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伊斯兰教
一、甘肃伊斯兰教研究的历史传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甘肃已有一些学者和知识分子涉及伊斯兰教的研究,根据现有资料统计,先后发表的文章有20多篇,如述源的《回教南山道派》、佚名的《回教库布勒也门宦略表》、马兹廓的《临夏拱北溯源》等,大多局限于对清真寺和穆斯林居住区域和生活习俗的简介、教派门宦与反清起义的述评以及教义教法的释义等。个别学者也有深层次的研究,撰写著作10多部,如马邻翼的《伊斯兰教概论》;薛文波的《中东访问记》;马良俊的《考证回教历史》、《伊斯兰教简史》、《伊犁图考》;马元章的《省己格言》、《鉴古训》、《道统论》;丁正熙的《用中国固有的文化作中国回教运动》、《回教与中国儒墨之比较观》等1948年《昆仑报》的创刊出版,表明在对伊斯兰教历史文化的深入系统研究方面,甘肃学者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甘肃省伊斯兰教学术研究大体上可分为“文化大革命”前后两阶段。“文化大革命”前,《中国穆斯林》刊发了甘肃省成立伊斯兰教协会的介绍文章,《甘肃日报》报道了“临夏市供销社组织节日商品供应,让汉、回人民欢度春节和尔德节”的通讯。《甘肃文史资料》1~4期发表了《甘肃伊斯兰教的门宦》、《甘肃伊斯兰教“新教派”的产生》、《临夏清真寺“海乙”制的建立及其变迁》、《我国伊斯兰教中的“哲赫忍耶”门宦》等文章。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了一些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其中对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和哈萨克族等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宗教、文化、语言等也进行了实际调查,写出了《调查资料汇集》,在《汇集》中,对甘肃伊斯兰教的基本情况,作了详尽的记述。与此同时,马通于1956年撰写的《中国伊斯兰教派和门宦历史情况调查》,并以临夏回族自治州统战部之名义即送有关部门(临夏州档案馆和省图书馆均有保存)。
二、甘肃伊斯兰教研究的重大发展
1979年以来,经过“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停顿,甘肃的伊斯兰教研究工作得到了恢复,并有了迅速发展。
(一)伊斯兰教学术交流
1979年2月,在昆明召开了全国宗教学研究规划会议,全国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宣传出版部门和主管宗教工作的专家、学者、教学与研究工作者、党政负责人等共109人参加了会议,进行了学术交流、讨论,制定了1979—1985年宗教学研究规划,成立了宗教学学会。
根据这次会议精神,于1979年3月由新疆社会科学院主持召开了西北五省(区)伊斯兰教学术研究工作座谈会。陕西、宁夏、青海、新疆和甘肃,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都派代表参加了会议。甘肃参加会议的代表为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杨享杰、西北民族学院研究室副主任马通、省图书馆西北文献部主任牟实库。会议着重讨论决定了西北五省(区)今后几年需要进行的工作,即搜集、汇编《中国伊斯兰教史资料选辑》;编写10个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伊斯兰教简介,有计划地进行专题研究,并确定西北五省(区)轮流召开学术讨论会。甘肃承担的研究课题和资料汇编任务是:
第一,资料汇编三册:第一分册,主要汇编地、县志和有关专著资料;第二分册,主要汇编散见于报刊、杂志的有关文章;第三分册,主要汇编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调查报告、工作报告、回忆记录等。
第二,编写两个民族的伊斯兰教简介,即东乡族的伊斯兰教简介;保安族的伊斯兰教简介。
第三,专题研究,即对西北伊斯兰教派门宦制度;伊斯兰教的传播与回族的形成;甘肃哈知与伊斯兰教文化的传播的研究。
此后从1980年至1986年,先后在银川、兰州、西宁、西安和乌鲁木齐召开了五次西北五省(区)伊斯兰教学术讨论会。全国研究伊斯兰教的专家学者和长期从事伊斯兰教工作的工作者都应邀参加了这几次讨论会。这五次会议,形式上是以西北五省(区)为主,实际上是全国性的伊斯兰教学术讨论会。为了在认识上有进一步的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于1987年8月召开了全国伊斯兰教学术讨论会,着重讨论了世界伊斯兰教的发展及其趋向等问题。甘肃每次都派出五六人参加讨论会,并由宣传部、统战部和民委商定马通为领队。通过几次讨论会,不仅全国各地伊斯兰教研究学者及实际工作者提交了约500余篇论文、译文、资料和专著,挖掘和抢救了一些重要资料,更为重要的是增添了一批青年研究工作者,壮大了研究队伍。这是我国有组织、有计划研究伊斯兰教的一个重要开端,被称做中国“开展伊斯兰教研究的里程碑”。
1981年10月,由甘肃省民委和甘肃省民族研究所负责筹备,在兰州召开了西北五省(区)伊斯兰教学术讨论会,参加这次讨论会的代表共151人,收到论文、译文、资料和专著65篇(册),着重讨论了五个问题:一是伊斯兰教在传播发展中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相互影响;二是伊斯兰教在西北地区的教派门宦问题;三是历代,主要是清代对伊斯兰教的政策和伊斯兰教在反清起义中的作用;四是伊斯兰教的社会思潮与民族文化教育;五是今后如何进一步开展对伊斯兰教的学术研究。通过这次讨论会,进一步推动了甘肃伊斯兰教的研究工作。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甘肃省民族研究所、西北民院民族研究所、兰州大学历史系、西北师大历史系以及一些自治州县都有了从事伊斯兰教研究的专业人员,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已取得了一些比较好的成果。
(二)学术论文、译文与资料
西北五省(区)伊斯兰教学术讨论会,至今为止已在省内外各有关刊物上发表论文53篇,约65万余字。如牙含章的《西北五省(区)伊斯兰教学术研究的一点意见》;薛文波的《我国西北何以穆斯林居多》、《伊斯兰教在蒙古史中的地位》;马通的《论宗教研究与宗教工作的关系》;马祖灵的《略论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宗教的复杂性和处理宗教问题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关连吉的《西道堂历史概述》;马富春的《刘介廉先生的宗教译著对以后伊斯兰教派的影响》;杨克礼的《伊斯兰教苏非派哲学思想初探》;马汝邻的《关于回族研究中伊斯兰教的作用问题》;罗万寿的《关于中国伊斯兰教历史分期的管见》;高占福的《保安族伊斯兰教》、《简论伊斯兰教派之争的历史渊源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教派团结》;马通的《试谈东乡族族源与伊斯兰教》等,共45篇66万余字。
已出论文集三本:由甘肃省民族研究所编写,宁夏和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伊斯兰教在中国》、《西北伊斯兰教研究》和甘肃省委统战部编写,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甘肃宗教》中全面地概述了甘肃伊斯兰教的基本情况。
资料汇编9本:由甘肃省图书馆编印的《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6册(甘肃分册一集、宁夏分册一集、青海分册上下两集、新疆分册上下两集)约150余万字。由兰州市委统战部编印的《民族资料汇编》约十余万字。由政协兰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的《兰州回族与伊斯兰教》共34篇约21万字。由西北民院和青海民院合编的《西道堂史料辑》共约10万余字。省古籍办印发了《库布林耶道统史料》约10万字。此外省伊斯兰教协会翻印王静斋汉译《古兰经》,兰州经书店还印行了一些有关伊斯兰教宗教教义、教法方面中阿文经书,从而充实了甘肃伊斯兰教资料建设,使零散的资料得到整理和保存。
与此同时,《甘肃民族研究》先后刊登了甘肃民族研究所张世海编写的《中国回族史暨伊斯兰教研究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80—1990)》,李占魁编写的《回族大事年表》,马廷荣编写的《东乡族近百年大事》以及五套丛书编写组编写的《保安族大事年表》、《阿克塞哈萨克大事记》,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方便。
(三)出版专著
甘肃还出版了一些专著,有的已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作者马通,1983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简要叙述了世界伊斯兰教的创立、发展及其传入我国的历史情况后,着重介绍了中国伊斯兰教三大教派(格底目、西道堂、伊赫瓦尼及赛来费耶),四大苏非学派(虎夫耶、嗄的林耶、哲赫忍耶、库布林耶)及其数10个支系门宦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现状,以及宗教思想和宗教仪礼方面的特点。书后附有伊斯兰教大事记1种,伊斯兰教派与门宦概况表1种,各教派与门宦传教世系表15种。该书的作者是积30余年时间,进行多学科综合调查了大量获得民间资料,继而写出的著作,国内外宗教学、民族学材料丰富,介绍全面,对于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中国思想史、中国伊斯兰教史、穆斯林各民族史、陕甘宁青地方史均有裨益。我国史学家白寿彝称赞这本书对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有开拓性的贡献”。国外对这本书也十分重视,美国、法国、日本、德国、丹麦等国的学者曾来兰与作者进行学术交流。1986年,德国社会学硕士雷尼·戴凌曾授书《宁夏日报》,称该书“资料十分稀罕、学术价值很高”,表示愿“把它的内容译成德语,介绍给德国人民”。1988年,我国文学家张承志在《读书》第四期“科学的黄土与科学的金子”一文中这样评价该书:“在这个时候,若想挑几本优秀的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并企图用来鼓舞真正的科学、鼓舞正确的方法论的话,我能说的有一本书:马通著《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制度史略》。”1990年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民族研究所将此书列为学习民族学的学生的主要参考书目之一。
《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作者马通,1986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已出版的《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的续篇。着重探讨了国外伊斯兰教派与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的源统问题。全书共分八个问题,即:苏非、依禅与门宦;赫达叶通拉希与马守贞;华哲·阿则孜·董拉希与祁、马、鲜三门;马明心与阿布拉·阿·哈格里·阿则孜·阿·米斯介吉;马灵明与巴布派;西道堂与白道堂;瓦哈比耶与伊赫瓦尼派;东南沿海的伊斯兰史迹与西北地区的拱北。本书于1987年获甘肃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中国西北伊斯兰教的基本特征》,作者马通,1990年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概述了西北伊斯兰教的基本特点,即:八条共有特征;门宦产生的历史背景、条件与类别;什叶派的遗迹;伊斯兰对回族、东乡族的作用;著名经师的活动与社会影响;宗教制度改革及宗教研究与宗教工作的关系。
《西北穆斯林社会问题研究》,作者高占福,1991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文章包括以下内容:社会主义时期的教派团结问题;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的论述;回民起义;回族婚姻制度的研究;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甘肃的回族工作,以及民国时期的甘肃教育;我国及西北地区对伊斯兰教的研究述评及其特点;甘肃、青海等省的回族商业经济;回族近现代人物等。
《中国伊斯兰教百科词典》,这本书是由西北民族学院西北民族研究所牵头,罗万寿、杨克礼、达应庾、马通等发起编写的。经过5年多的辛勤劳动,已于1992年完成约2500多词条,200多万字,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这本辞书的出版,对我国宗教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创办学术刊物
1981年创办的《甘肃民族研究》季刊,已出41期,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版面,刊登了宗教学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给宗教研究工作者提供了方便。据统计共发表有关宗教学研究的论文68篇,其中伊斯兰教的学术论文多达60篇。1991年甘肃省伊斯兰教协会创办了《甘肃穆斯林》。该刊是甘肃省伊斯兰教协会会刊,主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动员、团结、引导全省广大伊斯兰教界人士和穆斯林群众积极投身祖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并为此做出应有的贡献。现已出二期,尚在试刊之中,出版费用主要靠穆斯林资助。1991年兰州阿拉伯语学校创办的《智慧》刊物,该刊主要是阿拉伯语学校中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以及有关伊斯兰教史、教义等学术研究的成就和动态,同时,介绍、反映穆斯林文化和宗教生活的诗歌、散文、书法等,以增进校内外穆斯林的文化素质。该刊为本校师生义务编辑和穆斯林自愿资助印刷,免费赠阅,现已发行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