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民间体育与游戏
一、民间体育
达斡尔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热爱体育运动的民族。
达斡尔族传统体育运动多种多样,除曲棍球、射箭、赛马、摔跤、赛颈力等体育项目外,还有一些深受青少年喜爱的民间体育活动。有踢“行头”:此“行头”用皮革缝制而成,似足球大小,其内为猪尿脬(即膀胱),充气后用线束紧,然后封口。踢时人数不限,互相对蹋,以踢远踢高互接不落为趣。打跑球:“跑球”如网球大小,由牛毛糅合而成,硬而有弹性,后以小皮球代替,玩法类似垒球。打电球:人数不限,分为两组,拉开一定距离,然后拿小皮球打中间三人,当三个人全部被打掉后两组交换位置。民间俗称的“打滑跐溜”。是简陋的冬季体育活动,其姿势有蹲坐、双脚并齐跳障碍及哈腰拾帽子等。游泳:夏季人们经常从事游泳活动,在水中表演各种动作,有时也在水中用水互相对击,俗称打水仗。此外还有摔马跤、踢口袋、抓嘎拉哈、拉锄杠、拔大葱等。上述活动均为人们所喜爱。
(一)曲棍球运动
达斡尔族的骄傲、申遗项目——曲棍球运动
达斡尔族传统的体育项目。达斡尔族是全国唯一保留、世代相传并普遍开展曲棍球运动的民族。达斡尔族人将曲棍球称为“颇列”(poo-lie),球棍为“贝阔”(boikoo)。达斡尔族人将打曲棍球称为“贝阔塔尔克贝”(boikootarkbei),直译为“打贝阔”。球棍用根部弯曲的柞木制成,柄长约4尺。球分为木球、毛球、火球三种。木球用杏树根制作成直径约8厘米的圆形,毛球用牛毛团制而成。火球用桦树上长的硬化菌疙瘩制成,球心抠空,填进松明点燃,在夜里打球,球借助风势燃成火团,往返穿梭,非常壮观。传统曲棍球比赛场地因地制宜,按居住区域,在街道或旷野草坪的两端各设一座门就可以打球,人数没有明确规定,老少皆宜。在长期比赛活动中也形成了—些规则,如不得左侧抢球,不得用手、脚抛球踢球,不得绊人、打人等。每到闲暇之时或喜庆之日,左邻右舍或全村人都来打球。1975年,国家体委为了在全国推广现代曲棍球运动,要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组织一支队伍到北京等城市进行表演。从此,达斡尔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打贝阔”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和支持。
1.莫旗男子曲棍球队
莫旗男子曲棍球队成立于1975年。当时国家体委为了组织国家曲棍球队参加国际曲棍球比赛,在全国进行考察时发现了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民间曲棍球运动有很高水平,遂要求莫旗首先组织一支队伍训练,承担国际比赛和向全国推广曲棍球运动的任务。
1978年,国家体委首次在齐齐哈尔举办全国比赛,莫旗队获得了冠军。从1978年开始,以莫旗男子曲棍球队为主力的国家队多次参加国际比赛和区域性的友好比赛。1982年3月,在巴基斯坦举行的第一届亚洲杯曲棍球比赛中中国队获得第三名,中国国旗第一次在国际曲棍球比赛场上升起。
1980年,内蒙古自治区以莫旗曲棍球队为基础组建内蒙古男子曲棍球队,从此走上了专业运动队之路。
从1978年至2003年,这支队伍在全国比赛中获得24次冠军、11次亚军、7次第三名,获得了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运动会的金牌。向外省市输送了12名教练员和30多名运动员,已有近200人次编入国家队参加国际比赛。
1989年,国家体委命名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曲棍球之乡”。作为中国曲棍球运动的发源地,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男子曲棍球队为中国曲棍球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内蒙古自治区和莫力达瓦旗争得了荣誉。
1997年末,内蒙古体委在项目调整时,撤销男子曲棍球队。1999年年初莫力达瓦旗人民政府决定,恢复男子曲棍球队,每年拨出40万元作为球队的专用经费。驰名中外的男子曲棍球队继续活跃在国内外赛场上,赢得无数荣誉。
2.莫旗女子曲棍球队
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女子曲棍球队组建于1981年(业余队),是中国第一支女子曲棍球队。1982年8月1日参加在海拉尔举行的全国女子曲棍球赛,取得了一胜一负的成绩。1983年4月参加在南昌举行的全国比赛,获得了第二名。1984年4月参加在齐齐哈尔举行的全国比赛,获得了第二名。同年10月参加在银川举行的全国比赛,获得第三名。1985年5月10日参加在呼和浩特举行的全国比赛,获得第四名。该队队员先后有8人次入选国家队参加比赛。1985年末由于经费不足,没有专业队编制等原因,解散了该女子曲棍球队,大部分运动员输送到吉林和甘肃省队。2000年莫旗体委组建了一支业余女子曲棍球队,至2003年已有4人输送到江苏省队。
3.曲棍球基点校
在中小学中培养曲棍球运动爱好和特长的教学点。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部分中小学设立,目的是从中小学生中培养曲棍球运动后备人才。莫旗的达斡尔族中学、民族实验小学及阿尔拉、库如奇、哈达阳、札拉尔、腾克等乡镇中心校共7所中小学被列为基点校。旗政府给每个基点校一个曲棍球教练编制并选派人员,开办曲棍球特长班,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曲棍球训练,定期举行基点校曲棍球比赛。各基点校参加曲棍球课余训练的学生,少者十余名,多者七八十名,有的学校还有女生参加曲棍球训练。
达斡尔族擅长的射箭
(二)射箭
射箭在达斡尔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悠久的历史。早期达斡尔族狩猎生产的主要工具是弓箭,清代被誉为八旗劲旅的达斡尔族八旗兵以弓箭为重要武器。
射箭活动多在祭敖包等公众集会上举行。比赛时用的靶,达斡尔语称“通库”(tunku)。射靶分为骑马驰射和立射两种,以五箭为限,中靶多者为胜。百发百中者,授予“莫日根”称号。
弓,达斡尔语称“讷莫”(nem),多以桦木、榆木为料,截长一米半左右的木条,中间把手的两边在内侧刮削成扁平至末端,再上弦,弓即制成。用于征战或猎大兽之弓,则用藤木为料,为增强其弓力并使之耐用,还把两层弓木片用胶粘合在一起,上边用蛇皮包上,这种弓称为“瓦德热讷莫”(wader nem)。
箭,达斡尔族语称“索木”(som),是用硬质的树条或藤、竹为杆,箭杆头配以铁制或骨制的箭镞,称为“奇日达勒”(qirdaal)。箭尾嵌上两排对称的雕或鹰的羽毛,使箭在飞行中保持平稳。
靶,用二寸多厚的毛毡制成,为圆环形,用木架固定于比赛场上。靶环直径约60厘米,靶环为5道,红白二色相间,环的中心为洞眼,比赛射程30~50米不等。
射箭活动早年多以莫昆为单位组织比赛,双方选出人数相等的射手,中环多者为胜。射箭比赛是一种庄重的体育活动,赛前要杀一口猪供射手们共餐,其费用由败方承担,如继续进行下一场比赛,则杀一头三岁乳牛共餐,其费用仍由败方承担。
达斡尔人热爱的赛马运动
在民间还有青少年即时比赛活动,平时聚在一起,将狍子踝骨(嘎拉哈)在地面上横列成一排,比赛者通过抓阄等方式确定各人的射程,依射程之远近为序,远者先射,击中嘎拉哈多者为胜。所用的箭是用木制镤头(达斡尔语称为“约如”[yoor])的箭。比赛无固定场地,选一片平地即可,随时随地均可进行。
(三)赛马
赛马达斡尔语称“莫日约勒都贝”(Mori yoldbei)。从前达斡尔族人每个家庭都要饲养一匹好马用于比赛,一般挑选个头高、腿细长、蹄子小、前胸宽、鼻孔大、毛色适中的幼马,从三岁起开驯,白天吊夜间喂,定时定量喂饲料,每天定时定距离骝马,练习步法。
赛马的日常训练,以加快的“卡特热格”(katerg,快步颠跑)步法为主,要训练到超过普通的大跑速度为止。一匹骏马的驯育约需一年时间。一匹在比赛中经常取胜的马,被奉为神马,或征为贡马,其主人亦享有盛誉。春节或重大集会期间都进行赛马活动。
赛马除了争名次的高低以外,也是炫耀自己的驯马和骑术的好机会。达斡尔族人赛马分竞速和竞力两种。竞速赛程短,一般为二三千米,主要比马的速度。竞力赛距离10千米乃至20千米,主要比马的耐力。大型集会的赛马优胜者,大者奖一匹马,小者奖一只活羊。
(四)摔跤
达斡尔族特有的颈力赛
摔跤是达斡尔族人中比较普及的体育运动项目,称为“巴日尔其贝”(Barilq-bei),每当体育运动比赛时,必有摔跤一项。优秀的摔跤手,达斡尔族人称为“布库”(Buku)。在民间传说故事中有不少是描写优秀摔跤手,称颂他们的机智勇敢和正直不阿的品德。达斡尔族人的摔跤手没有特殊的服装,腰间系宽布带,双方互相握住其腰带后即可发力。摔跤取胜的技巧繁多,有勾、绊、压、背、晃、旋、踢、抬等多种,倒地为败。成人摔跤多为淘汰赛,一人被摔倒后围观者中任何人均可上场。经与多人较量不败者为优胜。青少年摔跤另有普遍采用的赛法,把参加比赛者分为势力均衡的两组,分别列队,首先由双方的排头交手,倒地者下场,其队内下一个上场与胜者再摔,直到把对方的全体队员淘汰为止,一场比赛即告结束。
(五)颈力赛
颈力赛是达斡尔族传统体育活动,称为“呼珠·莫勒吉贝”(Huju melji-bei)。双方坐在地上或炕上,脚心对脚心伸直双腿,用一条宽布带结环套在二人的脖颈上,双手按住各自的大腿。比赛一开始,双方用力后仰,努力以颈力把对方拉起,臀部离地(炕)面者为败。颈力比赛时,不得分脚和侧倒。
(六)扳棍
扳棍是达斡尔族传统体育活动,称为“毛得·塔特贝”(Mood tatbei)。两人对面坐在平地或炕上,伸直双腿,脚心相对,双方互相交错握住二尺多长的一根木棍或锄杆。待裁判令下,二人用力拉,臀部被拉起离地者为败。
(七)陶力棒
陶力棒是达斡尔族传统体育活动,称为“陶力·塔日贝克”(Taoli taekobei),是由棒打野兔的狩猎活动而形成的一种体育运动。约在20米远处立一根高一尺的木桩,参加人数不限,依次用1尺左右长的木棒抛去,中者为胜,
(八)掷坑
掷坑是达斡尔族传统体育活动,称为“奴格·额日克贝”(Nuwuorki-bei),是青少年在冬季和春节间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其法是在相距14米远的两端各挖一个直径4~5厘米、深约5厘米的圆坑;参加人数不限,各持“撇子”(铅砣)一个,从一端坑沿向另一端的坑里投掷,如此往返投掷,投中者为是优,其他以离坑远近区别成绩排列名次。
(九)摔马跤
摔马跤是达斡尔族男青年传统体育游戏,称为“莫日得热·阿勒尔奇贝”(Morideer alelqibei)。每队4人,其中有1人为士兵,其余3人为马。扮作马的3人中,1人在前为马头,2人在其后为马身,立于左右两侧并各将内侧手臂搭在马头双肩上,是为鞍座,另将外侧的手与马头的手指相握成马蹬,“士兵”便可骑在马上。裁判令下,开始交战,被推下马或拉下马为败。交战中,“马头”可前后左右移动,进退灵活与否常常是胜败之关键。
(十)夺宝
夺宝是体育运动项目,由鄂温克旗达斡尔学会挖掘整理。曾作为呼伦贝尔市那达慕大会民族体育项目受到广大群众好评。该项目集灵活、力量、技巧、斗智为一体,对摔跤运动的辅助训练极有价值,在鄂温克旗自治旗的达斡尔族聚居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比赛分两组。场地为方形,每边长15~20米。场内画出两个等边三角形,间隔1米。整场外围叫城墙,三角形叫护宝地。每个护宝地都设有出入门,前门称出门,后门称入门。内画藏宝处,放入石头或其他物品均可。比赛开始前,双方有人互相叫板:“我们的宝贝就在这里,请过来夺宝吧!”说完,比赛正式开始。双方队员规定5至10人,如果一方多出一人时,应视为候补队员(队员意外受伤时可以替补)。比赛规则为:比赛时双方队员必须先从出门出发应战,绕着围墙内的夺宝路线向对方的后门冲击去夺宝。夺宝过程中,双方队员在路线上相遇或夺斗中,如一方队员踩线或被挤出“墙”外,就算淘汰出局,不得再次入场比赛。双方中某一方队员进入对方护宝地夺得宝后,回到自己的夺宝地,必须立即大声呼叫“宝贝!宝贝!”两声,一局比赛结束。
(十一)爬犁滑雪
爬犁滑雪是达斡尔族儿童传统体育活动,冬季在积雪的山坡上进行。爬犁为木制,底杆前端翘起,有双层木架。少年儿童在游戏时,坐在爬犁上顺山坡滑下,互相追赶,比赛滑的速度。
(十二)游泳
游泳是达斡尔族青少年传统体育活动。夏季在村子附近的江河中进行。几人或十几人一同下水,泳姿有蛙泳、侧身泳、仰泳、自由式泳、潜泳等。比赛横渡江河的速度和技能。有助于锻炼身体,培养青少年勇敢、坚韧的意志。
(十三)赛跑
赛跑是达斡尔族少年传统体育活动,称为“归吉那得贝”(Gui jinaad-bei)。几个人至十来人参加,在村中道路的一端画出起跑线,在300步远的地方画终点线。参加者一同起跑,终点处有一个人手持几面小红布旗子,先跑到终点者可得到小红旗,引以为荣。
(十四)踢毽子
踢毽子是达斡尔族儿童传统体育活动,称为“吉嘎兰·坡西克勒贝”(ji-gaalan pexkleebei)。少年儿童在冬季户外进行。毽子是把马鬃或其他兽毛穿入几枚铜钱中,用木楔固定而成。常用的游戏方法是用脚的内侧把毽子踢向空中,不使之落地连续踢,次数越多越好。也可双脚跳起,用脚尖、脚外侧踢毽。
二、民间游戏
(一)猎棋
猎棋是达斡尔族传统娱乐活动,称为“包格·塔力贝”(Bowo talibei)。棋具除棋盘外,用24个铜钱或嘎拉哈代表士,另用两个稍大的东西代表鹿,二人对弈各代表一方。开棋前,两个鹿摆在两座山口,8个士摆在里层四方的8个点上。走棋规则先鹿后士,直或斜走均可,鹿直线越过一个士跳入空点,该士被吃掉。由士方再在有利空点补上一士,尽力围堵鹿并防止被鹿跳吃。如鹿被士堵死出路或士已损失到无力围堵鹿,都判为输棋。
达斡尔族猎棋游戏
(二)井棋
井棋是达斡尔族传统娱乐活动,称为“霍多日·塔力贝”(Kodir talibe)。棋盘画成正边形,中有二对角线相交,其中一个三角区内画有“井”。二人对弈,每人二个棋子,各占井侧一边的两个点。每人每次只走一步,“井”后的边禁行,以使对方二子均无出路为胜,但不准先走者第一步就置对方于死地。
(三)班德·纳得贝
班德·纳得贝(Bande naade-bei)是达斡尔族传统娱乐活动。两人对弈,各12颗棋子(彼此区别),轮流摆棋子,每次一颗直至双方摆完,然后轮流走棋,每次一格。规格是:无论摆或走子时,本方有3颗棋子在直线上相连即可吃掉对方任意一棋子。不过,摆子时吃掉的棋子暂时不动,待全部摆完后拣出。如一方只剩一颗棋子,可越对方一颗棋子跳入对方两颗棋子间“挑”掉其两侧的棋子,被对方全吃者为败。
(四)哲日格·纳得贝
哲日格·纳得贝是达斡尔族传统娱乐活动,称为“哲日格·纳德贝”(Jereg naadbei)。甲乙各有18颗棋子,合计共36颗棋子。开棋,由甲方先摆一颗棋子,乙方接着摆,将棋子摆完后,再走盘上的棋子。把自己的4颗棋子摆成四方形者,吃对方一颗棋子,把6颗棋子摆成一条线者,吃对方3颗棋子。如此有一方剩棋子过少,无力再吃对方棋子者为败。
(五)民间故事会
民间故事会作为一种娱乐习俗,是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春节期间或农闲季节的夜晚,有老人、长辈的人家请来会讲民间故事的人讲故事。村里人闻讯而来。人多时,会坐满室内三面大炕。大人们还带去鸡蛋、烟叶和酒与讲故事的人共享。主人给烧茶倒水,让讲故事者润嗓子。讲故事者一般坐在南炕上放的炕桌旁。他们讲的故事有达斡尔族传统的神话故事和传说,也有“乌春”(叙事诗)。熟读满文的人则用达斡尔族语译讲满文的《三国演义》《西厢记》《封神演义》等古典小说。短的故事,一个晚上可以讲两三个,长篇故事要连续讲几个晚上。这种文化生活习俗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
(六)唱书
唱书是达斡尔族民间说唱形式。达斡尔语称为“毕特何艾拉贝”(Bitegailaabei),意为用达斡尔语口译小说。口译时要以一定的调式咏唱出来,译唱者多是满文水平较高者。口译所根据的本子多为满文的文学经典著作,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东周列国志》以及各种演义、小说等。民国以来也有用汉文本子进行唱书活动的民间艺人。这种活动多在农闲或春节等节假日进行,听众甚多。口译唱书在达斡尔族民间很受欢迎,所以这种艺术形式非常流行。口译唱书活动对于在达斡尔族群众中普及历史知识、提高达斡尔族文化水平起了积极作用。
(七)请“山东哥”
瑷珲地区达斡尔族人的民间娱乐活动,正月十五日前后在夜晚举行。人们给男女两个小孩蒙面化装后,让他们坐在屋门口。此时,熄灭屋里的灯,有人唱起请“山东哥”的调子。其中唱道:“山东哥下山来,正月十五逛灯来。巧的不来拙的来,巧的来,穿花鞋;拙的来,穿靰鞡。一岭西,二岭西,我请山东哥下南堂……”其他人随和歌调拍巴掌,在这种气氛中,两个化装的小孩会昏昏沉沉。老人来向两个小孩询问当年的年景、旱涝、庄稼丰欠等,昏迷中的孩子给予回答,被认为是“山东哥”的灵魂起作用。随后人们扶他俩进屋里敲鼓唱歌,大家跳起舞蹈。此种活动往往连续举行几个晚上。至20世纪40年代以后不再有此活动了。
(八)请“笊篱姑姑”
请“笊篱姑姑”是达斡尔族民间娱乐活动。春节期间妇女们聚在一起,将自家用的笊篱上罩白布并绘上脸谱,用木棍作身子并穿上“农服”,打扮成“笊篱姑姑”带到院落西角的牛圈,然后再接到室内,表示已把她的神灵请了来,众人围着“笊篱姑姑”歌舞。
(九)嘎拉哈
嘎拉哈是达斡尔族儿童传统游戏活动,称“萨克·纳得贝”(Saknaad-bei)。“嘎拉哈”,达斡尔语称为“萨克”,狍子的踝骨,儿童玩具。过去,达斡尔族人各家几乎都有上百颗嘎拉哈为其玩具,其玩法有以下几种:
“萨克·玛勒特贝”:参加玩者每人拿出相等数量的嘎拉哈投股,堆成嘎拉哈堆,玩者围坐在堆积百枚以上的嘎拉哈周围,每人从中选一个做“俄金”(主嘎拉哈)开始选头,然后第一个人将“俄金”向上掷约一米高,同时由嘎拉哈堆里挠出数个至十个以上,接住将要落地的“俄金”(接不住“俄金”为失败),第二次又把“俄金”掷向上空,同时抓起挠出的全部嘎拉哈,手心向上接住落下的“俄金”,如接不住或使挠出的嘎拉哈有坠漏或脱手者均为失败,将挠出的嘎拉哈进回原堆。如无失误,则归自己。各人依次进行,至一堆嘎拉哈被夺尽,多得着为胜。
“萨克·爪勒见”:参加的人各把平分的嘎拉哈,用双手捧在手心里,向上掷约二尺高,再用手背接,接的多者为先。然后把各人的嘎拉哈合在一起,由领先者以双手将嘎拉哈掷向上空,用一只手背接,再用手心接,接得的嘎拉哈归自己。
“包子·额日克贝”:两人或四人平分嘎拉哈,然后每人拿出一个,先由第一个开始将这2个或4个嘎拉哈离炕面约半尺高处往下一掷,喊声“包子”,如果几个嘎拉哈都处于同一状态,达斡尔族语称为“包子”,则全部拾起,不然,只准将其中立着的拾回,再由第二人先补足缺数再照样比赛,如此轮流,最后多拾者为胜。
“萨克·卓日”:几个少年儿童盘坐在炕上,把均分得的嘎拉哈藏在各自的大腿下,然后从中取出数个(不限),用手心隐住,也可空拳,伸向中间,说声:“你的,我的加一起共三(或五、八、十)”,随后各自亮出手心中的嘎拉哈,结果全归猜对者。如此连续进行,最后多得者为胜。
“萨克·泰喜克勒贝”(弹嘎拉哈):几个人围坐炕上,由第一个人双手捧住一堆(数十个乃至百个以上)嘎拉哈往炕上一掷,然后用中指弹同一形状的嘎拉哈,弹中者归己,如果误弹或碰其他的嘎拉哈均为失败,由第二人进行,最后弹中多者为胜。
(十)哈尼卡
哈尼卡(Haniakaa)是达斡尔族女孩玩具,是用各种彩纸叠成或用布条缝成人形的玩偶。玩“哈尼卡”需两人以上,先用纸盒或硬纸片以及借用其他家用精小物件摆成庭院和房屋室内装饰,“哈尼卡”在室内各就各位,各门成为一家庭。几家的“哈尼卡”互相串门做客,还可做婚礼等游戏。“哈尼卡”制作方法是先将彩纸叠成细长的等腰三角形,当做长袍(实际是人体),如表示年长者,就再叠短的三角形,套于长袍之外当马褂。头部用硬纸片或鸡蛋壳做好,用火柴棍或草席棍固定于身体上,剪好的手脚分别粘在袖口和下摆间。“哈尼卡”的体长数寸乃至尺余不等,并依其性别、年龄绘制成各种脸形,服装的式样和颜色也各不相同。
(十一)放风筝
放风筝是达斡尔族青少年传统游艺活动,称为“查斯·得依”(Qaas de-gii)。用细木条做架,在上面扎糊剪成各种造型的纸面,有八卦、蝙蝠、鸟类等形状,尾部系有一两根细条纸飘带。春季里放飞,比赛风筝之美观和放飞的高度。
(十二)库如古
库如古是达斡尔族少年儿童的传统游艺,达斡尔族语称为“库如古”(Kuru-gu),玩具之名。用薄木板制作,约10厘米长,椭圆形,中间钻两个孔眼,穿一根细绳,形成套状。游戏时,把两面的绳套拧劲,再用手向两边拉动时,薄木板就会转动,发出声响。
(十三)九连环
九连环是达斡尔族儿童传统游艺,称为“艾拉克其”(AiIegqi),少年儿童智印玩具。用粗铁丝制作。在20多厘米长、2厘米宽的环形柄上,套上一个约3厘米直径的圆环,每个圆环用3厘米长的铁丝穿过另一个圆环连接一个小圆环,9个大圆环和9个小圆环上下相互串联在一起。游艺时设法把每个圆环从环柄上解脱下来,再套上去。
(十四)打陀螺
打陀螺是达斡尔族儿童传统游艺,称为“嘎嘎拉”(gagal),用桦木制作,有约3至5厘米粗、6至8厘米长,柱圆形,底部削尖。冬季在冰上游戏,陀螺尖部朝下,用皮条鞭子抽打,使其旋转。在面上涂上颜色,旋转时颇为美观。
(十五)乌鸦抓小鸡
乌鸦抓小鸡是达斡尔族儿童游戏。玩法为由一人当乌鸦,一人当母鸡,其余人当小鸡藏在母鸡身后连成一行。当乌鸦的人学着乌鸦“嘎嘎”地叫,尽力要抓藏在母鸡身后的小鸡。而当母鸡者,则百般保护小鸡。此种游戏玩法简便,且活跃,很受儿童欢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