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书的抢救和传承
一、水书的现状
相对水语而言,由于有实实在在的水书书本的存在,水书及水书习俗在研究方面容易出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水书的保护和抢救往往被人们所重视。水书是水族古文字、书籍的通称,是目前世界上完整、活态地保存并应用至今的水族古籍。水书分为两类,一类为普通水书,一类为秘籍水书,其神秘性、奇特性贯穿始终。水书除直接反映水族原始信仰、天文历法之外,还包含了水族哲学思想、文学艺术、语言文字、伦理道德、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研究水族历史文化的珍贵典籍,也是宗教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文字学等学科研究的珍贵资料。因此,水书被誉为水族的“百科全书”。
千百年来,水书以水书先生为载体,在水族民间传抄使用,保存在水书先生家里和水书先生头脑之中。清朝以后水书才逐渐被外界所认识和研究。据估计,全国水书的藏量约有5万册。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收集到单位保存的水书有2.3万余册,分别收藏在贵州省和北京市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此外在国外的博物馆还藏有少量水书。同时,研究人员经过多次普查后统计出有2.76万余册水书还散存于贵州省水族聚居地区民间。
水书先生是指能识读水书,掌握水书知识,会运用水书进行各种仪式的人。水书先生不仅掌握书本上的水书,而且还掌握大量的口传水书,一位水书先生的头脑就是一座水族传统文化的活生生的图书馆。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把水书和水书先生当作牛鬼蛇神和封建迷信加以批判,使很多想学习水书的人都不敢学习水书,水书先生为求自保,亦不敢收徒传授水书,并将水书大量焚烧、埋掉或藏在山洞里,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精通水书的水书先生已越来越少,且绝大多数已年逾古稀。据了解,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独山县、都匀市等水族聚居地区,60岁以上的水书先生占其总数的90%以上。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抢救水书先生,水族传统文化的活宝库——水书先生将面临消亡的危险。如今绝大多数水族青年男女均选择远离家乡外出打工,愿意在家学习水书的人越来越少,水书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7~16岁的水族子女基本上无人能识读水书,中青年仅有极少数读书人对水书略知一二。水书先生去世时,如果没有传承人,其家人只好将水书作为祭品焚烧或者陪葬。因此,依靠手抄、口传心授流传至今的民族珍贵文化遗产——水书正濒临失传的危险。
二、水书的抢救历程
在水族聚居地区,水书的抢救保护工作始于1979年。当时潘国炯、潘朝霖、石国义、韦廷龙、王品魁、潘绍猷、潘朝鼎、韦锦昌8位水族人士撰写《请求落实民族政策解决水族文史资料抢救等有关问题的情况报告》并递交中央、省、州、县,请求抢救保护水书等水族文化资料。1980年,中共三都水族自治县委批文建立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文史研究组,这标志着水书的抢救工作正式在政府的领导下启动。1986年,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在贵阳主持召开了“水族古籍‘七五’规划会议”,会议决定把搜集、整理、编审水书工作列入重点项目。1986年,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档案局的支持下,三都水族自治县档案局首先将水书作为民族特色档案在小范围内进行了小批量征集。
1990年,贵州省水家学会组建了水书搜集整理翻译研究小组,把水书列为重要科研课题,制定了水书研究计划。1994年,王品魁译注《水书·正七卷·壬辰卷》出版。1995年,国家档案局拨给三都水族自治县档案局专项经费用于抢救水书工作。同年秋季,世界档案大会在北京召开。贵州省档案馆、贵州电视台联合拍摄水书电视专题片《没有句号的档案》参会,获得好评。
2002年,水书被列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进行收藏保管。2002~2003年,贵州省荔波、三都两县分别成立了水书抢救工作领导小组,并征集了水书文本原件1.3万余册,建立了水书展示厅。2002年7月,荔波县召开拯救水书座谈会,拉开规模性抢救水书的序幕。同年11月,荔波县召开抢救水书经验交流暨水书捐赠仪式会议,有41名水书先生到会,现场捐赠70余本水书。2003年,荔波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到会158名代表全票通过《关于抢救整理开发利用民族古老文化——水书,并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决议》。这是水族聚居地区县级人代会首次通过的水书抢救保护决议案。
2004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水书抢救工作领导小组,副州长蒙院芬任组长。副省长吴嘉甫到会做了重要讲话,指示要抓好水书的抢救保护与研究工作。2005年8月,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了水书抢救破译专家组,使水书破译工作科学有序地进行。2005年11月,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由王品魁、潘朝霖译注的《水书·丧葬卷》。2006年5月,水书习俗、水族端节、水族马尾绣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1月,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5本套装影印本水书;12月,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四川民族出版社斥巨资出版巨著《中国水书》,由1353种水书手抄本影印编辑而成。2007年,三都水族自治县出版了韦世方编著的《水书常用字典》;荔波县出版了《泐金·纪日卷》;独山县出版了韦章炳的《中国水书探析》。2008年3月,有8部水书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同年6月,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三都水族自治县水书文化保护条例》,标志着水书文化进入了法制管理的新时代。
在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方面,水书得到了高度重视。贵州民族大学是全国唯一获准设置水族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水书被列为教学内容,水书古籍硕士研究生培养获得教育部批准。同时,于2004年成立贵州水书文化研究中心,2006年升格为贵州水书文化研究院。2006年8月8日,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州五十周年之际,水书文化展成功开馆,使水书得以展示、传承和弘扬,为繁荣民族文化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2007年“中国·水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贵州省都匀市召开。2008年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召开了“中国民族语言空间认知范畴与水族语言文化研讨会”和“贵州三都·中国水书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者有国内外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字学家、民族学家,反响强烈,为今后水书的研究水平的提升开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2009年5月,贵州水书文化研究院主办的“水书文化专题研讨会”在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召开。2009年10月由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贵州民族学院主办,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荔波县人民政府、凯里学院、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贵州省水家学会、贵州民族文化宫承办的“水书及南方民族古文字研讨会”在贵阳、三都、荔波三地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研讨会。另外,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成立水书文化研究中心。在水书集中流传的三都、荔波、独山、都匀等县市,分别成立水书文化研究所或水书翻译小组。2011年由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编写的多卷本《中国水书译注丛书》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成为水书研究的新亮点。
在水书科研资助方面,2004~2007年间,国家社科基金对贵州民族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等组织申报的5个水书项目“象形文字的最后领地——水书解读”“水书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释读旁落的文明——濒危水族古文字与古汉字的对比研究”“水书版本与调查研究”“水族水书语音语料库系统研究”批准立项资助研究。
三、抢救与保护水书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其一,营造和保护水书文化的社会生态环境,建设水书文化生态保护区,如水书文化生态博物馆或水书文化生态乡等,对水书文化进行立体保护,是水书文化得以持续存在和发展的最佳手段之一。水书是以水书先生为载体,活态传承,活态展现,水书先生是水书永葆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培养和提供一种适宜水书自然传承的环境和条件,使水书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能够得到自然延续。
其二,发挥中小学校教育在水书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为此,我们应积极开展水书文化进学校、进课堂教育,在水族聚居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中,应开设水书文化课,编写水书文化课教材,聘请资深的水书先生授课,让水族孩子们从小熟悉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培养学生对水族语言文化及水书的兴趣,扩大群众基础,继承和弘扬水书文化。
其三,充分利用有关高校现有的水书文化研究院、研究所和水书文化博物馆,充分发挥其在水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与功能。培养水书文化的继承者,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适当培养水书文化的专业研究和教育队伍,编写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专业教材,为了与中小学教育衔接,建议今后编写的水书教材采用水语拼音方案编写,聘请民间的专业水书先生进行专业培训,制定政策鼓励一些年轻人学习水书及其他本民族文化,以便于毕业后为民族地方服务。
其四,建立长效的保护机制,培养年轻的水书传人。系统地建立水书先生信息库,要切实加强对水书传人即水书先生的保护。书本上的水书内容,只是水书全部内容的三分之一,大部分的水书内容都存在于水书先生脑中。保护水书,首先要抢救水书先生,解决水书传承断层问题。现在多数年轻人远离家乡外出打工,愿意学习水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水书先生的培养就更是难上加难。将水书先生特别是年轻的水书先生纳入特殊人才库,并支持和鼓励他们带徒授艺,参与乡土文化教育和传承,使他们的知识技能成为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在水族聚居地区开设水书文化传习专门场所,在政策和资金上鼓励资深水书先生在这些水书文化场所传授水书文化知识。
中国水族文化研究所对三都水族自治县水书传承人进行普查
其五,对水书先生和散存在民间的水书进行全面普查、建档,在普查基础上运用文字、图画、音像、数字化媒体等技术,把水书文化特别是口传部分真实全面地保存下来,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打下基础。组织知名的水书先生破译水书,深化水书文化的研究,要把水书研究、水书相关习俗和水族语言文化结合起来研究,确保水书文化传承的延续性。抢救水书不仅要抢救水书实物,同样还要注意加强对水书的研究,要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水书的读音记录下来(包括声像资料和语言分析资料),为我们的后人留下“活”水书而不是“死”水书。要召集不同地区的水书先生尽量破译、识读水书内容,因为水书主要是手抄本,手写体很不规范,同字异体现象突出,不同版本的水书,也让不少水书先生难以全面认识、理解水书的内涵。
其六,加强水书保存保护设施的建设。我们收集到的水书大多是用白绵纸抄写,装订简单,加上散落民间,虫蛀、腐蚀、破损现象严重。现有保存水书的场所条件过于简陋,许多水书仅保存于普通玻璃柜或木柜中,缺乏基本的防潮、防蛀措施等,显然不利于水书的永久保存,要按照国家古籍保护书库建设的标准,重新修建水书书库或改造旧书库。
其七,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大力支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要把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纳入财政预算,只有有了经费的保障,才能把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做好,发挥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遗产收藏保护机构的主力军作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文化抢救、保护的组织、指挥和管理工作;具有收藏保护职能的博物馆则要把即将消失的民族文化瑰宝征集进馆,给予最佳保护。在征集、抢救和保护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有形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还要通过文字、图绘、录音、摄影、摄像等手段,注意对无形精神文化遗产的抢救。旅游等有关部门或企业要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对其进行包装、宣传、推广,并组织引导民众自我保护和传承,防止资源枯竭。引导水族聚居地区老百姓充分认识到自身文化的巨大魅力和文化价值,在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中得到经济效益,以实现对民族文化的自我保护、自我传承、自我整合、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这对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