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物木雕镂空浮雕

人物木雕镂空浮雕

时间:2023-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现代以来,各地回族中的砖雕艺术以甘肃临夏砖雕和天津砖雕最为著名。解放后,他在天津工艺美术院从事砖刻艺术,并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为砖刻艺术作出了贡献。
民间工艺美术_中国回族

第四节 民间工艺美术

一、雕刻

1.砖雕

回族擅长砖雕,历史也比较悠久,形成了以回族为主体,又融合了其他民族传统的独特风格,成为建筑装饰艺术中的奇葩。近现代以来,各地回族中的砖雕艺术以甘肃临夏砖雕和天津砖雕最为著名。

img38

回族砖雕是建筑装饰艺术中的奇葩。  摄影:丁克家

一般认为,临夏的回族砖雕艺术起源于北宋,成熟于明清,近代更臻完美。临夏回族砖雕从制作工艺上讲,有“捏活”“刻活”之分,一般是“捏活”为辅,“刻活”为主。砖雕图案取材多样,多以民间喜闻乐见、吉祥如意的物象为题材,如梅兰竹菊、山水花鸟、八宝博古等。装点于墙面影壁、门楣榍头、屋脊台座、甬道侧壁等处,既是建筑整体的细化精巧之体现,又与建筑整体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临夏民间建筑的装饰艺术。

天津回族的砖雕艺术,以地方风格突出和作品精细形象而享誉华北,并涌现了不少杰出的雕刻艺人,独创了一些砖雕技法。清道光年间,雕刻艺人马顺清创造了“贴砖法”,用黄蜡和松香制成的黏合剂将另一小块砖牢牢地粘在砖面上,扩大了画面的空间,使作品层次深远,空间加大,具有咫尺千里之妙。被誉为“砖雕刘”的刘凤鸣则继承了“贴砖法”,并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他贴上去的砖多用透雕,原砖用浮雕或镂空,凹凸反差大,层次分明,境界深远。解放后,他在天津工艺美术院从事砖刻艺术,并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为砖刻艺术作出了贡献。

2.木雕

木雕也是各地回族主要的建筑装饰之一,内容多表现《古兰经》、先知遗训的各体阿拉伯文书法、几何与花卉图案等。许多建筑物的藻井、门窗、柱梁上多有构思巧妙、刀法细腻的木雕,融古朴、精巧、高雅为一体。青海洪水泉清真寺的木雕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多种雕刻艺术融会贯通、浑然天成的高超技术。如纯木结构的邦克楼,通体用木头勾连搭建而成,没有用一个铁钉,镂刻的木椽、廊檐及斗拱,新颖别致,木雕工艺精妙无比;清真寺大殿内部正中央的吊顶,也是镂空而精致的木雕结构,宛如一簇花灯,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

img39

各地回族木雕或细巧,或古拙,或厚重,或轻盈,给源远流长的中国木雕艺术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摄影:丁克家

一般说来,回族民宅和清真寺、拱北等建筑,雕刻图案多以云子、别子、锦地为主,忌讳雕刻人与动物等形象图案。回族木雕在建筑结构上多用于插梁、描檩、画嵌、梁坊、垫板、花墩(头)、博风头、檐柱、挂落、挑角、圈口、斗拱、隔扇、横坡、门替、头以及木窗的菱花、隔心、裙板、条环等。室内装饰的木雕构件,多用于壁纱橱、花罩、床头、屏风、帷幔、隔板、护墙板、博古架、挂镜线、天花板、吸顶灯座等。这些木雕构件都是具有功能的结构部分,经巧妙的雕刻处理,克服了建筑物的笨重感,增添了玲珑富贵的气氛。各地回族木雕或细巧,或古拙,或厚重,或轻盈,给源远流长的中国木雕艺术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3.石刻

回族石刻最早可以从唐宋时期的回族穆斯林先民时期开始。在广州、泉州、扬州、海南等沿海地区的著名港口城市附近等地,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穆斯林石刻石碑和碑铭,其中以泉州石刻为代表。迄今为止,泉州发现的伊斯兰碑刻有200余方,碑刻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清真寺建筑石刻,一类为墓葬建筑石刻。这些石刻的雕刻图案,大多有云月图案、几何图案、花卉图案、枝叶等;石刻的文字以阿拉伯文为主,部分为波斯文和突厥文,有的混刻汉文、波斯文、阿拉伯文于同一碑中。碑文的年代以伊斯兰历法记载,个别的碑用波斯文记录伊斯兰历和中国的农历,其换算之准确令人惊讶。石刻中,阿拉伯文书法种类繁多,有古老的库法体、三一体(大楷)、小楷、草书、花体、波斯体以及方体(类似中文的篆体)等。碑文的体裁,一般是记叙文,也有个别以诗歌的形式表现。

泉州遗存的回族穆斯林石刻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国内其他地方所无法比拟的。这些宝贵的石刻对于我们研究伊斯兰教传入及其在泉州的历史,回族穆斯林先民在泉州的生活、从事的职业及其对社会、经济和海外交通贸易兴衰所起的重要作用,都是珍贵的资料,它还是我们考证宋元时期穆斯林的聚居区域、清真寺独特的建筑形式和风格的直接佐证。

此外,在海南海口、三亚等地的回族穆斯林古墓地、扬州普哈丁墓园、广州宛嘎斯墓园中,都存有大量的回族穆斯林先民的碑刻铭文,既是回族穆斯林先民石刻艺术的展现和石刻艺术的轨迹流变,也从这一铭刻于“石头上的实物历史”向后来者诉说着回族穆斯林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的发展历程。时至今日,回族石刻艺术仍然焕发着时代的生命力。

二、刺绣

在回族的生活习俗中,一般在姑娘出嫁前要准备好自己的嫁妆,这个准备的过程,有的地方叫“攒针线”。在结婚的第二天,还要给婆家人“摆针线”。针线的好坏,直接反映姑娘的心灵手巧,故在回族中对“针线”很是重视,因此,在女孩小的时候就跟着大人们学针线,这就使回族刺绣不断发展并有深厚基础的原因。

img40

回族妇女擅长刺绣   摄影:杨继国

回族民间刺绣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常见于日常生活用品,有衣服、腰带、裙子、围裙、手帕、枕头、钱袋、针线荷包(针扎儿)、花鞋、裹肚、肚兜、袜底等,民间使用十分普遍。

回族妇女刺绣所采用的针法有绣花、盘花、剁花、刺绣、剪花等几种。绣花也称扎花,是用不同的丝线依据图案扎绣,图案是用白粉脂和水溶合后用针仔细勾勒,然后依所勾勒轮廓一针一线细心扎绣,所绣的花纹匀称细致,朴素耐用,观赏性和实用性兼而有之。盘花是把双丝线缠绕在绣针上,用两只针制作而稍加间隔。丝线缠绕花叶形状,一叶一套再把绕好的花叶用单丝线缝上,图案大多是红花绿叶,花瓣叶片等。盘花大多用于绣女们佩戴的盖头、披巾、门帘、被罩等。剁花是用绷子把布料绷紧,描好所绣图案,再用绣针剁绣。剁绣品多用于室内装饰品与妇女的饰物上。剪花是依图案花卉的色彩选出各种颜色的布料,再剪出花瓣贴在图案上,用各种丝线精心缝绣。剪花色彩艳丽,层次分明,多用于男人的坎肩、袜子、枕头等。纹样选材上,植物花卉以牡丹、茶花、夹竹桃、鸡冠花、梅花为多,许多图案吸收了汉族传统刺绣内容,如象征吉祥的“凤凰来仪”“孔雀开屏”“百鸟朝凤”等。色彩尚冷暖对比,大红大绿,多以黑、白、藏青、深紫为底色,以红、黄、蓝、绿为花色。在刺绣阿拉伯经文时则以素雅为主,体现伊斯兰文化艺术风格。

三、剪纸

img41

回族妇女喜欢剪纸

回族妇女有剪纸的传统习俗。受长辈及环境的影响,一般女孩子到了七八岁,就会拿起剪刀开始剪,有的会爱不释手,一直剪到六七十岁。在西北回族聚居区,回族妇女的剪纸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厚,无论在窗户上、墙壁上、顶棚上,还是箱柜上,随处可见她们的作品。农闲之时,茶余饭后,心灵手巧的回族妇女用一把剪刀,几张彩纸,可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剪出各种各样的作品,以美化和点缀生活。有时邻里乡亲们还坐在一起相互观摩学习,互相馈赠作品。特别是每逢回族传统节日、乔迁新居、举行婚礼、给孩子贺满月、抓周等喜庆活动时,便剪出寄托她们理想的作品,以增加生活的新鲜气息和欢快的气氛。

回族剪纸的题材极为丰富,大都是妇女们生活中熟悉和热爱的事物,特别讲究吉利。有表达对劳动果实深厚感情的马、牛、羊、鸡、鹅、兔、桃、梨、苹果、葡萄、五谷杂粮等作品,有反映美好的爱情生活的作品,有反映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作品,也有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凡能看到、听到、想到的都能用剪纸表现。

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回族剪纸在题材和风格上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剪纸风格重形式、轻内容,极富装饰性,因而剪纹流畅,明暗相适,造型活泼,具有较强的整体感。

img42

美妙的画面,美好的风情。没有美的心灵,怎会有如此美的艺术   摄影:杨继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