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能工巧匠
保安“果尔”打制各种铁具的历史由来已久。伴随着元代的军事活动,跟“探马赤军”到中国的保安族先民中就有服务工匠落居在隆务河畔。据考证,这些保安“果尔”手工匠的家属居住在铁城山下的撒尔塔上堡子,即后来的下庄以南的大庄。史料记载,早年保安城内有各行各业的手工业匠人或作坊,有的制作土枪弓箭,还有铁匠、金银匠、铜匠、木匠、鞋匠、补碗匠等。
一、知名铁匠及技术传人
(一)知名“果尔”铁匠
1920年3月出生于积石山刘集高赵家村的保安族男子尕吾丁,其祖父、父亲都是“果尔”(黑活匠、铁匠)。因自幼熏陶、父传子授,秉承家学,尕吾丁15岁始跟父亲做铁匠活,到17岁时已能独自打制各类铁器。
1949年以前,尕吾丁曾两次到青海藏区开设铁匠铺。1957年春天,尕吾丁和同村的马华龙等12位匠人到夏河县做铁匠活。他们打制牧民定做的专门用具、钉马掌、打刀卖于当地供销社,当时每把满把子腰刀成本1元,售价9元,利润8元。半年后,夏河街上匠人多、利润薄,同来者11人回家。在居夏河县城期间,乡亲做媒,33岁的尕吾丁娶23岁的回族姑娘祁尕聪,留居夏河。
尕吾丁意识到当时离县城不远的麦吾乡草原没有铁匠,和岳父商量以400块银元卖掉了夏河的两间铺面,在麦吾乡买房8间,全家定居,开张铁匠铺。手艺高超的尕吾丁还可根据牧民各自的需求打制不同的铁器,深受很多藏民顾客的欢迎。铁匠铺开张后的某晚,尕吾丁岳父盘点了营业额说:“我在夏河街道做了半辈子买卖,没挣过这么多钱。”足见利润可观。安心在此经营的尕吾丁一家因为与当地藏族群众关系融洽而平安生活至20世纪80年代。所在地也发展形成商铺街道,有十几户穆斯林经营,由尕吾丁牵头、大家捐资修建清真寺一座,尕吾丁被大家推举学董。后尕吾丁次子马乃得授其父,曾在甘南合作市经营铁匠铺。1995年,尕吾丁带着三子回到原籍高赵家村定居。
早在尕吾丁3岁(1923年)时,他父亲六十四就做铁匠活,制作各种农具和折花刀,技术精湛,乡亲们都叫其父“果尔”六十四,意为铁匠六十四。他一生带出很多徒弟,其中有马礼克、女婿马化龙、长子阿布杜、次子尕吾丁以及三子尕吾十等。“果尔”六十四于1949年去世(1869-1949年),享年80岁。
19世纪中下叶时,高赵家村中与“果尔”六十四同期工匠还有周通、果尔朵、杜勒五十四、毛穆尔、麦苏吉、尕舍穆苏、尕日吉布、亥沙穆撒、果尔米尔、果尔沙巴、六十四、亥礼录、那卜艾撒、果尔七十四等14人。
(二)尕吾丁制铁技术传承人谱系
表3-1 尕吾丁制铁技术传承人谱系
二、知名锁匠及其技术传人
(一)知名锁匠
保安族男子韩世忠为积石山刘集乡高赵李家村人,1924年2月出生。其制作铁锁的手艺源自父、祖师承。
韩世忠18岁(1942年)时,和其父首次出门到甘南草原阿木曲乎做铁匠活,主要制作锁子。次年农历正月,韩世忠带着打制的一些保安腰刀骑着赊欠来的一匹马到达四川阿坝,售出腰刀和马为本钱做铁匠生意,到越年农历七月,挣得3000多银元钱回家。经年又到甘南郎木寺做铁匠生意两年。1949年后韩世忠回到家中,农忙种庄稼,农闲做锁子。
韩世忠其祖名不详,为清代光绪年间,原是青海循化街子工撒拉人,迁居到现居地更族为保安。韩世忠祖父的制锁手艺学自他岳父、崖头人伊苏夫,其为清代迁徙到今刘集崖头村定居的保安人。伊苏夫师傅是青海保安地方的锁子匠。伊苏夫收了三个徒弟,即韩世忠外祖父、周马家宝、周老十。
韩世忠祖父将制作铁锁的手艺传给其子韩麦才、韩麦素、韩世忠,三子再传子。现在,他的后代不但会做锁子,而且能做各种黑活匠制作的产品,例如,韩世忠侄韩学云打制的撒剪(羊毛剪)很受牧民欢迎。
(二)韩世忠制锁技术传承人谱系
表3-2 韩世忠制锁技术传承人谱系
三、知名剪刀匠代表
保安族男子韩学林,1957年生人,居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刘集乡高赵李家村,小学文化程度。
保安族“果尔”韩学林的制锁技艺继承父辈,个人又掌握了打制撒剪(羊毛剪刀)技术后,曾先后在青海、甘肃、四川三省的牧区开铁匠铺共计18年。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曲麻莱草原两年;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花石峡三年;在达日县一年;在青沟乡一年;在都兰县一年;在香日德一年;在海北州祁连县默勒乡五年;在野牛沟一年;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区一年;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一年;在四川甘孜州刀伏县一年。
除制铁锁、剪刀外,韩学林还能生产加工牧区需要的各种铁器用品。在香日德期间,韩学林便积极地帮助牧民,曾创制“捞羊钩”,在2.5米长的铁筋端头焊配套羊角的钩,用此工具套在羊群中掉入水池无力出池的羊只角上,就可轻松拉出,极大减少体弱羔羊溺死数量,使得周边的许多牧民都来定做。他也因此受到当地乡长的大加赞扬:“果尔师傅,你对我们牧业生产支持很大。”
四、知名铜匠代表
保安族男子马全德,1967年生人,居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甘河滩村周刘家。其铜匠技艺来自父亲。
马全德父亲叫大汗艾吉勒,是位技艺高超的铜匠,曾跟同村的亚辛、舍穆苏一块儿学得手艺。马全德自小从父学艺,会制作铜勺、铜锅、铜灯、铝勺、铝锅等产品。他在改进铜铝加工工艺的同时,一直保持着手工制作特色。尽管有工厂同类替代产品大量进入市场,但因马全德制作的手工产品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所以仍然占有特定的市场。
五、知名银匠及技术传人
(一)知名银匠
以精湛技艺、上乘质量、精美制品、可靠信誉著称的保安族银匠赢得了四川阿坝、甘南夏河、青海果洛等广阔草原地区各族顾客的青睐。其中较为出名的保安族银匠有马如海、马德禄。
保安族银匠马如海,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刘集乡高赵家村人氏,1954年生人,小学文化程度,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语,银匠技艺乃其父所授,能制作藏族常用的14种银器。数十年来,每年至少有10个月在草原加工制作银制品,仅在每年斋月和尔德节才得回家休息两个月,曾为万名藏族妇女做过首饰。
1983年,马如海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拉加乡黄河桥头开银匠铺,多年加工制作银首饰,顾客上万人次,主要是玛沁县、同德县的牧民,这使得阿坝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附近的藏胞都知道马如海是一位信得过的好银匠,在方圆几百公里的草原上都有他的朋友。马如海曾荣获1987年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政府奖励的“技术精湛、誉满草原”锦旗一面。马如海把制银手艺传给了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儿子马成武(经名胡赛尼),祖传手艺可谓后继有人。
年事已高的老银匠马德禄同样会说一口流利的藏语,自1962年始,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阿木去乎草原开设银匠铺,后迁至夏河县开设铁、银加工铺,一直到1993年。30年主要为藏族顾客制作保安腰刀和银首饰,至少有一万五千名以上的藏族妇女带过他加工制作的首饰,他因此闻名于夏河等地区。[19]二位银匠以良好的手艺和热情的服务满足了广大牧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也同时赢得了信任与支持。
(二)马如海制银技术传承人谱系
表3-3 马如海制银技术传承人谱系
六、制刀名匠及其技术传人
保安刀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广大藏族等群众的巨大需求,其中有一款刀面刻印树叶图案、拥有本民族历史神话传说的保安名刀叫“波日季”,藏语“季”为刀的意思。随着保安族制刀技术的改善和不断创新,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制刀产业,出现了许多保安刀制作名匠名家。
(一)创承名匠
1.赫赫阿爷
在保安族暂迁循化地区时,曾有保安人名为赫赫阿爷的制刀匠人,从积石峡内萨塔坡地方的一位修造土枪、土炮的“黑火匠”处学得打制叉子枪和刀具技术。后又在甘南藏区的博拉、阿木去乎等地专门打制刀具维持生计。或是保安刀开始改良、提高的起源。[20]
2.马麦苏
保安族制刀名师的高徒马麦苏,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甘河滩人,生于1918年,卒于2001年,享年83周岁,此生为保安腰刀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
他年方16拜其舅父、另一位保安刀匠马木洒为师,勤劳聪慧、吃苦能干、肯钻研的马麦苏习艺三年,学会了打坯成型、加钢淬火、打磨装饰、配制刀鞘等关键性技术,学成出师。为生计故取得其舅师同意,19岁开始另设烧炉、独立门户的制刀生涯。先后曾在甘肃安西、永登、窑街和青海民和等地颠沛辗转、设炉艰辛制刀。新中国时期以家为制刀作坊,通过对多年的技术经验积累钻研;借鉴其他民族刀具款式、工艺、装饰、质量;结合市场需求与喜好特点;创新提高制出宝剑刀、哈萨克刀、什样锦、铁扁鞘等新品种保安腰刀,具有工艺精良、淬火到位、刀韧锋锐、美观实用的特点,深得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蒙古、藏、回、东乡、维吾尔、哈萨克等众多民族顾客的喜爱。特别是他制作的“什样锦”单、双刀成为保安腰刀中享有盛誉的精品。[21]
(二)主要制刀名匠传人
1.马进福及其制刀技艺传承人
(1)马进福
保安族男子、腰刀匠马进福,生于1931年,为积石山刘集高赵家村人。16岁时,马进福便开始在表兄韩宏林的作坊里学制刀具,三年后,手艺成熟便另起炉灶。1958年,马进福到另一位制刀名匠冶善家宝在四堡子兴办的腰刀厂工作,利用闲暇,学到冶善家宝制作“鱼刀”的技艺。以后马进福便主要打制“鱼刀”、“什样锦”等刀型。
(2)马长寿
马进福的腰刀匠艺,追根溯源可至其外公马长寿。马长寿是个技艺高超而且弟子满门的匠人,先后带过70个徒弟。他一直在青海省兴海县(大河坝)做铁匠活,打制的“折花刀”价值很高,他用挣来的钱在高赵家村修了一院当地最好的房子(于1929年被烧毁)。马长寿于1930年归真。
(3)马然木藏
马长寿之子马然木藏学得其父好手艺,于1944年开始,在青海省同仁县开铁匠铺10年,其中在隆务镇一年,兰采乡三年,年都乎的马季默赫巷道六年。在那里主要打制农牧民各种用具,但最受当地人欢迎的是他打制的“折花刀”。当时一把“折花刀”可值一头牦牛或卖3块银元,1块银元时价可买3斗小麦(约合240斤)。1953年,马然木藏回到祖籍高赵家村后,传授制刀手艺给自己的外甥韩宏林,后有马进福到表兄韩宏林的作坊里学艺。马进福传艺韩尕西木。
(4)马进福制刀技艺传承人谱系
表3-4 马进福制刀传承人谱系
2.冶善家宝及其制刀技艺传承人
(1)冶善家宝
保安制刀名匠传人冶善家宝,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甘河滩保安族人,生于1917年,卒于1990年,享年73岁,终生以制刀为业,并独创“鱼刀”为保安腰刀系列增加了新品种,为保安腰刀的生产与发展作出了贡献。[22]
冶善家宝幼年丧父,12岁投身舅父、保安族制刀匠高手丁哈乃非,习学制刀技艺,在艰辛生活中,刻苦勤奋练习技术,逐渐掌握舅师传授的制刀工艺,学成出师。冶善家宝是个肯学习、钻研刀艺的匠人,他是将“鱼刀”引入保安腰刀大家族的第一人。当年,他从西藏的集市中买到一把来自印度的“鱼刀”后,便进行拆卸研究,仿照其式样开始打制,制成后竟与原物毫无差异。他的“鱼刀”做工精细、造型美观、刀口锋利,张口时极富弹性,为其他匠人所莫及,故在保安村庄有极好的声誉。1953年后,冶善家宝在打制工艺上不断创新,他改进的“鱼刀”除继承原有优特点外,更加轻巧耐用、美观大方,还另设刀背弹簧,设计奇巧,使用方便安全,不仅在本土深受各族顾客的喜爱与青睐,有“制作鱼刀,善宝家最好”的美誉,还远销甘肃、青海、西藏、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各地。[23]
(2)哈乃非
冶善家宝兄弟二人都曾师从自己的舅父、刀匠高手丁哈乃非学做腰刀。哈乃非之所以成为20世纪初甘河滩打刀技术最好的匠人,是被逼学铁匠所致。1931年,当地抓壮丁,哈乃非家雇人顶替当兵。但不久因雇兵逃逸,军官逼哈乃非顶替,此事使哈乃非全家耗尽家产,只得学铁匠手艺谋生。
(3)冶古白
治善家宝的弟弟冶古白也是打制“鱼刀”的能手。16岁开始学艺,分别学艺于他的舅父哈乃非及兄长冶善家宝。80年代以后,冶古白依靠纯手工打造、注重质量的“鱼刀”声名远扬,使“鱼刀”成为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而今的甘河滩村,冶古白老人是唯一坚持纯手工打制“鱼刀”的匠人,而其刀价也比其他刀匠的“鱼刀”要高出5~10元。因年事已高,一天只做一把“鱼刀”,且间歇性开炉制作。
冶善家宝和冶古白兄弟俩将各自的“鱼刀”手艺传授给了他们的后代,“鱼刀”的手艺可谓后继有人。他们中有的在大河家租房打刀,有的在甘河滩村开炉设坊,打制的“鱼刀”很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4)冶善家宝制刀技艺传承人谱系
表3-5 冶善家宝制刀技艺传承人谱系
3.马尕虎及其制刀技艺传承人
(1)马尕虎
保安族男士腰刀匠马尕虎,生于1922年,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安民湾村人氏。其祖辈都是以打铁为生的匠人。马尕虎制刀手艺是其父马以奴斯所授。
抗战时期,马尕虎曾用在西宁捡到的日本飞机炸弹的一些残片做了把质量上乘的小铁锤,一直视之若宝。而他打制的腰刀外观精美,内质优良,在保安地方族众中富有吸引力。1949年前,驻扎大河家的解放军战士也慕名来求购他制作的腰刀。1949年后,马尕虎的打刀技艺更加精湛,声名与冶善家宝齐平,众人有云:“善加宝的鱼刀,马尕虎的腰刀。”
(2)马维雄
马尕虎次子马维雄,1950年生,小学文化程度,10岁时便开始入刀坊,学制腰刀。起初因手脚笨拙而常挨父亲的训斥。四年后,因父亲年事已高,刀匠技术已熟练的马维雄全盘担负起家中打刀事业,加之父亲的点拨和自己的钻研,他的技艺可比其父。1985年,他在保安族聚居地刀匠技艺评比活动中获得第一名。马维雄打制的刀型主要为“西瓜头”和“什样锦”双刀。他的作坊中也已购置了砂轮机、拋光机、电钻等机械设备。目前,他平均每天做两把“西瓜头”腰刀。2000年,他还特意为保安族艺术节赶制了300把5寸“什样锦”双刀。
(3)马尕虎制刀技艺传承人谱系
表3-6 马尕虎制刀技艺传承人谱系
4.马忠孝及制刀技艺传承人
(1)马忠孝
保安族男士腰刀匠马忠孝,1945年生人,为积石山自治县大河家甘河滩村人。其年少时因家境十分困难,经常衣难蔽体,食难果腹。家邻本庄打刀能手马尕西木。马忠孝伙同两友,为尕西木买了一元钱冬果梨作拜师求艺礼。初期两年,他只是从事拉风箱、抡大锤等粗活,第三年才开始学习锻打刀坯。但当时因为打制腰刀的如红铜、黄铜等原材料很稀缺,于是,马忠孝远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藏区,打制马掌、农具等,后得当地民兵组织的批准开始打刀。马忠孝现在的打刀技术相当高超,主要打制“西瓜头”、“什样锦”、“双刀”、“满把手”等。他制作的刀因质量上乘,外观精美,有很多外地人专门订购,他还与青海塔尔寺门前的商客达成协议,长期为他们供货。
(2)马忠孝制刀技艺传承人谱系
表3-7 马忠孝制刀技艺传承人谱系
复习思考题:
列举保安族各行业名人及其简介。
【注释】
[1]马少青编著:《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09~310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国保安族》,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87~191、192~194、195~198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国保安族》,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9~51页。
[4]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资料丛刊:《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社会历史调查》,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8页,《藏客马穆罕麦的经商简史》。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国保安族》,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9~51页。
[6]迈尔苏目·马世仁著:《在“田野”中发现历史:保安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09页。
[7]马少青编著:《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8]迈尔苏目·马世仁著:《在“田野”中发现历史:保安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20~121页。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国保安族》,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31页。
[10]《保安族简史》编写组编:《保安族简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9页。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国保安族》,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2~165页。
[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国保安族》,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33页。
[1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国保安族》,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8页。
[14]李松茂主编:《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百科全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676页。
[1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国保安族》,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9、85~91、106页。
[1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国保安族》,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6~64页。
[17]马少青编著:《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18页。
[18]马少青编著:《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15~347页。
[1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国保安族》,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1~43页。
[2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国保安族》,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5页。
[21]董克义主编:《积石山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169页。
[22]董克义主编:《积石山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169~170页。
[23]同上,第169~17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