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语言文化
从保安语历史演变过程看,保安语通过历代族众的口授传承,不断吸收、增加多种不同民族语言词汇,使其语言词汇成分发生变化。时代、地域、人文等环境因素对保安语演变有较大影响,保安族语因居住地不同也有差异。
一、语族和词汇
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据语言学家统计,有10000多个保安语词汇。
二、方言及特点
据专家对中国西北少数民族语言定义,保安语可分三种方言,即保安语同仁方言、积石山方言、尖扎方言。在社会生活中,三地保安语方言可通畅方便交流,但各有差别。同仁方言中藏语词汇多,积石山方言中阿语和汉语词汇多,尖扎方言中藏语、阿语词汇多,显示着三种方言形成的社会历史语言环境及演变过程。
例如,保安语词首的H和F与13世纪蒙古语词首的H对应,也与土族语、东乡族语、达斡尔族语等词首的X、F、H对应,保安族语固有词中保留的词末短元音和蒙古族书面语、土族语、东乡族语一致,而不同于现代蒙古族口语和达斡尔族语。保安语中大墩与甘河滩方言具有语音、发音部位及名词称谓等一些明显不同。两地发音一般而言,大墩保安族语舌根音、全鼻音较多,甘河滩保安语舌尖音、半鼻音较多。[1]对照比较列表如下。
表4-1 大墩、甘河滩保安族语音差异对照表
三、词汇构成
保安族学者马文渊在《族源》中说:“从语言方面考察,本民族语言词汇与阿拉伯、波斯语词汇相同的约占45%,与蒙古族语言词汇相同的约占40%,与汉语词汇相同的约占5%,另外,还有10%左右的语言词汇与藏、土、东乡族相同。”保安族语言词汇的繁杂与多民族的生产、生活及频繁交往有密切的关系,是多民族长期共同生产、生活、交往以及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保安语借词
1.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
“保安语中含有45%的波斯、阿拉伯语言词汇,因保安族族源为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2]这部分语言词汇只有从西域中亚等地区而来的士兵、工匠等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所使用。
同仁县朝阳村有20世纪70年代在尕撒尔出土的明代伊斯兰经砖,距今大约500多年。经砖有139个文字,由阿文、波斯文、突厥文三种文字手写而成。其中阿文字母42个,波斯文字母27个,突厥文字母70个。那时保安伊斯兰学者承袭中亚文化,精通三种文字。这与现代保安语中存有大量的阿语、突厥语、波斯语是一致的。
2.蒙古语借词
蒙元时期同仁地方,因蒙古贵族集团居统治地位,蒙古族人在政治、经济生产、交换等方面居支配地位,蒙古语也自然成为官方通用语言,加之屯垦军的头目都是蒙古人,因而从事‘戍’和‘屯’的色目人以及屯垦戍边的其他民族势必学习、使用蒙古语言,同仁地区蒙古人至明代亦属上层。在这种长期而特殊的语言环境中,部分蒙古语词汇融入保安语言并沿袭下来了。这就是保安族与蒙古族语言词汇有40%相同的原因所在。
3.藏、土、东乡族语借词
保安语中的藏语借词是定居在同仁保安地方后,与藏族交往中学习、借鉴而来的。保安语中有10%左右的语言词汇与藏、土、东乡族相同。
4.汉语借词
保安语中的汉语词汇占5%,主要是因为保安族迁居地周边分布有较多使用汉语交流的回族和汉族的缘故。
上溯至清雍正7年(1729年),保安营中大量增加了来自内地操汉语“吃粮当兵”的人,与保安族人共同生活,为便于交流,保安语中汉语借词遂逐年增加,这种情况在同治年间迁徙定居到河州积石山地方后尤为突出,他们与周围的回族、汉族交流,加快了保安语中汉语借词增加的速度。尤其进入20世纪后,保安族居住区兴办汉语学校,随着儿童入学率升高,文盲率的下降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增加,保安语中的汉语借词快速增加。操保安语的人数逐年减少,保安语面临着与其他无文字的语种相同的濒临灭绝的危机。
(二)保安语词汇统计
据语言专家统计,保安语词汇有10000多个词语。
今有学者初步核实统计:“在现代保安语中与阿拉伯语词汇相同的有90多个,与波斯语词汇相同的有20多个,与突厥语词汇相同的有40多个,与藏语词汇相同的有40个,与30万字的《蒙古秘史》中相同或相似的词汇有200多个。与保安语词汇总量比较占很小的比例,这与半个世纪前的调查记载相比又减少了很多。”[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