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巴东非物质文化遗产

巴东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2023-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西藏自治区已经建立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38个项目,珞巴族服饰也在其中。目前,西藏自治区隆子县、米林县的珞巴族服饰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单。
非物质文化遗产_中国珞巴族

第九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

珞巴族聚居的珞渝地区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很早就被珞巴族先民开拓,在此创造出了独特的珞巴族文化。珞巴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类别。

(一)民间文学

珞巴族有着丰富的神话和传说。有《麦冬和石金》《三兄弟》《阿巴达尼娶妻》《达尼、达洛和老鼠》《人为什么会死》《达尼遇难丢宝眼》《麦冬海依》《猴子的屁股为什么是红的》等。

珞巴族的史诗有《斯金金巴巴娜达萌》《阿巴达尼》和《金岗岗日》,主要歌颂万物的起源、人类和祖先的诞生、英雄业绩等。

(二)民间音乐

珞巴族的民间音乐有“帝巴儿”和“纽布依”。“帝巴儿”主要在祭祀场合演唱;“纽布依”则是巫师在祭神跳鬼作法时演唱的,曲调极其丰富,各个部落在不同的祭祀场合所演唱的音乐各不相同。

珞巴族还流传着数量很多的曲调,主要有庆典歌、情歌、嫁礼歌、哭丧歌、劳动歌、战歌等。珞巴族民间曲调可以即兴填唱新词,歌谣内容极其丰富。上节中已提及,在此就不赘述了。

(三)民间舞蹈

珞巴族舞蹈主要有巫舞、祭祀舞、图腾舞、出征舞、复仇舞、生殖舞等。珞巴族的舞蹈动作多为模仿鸟兽活动的情态和人们捕捉动物的情况。如捕捉公牛的“驯牛舞”等。除此之外,还有巫师舞蹈《纽布衣》《哈日巴》等。

(四)民间竞技

珞巴族有狩猎的习惯,弓箭是他们的主要狩猎工具,为了适应这种生活,他们练就了高明的箭术,射箭比赛就是他们最喜欢的一种竞技。另外,与狩猎习俗相关的竞技还有跳竿、攀高、触高、摔跤、举重石、掷石头、抛石头、断木杆、投扎枪等。

(五)传统手工技艺类

珞巴族擅长编制竹木和藤条,最著名的是藤网桥,构成了珞渝地区特有的人文景观。

(六)民族服饰

珞巴族的服饰制作技艺非常独特,男子衣服大多用动物皮毛制成。最为著名的是熊皮盔帽,是用熊的皮毛制成的圆形皮头盔,在头盔四周套有带熊毛的熊皮,盔后缀有熊头皮。

(七)其他民俗

珞巴族节日很多,最大的民族节日是“旭独龙”节和“洞更谷乳木”,后者是希蒙珞巴人中最大的一个节日,这个节日在一年生产劳动之后举办,有庆祝丰收的意思。另外,珞巴族受藏族的影响,部分还过藏历年,除此之外,还有“莫朗”节、“尼波布”节、“尼乌”节、“安地若木”节等。

珞巴族的丧葬形式主要有土葬、石冢葬、崖洞葬和树葬几种。除此之外,珞巴族语言也是要保护的对象。在我国实际控制区内的珞巴族人口太少,使用民族语言的人数有限,再加上没有文字,珞巴语就成为濒危语种。因此保护珞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就是要保护珞巴族语言,一旦珞巴族语言消失了,保护珞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无从谈起。

近年,西藏自治区已经建立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38个项目,珞巴族服饰也在其中。目前,西藏自治区隆子县、米林县的珞巴族服饰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单。这对于珞巴族这个人口较少民族来说是极其难得的。

在国家的扶持下,珞巴族告别了采集狩猎生活,转而从事农业,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村民的收入大大提高,拥有了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和电视、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生活质量普遍提高。随着生活日益富裕,珞巴族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传统文化严重丢失,杀鸡取肝占卜的习俗非常少见了;人们搬进新房后,害怕生火熏黑房子,也嫌火塘不卫生,而放弃使用火塘;现在已经找不到能够完整演唱珞巴族史诗的民间艺人,珞巴族的祭调音乐、巫调音乐与巫舞、祭祀舞、图腾舞等舞蹈也濒临灭绝。

现代化在珞巴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面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却给其传统文化的保护带来困境。但是我们不可能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让珞巴族人民回到以前那种采集狩猎的生活中,因此要正确看待现代化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由于珞巴族人口较少,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脆弱,更易受到冲击,如果不及时进行抢救性保护,珞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很可能迅速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