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保安族书面文学的形成

保安族书面文学的形成

时间:2023-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中以民族文学形式反映的保安族民族精神文化形式多样,内容题材丰富,从各方面反映着民族精神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学艺术_保安族文化概要

第三节 文学艺术

保安族民族文学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民族精神文化,体现在民族的民间口传文化、书面文化和相关的表演艺术文化及民族文化现代传播媒体等方面。其中以民族文学形式反映的保安族民族精神文化形式多样,内容题材丰富,从各方面反映着民族精神文化的独特魅力。可大致分为民间口传文学与书面文学两方面。

一、民族口传文学

(一)神话

保安族神话的形成与发展,和保安先民文化及周边民族文化融合相关。保安族神话既有伊斯兰文化特色又吸收周边民族的神话故事内容,更兼备浓郁的保安族生活气息风格。具有代表性的神话有:《阿旦·哈娲的故事》、《大禹导河得延喜玉的故事》、《神马》等等。

(二)传说

保安族传说与民族形成、发展相关联,其内容多反映了保安族的历史渊源及生存环境、社会经济等状况。例如,具有代表特色的保安民族传说有《五眼泉的传说》、《“波日季”腰刀的传说》等。

(三)民间故事

保安族民间文化的独特表现之一是其故事内容形式多样,体裁丰富。大致分为伊斯兰教文化相关、生存环境相关、民族友好交往和为人做事哲理方面,例如《叶其木·伍麦勒的故事》、《哈比卜的故事》、《妥勒尕嘎上天取雨》、《三邻舍》等。

(四)民间歌谣

保安族民间歌谣内容丰厚,以“花儿”为主要形式,另有“宴席曲”、“哭嫁歌”、“哭丧歌”等,别具一格,大多采用汉语演唱,主词是通俗河州口语方言,衬词多使用保安、撒拉、藏语等语言词汇。

1.“花儿”

属河州型“花儿”一枝的保安族“花儿”有自己特有的曲调“保安令”,它是在对回族、汉族花儿改造的基础上,吸收蒙古族、藏族民歌的艺术特点而形成的。具有声调和衬词突出、主调音域宽广、音调高亢、唱法粗犷奔放、山野气息优美的特点。根据内容可以分为“苦歌”、“颂歌”、“爱情花儿”等。

2.宴席曲

集歌舞说唱一体、形式多样的保安族宴席曲是在宴席中演唱、表演的一种民歌。内容上吸收、融合了回族、撒拉等族的宴席曲精华,在部分歌词、演唱形式、曲调等方面略有不同。保安族宴席曲可大致分为:散曲、叙事曲、说唱曲等。内容包括贺喜颂歌、生活苦乐歌、女性怨歌及丧痛歌等。保安族宴席曲中以“哭嫁歌”(出嫁歌)、“送葬歌”(哭丧歌)最具特色。

3.哭歌(嫁、丧)

保安族“哭嫁歌”与“哭丧歌”是以哭腔说唱的曲调,是保安民歌“家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哭嫁歌”是保安族女性在出嫁时所唱的“怨歌”,基于旧时妇女地位、婚姻不自主。如今,随着社会进步发展、婚姻制度改善、妇女地位提高,此曲逐渐消失,偶有也为娱乐。

(五)谚语

从保安族俗谚的内容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宗教、婚姻以及生产生活各领域。其形式简练,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喻事于理,押韵易记。例如,“花椒虽小,麻人哩”、“大石头哈弯着走,尕石头哈抬着走”、“打墙的板,上下里翻”、“枝梢上的花红,凭根下的水分”等,无不闪烁着保安族智慧的火花。

二、书面文学

如今的保安族书面文学多以汉语为载体和工具,反映了保安族生活与民族性格等。从体裁上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剧等。保安族书面文学的形成发展,是伴随着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改编再创作以及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已有了保安族自己的创作者队伍。保安族书面文学的创作,在新中国时期为最。[4]

(一)现当代文学

1.诗歌

保安族诗歌创作源于民族生活,特别受民间“花儿”的影响,早在1958年提倡写诗时期,就有保安族文人开始创作即兴“花儿诗”。例如“花儿”《白糖里掺蜜是更甜》;“花儿诗”中的《火红的太阳当头挂》、《牛皮筏情思》;自由诗《山庄锤声》等。

2.散文

保安族散文主要体现保安族民族风情、工艺技艺特产、农村生活、人物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中的保安山庄、农村生活、社会经济变化等为文化创作提供了一定的环境条件。如有绽秀义的《家门口的榆树》、《飘香的冬果》、《柳叶青青》和马少青的《积石山那崎岖的小路》、《祖父》等。

3.小说

保安族小说内容丰富,多为改革开放时代中创作的。例如,仅马少青先生的作品就有《艾布的房子》、《保安腰刀和蛋皮核桃》、《马六》等。还有绽秀义的作品《麻拉巴过节》等。

4.戏剧

保安族戏剧,有创作于1976年的独幕说唱剧《索菲亚上大学》,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一名农村姑娘上大学的故事。还有五幕花儿舞剧《桑摩尔》,艺术反映历史,宣颂民族团结。

(二)民间歌谣和说唱歌舞词

保安族民间说唱歌谣曲词内容反映了民族历史、自然环境、生产生活、饮食、服饰、信仰、爱情婚姻、艰辛生活、歌唱社会主义新社会等,可大致分为花儿散曲、宴席曲、叙事曲、打调等。

三、舞蹈

保安族舞蹈吸收了回、撒拉、藏等民族的舞蹈动作特点,经糅合创新加工,形成了动作舒展大方、粗犷豪放、稳健轻盈明快、风趣典雅的特点,以独特的歌舞风格展示了民族的智慧、性格、理想、追求。

保安族的舞蹈动作源于地方的农、林、牧、副业等真实生活,舞蹈主要表现在头、肩膀、手臂、腰腿的配合与技巧。头部动作一般左右前后摇动,摇动频率、幅度、方向随舞蹈内容、节奏及表演情绪而变化。肩膀动作结合摆、耸、颤,随手舞足蹈左右颠、斜、耸、摆,表达神韵飘逸、风趣典雅。手臂通常手、腕、臂密切配合,直曲灵动,表达舒展潇洒。腰部动作常配合头、手、足前后左右倾仰旋摇,调节舞蹈节奏。腿脚动作在于步幅、节奏、力度,表达舞蹈语言风格、思想内容。

(一)传统舞蹈

舞蹈吸收了藏族舞的某些特点,动作节奏鲜明、欢快豪放。特别是在宴席曲中边歌边舞,动作朴实大方,刚健潇洒,还有团体式的,几十个男子围绕火堆,手拉手,脚步稳健,边唱边舞。

(二)现代舞蹈

以保安族宴席曲为基础创作的《快快收割》、《保安腰刀》等系列现代舞蹈节目,参加了国家、省、市、地区等会演,不断受到好评,获得奖项。

(三)歌舞剧

1990年12月28日,马少青和郭正清合创的保安族历史歌舞剧《桑摩尔》,在兰州举办的少数民族文学会首届作品颁奖大会演出。

四、民族影视与研究文化列举

(一)民族影视

1983、1984年,香港凤凰影业公司和日本秋田访华代表团先后专程拍摄保安族皮袋渡河的民俗风光纪录片。1984年9月,甘肃省电影、广播部门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拍摄保安族文化民俗纪录片。1991年5月4日,甘肃省选送的电视节目《保安族》在国家民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祖国大家庭》中播出。1995年7月,香港卫视中文台播出由马少青撰写解说词的大型民俗纪录片《中国保安族》。

(二)科研类民族文化

通过相关学科研究、社会调查等,系统整理反映保安族文化的著作较多。例如: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甘肃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写的《保安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1963年北京印,为第一本系统记述保安族历史和现状的著作。1963年,由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甘肃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印的《保安族调查资料汇集》,是对保安族历史和现状第一次全面调查的成果。

马克勋编著的《保安族文学》,1994由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按照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八五”规划重点项目的要求编写,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概况丛书之一,在深入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和书面文学资料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内容包括民间故事、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是迄今综览保安族文学资料性史书。

保安族语言方面,有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甘肃少数民族调查组编写的《保安语调查》,1963年北京铅印。和刘照雄著《保安族语言简志》,1982年民族出版社出版,是迄今唯一较系统研究保安语的学术专著。

其他地方性的民族史志类、民族文化类、民族学类、回忆录、论文等文献中则也有不少相关的记叙和研究。

复习思考题:

1.概述保安族宗教文化特征。

2.简述保安语的历史演变过程。

3.举例说明外来语对保安语词汇构成的影响。

4.论述保安文化艺术在中国文化艺术中的地位及作用。

【注释】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国保安族》,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83~184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国保安族》,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3]迈尔苏目·马世仁著:《在“田野”中发现历史:保安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82~297页。

[4]马少青编著:《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3~6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