔河、乌裕尔河。额尔古纳河水系与达斡尔人有关的支流有海拉尔河、伊敏河。爱辉达斡尔人分布的黑龙江中游南岸,其境内有坤河自东向西流入黑龙江。发源于天山的伊犁河中游地区,是清代中叶新疆达斡尔人的分布地区。
嫩江 达斡尔语称为“纳文慕仁”,汉文史籍载为难水、那河、纳儿河、脑温江。古时“人烟寥然,土地旷然”。源于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南麓,在吉林省大安市附近流入松花江,干流全长1369千米。多布库尔河、甘河、诺敏河、阿伦河、雅鲁河、淖尔河、讷谟尔河、乌裕尔河汇入嫩江。其中嫩江北之哈达阳镇以下至江桥镇,400余千米的流程两岸,系达斡尔人聚居之地,是近代达斡尔族文化的摇篮。
甘河 嫩江上游的支流发源于大兴安岭东麓沃伟奇山,于今莫旗哈达阳镇之南流入嫩江,干流长446千米,流域面积1.95万平方千米。其主要支流有阿里河、奎勒河。在莫力达瓦旗境内流经扎如木台、巴彦、额尔和等乡镇,共92千米,莫力达瓦旗境内流域面积2471平方千米。甘河上游,曾经是达斡尔人猎取珍贵的动物的猎场和砍伐木材编排流送的采伐场。
达斡尔族聚居地——天山过渡带塔尔巴哈台山
郭恩河 嫩江上游支流,发源于莫旗西部山区,流经塔温敖包,腾克等乡镇,于多金屯附近汇入嫩江。干流全长84.45千米,流域面积835平方千米。
霍日里河 嫩江上游支流,发源于莫力达瓦旗西部山区,流经塔温敖包、腾克等乡镇,于后霍日里屯东流入嫩江。干流全长142千米,流域面积1312平方千米。
诺敏河 嫩江中游支流,发源于大兴安岭东侧龙嘴山南麓,干流长467千米,于莫力达瓦旗尼尔基镇南流入嫩江。主要支流有毕拉河和格尼河,流域面积2.6万平方千米。流经莫力达瓦旗的库如奇、阿尔拉、宝山、兴隆、乌尔科、汉古尔河及甘南县的查哈阳、平阳等达斡尔族地区。在莫力达瓦旗境内的流长152千米,流域面积3470平方千米。诺敏河上游曾是达斡尔人狩猎和放木排的猎场和采伐场,其下游是今莫力达瓦旗的农牧业基地。
讷谟尔河 发源于小兴安岭西南麓,于黑龙江省讷河市西南流入嫩江,长569千米。讷谟尔河中下游,原系达斡尔族自黑龙江北迁居嫩江流域后,郭布勒、德都勒、吴力斯、索都尔等哈拉人聚居之地。
五大连池 原属黑龙江省德都县境,今属五大连池市。位于讷谟尔河中游,达斡尔族德都勒、吴力斯哈拉人聚居的德都勒、温察热、托木浅等屯之北,环老黑山、火烧山形成五个毗连的火山湖,今已成为旅游观光的游览区。老黑山、火烧山原为当地达斡尔人砍柴之地。
阿伦河 嫩江中游支流,发源于大兴安岭的博克图腰梁子附近,干流长318千米,流域面积6700余平方千米。其中下游流经内蒙古阿荣旗及黑龙江省甘南县、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等达斡尔族地区,于富裕县塔哈镇附近流入嫩江。
乌裕尔河 发源于小兴安岭西南麓,于富裕县塔哈镇南流入嫩江。其下游系达斡尔族阿尔丹等哈拉人的聚居地。
雅鲁河 嫩江中游支流,发源于大兴安岭博克图附近,干流长398千米,流域面积2.06万平方千米。其下游流经内蒙古扎兰屯市(原布特哈旗)、黑龙江省龙江县、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等达斡尔族地区,于昂昂溪镇之南汇入嫩江。
淖尔河 嫩江中游支流,发源于大兴安岭中段岭顶东侧,干流长470千米,流域面积2.06万平方千米,于江桥镇附近流入嫩江。其上游曾是达斡尔人春季狩猎的猎场。
海拉尔河 发源于大兴安岭西麓吉鲁契那山,干流长708千米,流域面积5.43万平方千米。伊敏河系其南岸主要支流。海拉尔城位于海拉尔河中游南岸,呼伦贝尔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亦是海拉尔达斡尔人分布中心。
伊敏河 发源于大兴安岭西南麓,自南向北流经鄂温克族自治旗,于海拉尔市北流入海拉尔河,全长359千米。海拉尔达斡尔人聚居的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和巴彦托海镇,位于伊敏河下游西岸。
坤河 发源于小兴安岭东麓,在西岗子镇以东流入黑龙江。其下游南岸,是爱辉达斡尔人聚居的坤河屯,今黑河市爱辉区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政府所在地。
伊犁河 源于天山山脉,向西流入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湖。其中游是中国和原沙皇俄国边界地区,清代设伊犁将军驻守。奉命迁居新疆的达斡尔族八旗官兵,驻守在伊犁河及其支流霍尔果斯河地带,故新疆达斡尔人原称为“伊犁达斡尔人”。18世纪70年代,伊犁地区大部分达斡尔人辗转至塔城定居驻守边防。
三、城池屯落
额尔图城 又作额尔图屯、额尔土屯。位于黑龙江中游北岸支流乌尔堪河口东侧,达斡尔族敖拉哈拉先祖聚居的城堡。在清初发动的以征服博穆博果尔为首领的索伦部战役中,该城堡的人们归附博穆博果尔抵抗清军,战争结束后,成为达斡尔族拉夫凯部落的驻地之一,四周环以壕沟、土墙和木栅。1650年初,沙俄武装侵入该地区时,拉夫凯酋长暂时放弃了该城堡,被哈巴罗夫匪军所占据。
雅克萨城 《盛京通志》记该城在黑龙江城西北650千米处,位于黑龙江中游北岸支流乌里苏河口东侧。原为达斡尔族敖拉哈拉先民所筑城堡,城名得自该哈拉的雅尔斯莫昆先祖之名。
清康熙二十七年五月(1688年5月),清廷内大臣、中俄边界谈判中方使团首席代表索额图在其奏折中申明:“尼布楚本系我茂明安部游牧之所,雅克萨系我达呼尔总管倍勒尔故墟……”(《朔方备乘·平定罗刹方略四》)。今属俄罗斯境,称为阿尔巴津,俄方城名源于雅克萨城达斡尔族酋长阿尔巴西之名。清王朝征服黑龙江北达斡尔等族的索伦部战役中,“有铎陈、阿撒津、雅克萨、多金四木城人拒敌不降”(《清太宗实录》)。雅克萨守城者多次打退架梯登城的清军,清兵改用火攻,遂克雅克萨城。战争结束后,该城成为拉夫凯部落的设防地之一。
1650年达斡尔人曾与进犯的哈巴罗夫武装反复争夺该城。1651年沙俄哥萨克窃据雅克萨,作为向东扩展的据点。1685年和1686年达斡尔人配合清军两次收复雅克萨。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两国国界,雅克萨城属清帝国版图。
达斡尔族传统民居院落模型
多金城 亦作多锦城,《盛京通志》载,该城在黑龙江城西北650余千米处。位于黑龙江上游南岸支流额穆河与平库河之间偏西处,隔黑龙江与雅克萨城相望。为达斡尔族敖拉哈拉先民所筑之城,城名来自该哈拉的多金莫昆先祖。
兀库尔城 亦作乌库勒、伍库尔、厄库尔。《盛京通志》记该城在黑龙江西北1300余里,位于黑龙江上游南岸支流乌库尔河口东南,今黑龙江省呼玛县西北依西肯稍北绥安站附近。隔黑龙江与贵古达尔城相望。在清初征服索伦部的战役中,达尔布尼、阿恰勒都户、白库都、汉必尔岱等四人,聚七屯达斡尔人于该城,与清军鏖战整日。至暮,终不敌清军火攻,城陷。
铎陈城《盛京通志》记该城在黑龙江城西北450千米。《满洲源流考》作“铎辰”。《战迹图》注记在黑龙江东岸,察罕颜峰稍西,其稍南有自东北向西南流入黑龙江的鄂嫩河,据此推定铎陈城位置当在鄂嫩河口东南,今俄罗斯境兹涅佐沃稍南。铎陈城堡系达斡尔族鄂嫩哈拉都博浅莫昆的先祖聚居之地,汉译为铎陈。在清初的索伦部战役中,铎陈城堡及其附近的达斡尔人曾与清军反复激战,后被攻陷。
阿撒金城 亦作阿萨津城。位于黑龙江上游北岸支流鄂嫩河口东侧附近,铎陈城的西北方。即今俄罗斯境内库涅沃稍北。明代在此城北设有卜鲁丹河卫,南有出万山卫,东南有阿刺山卫。达斡尔族鄂嫩哈拉先人们所筑之城,城名来自该哈拉阿协金莫昆先祖之名。在清初征服索伦部战役中,博穆博果尔指挥此城和铎陈的族众曾截击清军,予以重创。
奥列思莫日登城 又汉译成吴鲁苏穆丹城、乌鲁苏城等。《盛京通志》记该城在黑龙江城西北150千米处,即黑龙江中游环绕之湾处,今俄境内库玛拉稍南,喀尔沙科沃村附近的黑龙江河湾内。明代在此城北设有出万山卫,东北有阿刺山卫。17世纪中叶前是达斡尔族达斡尔哈拉和莫日登哈拉的先祖聚居的城堡。明末清初,索伦部首领博穆博果尔居此城。
达斡尔族传统民居
苏联学者达乌尔斯基在《古代的黑龙江沿岸》一文中,记述他在1928年至1932年发现位于库玛尔平原的喀尔沙科沃村对面,萨莫顿半岛北端,距黑龙江岸不远的地方,有一个“萨莫顿”的达斡尔型城址。城址面积为1225平方米,以土墙和壕沟围着,壕沟深约0.6米,残墙高于地面0.5米。《苏联地图集》(1969年版)所标科尔沙科沃村和《战迹图》所标吴鲁苏穆丹城位置相同。达乌尔斯基发现的“萨莫顿”城址,即奥列思莫日登城遗址。
何斯尔城 亦译作额苏里城。位于黑龙江北岸支流何斯尔(额苏里)河口东侧。是分布于何斯尔河流域的达斡尔族鄂斯尔哈拉何斯尔莫昆的先祖建立的城堡。在清初征服索伦部的战役中,该城部众曾奋起抵抗。1683年,清廷曾调500名达斡尔族官兵在该城及周围地区屯垦,生产军粮,以备雅克萨战役之用。现存城址面积1400平方米,有两层土墙和3道壕沟,城西北和东南角筑有塔楼,城门东向。
莫日迪齐城 据俄文资料汉译为“莫尔迪基季奇”。在精奇里江中游支流西林木迪河河口东南,是达斡尔族重要的城堡。有15座塔楼,城堡四周挖有四条沟堑,宽约3.3米,深约1.5米,沟旁有暗道和枪眼。
1643年年底,沙俄雅库次克督军府文书官波雅尔科夫,率领“远征队”抵达精奇里江,派出70名远征队军士前往莫日迪齐城堡向达斡尔人强索肉食和粮食。当其要求得不到满足时,摆开阵势攻打城堡。达斡尔人利用城堡四周的塔楼、碉堡、城壕与敌激战,“许多骑手从田野奔袭而来”“大家都猛力攻击俄国人。”(拉文斯坦《俄国人在黑龙江》)共毙伤敌50余名,沙俄侵略军狼狈逃回精奇里江上游乌穆列堪河口的冬营地。莫日迪齐城堡保卫战揭开了黑龙江流域各族人民反击沙俄侵略的序幕。
贵古达尔城 亦称戈古达尔、古伊古达尔城,达斡尔族贵古达尔部落集团的主要城寨。位于黑龙江上游北岸支流鄂嫩河口西侧。这是一个以三座毗邻的城寨由城墙联结在一起的城堡,四周筑有城墙,没有城门,塔楼下面有宽广的地道通向壕沟,坐骑可穿过壕沟出入。城里有深窖,妇女、儿童及牲畜都可藏在里面。环城有两道较深的壕沟。在沙俄武装侵入时因附近的村落已被烧光,当地居民便全部聚集在城里。达斡尔族抗俄斗争中,一次最惨烈的战斗就发生在这座城堡。
1651年夏,贵古达尔拒绝了哈巴罗夫匪帮的劝降,并严词怒斥沙俄侵略者的罪恶行径。哈巴罗夫恼羞成怒,令哥萨克登岸后用大炮、火枪向城楼射击。在贵古达尔、奥勒盖穆斯、罗托加三位酋长指挥下,达斡尔人从城上以弓箭还击。双方鏖战两天一夜,近700名达斡尔族男子宁死不降,几乎全部壮烈牺牲。躲在地道中的妇孺老幼多被杀戮或饱受凌辱。
班布莱城 黑龙江畔达斡尔族村寨之一,位于黑龙江中游支流库玛尔河口地带,达斡尔族班布莱部落的驻地。该部落除以班布莱为主要酋长外,还有耶玛尔达、善加门、恩岱三位酋长。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民居
1650年8月,俄国哥萨克头目哈巴罗夫在贵古达尔城肆虐施暴6个星期后,继续沿江航行,两天后到达班布莱酋长的城堡,该城堡内的居民已离开,四周田野的庄稼尚未收割。哈巴罗夫令哥萨克抢收该城堡四周的庄稼,并派人找到城堡的主人。班布莱城酋长回绝了让其交纳贡赋的要求。恼羞成怒的哥萨克们采取武力行动,但只捉到几名达斡尔人。从他们的口中得悉,沿黑龙江下驶可到考库列伊酋长的村寨。再往下是设防坚固的托古勒津城堡,在该城堡居住着托尔加酋长和他的兄弟奥木捷伊酋长、图隆恰酋长以及清朝额驸巴尔达齐酋长。这些消息使哥萨克冒险家们放弃了在班布莱城定居的想法,于8月25日继续下驶。该城现有约1600平方米的遗址。
达萨乌勒城 黑龙江畔达斡尔人的设防地。位于黑龙江上游北岸支流博日尔登河口附近,即今俄罗斯境内阿穆尔省的别伊顿村所在地。是达斡尔族达萨尔勒部落的居住地,以达萨乌勒和绰伦察二人为酋长。1651年哈巴罗夫沿黑龙江东侵时,当地达斡尔人忍痛将此城堡焚毁而转移到别处。
托古勒津城 又名托尔加城。位于精奇里江河口东侧。清代初年,达斡尔族托尔加(托勒嘎)部落的驻地,也是当时最富庶的城寨之一。该部落除以托尔加为主要酋长外,还有图隆恰(又作图荣察、多伦禅,巴尔达齐的女婿)、奥木捷伊两位酋长。1651年秋,哈巴罗夫偷袭并占领了这座城寨,要求当地达斡尔人忠于沙皇并纳贡税,遭拒绝后,哈巴罗夫扣押托尔加和图隆恰两位酋长为人质。村民们乘夜逃亡,盛怒之下的哈巴罗夫匪帮焚毁了这座城寨(参见“托尔加”条)。
郭布勒屯 又作戈博尔屯、郭博尔屯。《战迹图》标注在德笃勒屯西北,倍屯河北岸,即今俄罗斯境内托摩河(陶木河)南岸别洛哥尔斯克西南。郭布勒屯、德都勒屯、博和里(波和里)屯、噶尔达苏屯等,都属明代脱木河卫所辖范围之内。达斡尔人郭布勒哈拉先祖聚居的屯落。清初博穆博果尔反抗清军征服时,其屯长温布特(乌莫迪),先助博穆博果尔抗清,后又归附清廷额驸巴尔达齐,故该屯又称郭贝勒阿颜屯。今俄罗斯伊凡诺夫区的牧罗伊茨克古城遗址,与《战迹图》所标郭博尔屯相近,这个古城遗址就是郭布勒屯和其部族的遗址。
多科屯 位于精奇里江下游左岸,与右岸的色布克屯隔江相望。是达斡尔族东部地区首领巴尔达齐及其金奇里族众聚居的重要屯落。
据《清太宗实录》记载,1640年博穆博果尔抗清时,已成为清廷额驸的巴尔达齐向清军报告称,“其小兀喇(指精奇里江)各处兵皆往助博穆博果尔”“惟我多科屯人未曾附逆。”在今俄罗斯境内,从托木河口至结雅河口途中的谢米奥杰尔卡村附近,发现了达斡尔族类型的居住遗址,位于谢米奥杰尔卡村北两千米的旧河道左岸,城的东南北三面用三层土墙和三条壕沟围着,西面为一层外墙和一条壕沟,大门在城的北部。遗址的面积有66000平方米,其中城池部分约10000平方米。城墙里面有42个坑,发现了许多骨制箭头、长方形薄铁片、陶器碎片和中国硬币制钱等。城址北亦发现铜耳环、中国制钱等物,是其他古城遗址所没有的。从巴尔达齐的特殊地位及与清廷的密切关系看,这个城址极有可能即是巴尔达齐的多科屯遗址。
海兰屯 又名大泡子屯、海兰泡。位于精奇里江口西岸,达斡尔族鄂尔特哈拉海楞莫昆先人的屯落,是“江东六十四屯”南部的一个大屯。在清初征服索伦部的战争中,该屯族众曾站在博穆博果尔一边抗击清军。1856年被沙俄军队强占,设立乌斯特——结雅斯克哨所;1857年改名为哥萨克镇;1858年5月中俄《瑷珲条约》签定时,该地又改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意为报喜城),成为沙俄阿穆尔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1900年7月17日(农历六月二十一日),沙皇俄国军队在这里惨绝人寰地集体屠杀中国普通百姓,制造了“海兰泡惨案”。
索伦部 历史地域名称。后金政权及清初统治者对分布在黑龙江中上游北岸地区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和部落的统称。其地域大体为西起尼布楚河、东至牛满河、南自黑龙江沿岸,北达外兴安岭的广大地区。与“索伦部”同时出现于清初文献的还有“萨哈连部”(黑龙江部)、“萨哈尔察部”(产黑貂部)等,与“索伦部”在地域上相互重叠。在清初文献所称的“索伦部”中,达斡尔族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最为发达,已形成以种植业为主、兼营渔猎的经济结构,过着定居的生活。在许多屯落中,还筑有坚固的城堡或城寨。达斡尔族达斡尔哈拉人博穆博果尔所率部众,亦是索伦部战役中抗击清军的主力。
从清康熙年间起,便很少再使用“索伦”一词统称黑龙江北岸各族,达斡尔族以本民族自称出现于此后的清代史籍。唯派往新疆伊犁地区的达斡尔、鄂温克族八旗兵组成的部队曾称为“索伦营”。鄂温克族的一部分曾称索伦族,“索伦”这一名称由编入八旗的原布特哈地区的鄂温克人作为民族的他称承袭下来。“索伦”一词,在满语、达斡尔语、鄂温克语和鄂伦春语中,是“逆江河而进”或“溯山岭而上”之意。
四、地理历史名称
达呼里亚 苏联学者对明末清初达斡尔族分布地域的统称。《苏联大百科全书》第13卷称:“在外贝加尔湖的东边,一部分在黑龙江流域(到17世纪为止),一直伸展到石勒克河、额尔古纳河、结雅河(精奇里江)、布里雅河(牛满河)和部分的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这一区域的名称来自达斡尔族,因为那时候他们即住在西达雅布罗诺威岭以东的大部分地区。从17世纪以来,这名称在自然地理上一直是指外贝加尔湖一带。从贝加尔湖到雅布罗诺威岭(雅布洛诺夫山脉,外兴安岭西段)叫做‘贝加尔达呼里亚’,从雅布罗诺威岭往东叫‘尼布楚达呼里亚’,在色楞格河的叫做‘色楞格达呼里亚’。”在上述地区除达斡尔族外,还分布有鄂温克等民族。由于达斡尔族人口较多,文化较高,苏联学者便将这一地区以“达呼里亚”概之。
贝加尔达呼里亚历史地域名称,“达呼里亚”地区的组成部分。位于贝加尔湖以东至雅布罗诺夫山脉的森林草原地带。相当于今天俄罗斯境内的赤塔州,有学者认为“赤塔”即是“契丹”的别译。
尼布楚达呼里亚 “达呼里亚”地区的组成部分。位于贝加尔达呼里亚地区的东部,从雅布罗诺夫山脉延伸到黑龙江上游尼布楚河流域。尼布楚城堡系清康熙年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之地,17世纪中叶被俄国哥萨克武装占领,作为东侵的据点。
色楞格达呼里亚“达呼里亚”地区的组成部分。位于贝加尔湖以南,由自南向北流入贝加尔湖的色楞格河而得名。
达呼里亚 车站从满洲里市进入俄罗斯境内的连接西伯利亚铁路线的一个火车站,位于俄罗斯外贝加尔斯克附近。站名源于曾在该地区居住的达斡尔族。
达呼尔山脉 从外兴安岭西段向西南蜿蜒的山脉(今俄罗斯雅布罗诺夫山)。达呼尔山以东为达斡尔族世居地,故名。17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沙俄势力逐步侵占了达呼尔山及以东广大土地,达斡尔族被迫前往黑龙江以南地区。
达呼尔地区 在17世纪俄国侵略军写给沙皇的报告中,及有关学者的考察报告和著述中,都将沿黑龙江一带的土地称为“达呼尔地区”《苏联大百科全书》第13卷认为,“这一历史的名称的产生是和17世纪时沿黑龙江流域居住的达呼尔族有关。17世纪中叶,帕什考夫司令的‘达呼尔兵团’侦查通往黑龙江的道路,没有到达黑龙江流域,就定居在他们所建立的尼布楚了。从那时起,达呼尔地区就开始称为东外贝加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