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回族艺术传承与创新
回族艺术是回族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所创作的文艺作品,凝结着回族劳动人民的创作智慧。回族艺术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大体分为回族表演艺术与回族造型艺术两大类。回族表演艺术涵盖有回族音乐、回族舞蹈、回族曲艺等多种表演形式;回族造型艺术包括回族书画、回族建筑、回族雕塑、回族刺绣等表现手段。回族艺术历史久远,源远流长,是回族民间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回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
西安化觉巷清真寺的省心楼 供图:丁思俭
一、回族建筑艺术
回族建筑艺术独具特色,它集中国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于一体,具有浓厚的二元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回族穆斯林的清真寺建造中。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用来礼拜的场所,其建造风格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变,形成了今天中国回族穆斯林清真寺建筑风格。清真寺在外形上不仅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也吸收了阿拉伯特色的拱顶式建筑,清真寺殿内图案大都是以优美的《古兰经》经文装饰,故而显得古朴、典雅。每座清真寺的顶端都建有一串宝瓶和一弯新月,这是伊斯兰世界的共同象征。回族清真寺从结构上看,多采用木结构体系和砖木结构体系。从布局上看一般为三堂一院,即礼拜堂为正殿,南北厢房为经堂和澡堂,其中礼拜大殿为其主体建筑。建筑艺术的特点是雕梁画栋,飞檐四出,角亭对立,气魄雄伟。但这类清真寺的碑柱、门窗以及室内装饰又呈现出了阿拉伯建筑风格。早期的回族清真寺多圆顶式,即阿拉伯式。明代以后的回族清真寺多是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古代宫殿式的建筑,布局多为四合院形式,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回族清真寺又经历着新的发展,在坚持传统建筑风格基础上,回族清真寺也采用了在屋面上覆盖穹顶、形式多样的拱和高耸的邦克楼等伊斯兰建筑形式,使回族清真寺更富有伊斯兰色彩。在一些回族较为集中的地区,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在凸现地域民族风格中,回族传统的清真寺建筑风格被赋予现代特色而加以创新,使传统的清真寺建筑重新焕发出新的魅力。
临夏老华寺壁砖雕饰
二、回族雕刻艺术
回族雕刻艺术主要体现在临夏砖雕上,这一雕刻艺术源于宋金时期。砖雕在回族建筑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和地位,作为装饰艺术品它的造型集朴素与华丽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砖雕作为回族建筑中的一种独特艺术俗称“硬花活”,是用凿子和刨子在青砖上雕刻出各种形态的砖雕图案题材。砖雕技法复杂多样,回族的砖雕主要有平面雕、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阴刻等。砖雕可以在一块砖上进行,也可以用若干块砖组合雕成,一般是预先雕好再进行安装。操作次序是先将砖刨光,加施雕刻,然后打磨,遇有空隙则以油灰填补,随添随磨。还要修补,最后再上色。其雕刻过程精工细作,巧夺天工。在西北回族地区,砖雕在传统的回族建筑中随处可见,大到回族清真寺、门宦的拱北和道堂,小到普通回族民居的大门上。因其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使砖雕的需求量大增,市场不断扩大,也使得更多的人从事砖雕技艺,这客观上有利于砖雕技艺的传承。然而市场需求增大,流水线式的生产,使砖雕作品的文化价值濒临消失的危险,砖雕大师越来越少。2006年砖雕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开始在国内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给予精神和物质资助。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安心于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创作出更多精品。这一举措客观上有利于临夏回族砖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榆巴巴拱北的砖雕图案 摄影:丁克家
三、回族工艺美术
1.回族刺绣
回族人善于手工,尤其是心灵手巧的回族妇女们。在回族聚居区,尤其是山区,刺绣是回族姑娘们普遍喜爱并乐于从事的一种手工活儿。有空闲时间,回族姑娘们常常聚在一起干刺绣活,其中寄托着回族姑娘的艺术情趣。回族妇女的刺绣都有自己的巧妙构思和飞针走线的套路,鞋头、袜底、鞋垫、坎肩、经挂、裹肚、香包、缠腰、枕顶、枕套、帽檐、耳套、荷包、围裙、盖头、褥面等用品上刺绣着各种花纹和图案。回族妇女的刺绣,不仅表现自然美、生活情,而且还艺术地表现其宗教信仰。当回族姑娘或媳妇买回一块干净的布料后,洗完大小净便请阿訇书写上阿文中堂,然后便不分昼夜,千针万线地刺绣。绣完字,一般还用传统的阿拉伯几何图形或云纹样绣上花边,挂在墙上,颇受人们的喜爱与好评,充分体现了回族妇女的审美心理。
宁夏海原回族刺绣艺术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集我国四大名绣之长,结合地方民情习俗,以传统国画为蓝本,囊括了中国水墨清新俊逸的优点,可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作品以针作画,形象传神,巧夺天工,构思精巧而独特,色泽艳丽而华贵,针法灵活而细腻,千万个线头、线结被隐藏得无影无踪,饱含立体、和谐并有层次感的明暗过渡,凝结了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回族刺绣工艺,海原县职业中学积极引进苏绣、陇绣等民间艺人对海原县农村闲散劳动妇女开展技能培训,专门开设了民间传统回族刺绣班,培训初级、中级技术劳动妇女几百人。在回族刺绣日益成为当地人发家创业职业的同时,这一民间手工艺得以持续传承和发展。
2.剪纸艺术
回族剪纸是回族民间艺术的瑰丽之花,以旺盛的生命力深深扎根于回族民间艺术土壤之中。在西北回族聚居区,剪纸成为回族妇女的拿手绝活儿,是她们心灵手巧,富有艺术情趣的见证。剪纸取材自然,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有“十二生肖图”、各种飞禽走兽等,经过她们匠心独运,精心设计,巧手布局,富有含蓄的艺术魅力。过去,剪纸是回族妇女的传统习俗,也是回族女孩子从小学习的一门手艺,有些回族妇女从小学习剪纸,一直剪到年老,成为了民间剪纸的行家。她们剪出各种各样的作品,以美化和点缀生活。在传统回族家庭中,不管是窑洞,还是大瓦房,窗户上、墙壁上、顶棚上、箱柜上,到处都贴着回族妇女的剪纸作品。
四、回族书画艺术
现代阿拉伯文书法艺术
阿拉伯书法艺术作为伊斯兰造型艺术之一,随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被我国回族人所继承,历经几百年世代相传,成就了大量的回族阿拉伯文书法家,形成了中国回族阿文书法艺术特色。回族阿文书法以回族家庭的阿文中堂较为司空见惯,一般都采用库法体,在具体用笔过程中,笔体多变,尤其是在库法体的字距行间,以线条为主,饰以各种花草的枝、叶、茎、花于一体,有的以字组画,做到字中有画,画中有字;有的既有用阿文组成的盆花,又有用阿文组成的汉字,如“忠”“义”等,其造型柔和、富贵,极富美感,在给人造成视觉震撼的同时,也容易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回族阿文中堂在具体的书写中,除了要用笔、墨、纸、砚等工具,直尺或三角板等必不可少,其用处主要是来画字母上下走动的准线和水平线。回族阿文中堂在民间深受回族大众的喜爱,回族家庭中阿文中堂往往是最常见的装饰品,同时回族阿文书法家高超的书法艺术,也被许多国内外书法爱好者所珍藏。我国当代知名的阿文书法家有穆易兰、陈进惠、李文彩、舍俊有、马学海等,他们的书法作品丰富了中国回族书画艺术的宝藏,也使传统回族书画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五、回族民间说唱艺术
回族民间说唱艺术种类较多,包括花儿、山曲儿、口弦曲、宴席曲等,在西北民间社会深受回族老百姓的喜欢。其中花儿和宴席曲前节都已介绍,我们这里只对山曲儿和口弦曲做一梗概。
山曲儿。源于西北花儿,现流传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是当地回族人民喜欢的一种民歌。清乾隆至同治年间,陕、甘一带回族大批迁往新疆,大量的回族人定居昌吉,花儿也随之被带入昌吉。山曲儿在风格上,属于“河湟花儿”流派,歌词朴实、生动,曲调高亢、明快。
口弦曲。是一种以吹奏口弦并伴以即兴表情动作的民间娱乐形式,主要流行在宁夏的同心、西吉、海原、固原一带的回族妇女中间。口弦有竹制和铁制两种。竹制以扯线发音,铁制以拨钩发音。爱美的回族妇女还将口弦两端缀以丝穗等,将口弦装饰得美观漂亮。回族妇女弹口弦,有时是独吹,有时妇女之间相互对吹,她们往往用弹口弦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口弦的音调柔美深沉,节奏多变,有的欢快明朗,有的压抑沉郁。妇女们弹口弦时伴有坐、站、走等各种形体动作,如上身的妩媚摇动、胯部的柔美律动、脚步的悠闲轻盈等来进行助兴表演。
回族民间说唱艺术作为回族民间大众创作的艺术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并世代相传。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流行音乐艺术的冲击,回族民间说唱艺术也面临着失传和濒临消亡的现实。如宴席曲,口弦曲等,如今回族民间社会中,能表演者已不多见。传承和发展回族民间说唱艺术当为一个无法回避的时代任务。近几年,在国家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举动中,回族一批民间说唱艺术被纳入了保护之列,如宁夏回族山花儿和回族民间器乐、青海回族宴席曲等先后进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在宁夏、甘肃等回族地区,当地政府在挖掘当地民族传统艺术,打造当地艺术精品时,使得回族说唱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六、回族舞蹈艺术
中国首部大型原创回族舞剧《月上贺兰》剧照 摄影:马文义
回族舞蹈源远流长,是唐宋回族先民在西域乐舞基础上,逐渐借取并融合中国汉族舞蹈艺术,最终形成独有特色的回族舞蹈。在旧社会,回族人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反对唱歌跳舞等娱乐行为,造成了回族舞蹈发展缓慢,给外界造成的印象是回族是一个不善于舞蹈的民族。但这并没有彻底阻碍回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回族劳动人民依旧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回族舞蹈,如口弦舞、宴席曲、念舞、八大棍等就是几个典型的回族舞蹈。口弦舞,也称坐舞,主要流行于甘肃地区,多为女性表演,双人对舞,动作柔软,灵活多变。也有男子表演的,主要在宁夏地区较为常见,女性坐在静处,手弹口弦,在周围围一圈静听。宴席曲,多是男子对舞,或舞者不歌,歌者不舞,或边歌边舞,这在不同地区表现形式有所差异。念舞,也就是拜舞,一般只在门宦中存在,以男性为多,也有女性舞的,一般表现在主麻日集体圣纪中,当舞者念到一定程度时,随即起舞。此舞动作朴实、激烈,舒展大方。八大棍,最初因由8个单身汉所舞而有此名,是用一种花儿曲调伴舞的,棍术多变,腿下均为屈伸步的歌舞形式。此外,还有宁夏的踏脚舞和汤瓶舞、云南的传油香舞和回龙舞等各具特色的回族舞蹈。
新时期以来,随着回族艺术价值的时代彰显,回族歌舞这块处女地亟待开发。宁夏、甘肃等回族地区抓住时代契机,大力投资,在挖掘传统回族舞蹈自身魅力的同时,积极开发回族现代舞蹈,打造出了一大批富有回族特色的舞蹈,彰显了回族舞蹈的文化内涵,也使回族舞蹈焕发出时代生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