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克勤、杨万才、马万福、马万福、马遇明、马万福、马万福

马克勤、杨万才、马万福、马万福、马遇明、马万福、马万福

时间:2023-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年后返回东乡。他力主男子剪辫,女子放足,得到了河州八坊千伊三、东乡唐汪川汪乃比、韩则岭阿訇的支持。甘肃督军张广建行文到新疆缉拿马万福,新疆都督杨增新立刻下令逮捕马万福后押送兰州。1936年7月初,马和福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近代人物_中国东乡族

第二节 近代人物

一、马国礼

马国礼(1876~1945年),字复初,甘肃广河县人,出身于伊斯兰教胡门门宦世家,其父马富财是胡门太子寺拱北教主马万有长子。

马国礼聪颖沉静,幼时好学,攻读伊斯兰教经典和儒家典籍,长于文辞,有应对之才。17岁,从其兄马国仁等人入董福祥甘军,在其伯父马福寿部下任职,曾参加抗击八国联军侵华之战。民国17年(1928年),马仲英围攻河州。为了尽量减少地方祸患,马国礼与其弟马国栋等,试图在尖锐对立的河州回民与国民军之间居中调处,争取缓和矛盾。但实际上,马国礼兄弟即遭到马仲英一派河州回民的攻击,又得不到国民军的信任,左右为难,“艰苦备尝,乃逐步退出政界,以绅士身份长居兰州,亦曾任省府委员、参议等职”。

20世纪30年代,马国礼是胡门门宦太子寺拱北的住持人。由于他久在政界,饱有阅历,加上又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所以处世持正,善能与回汉各界人士交往。他重视民族教育,曾创立宁定县回民教育促进会,亲任会长,并出资兴办学校。1937年7月间,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教授率西北考察团到宁定考察,曾与之会晤。顾颉刚在日记中称赞他:“思想开通,提倡教育甚力,老教之中健者也。”

二、马万福

马万福(1849~1934年),经名奴海,字子西,今东乡县果园乡果园村人,被人们尊称为“果园哈吉”或马果园,是东乡族中的著名阿訇、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伊斯兰教伊赫瓦尼派创始人。

马万福出身于宗教世家,秉承家学,6岁就能熟读《古兰经》,24岁学成“穿衣”,先后在东乡北庄、红崖、巴苏池等地清真寺掌教开学。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37岁的马万福赴麦加朝觐,并加入麦加著名学者海力夕巴式的道堂学习。1892年,马万福学成回国,从海路入广州,路经湖南至湖北的老河口一带,受当地穆斯林热情挽留,便在老河口讲学传教,传播新教教义。一年后返回东乡。在马会三支持下,凭经立教,编成《布华里咱德》经,后被其他学生们缩编成《回教读本》,公开提出伊赫瓦尼十条纲领。他力主男子剪辫,女子放足,得到了河州八坊千伊三、东乡唐汪川汪乃比、韩则岭阿訇的支持。他们广为联络宣传,说服人们皈依伊赫瓦尼。被认为是当时临夏地区“新教十大阿訇”之一。

1895年,马万福发动伊赫瓦尼教众参加河湟地区反清斗争。遭镇压后,他前往静宁避难,后到河州莫尼沟何家清真寺开学,声誉日隆,追随者日增。有嫉妒不服者上告陕甘总督,他被迫离开河州,前往陕西安康清真寺开学。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马万福回到家乡,在河州街子寺开学,仍矢志不渝地传播伊赫瓦尼主张,引起统治河州的西军统帅马安良的不满。为避灾祸,马万福举家逃往新疆,继续从事宗教改革。甘肃督军张广建行文到新疆缉拿马万福,新疆都督杨增新立刻下令逮捕马万福后押送兰州。

1918年正月,马万福被装入木笼囚车,从哈密押往兰州。马万福的三子马遇明跟在囚车后面照顾。囚车到甘州(今张掖)后,马遇明向甘州提督马璘求助,遭到拒绝。马遇明急赴西宁向提督马麒求助,马麒当即派副官杨万才、哨官马克勤带领20多人,乔扮成打柴、放羊人在平番(今永登)岔口驿埋伏,将马万福及其子马遇真、马遇道劫回西宁。有了政治依靠和地方政权的支持,马万福遂致力于传教事业,使伊赫瓦尼在西北乃至全国穆斯林中得到发展和壮大。1934年9月,马万福殁于西宁,享年86岁。

著名历史学家、回族学泰斗白寿彝评价马万福说:“他品德高尚,激动了很多人的心。”“果园的这种伟大的感召力,是他的主张成功的最好保障。”中国伊斯兰教著名学者、阿訇王静斋说:“在当今回教文化史上打破旧记录者,当属甘肃马万福,此公虽不谙国学,而于改正本教旧误,发展回教新的文化上,有极大的努力。西北阿訇之率真派,多出自此者门下。一生虽无译著遗留人间,而务实立行,厥功甚伟。”

三、马和福

马和福(1893~1937年),经名尕西姆,东乡族,中共早期党员,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回族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主席。

4岁时,为躲避战乱灾荒,随祖父和父亲举家迁到宁夏西吉县沙沟村落户。1920年,海原、西吉一带发生大地震,他离开西吉,投奔到在同心县张家垣打长工的大哥那里。1928年,马和福逃荒到同心县田老庄乡被招赘为婿。1935年,为生活所迫,携眷迁往同心县豫旺堡南垣刘家岗子村租地为农。

1936年6月中旬,红军解放了同心县豫旺堡。1936年7月初,马和福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10月20日,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在同心城清真大寺成立,马和福当选为自治政府主席。

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在成立后的8个月时间里,废除了以前残留的苛捐杂税,稳定了市场秩序,发动群众支援红军。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的出色工作,受到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司令员的热情赞扬,并被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记入《西行漫记》一书。

1936年2月,红军撤离同心,马鸿逵伺机进占同心,整个豫海陷入白色恐怖之中。1937年2月,由于叛徒告密,马和福不幸被捕,被押送到宁夏省城,由马鸿逵亲自审讯。面对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马和福视死如归,毫不动摇。马鸿逵一筹莫展、无计可施,下令押回同心枪决。临刑前,敌县长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讲,马和福坦然一笑说:“为民族的解放,虽死无恨!我要换个水,我要以洁净的身体面对死亡!”1937年4月3日,年仅44岁的马和福英勇就义。

四、马璘

马璘(1853~1931年),字玉清,今东乡县春台乡北庄村人,系伊斯兰教北庄门宦马悟真之侄,为马安良部将,宅心仁厚,有长者之风。

清宣统三年(1911年)任马安良精锐西军分统,凉州总兵。民国初,代马安良署理甘州提督事务。马安良病故后代理甘州提督,后改任镇守使,成为甘肃八大镇守使之一,人称“甘州帅”。

民国初,甘肃都督教育司司长马邻翼通令各县“重视回民教育”,临夏地区还成立导河县回民教育促进会,马璘发动民众筹划资金,大办教育,1912年导河县“回族教育促进会”成立,推选东乡马璘为会长,成立宣讲所两处、崇俭社一处。重教育,崇礼法,在回族教育促进会的奔走呼号下,导河县劝学所把“注重回族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筹办学校,创办第二区第三初级小学(马家湾小学前身)、宁河县立高级小学(县城太子寺)、第四区第一小学、第二区第一高级小学(唐汪川小学)等。1929年,临夏少数民族教育由过去单一的经堂教育走向实行新学制下的学校教育。学校数、在校学生数有了较大的增加,为以后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马为良

马为良(?~1940年),字眉山,今东乡县风山乡池滩村人,行伍出身,原在马安良部下任哨官,后转入马麟宁海军,积功至旅长。因其一度驻防青海享堂峡(属青海民和),故又被称为“香堂旅长”。1928年河湟起义,他随西北军军长高树勋赴临夏镇压,担任临夏警备司令。

1930年,导河县回民教育促进会改为临夏教育促进会,马为良被公推为会长。临夏成立专属教育处,统管临夏、永靖、和政、安定4县教育,每年各拨支教育经费2万元。对于执教的教师给予表彰。宁定县太子寺小学校长戚厚泽,办学认真,严与从教,校风纯正,教学质量属全县之冠。马为良赠送“山河一览”的锦匾一幅。为发展地方教育事业,马为良将临夏东校场上下20石水地捐为临夏县教育基地,作为临夏县教育经费的可靠来源,从而保证了对教育的资金投入。为此,甘肃省政府赠给他“热爱教育”巨匾一幅。

六、赵存禄

赵存禄(1930~),又名伊斯麻尔勒,笔名艺苗,1930年生于东乡县龙泉乡上湾村,民间文艺家,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传承人。

赵存禄5岁时随全家迁居青海省民和县。1951年参加工作,1985年退休,曾在文化、教育和宣传等部门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创作发表了300多篇小说、散文、诗歌等。小说《巴山雪岭》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少数民族文学集》,长篇叙事诗《东乡人之歌》影响较大,受到好评。他本人及其作品4次获得省级奖励,并4次出席全国性文学艺术方面的会议。先后任过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等7个全国性学会、协会会(委)员,现任中国民协青海分会理事,《中国歌谣集成·青海民和歌谣集》主编。

赵存禄及其事迹还被收入《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人录》《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家辞典》和《中国当代文化艺术人才传略》。

七、唐剑虹

唐剑虹(1919~1957年),东乡族自治县唐汪川人,早期著名花儿研究者。1950年《甘肃文学》第1期用1/4的篇幅刊登了唐剑虹搜集的民歌“花儿”。1950年11月,新华书店兰州分店出版了由唐剑虹等5人合辑的《西北回族民歌选》第一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歌谣集里,收录了唐剑虹辑录的甘肃民歌“花儿”1首。唐剑虹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从事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和研究的东乡族学者,也是在花儿文献学中有建树、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1953年,唐剑虹受省文联派遣到临夏搜集民歌,同年由甘肃省文联编印内部发行了《甘肃民歌选》第一辑。1954年,《甘肃民歌选》第二辑编印完成。1955年,《甘肃民歌选》第三辑编写完成。1955年《民间文学》7月号上刊载了唐剑虹《试谈“花儿”》一文,该文对花儿的概念、流行音乐曲令、花儿中的衬词衬句运用、花儿的构思方式、花儿会等许多问题进行了论述。魏泉鸣教授在《中国“花儿”学史纲》里对唐剑虹予以高度评价,认为唐剑虹的《试谈“花儿”》这篇学术文章在花儿学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他是解放后第一个向全国介绍花儿的人,是继张亚雄之后第二个多产的花儿搜集整理家,也是花儿学史上重要的花儿学者之一,在花儿学中应该有一席之地”。

1957年1月,由甘肃省文化局、甘肃省文联联合编辑,唐剑虹、周健整理的《甘肃民歌(花儿)选》(第一辑)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57年夏,唐剑虹在极“左”政策下被迫害致死,年仅38岁。

八、马国忠

马国忠,又名舍勒夫,1931年生,是东乡族资深教育工作者。从事民族高等教育工作几十年来,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奉献在民族教育事业第一线上,除“文化大革命”被迫下放几年外,他绝大部分时间从事的是民族高等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工作和教育研究工作。

1973年,西北民族学院复办后,他积极投入到重建教师队伍和恢复学科专业的工作中。1990年调任兰州伊斯兰教经学院副院长后,全力进行基础性开创工作。一是选址建校,申办了基建立项并通过了建筑设计方案。二是参考爱资哈尔大学等院校的教学方案,制定了完整的教学计划。三是陆续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img67

资深教育家马国忠

在从事教学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马国忠还致力于民族教育事业的研究,相继撰写了《东乡族自治县教育事业现状及采取若干特殊措施的建议》《加速发展甘肃民族教育的几个问题》等论文,同时还与人合作,主持编写了《甘肃民族教育的回顾与前瞻》一书,该书由著名教育家李秉德教授作序,并评价为“不失为一件开创性的工作”。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还十分关注东乡族教育发展问题,在了解到东乡县偏僻山区的学龄儿童普遍存在不懂汉语的情况后,他决定编纂一部《东乡语汉语词典》,以记音符号的形式,为东乡族青少年借助母语来学习掌握汉语提供一条便利的“捷径”。经过两代人11年的辛勤整理、编纂,该书终于在2001年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词典共收词条(包括派生词与合成词)10800余条,首次将沿用了700年的东乡语较为完整地记录下来,该词典的出版还为国内外学者研究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以及东乡族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马国忠还是双语教学实验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之一,并且积极参与了实验教学方案的总体设计。

马国忠还积极参加了甘肃省上组织的有关东乡族史志方面的讨论,并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研究,与马自祥合作撰写了《东乡族婚姻制》《关于东乡族族源问题》两篇论文。1988年还独自撰写了《何锁南普的族属与东乡族族源问题》一文。2003年,与云南大学合作,参加了中国民族村村寨调查活动,深入到东乡县坪庄乡韩则岭村,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少数民族村寨调查,圆满完成了《东乡族——甘肃东乡县韩则岭村》的调研和编写任务。

九、汪玉良

汪玉良,又名史·赫里路,1934年生于东乡族自治县唐汪川镇,中共党员,东乡族著名诗人、画家。

汪玉良先后在西北师范大学任科员,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任干事,《甘肃文艺》任编辑和负责人,甘肃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室任副主任、主任。1981年起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1990年业务职称评定为文学创作一级。196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甘肃分会并任常务理事。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并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委员。

img68

著名诗人、画家汪玉良

汪玉良的文学创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诗歌为主,兼及小说和文艺评论,迄今已发表各类型的文学作品近千篇,约400万字。先后出版《幸福的大道共产党开》《马五哥与尕豆妹》《米拉尕黑》《汪玉良诗选》《大地情思》等诗歌作品专著,与人合著长篇小说《爱神?死神?》。参与编撰《西部星云》等多种文化著作,约200万字,是《中华之光》的主要编著者之一。其长篇叙事诗《阿娜》选入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作家协会编选出版的全国性文学作品精选集《中国新文学大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诗歌集》《当代百家诗选》等均选入他的优秀诗作。我国对外杂志《中国建设》阿拉伯文版、《中国桥》英文版对其创作道路以及文学成就作了专题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专访形式用38种外语向国外介绍了这位中国优秀民族作家的生活和创作生涯。作为东乡族的第一位作家、诗人,他以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勤奋努力,以自己优秀的文学创作成果,结束了本民族没有作家的历史,填补了当代中国多民族文学的空白。东乡族人民自豪地称他是“我们自己的诗人”。他的创作成果得到了文学界的肯定,其影响涉及全国,其长诗《米拉尕黑》和长篇抒情诗《献给十月的歌》分获全国第一、第二届少数民族优秀文学一等奖,并多次获省级文学奖;1996年他编撰的《中国民间童话宝典》获第七届冰心儿童图书奖;同年又因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成果卓越,获全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奖。

汪玉良不仅是东乡族的第一位诗人,也是东乡族的第一位国画家。他的画鲜活灵动,有深厚的生活气息。他的画常见诸于报刊,名声传及中国艺术界。

十、马舍勒

马舍勒,1944年生于今东乡族自治县北岭乡前进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东乡族擀毡技艺传承人。他16岁跟父学艺,数年后熟练掌握擀毡技艺成为把式。

擀毡工艺是东乡族的传统工艺,遍布全县各地,在东乡族中十分盛行。马舍勒精于此道,常常约人远赴肃北,甚至到青海、新疆等地做擀毡业务。他擀的毛毡种类多,按羊毛的种类分,有春毛毡、沙毛毡、绵毛毡等;按规格分,有四六毡、五七毡、单人毡和穆斯林的拜毡等;按花色分,有白毡、花毡、红毡、瓦青毡等。东乡毛毡以柔软、舒适、匀称、洁净、美观大方、经久耐用享誉西北地区,但这并非东乡的羊毛奇特,而是毡匠的手艺精湛。马舍勒是东乡族擀毡艺人中的杰出代表。人称“舍勒毡匠”。

2000年马舍勒自筹资金3万元,在文化部门的扶持下,在龙泉集市建立擀毡工艺手工作坊,用于传承和发展东乡族擀毡工艺。2008年,马舍勒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东乡族擀毡技艺省级传承人。

十一、马学武

马学武,1946年生于今东乡族自治县锁南镇,是东乡族著名舞蹈演员、中级舞蹈编导者,中国舞蹈协会会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学会理事、甘肃省舞蹈家协会理事、第五届临夏州政协委员,历任创作组组长、州民族歌舞剧团业务团长,州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2008年获省文联颁发的舞蹈贡献奖。

1958年参加工作,1959年至1965年间在西北民族学院艺术科进修学习。在临夏州歌舞团工作26年中,作为业务骨干,他的足迹遍及全州各乡、镇绝大多数村寨。由于表现突出,被破格提拔为歌舞团副团长。

马学武既是一个很好的舞蹈演员,又是一个善于工作的编导。在他的创作中,特别强调每个作品都要体现出浓厚的地方性和民族特色。根据这一创作要求,他编导近40部剧(节),花儿剧《花海曾冤》(舞蹈部分的编导)获全省戏剧调演特别奖,1987年赴京汇报演出受到文化部和国家民委奖励;编导小舞剧《月光宝镜》、舞蹈《保安腰刀》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文化部、国家民委优秀节目奖;舞蹈《六月云》获省30周年文艺作品三等奖。合编《中国舞蹈集成·临夏分卷》获文化部颁发的荣誉证书,和马自祥合编的六场歌舞剧《米拉尕黑》刊登在临夏文艺杂志,编导的《急流飞筏》《驭手新歌》《花毡迎春》《高峡渔歌》等舞蹈节目得到中央、省州专家及同人的好评。

十二、马如基

马如基,又名丁文,1948年生于今东乡族自治县达板镇达板村,中共党员,是东乡族中较有名气的诗人。

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在全国和地方报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民间故事、花儿等300多篇(首),出版发行《活捉麻狼》《塔拉池的少年》连环画两本。主编的《河州风情》一书在国内和台湾、香港、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产生很好的影响。作品入选《全国少数民族诗选》《甘肃诗歌选》《青春似火》等多种书籍。民间故事《哈蟆灵丹》《勒退夫智斩妖龙》发表后入选多部民间故事集。散文《中秋积石行》《青藏线上巧遇》《信步十三陵》等受到广泛好评,作品曾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特别奖、首届甘肃敦煌文艺奖、甘肃省第三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奖、临夏州“五个一”工程奖。生平事迹录入《世界华人当代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系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少数民族作家协会理事、甘肃花儿研究会理事。现任临夏州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临夏回族自治州作协副主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