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向受众整合在论述新闻并不是什么语源

向受众整合在论述新闻并不是什么语源

时间:2023-10-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这个意义来说,目前在主持传播中较为流行的“说新闻”其实正是主持人信息整合作用的体现。我们说,“说新闻”之所以受到受众的欢迎,固然因为“说新闻”的传播方式在话语上更接近人际交流中的交谈式口语,更能体现主持传播人际化的特色,更重要的是在于“说新闻”绝不仅仅是一种话语方式的简单转变,实际上体现的是主持人对信息的消化、加工,体现的是其信息整合功能。

六、把关整合

在论述主持人的语源及其诞生时,我们曾说过,主持人作为新闻报道或主持传播的最后一个环节,其存在的必要性就在于主持人对其工作之前的所有环节的组织串联以及对各种信息的排列组合,使之产生了“1+1>2”的系统效果。在论及主持传播的发展动因时,我们曾经引用前苏联宣传心理学家肖·阿·纳奇拉什维里的理论证明说:“任何信息的报道,某些事实的描述,如果不加专门的解释和评论,对人们的定势是几乎不能产生任何作用的。”(10) 不管是“对各种信息的排列组合”,还是“专门的解释和评论”其实都是信息整合的一部分。信息整合,也叫信息交合,是近几年才随着信息和信息业的飞速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即“一种新的思维方法,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以不同形式交融后获得的新感觉、新认识和新观念”,(11) 实际上就是对不同信息进行交合处理,或者是通过对既有信息的交合处理而使之产生新的信息。

对具体的主持传播而言,主持人的信息整合作用实际上主要体现在对既有信息的解释和评论上。我们说主持人与播音员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不是信息的“搬运工”或“传声筒”,也不仅仅是“说话的人头”,而是能够在传播过程中运用个性化的传播方式向受众发布信息,并能够对传播内容进行交合式加工处理的信息整合者,其作用在于使信息在质和量上都能有所创新和突破。日本电视界也一直公认,主持人与播音员的本质区别是:主持人可以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播音员则不行。(12)作为受众,他们除了希望从主持人那里获得必要的信息之外,更希望听到来自主持人个人对这些信息的理解和看法。正因如此,主持人所做的各种形式的评论,对新闻事实的意义的阐发,不仅对深化拓展新闻内容,表明媒体态度有重要作用,也有助于吸引受众的间接兴趣。同时也是构成主持人个性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作用十分明显。根据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的观点——“关于信息的信息,其价值可以高于信息本身”。(13) 经过主持人整合之后的这类信息在传播中的价值其实更大,这是因为“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的心里已不仅仅简单地满足于知道了‘什么’,而是希望知道‘为什么’,希望了解别人是怎么看”。在水均益看来:“新闻主持人的生命力就在于对许多事物,特别是众多新闻背景的长期追踪和研究;在于用最快的速度,利用尽可能多的信息得出令人信服、于人有益的分析和判断;更在于善于运用自己知识,自己的头脑。”(14) 因此,不管是出于维护主持人的个人形象的需要,出于对受众需要的考虑,还是出于提高传播质量和增强主持人自身生命力的需要,主持人都应该在自己的传播中注意体现和发挥其信息整合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来说,目前在主持传播中较为流行的“说新闻”其实正是主持人信息整合作用的体现。尽管说新闻,用平白如家常话的方式向受众报知新闻并不是什么难事,20世纪50年代、80年代的广播电台、电视台也曾做过某些尝试,但直到1998年春由凤凰卫视《凤凰早班车》的主播陈鲁豫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之后,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走红,以致现在几乎所有的广播电视新闻都开始采取这种方式。更有甚者,为了追求个性,或者为了挣脱传统“播音腔”的束缚,已经开始从“说新闻”向着“聊新闻”、“侃新闻”、“唱新闻”、“演新闻”过渡,以为这才是更为生动有趣的新闻播报方式。我们说,“说新闻”之所以受到受众的欢迎,固然因为“说新闻”的传播方式在话语上更接近人际交流中的交谈式口语,更能体现主持传播人际化的特色,更重要的是在于“说新闻”绝不仅仅是一种话语方式的简单转变,实际上体现的是主持人对信息的消化、加工,体现的是其信息整合功能。因为主持人通过“说”的方式,对其所传播的新闻信息进行了加工整合,融入了许多个人对信息的补充、分析、解释和评论,“而这才是人们所热望的‘说新闻’的根本特色所在”(15)。因此如果仅仅将“说新闻”理解为某种信息播报和话语方式的改变,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变化,而不从信息整合的功能上着眼,那么,主持人“说新闻”所能带来的亲切感就非常有限。当然,不管播报新闻的方式多么离奇,主持人的嘴巴多么能侃会聊,如不能体现对新闻信息的整合,则终将陷入误区,其未来命运也是可想而知的。

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曾说:“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者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者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就信息或商品是否可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作出决定。”怀特的把关研究一贯以来被奉为传播学的经典研究之一,他的研究简而化之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这些研究均显示在信息传送过程中把关人处在举足轻重的位置。由于处在传播的末端,作为一切传播活动的出口,主持人同样肩负着把关的职责,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始终要记得,在节目中什么是该说的,什么是不该说的。如有的主持人在节目中将主持活动视为自己的私人论坛,将一些不该公开发表的信息或原生态的交流情境付诸传播,实际上就是在把关上的失职。如某省级电台经济频道2003年2月25日在热线电话节目中接进了一个自称日本留学生的恶意电话,此人在电话中肆无忌惮地谩骂中国人是低劣的民族,把中国人称为“支那人”。主持人怒不可遏,与之在节目中对骂三分钟……这是主持人因为政治素质不够过硬而在把关上出现的重大失误。

需要指出的是,在总结主持人的具体作用时虽然是以具体栏目,如《挑战主持人》为例,但这里所列主持人的作用却是建立在主持传播的共性特征之上的,虽然这种总结未必能囊括主持人作用的全部,但基本抓住了主持人在主持传播中的地位和本质。在这方面的研究中,也有研究者将本该属于记者、编辑或策划人员、技术人员的工作与作用,列为主持人的工作和作用,认为主持人应参与并发挥策划、编辑的作用,甚至有人提出主持人应该是整个栏目的总管。这种结论既不现实,也是对主持人角色分工的误解。主持人,作为主持传播的最后一个环节,能够熟悉和参与主持传播的其他环节固然有利于传播,确实值得肯定,但却不能忽视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作为“最后一棒”的地位和意义,更不应刻意将主持人在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前移,这既有悖于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也未必切实可行。

思考题:

●何谓主持人,其特点和类型都有哪些?

●主持人在主持传播中一般起哪些作用?

【注释】

(1) 张君昌:《蓦然回首:什么是节目主持人》。

(2) 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辞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12页。

(3) 张君昌:《蓦然回首:什么是节目主持人》。

(4) 钟海帆:《走进美国广电传媒》,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第168页。

(5) 张同道:《期待与批判:大学生的电视观》,《现代传播》,2001年第4期。

(6) 高贵武:《解析主持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7) 蔡帼芬主编:《明星主持与名牌节目》,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83页。

(8) 《时代传媒》,2002年第9期。

(9) 杨澜:《凭海临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66~67页。

(10) 〔苏联〕肖·阿·纳奇拉什维里:《宣传心理学》,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27页。

(11) 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8页。

(12) 刘岩:《我眼中的电视新闻主持人》,《新闻知识》,1997年第3期。

(13) 〔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83页。

(14) 水均益:《面对关注的时候》,《电视研究》,1997年第3期。

(15) 吴郁:《我看“说新闻”》,《主持人语言表达技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