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丧葬习俗
丧葬是人生中的最后一个人生礼仪,它是个体生命走向终结的标志。回族穆斯林对于人的死亡,认为这是真主的意志,是不能抗拒的,因此,回族人将死亡称为“归真”。对于每一个回族穆斯林的亡故,从他的弥留之际,一直到他的葬礼进行时,都要有一系列的礼仪,形成了一套规范的丧葬礼仪制度。回族丧礼有别于其他民族葬礼,其丧礼中集中突出薄葬、土葬和速葬的特点。
一、弥留“讨白”
一个回族穆斯林在生命垂危,面临死亡之际,家人和亲属都要近至床前,安慰其要顺从主命,复命归真,叮嘱病危者低声念诵“清真言”,使之一心向主,不致迷途。并请阿訇或会诵经者代其做“讨白”(忏悔),一般都是诵念《古兰经》的雅辛等章,忏悔其一生的过失,虔诚祈求真主饶恕他的罪过。此时,病危者还要在家人的要求下托付后事,如财产如何分配、是否有未偿还的债务等。近旁人一律要神情严肃,室内要保持肃静。
临终前请阿訇念“讨白” 摄影:穆群森
二、停尸
当一个回族人呼吸停止后,守候在身旁的阿訇或亲人,要给亡人瞑其眼,合其口,顺其手足,理其发须,更换新衣。人逝世后不能停在睡觉的床上,一般都将亡人放到停尸床上,忌停在伙房。停尸时必须使亡人头北脚南仰卧,面稍向于西,以干净的白布覆盖其上。与此同时,家人要派人分头通知本坊教长及亲戚朋友、周围邻近寺坊的阿訇等,并在直系亲属中,找几位有组织能力和处理丧事经验的人,主持丧礼中的各项事宜。
三、探埋体
回族人家有丧事,一般全村人都要来送埋体。送埋体的人来到丧主家,有些要到停尸房揭开亡人头上覆盖的白布单,看看面容,都会劝说丧主和亲属顺从主命,节哀顺变,不要过分伤心,冒提(死亡)是真主的口唤。回族人探埋体,不管是亲朋好友,邻里街坊等,忌向亡人行鞠躬礼,忌丧家妇女、小孩跪在地上回礼。同时,如是夫妻一方殁了只许在净身前哭泣,净身以后不许再看面容。回族人将死亡看成是真主的意志,是复命归真,因此反对亡人亲属号啕大哭,痛不欲生。
回族人家有丧事,坊上的人都来为他送行 摄影:白学义
四、备殓
备殓俗称缝“克番”。克番又叫克番布,是专门用来包裹亡人的布料,也是很有讲究的,颜色必须是白色的,不用有色的布料,这在各地都一样;克番的选料上,不分贫富贵贱,忌用绫罗绸缎和高级面料,一律是白棉布等。回族人给亡人穿白颜色的克番,主要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穆罕默德曾说:“安拉最喜欢白色布,生者着白衣,死者用白布做‘克番’。”恪守这条“圣训”,回族穆斯林也形成了用白色布料做克番的传统。
回族人给亡人备克番各有样式、规格要求,同时男女有别。男亡人用的殓服有三件:一是大殓,回族俗称“大卧单”,长短要略长于身,上下各余出六七寸。一般来说,长约7尺,宽约4.5尺。二是小殓,回族俗称“小卧单”,也叫“二单”,长短要合身,但上下两头留余地,宽约4.5尺。三是衬衣,回族叫“格米素”或护心都哇,长自肩至踝骨,宽1.2尺左右。肩上要开缝,再加帽子一个,长共约9尺。女亡人的殓服比男的多两件,除了同男子用的3件以外,另加裹胸和包头各一件。裹胸长3尺左右,宽1尺左右。包头也叫盖头,长3尺左右,用以裹发,并用布带束着。
这是四川广元市的回族在送亡人 摄影:穆群森
五、着水
着水也叫洗“埋体”。回族人给亡人着水时,必须要用专门的浴床(一般是洗干净的门板)、汤瓶、毛巾等,一般由亡人的至亲骨肉来代浴。洗之前,要先举意,祈求安拉承领。回族给亡人净身,男女有别,男不洗女,女不洗男。也有妻子给丈夫洗浴的特例,但丈夫不能给妻子洗浴。总体来说洗浴程序都是一样的,都是按照活人洗大净的程序:先洗手净下,后用白布蘸温水擦洗口齿、鼻孔以代替漱口和呛鼻。接着洗脸、洗头。最后由上至下,先右后左,洗遍全身,并用浴巾擦干净。洗下身时一般都要注意遮掩住羞体,除代浴之人外,其他人一律不得入内。
亡人净身后,将其移到准备好的克番布上,先右后左,层层包裹,先裹格米素,后裹小卧单,再裹大卧单,最后加冠,并将腰、头、足三部位都用白布带子扎紧。女尸还要加裹胸和盖头。在给亡人穿克番时,要在克番上撒一些香料、冰片、樟脑水等,目的是为了防腐、驱虫。为教门而牺牲者,得“舍西德”,免予洗礼和穿克番,允许着血衣下葬。
六、举行殡礼
回族人称站“者那则”,是回族丧葬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凡参加殡礼的人必须洗大净。殡礼的领导者一般由本坊清真寺里的教长担任,也有的根据亡人的遗嘱来确定。有些门宦家的人,归真前叮嘱家人请其所属门宦的老人家届时为其举行殡礼。
回族举行殡礼比较简单。殡礼有的在丧主住宅院里举行,有的在院外选一块平坦、干净的地方进行。按照伊斯兰教的说法,殡礼是生者代死者向安拉做最后一次礼拜。其形式跟礼拜差不多:先将亡人放在西边,主持人靠近埋体站立,其他参加者,有些教派主张都脱鞋随后排班站立,有些则不主张脱鞋。主持人率领大家朝麦加方向站立,举手4次,赞颂安拉,赞颂先知,祈求安拉宽恕亡者和一切穆斯林,之后,向左右说:“色俩目。”至此殡礼结束。需要交代的是,殡礼仪式简单,不鞠躬,不叩首,不跪坐,只是内心默想这些仪式规则,因此,殡礼也被称为“站礼”。回族人的殡礼一般不在日出前或日落后进行;妇女不参加殡礼,也不送葬。
站者那则 摄影:杨继国
七、赎“费达”
“费达”是阿拉伯语,汉语译为“赎罪”,也称“伊斯推嘎”,故赎“费达”又称转“伊斯推嘎”。举行这个仪式,先由送葬的穆斯林组成一个圈子,亡人的子侄一人双手捧《古兰经》,从一位最尊贵的长者开始,将《古兰经》捧到跟前,他双手接过,先吻经一下,同时默诵祷词,表示接受,然后将《古兰经》再送回。接着,捧经人要依次对第二人、第三人……来回传递,以至一圈到数圈,主要根据对亡人生前所犯罪过的多寡,罪过多者多转,罪过少者少转。在仪式中,还要将传递的《古兰经》作为赎罪济施的财物,济施给圈子的一个穆斯林,他接受后,又立即返给捧经人,以便他再施济给其他人。从整个过程来看,仪式充满了象征性的色彩。随着近代伊赫瓦尼在中国的出现,他们主张给亡人赎费达用钱来代替《古兰经》,这是今天中国回族的新教和老教在赎费达中的一大差异。
赎“费达”仪式 摄影:杨继国
八、下葬
回族人都实行土葬,因此,家里一旦有人亡故,家人马上找人开始打坟。回族坟墓一般都挖成一个南北向的长方形的坑,坑口大底小,深约1丈,坟长约6尺、宽3尺。在坑底的西边挖一个与坟坑平行的深洞,回族人称“窜堂”,长约6尺、宽3尺、高3尺,其形状上面是弓形,下面是平底。这个小洞人能屈身出入。
下葬时,两个人先到坟坑里,其中一个到窜堂里,先去试坑。然后打开木匣子,由4人将尸体缓缓放入坟坑,再慢慢送进窜堂里,使尸体头北脚南,仰面而卧,面向西方。之后,先用土坯垒好窜堂口,然后填土掩埋坟坑。填土人一般都是亡人的亲属。坟墓堆起来,外形犹如鱼脊形或凸形,有的在坟墓上压上些土坯,有的压一些石子,防止风雨侵蚀。
回民的坟墓与汉民的不同,它不是圆坟,而是长坟,不起坟头。回族人一般不给亡人立碑。为了识别和上坟方便,现在有些回族人也开始立碑。
在下葬的过程中,阿訇、满拉为亡人集体念经,其他送葬者跪听祈祷,有些教派也只是阿訇一人诵经,其他人听,待送毕时集体接都阿。此时,丧主要为亡人出散乜帖,数十元、百元不等,根据丧主所请的坊数,以及送葬人数的多少,对阿訇、满拉、哈万德所散乜帖多少不一。有些有钱人家葬礼上一般散乜帖较多,家庭贫寒者相对较少。有些家庭为了表现对亡人的疼爱,一般都是在葬礼上多散乜帖。
需要交代的是,回族送葬中不允许女性参加,也不允许非穆斯林去坟地,这在中国各地的回族丧葬中都是一大忌讳。
九、纪念亡人
回族人在葬礼的当天纪念亡人 摄影:马文义
回族人在葬礼的当天就开始纪念亡人,这种纪念与汉人的超度亡灵有很大的区别。回族人不设灵堂,不供奉食物。回族人由于受汉族人影响,有戴孝的习俗,回族人戴孝也是各不相同,回族中的新教反对戴孝,认为这是汉俗。当天晚上就开始纪念亡人,丧主家要煮米粥、炸油香或烙油香,请操办丧事的人和阿訇吃,西北回族称这种纪念活动为“宵夜”;在山东,回族人称之为“下土面”。家里会念经的就要去走坟,不会念的还要请阿訇或会念经的人代念,一日5次,共40天。到头七时,丧主家要宰羊、宰鸡、炸油香,请阿訇、满拉和坊上的高目到家里念经、吃油香(因教派门宦不同而有差异),丧主还要给所有的人散乜帖,祈求真主为亡人开天堂之门。二七、三七时,规模很小,一般只烙些油香,随便请几个人就行了。到40日时,认为亡人的灵魂要离开家了,要大干尔麦里,早上先请阿訇走坟,完了请阿訇以及亲戚朋友到家里来吃油香。以后一周年一次,每到这个日子,亡人的亲属一般都要宰牲、炸油香,请本门宦的老人家或阿訇及坊上的高目还有亲朋好友来家里念经、散乜帖,设宴招待前来参加过尔麦里的全体来宾。亡人的直系亲属还要亲自到亡人的坟头念“素尔”(《古兰经》选读),西北回族穆斯林对这种尔麦里有多种叫法,如干尔麦里、过乜帖、倒油、念素尔等。一般来说,西北回族穆斯林重视对已逝父母等直系长辈的纪念,这种纪念一般只在三代人之间,三代以外就很少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