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人民出版社年年两辑

甘肃人民出版社年年两辑

时间:2023-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再次,随着中共党史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甘肃学者推出了一大批学术成果,据初步统计,十余年来,出版专著和资料集共三十多本,发表论文三百余篇。
中共党史_甘肃省志·社会科学志(古代—1990年卷)

第三节 中共党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年来,甘肃省对中共党史的研究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兰州大学、甘肃师范学院、兰州医学院、兰州铁道学院及甘肃省委党校,先后开设了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课程,又相继建立了中共党史教研室,初步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1960年,中共甘肃省委组织省党校和部分高校党史教师,编写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用于各高校的内部教学。“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甘肃省中共党史的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甘肃省中共党史的研究又逐渐步入正轨。首先,各类大专院校和党校相继恢复和建立了中共党史的教学和研究队伍。其次,1983年成立了甘肃省中共党史研究会、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几年来,学会在省内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先后召开了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90周年和毛泽东思想学术讨论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座谈会,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学术讨论会。甘肃学者还参加了全国党史学会等单位组织的学术会议。再次,随着中共党史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甘肃学者推出了一大批学术成果,据初步统计,十余年来,出版专著和资料集共三十多本,发表论文三百余篇。下面分两个部分加以介绍。

一、专著和资料集

胡宗新编《中国革命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该书是适应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而编写的,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革命史的历史线索和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和主观指导上的经验教训,较全面地回答了中国革命史的基本问题。此外,类似这样的教材还有西北师范大学和兰州铁道学院等高校和其他团体联合编写的《中国革命史纲要》(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中国革命史新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年)、《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问题》(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年)、《马克思主义若干问题研究》(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和《简明中国革命史学习指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

桑维军、刘国贵编《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该书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并全面系统地总结了7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董汉河《西路军战俘纪实》(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围绕红军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客观地描述了西路军战俘的曲折经历,展示了红军西路军悲壮的历程。王致中、魏丽英编《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研究》(第一、二辑)(三秦出版社,1988年、1993年),两辑共收入有关陕甘宁地区论文26篇,其内容包括区边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延安精神、边区的历史地位及作用,是甘肃学者研究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精华之作。范圣予、秦生合编《解放大西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年),该书在详实的资料基础上反映了解放西北的战斗历程。

此外,甘肃在党史研究方面出版的专著还有董汉河《西路军女战士蒙难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9年)、《董振堂》(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秦生《红军长征大事文辑》(内印本,陕西省党史史学会1989年)、《中共甘肃史研究》(甘肃省出版局,1989年出版)、秦生、范圣予合编《革命起义录》(求是出版社,1990年);范圣予《罗云鹏传》(甘肃省人民出版社,1986年),《甘肃现代革命人物传》(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兰州军区政治部编研室编《黄土碧血》(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年)。

在党史资料收集和整理方面,主要有《甘肃党史资料》(6辑)和《陕甘宁地区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5辑)。《甘肃党史资料》是由甘肃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以专题形式进行编纂的,内容包括:综述、文献、资料、回忆录、参考资料、图表、照片、大事记和参证材料等,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党在甘肃的活动,为甘肃党史研究提供了翔实、准确的资料。《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是由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选辑的有关陕甘宁根据地史的第一部大型文献性史料,其中1~3辑主要整理选编了陕甘宁政治经济方面的重要文献,4~5辑主要是文化方面的史料,这套史料对学术界研究陕甘宁根据地史起了较大的帮助作用。

二、论文

根据研究的内容和性质,分为以下几个专题。

五四运动和中共建党初期有关问题的研究。宋仲福《五四运动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时期》(《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一文,论述了五四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及其历史意义。余尧《五四运动对甘肃的影响》(《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一文,运用具体详实的史料,叙述了五四运动期间甘肃民众直接和间接地参加五四运动的情况。此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重要论文有:王述维、范圣予《中国共产党早期在甘肃的组织及其活动》(《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宋仲福《讨论五四运动的两个口号》(《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颉建中《略论党的创立时期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兰州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朱允兴《金城传播五四新文化的正本社》(《兰州学刊》1983年第2期)和《五四运动史研究述评》(《兰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杨自明《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斗争》(《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吴廷桢《五四运动与民族觉醒论纲》(《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红军长征史研究。甘肃省是红军途经的重要省份和最终的落脚点,所以甘肃省学者特别重视对红军长征方面的研究。董汉河《西路军失败的原因及其他》(《社会科学》1980年第2期)一文指出,西路军失败原因除了张国焘机会主义错误,河西少数民族地区人烟稀少、群众革命基础薄弱、环境恶劣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一是西路军进军河西,敌人早有准备,而西路军仓促上阵;二是西路军在战略战术上的错误;三是对敌政策上的错误。董汉河《关于西路军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1980年第2期)和《中共中央对西路军的营救述论》(《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探讨了西路军的贡献、失败的原因、以及中共中央营救工作的概况、成绩和缺陷。许宪章《红五军在高台失败的前前后后》(《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一文认为,红五军在高台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张国焘右倾分裂逃跑主义路线背离了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其次是在战略上的失误。王述维《红军长征在甘肃的主要活动及其历史地位》(《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一文指出,党中央在甘肃决定把陕北作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这个决策对中国革命发展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秦生《中央政治局俄界会议及其在长征史上的地位》(《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一文认为,会宁会师虽然是长征史上的重要事件,但它只是一、四方面军的会师,红军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尚未粉碎敌人新的反革命“围剿”,没有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因而应以1936年11月17日三大主力军共同取得山城堡战斗的胜利为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此外,研究红军长征史的重要论文尚有:潘富盈、王德考《红军西征战略》(《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秦生《讨论党中央以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思想和形成》(《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也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终点问题》(《延安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关于榜罗镇会议召开时间及地名考证》(《社会科学》1984年第1期),吴鸿宾《营救西路军二三事》(《甘肃日报》1981年6月18日)。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和陕甘宁地区研究。辛安亭《延安时期的民主精神》

一文,从延安时期的军队方面、政治方面、生产方面、文教卫生方面、学术方面的民主精神进行了论述。宋仲福《试论瓦窑堡会议的历史意义》(《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一文,从当时中国社会大背景出发,总结了瓦窖堡会议的历史意义。此外,研究陕甘宁时的历史的论文还有:潘富盈《试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董汉河《试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政权与文化的关系》(《宁夏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秦生《延安“抢救运动”始末》(《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王致中《陕甘宁边区减灾研究》和《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人民经济生活》、魏丽英《论陕甘宁边区的纺织工业》、桑维军《论边区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

抗战时期中共党史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战期间甘肃发生的重大事件及中共在甘肃的活动。马伟《我党领导下的兰州抗日救亡运动》(《甘肃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一文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兰州抗日救亡运动迅猛发展,抗日救亡团体纷纷成立,这些团体进行的宣传对兰州的抗日救亡运动起了促进作用。金士英《兰州抗日救亡运动概况》(《兰州学刊》1985年第5期)一文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兰州抗日运动成为西北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抗日战争史进行研究的重要论文还有王景武、博良君《抗战时期陇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统一战线政策》(《理论学习》1986年第3期)、柴玉英《八路军驻兰办事处与抗日救亡运动》(《西北史地》1987年第3期)。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党史研究。徐世华《解放战争时期土改运动中“左”倾错误原因初析》(《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一文,分析了解放战争时的土改运动产生“左”倾错误原因。此外,这方面研究主要成果还有范圣予《党在甘肃的组织概况》(《党的建设》1984年第8期)、潘卫平《解放前党领导的甘肃妇女运动》(《党的建设》1983年第8期)、公也雄《简述兰州战役在西北解放战场上的历史作用》(《理论学刊》1989年第3期)、李仲立、郑子文《陇东分区政权改革刍议》(《西北史地》1989年第1期)。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党史的研究。宋仲福《阶级斗争认识上的失误是从知识分子问题开始的》(《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一文认为,1957年初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的判断失误,是由于我党对阶级斗争认识的失误所致。王德孝、王述维《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阶级斗争问题上失误的原因》(《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一文,叙述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认识经历了曲折、反复的过程及其阶级斗争错误理论的发展。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朱允兴在《略论五四运动前李大钊同志的思想转变》(《光明日报》1979年5月1日)一文中,对李大钊同志早期的思想作了分析。认为十月革命以前,李大钊同志是一位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五四时期他已经是一位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世俊《李大钊——从爱国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光辉榜样》(《兰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一文认为,爱国主义精神使李大钊最终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此外,这方面的论文还有范阔《王明“左”倾错误的经验教训》(《社会科学》(甘肃)1985年第4期)、高越、齐恩明《贾拓夫在陕北的早期革命活动》(《西北史地》1986年第2期)、王玉珍《从〈向导〉周报看蔡和森同志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贡献》(《社会科学》1980年第4期)。此外,为了普及党史教育,甘肃学者在《甘肃日报》上开辟了“陇原英烈”专栏,刊载了几十名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深受广大读者的好评。

此外,甘肃学者对中共党史的理论问题也进行了研究。徐世华《试论我党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理论的形式》(《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一文,论述了我党对中国资产阶级理论认识形成的历史过程。他的另一篇论文《关于党的民主革命总路线形成历史的考察》(《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论述了党的民主革命总路线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徐世华《远东革命组织第一次代表大会和中国革命》(《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一文,对远东革命组织第一次代表大会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王永康《试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和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可能性》(《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一文,探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及其经验,并对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可能性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