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京族历史大事记
1511年(明正德六年)前后
京族祖先开始从越南北部沿海一带分批迁来尾、山心、巫头等地。
鸦片战争前后
法国传教士在京族聚居地建立天主教堂,这是京族民众接受西方文化的肇始;京族头人苏光清率军民在尾岛阻击西方装鸦片的船只,被清政府任命为宁海总里役副总。他在任期间,多次率领京族同胞击退盗贼,保卫家园。
1873~1884年
民族英雄杜光辉目睹法军的侵略行径,毅然从军,在长达11年的时间里,率黑旗军一部,转战中越边境,并曾驰援越南芒街,与越南人民并肩作战。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
法军入侵京族聚居的三岛,将该地一万多居民赶走。江平地区的汉族、京族人民组织江平抗法义军。
1887年
中法战争后,双方协定以北仑河为界,河以南划归越南,河以北划归中国。这样,北仑河南面原属于中国的芒街就划归了越南,河北面的三岛则正式归入中国。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
冬 清政府在广西南部靠近越南的地方设防城县,归钦州府管辖。京族三岛隶属防城县管辖。
1889年~20世纪前后
苏光清多方奔走,并经在防城县任职的苏光宝从中斡旋,使清政府正式下达官文,划定北部湾海面西至竹山江口、东到白龙水口、南抵白苏公石礁海域为三岛京族海上作业区,其他人等不得擅自进入该海域作业,特别是严禁其他人等使用大型渔具在该海域作业。从此,三岛京族有了自己的专属作业区,免除了被人驱赶、欺侮之苦;京族群众自己出资筹办并从外地聘来塾师,京族三岛开始出现了私塾。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横跨中越边境的北仑河大桥动工修建。由法国负责技术工作及钢材供应,中国负责工费与劳力,共同修建东兴通往芒街铁桥。京族聚居区首次出现工业文明大工程。
1900年
北仑河大桥竣工。铁桥全长118米,桥墩和桥面上下结构全部用钢架结构,3墩4跨,各桥墩用混凝土包裹。中法两国规定以后每3年大修一次,每年小修一次,由双方分担修理费。
1912年
防城县分为东南、东北、西南三区,京族地区属西南区。县以下设区公所或镇公所,江平为区公所,而京族三岛设有保甲制度,隶属江平区公所。
1925年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全国工农群众运动迅猛发展的影响下,东兴地区相继成立了总工会和农民协会。京族青年、岭南大学学生刘振超从广州回到家乡山心岛,协同农民协会组织和领导山心岛的京族人民举行了一次示威游行,参加的京族群众达数百人;东兴总工会在尾岛组织船工工会会员举行了示威游行,在工人运动高涨的压力下,迫使当地法院作出规定,在判处案件时,必须有工会的代表参加,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巨大力量。
1936年
京族青年何业权(即后来的李英敏)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日报》上以“微晨”的笔名发表了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并获奖,文才初露。9月,何业权参加了进步组织“中国青年抗日同盟”(简称“中青”)。
1941年
3月 9架日军飞机飞临东兴上空,将36枚炸弹投向东兴城区30多处民房、校园和天主教堂。
1944年
东兴一带被日寇侵占,各族人民遭受日寇的法西斯统治。防城的共产党组织在江平等地组织抗日游击小组,开展武装斗争,京族人民积极起来响应。尾岛京族群众在岛上筑起炮台,装上大炮以抵抗日寇的骚扰。
1946~1949年
粤桂边区游击队深入京族海岛活动,京族青年加入游击队。
1947年底 4位游击队员在巫头岛进行革命活动,被敌人发现,出动了70多名匪军前来包围追捕。京族人民奋不顾身地带领游击队员分散出海,终于安全突围。
1949年
冬 京族聚居区全部获得解放。
1950年
中越建交,两国友谊得到全方位发展。京族聚居区所在的东兴实行边境开放,允许两国边民过境探亲访友和小额贸易,北仑河两岸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
1952年
开展清匪反霸减租退押运动;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山心土地改革始于1954年)运动,废除封建剥削制度,逐步实现了京族人“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1953年
28月,进行渔业民主改革,京族渔业生产有所发展,为此后尾村渔业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打下了基础。
5月 国营贸易公司在江平镇成立了水产公司购销组,负责京族地区渔业产品的收购和销售业务,从而有效地推动了京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1954年
开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
8月东渔农团结社成立。
1955年
由京族作家李英敏担任编剧的《南岛风云》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电影,放映后在全国产生很大的反响。
1956年
1957年
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和整风运动。
11月 在广泛吸取各界意见及顺应本民族意愿的基础上,经过民主协商讨论,中国的“越族”改为“京族”。
1958年
5月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的“越族”正式定名为“京族”;东兴各族自治县成立,巫头、尾、山心越族自治乡撤销。
10月1日 江平人民公社成立,京族地区实现了“人民公社化”,进入“大跃进”时期。
1962年
修建沿海大堤;三岛原有的小学,都先后发展成为完全小学,京族子弟的入学人数不断增加。
1965年
秋 京族三岛“围海造田”工程正式开工。
1968年
江平中心小学首次附设初中班,招收初中生90人,不久又改为只办高中;东深海渔业大队解散。
1969年
1972年
1月 京族三岛“围海造田”工程完工。
1978年
京族聚居区开始“三通”,即通水、通电、通路。这为京族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1982年
京族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
1985年
中越关系开始破冰,有小部分京族人开始进行小额边贸。
1986年
京族哈节祭祀仪式恢复;以京族民歌为素材创作的歌曲不断问世,其中《槟榔树下摇网床》旋律委婉温和,唱出了京族民歌特有的柔情,获得由文化部、国家教委等单位举办的“1982~1986年全国少年儿童歌曲评奖”一等奖,被誉为“飘向世界的摇篮曲”。
1989年
春节期间,越南数以千计的边民趟过北仑河抢购东兴的日用百货,冰封十年后中越边境的民间贸易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开放东兴、江平、潭吉等地作为互市贸易点。重新开启的中越边境贸易大门对于京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正是这场为国人所瞩目的边境贸易大潮为京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1990年
9月 在当代京族著名作家李英敏的家乡广西合浦县举行了“李英敏文学创作研讨会” ,会上不少著名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作了发言,认真分析和充分肯定了李英敏的文学创作成就。
1991年
中越关系正常化,中越两国恢复了省级官方的接触,双边贸易呈现出全方位发展的态势,京族地区的边境贸易开始进入空前繁荣时期,京族人也因此迅速富裕。
1993年
东兴经济开发区成立;京岛旅游度假区正式开工。
1994年
4月17日 东兴口岸正式恢复通关;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京族风情题材的电视剧《故乡的独弦琴》(广西电视台和湖南电视台合拍),京族音乐和民歌得到了广泛传播,扩大了京族知名度。
1995年
10月 京岛旅游度假区被定为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
1996年
10月 东兴经济开发区改为东兴市;国务院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边境贸易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规范边境贸易活动的文件,中越边境地区的边境贸易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京族地区的边境贸易逐渐向规范化的国际贸易转型。京族人的生计模式又重新回归“靠海吃海”,京族地区经济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1997年
尾中学由村级学校升格为东兴市直属学校,并改名为“东兴市京族中学”。
1999年
教育实现“两基”达标。
9月29日尾村京族村民苏明芳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
10月1日 苏明芳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观看了国庆50周年大阅兵。
11月 全国帆板冠军赛在尾金滩成功举行,这是京族地区首次举办国家级别的竞技赛。
2000年
始建于1953年的江平镇卫生院通过了防城港市卫生局的等级评审,成为“一级甲等综合医院”。
11月 中国帆板公开赛、亚洲帆板巡回赛和全国帆板锦标赛在金滩成功举办,提升了京族金滩的知名度。
2001年
2月27日 国家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到京族中学、尾小学等地考察民族教育发展情况。
4月24日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周文智到榕树头海堤、尾金滩护堤检查防汛工作。
12月27日 中国和越南陆地边界第一块新界碑揭幕仪式分别在中国广西防城港市的东兴口岸和越南芒街口岸举行。
2002年
7月31日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张九恒到巫头村实地考察万鹤山。
2003年
5月 东兴市人民政府制订和印发了《东兴市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实施办法》,京族地区的教育工作纳入依法治教的轨道。
8月 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需要,尾小学与京族中学合并,更名为“东兴市京族学校”,该校是中国唯一一所京族学校。学校升格与合并后,教学质量和学生人数都明显提高。
7月 中国京族第一位博士产生。
12月 东兴市人民政府制订了《东兴市20032007年教育发展规划》,规划把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提上东兴市教育发展的重要日程。
2004年
京族女孩唐晓媛作为奥运宝贝参与雅典奥运会闭幕式文艺表演。
2005年
京族各行政村在修建了村级卫生室、解决了群众看病就医难的问题的基础上,开始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2006年
4月21日 全国第一支京族国防哨所女子民兵班在东兴正式组建。
5月20日 京族哈节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
喃字、京族服饰与独弦琴艺术、鱼露制作工艺一起入选防城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独弦琴艺术和哈节文化一起入选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京族喃字史歌集》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填补了我国京族古籍文献整理领域的空白。
2008年
时年53岁的琴师苏春发入选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7月10-12日 以“京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主题的“2008防城港市京族文化研讨会”在东兴市举办。研讨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京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保护和传承等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和意见。
7月11日 “中国·防城港第一届京族哈节”如期举行,这是防城港市以政府主导的形式举办的首届哈节,把京族民间传统节日上升到政府主导层面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层面。
2009年
京族聚居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8%,京族群众得到了真正的实惠;文化部公布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名单中,广西东兴市由于京族独弦琴而榜上有名;时年74岁的京族尾村“翁村”罗周文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时年63岁的黄尚文由于精湛的鱼露制作工艺入选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毛南族卷 京族卷》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该书首次全面介绍了京族古籍的基本概貌,反映了京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研究京族古籍必不可少的文献资料。
7月 东兴京族博物馆、东兴京族生态博物馆于尾正式建成并开馆;“京族字喃文化传承研究中心”正式挂牌。
2010年
4月9日 由京族“哈妹”苏海珍、黎春玲、赵霞等组成的“京族哈妹组合”在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进入团体赛决赛,4月28日,由“京族哈妹组合”等组成的广西代表队进入18强,这也是近年来广西队取得的最好成绩。
11月1日 位于中越界河北仑河东岸的东兴互市贸易区正式开业。该贸易区是中越最大的边境互市贸易区,是中国与越南及东盟合作贸易的最前沿,享受优越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面向的是19亿人口的大市场,它的建成开业极大地增强了京族与东盟的商贸联系,促进了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往来与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