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民间工艺
一、刺绣
水族刺绣是一项比较著名的民间手工艺,是一代代水族妇女传授下来的。三都县各个村寨都有刺绣艺人,人数多,技艺精,她们常利用农闲季节精心制作。
刺绣艺人们首先从市场上买来质地较厚、韧性较强的夹纸,在纸上画上动物、花草等图样,然后剪贴在布上,用花线精心刺绣。长期以来,水族妇女在刺绣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们对各种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通过熟练的技巧反映在绣品上,表现出卓越的艺术才能。
水族的刺绣工艺品主要有背小孩的背带,妇女穿的花鞋、围腰等。水族的刺绣工艺主要是马尾绣和金边绣。马尾绣与金边绣虽然是两种刺绣制作方法,但二者还时常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水族的马尾绣是绣中的珍品,制作方法是用手工先在马尾丝上裹以白色丝线,然后用这种马尾丝线和彩色丝线,放在青色布壳上,镶成各式各样的几何图案和花、草、虫、鸟等,构成一幅结构完整、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美丽画面,同时使用两枚针,一针牵着丝线,一针来回挑绣而成。据绣女们讲,一件精致的马尾绣背带,差不多要花一年时间才能绣成,而一般的背带,最多一个月就完成了。水族人民把这种刺绣方法视为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代表,视为水家姑娘心灵手巧的体现。2006年6月,水族马尾绣正式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1月,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已将水族马尾绣列入了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中。
马尾绣工艺
金边绣是水族妇女经常使用的一种刺绣手法,广泛流传于水族聚居地区。一种制作方法为:先把几层布用米浆粘成布壳,用纸剪成所需的各种图案粘在布壳上,再把其他颜色的布料覆盖在图案上,一般为两层,然后将金色的装饰纸剪成所需尺寸,一般为长条状,将金边镶在花样周围,用红色丝线固定即成。另外一种制作方法是将金边镶在制作好的绣品上(马尾绣、螺形锈、空心绣等),所制作出来的金边绣颜色鲜艳,缜密精巧,布局丰满,立体感强,显得大气而富丽堂皇。金边绣主要用于水族人的衣饰中,包括鞋、围腰、背带等。2006年11月,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将水族金边绣列入了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中。
金边绣
二、印染
水族的印染工艺跟刺绣一样,是水族妇女世世代代传下来的一种很著名的民间手工艺。印染的染料用蓝靛制成。妇女们每年春末夏初选择好地,栽上蓼蓝,秋天割下洗净,放进水池,加上适量石灰调和,浸泡十几天,蓼蓝腐烂沉淀之后,就成蓝靛染料。秋天,妇女们上山割蕨叶,堆烧成灰,将用温水过滤所得的灰水倒进染缸中,再放进蓝靛,加适量烧酒,用木棒调和后,就成蓝色的染料水。
印染方法:一种是将平布、斜纹布、花椒布等放进蓝靛染料缸中,反复浸泡数次,用清水洗净晒干,然后把布折叠起来,放在捶布石上捶平,一匹匹蓝布或青布即成。有的浸染棉线,用来织成蓝白或青白相间的花格子布。
另一种方法是用硬纸板或薄板做成各种动物、鸟兽、花草的画版模型,放在白布上,刷以黄豆浆,再放进蓝靛染料缸浸泡,晒干后,刮去黄豆浆,就现出蓝底白花。
还有一种方法是用白布作底,将构思好的图案,如蝴蝶、飞鸟、花草等,根据布局,在白布上折叠,然后用针线将折叠好的图案密缝扎紧,放进蓝靛染料缸中浸泡,反复多次,最后捞出,洗净晒干,将密缝的部分拆开,一幅蓝底白花的扎染布就制成了。
三、剪纸
水族剪纸习俗基本保持了远古遗风,每逢端节、婚嫁、贺新房等重大喜庆都举行剪纸活动。水族剪纸习俗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情,花样繁多,有吉祥的神话动物,也有花鸟虫鱼等图案。主要是以鱼为图腾,“双鱼托葫芦”图案是水族人民用得最多的图案。据说远古时水族的祖先在一次洪水灾害中为了逃难而躲藏在一个葫芦里,在葫芦即将被大水淹没时,是两条鱼及时将葫芦托起,水族的祖先因而得救。为纪念鱼的功德,水族人民将鱼视为崇拜物,“双鱼托葫芦”图案一直沿袭至今。
剪 纸
水族剪纸在构图上讲究工整、对称、平衡、严谨,在内容上,龙、凤、日、月、人物、飞禽、走兽、几何图案、大自然的奇异景观,以及花、鸟、虫、鱼等,均是创作素材。操作时,先用画笔在纸上勾出草图,然后将一张或数张纸样叠放一起,或剪或刻。水族妇女视剪纸为各种刺绣的底样,以装饰衣物,美化生活。水族剪纸艺人以女性居多,善于推陈出新,是水族剪纸的重要特色之一。水族剪纸艺人的形象思维能力一般都很强,能从大自然的花花草草、飞禽走兽、高山静物、流水动态中,选取题材,创作出千姿百态的剪纸图案。剪纸的花样设计精巧,结构缜密,形态逼真,立体感强。剪纸艺人还具备很强的观察力,善于融会贯通,能博采各种艺术形式之长,又自成一体,既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艺术特色,又能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而且万变不离其宗,即使是不识一字的农家妇女,也能从令人眼花缭乱的各民族剪纸花样中找到本民族的图案。
四、雕刻
水族的雕刻主要有石刻和木刻两种,此外也有用牛角等其他材料雕刻的作品。
石刻工艺主要用在石棺墓、石桥、庙宇上。水族的石刻工艺远在明清时代就已达到较高水平,如引朗乡的石棺墓群,其墓碑上不仅刻有刚劲的汉字,还刻有花鸟虫兽和人物出行图案,及水族人民所喜爱的铜鼓、鱼类图案。水族石刻艺人多分布在阳安乡、三洞乡及塘州乡的阳乐村,但石刻作品则在水族聚居地区均有分布。
水族石刻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石刻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深深地为当地人民所喜爱。水族石刻用材考究,多选用当地石材。由石刻艺人亲自挑选,然后把石材切割成所需尺寸,再用凿子将石材凿平整,然后用磨石将其打磨使表面平滑光亮,再根据用途绘制图案,接着用凿子和手锤精雕细刻。资深石刻艺人则不用绘制图案,全凭经验和感觉进行操作。
石雕古墓
水族石刻文化主要体现在墓葬石刻方面,其次为民间生活用品,如石桌、石凳、石桥以及碾布石、捣布石、工艺品等,常见的而且表现较多的有人物、狮、虎、豹、麒麟、龙、蛇、鱼、马、牛、羊、凤、鸟、花、虫、草以及云、雾、水和波浪等。图案文样比较朴素单纯、简洁大方,题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日月山川以及劳动人民尊老爱幼的平凡生活等,工艺精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木刻工艺多用在屋宇、窗户、桌椅、神龛、卧床、箱柜上,所刻图案多为龙、凤、花草等,细致美观,惟妙惟肖,表明水族的木刻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木刻工艺
五、竹编
水族的竹编技术也很高明,每个村寨都有人会用白竹、金竹编密实的晒席、睡椅、坐椅、簸箕、米筐、竹筛等。九阡地区人民善编斗笠,荔波县洞塘一带的睡席早在清道光年间已蜚声国内外。这种凉席,性韧细致,光滑凉爽,可以折叠放进旅行袋,用时打开后平展如故,没有断裂痕迹。至于草箩、提篮、鱼篓、鸡笼、粪筐等,几乎各地都有人会编,现在已发展为编制书箱、衣箱、精致斗笠、儿童玩具等,且已逐渐工艺品化了。
六、银器
制作银器的银匠,集中在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九阡、水龙、周覃和荔波县的水尧等地。这门手艺多是世代相传下来的。这些银匠制作的银器,有妇女用的银项圈、银手镯、银耳环、银簪、银梳、银围腰链、银戒指、银压领,儿童帽子上用的银佛、银扣、银铃、银片等。
银项圈:大的重20多两,小的重二三两。按形状不同,可分为四棱项圈、扭丝项圈、圆丝项圈和圆项圈四种。项圈上刻有字或牡丹、梅花等图案。
银手镯:大的有二三两重,小的重一两或一两五钱。按形状分为六轮(棱)镯、扭黄鳝头镯、龙头镯和滚珠镯。有的手镯上也刻有花纹。
银耳环:分有吊子和无吊子两种。
银戒指:有的是方形刻字,有的中间镶有珠子。
银压领:是水族妇女挂在胸前的大型银饰品,形状像锁,中空,上面刻有龙、凤、麻雀、鱼、虾、白果、瓜、米或山水,一般重六七两。
银帽福:也称银罗汉,专钉在小孩帽檐上。
水族人民认为银器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装饰品,如今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县的民营商店里,设有专卖水族银饰的专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