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书写浙江畲族历史文化的优美画卷

书写浙江畲族历史文化的优美画卷

时间:2023-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用自己手中的妙笔,实事求是地描写了浙江各地畲族村落优美的自然风光,展示了畲族的民族性格、男女老幼日常生产、生活的精神风貌,以及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为此,编者经多方努力,终于找齐这5本畲族调查记。现将这5本畲族历史文化调查记合并再版,取名《浙江畲族调查》,意为喜爱畲族文化研究的各界人士提供素材,也为弘扬畲族文化做一点工作。该书的调查、出版经过缓慢曲折,极富传奇性和戏剧性。
书写浙江畲族历史文化的优美画卷_浙江畲族调查

辛亥革命志士、著名画家、云和乡绅魏兰的《畲客风俗》,北京大学学者、丽水沈作乾的《畲民调查记》,上海同济大学外籍医学教授、民俗学家、德国人哈·史图博和他的学生同济大学医学生理研究馆助理员李化民合著的《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温州行政公署公务员许蟠云、王虞辅的《平阳畲民调查》和中央民族大学施联珠、陈凤贤、雷关贤、黄淑娉等的《浙江景宁东弄畲民情况调查》,共5本畲族历史文化调查专著,是浙江省内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畲族社会历史文化调查专著。作者们怀着对畲族群众的友善之心,深入畲族村寨,在火塘旁、在厅堂里,喝着清茶和家酿红酒,推心置腹、促膝长谈,挖掘出畲族人的内心世界和喜乐悲伤。用自己手中的妙笔,实事求是地描写了浙江各地畲族村落优美的自然风光,展示了畲族的民族性格、男女老幼日常生产、生活的精神风貌,以及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

这些著作的出版发行,告示社会在浙江广袤的农村中,还生活着这样一支来自广东凤凰山的盘瓠之后。社会开始向畲族这个族群投来了关注的目光,可以说畲族从此走向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畲族不再孤僻,也开始融入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浪潮之中。这五篇调查报告的出版发行,极大地推进畲族地区和畲族各方面的发展进步,功不可没。

今天,我们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大力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借鉴先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流畅的文笔,对于进一步挖掘畲族传统文化,弘扬保护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统畲族文化为四个文明建设服务,仍有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但由于时间久远,加上当时出版发行数量不多,现社会上已很难找到。为此,编者经多方努力,终于找齐这5本畲族调查记。现将这5本畲族历史文化调查记合并再版,取名《浙江畲族调查》,意为喜爱畲族文化研究的各界人士提供素材,也为弘扬畲族文化做一点工作。

本文即是笔者阅读后的一点体会。

一、曲折传奇、艰难面世

在过去,由于出版社少,出版著作本身就不容易,要出版未被人认识的少数民族的书,更是艰难。纵观这5本调查记的出版经过,可谓是一波三折、曲折离奇。

(一)《畲客风俗》:辛亥革命志士的力作。

1906年,云和县魏兰(即浮云先生)书稿写好后,远送到上海,由上海虹口顺成书局印刷出版。而发行销售则要挂靠远在国外的日本国东京清国留学生会馆,用现在话讲,即为挂靠关系。据考证,清廷不开放个人出书与销售,只好找留学生会馆挂靠,才能发行和销售。

现在社会上保存下来的上海顺成书局版本的非常稀少,仅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有一本。全书107页,页面为20厘米×14厘米,每页10行,每行25字,正文80页,手绘图22幅,文字1.5万。(见上图)

1989年,浙江省云和县图书馆的陈惠明为弘扬地方文化,在云和县政协副主席、魏兰孙子魏裕永的协助下,以云和县图书馆的名义,翻印出版了该书的文字部分(见图)。由于印刷技术限制,没有附图。重版书52页,页面18厘米×14.5厘米,每页约300字,全书约15000字。现在社会上和云和等地图书馆保存的就是这个版本,浙江省图书馆对外出借的也是该版本。

(二)《畲民调查记》:北大学者的生动笔触。

拍自浙江图书馆

该书作者沈作乾,北京大学教授,丽水籍人士。作者自幼与畲民为邻,对勤劳朴实的畲族人民怀有好感,早就想写点畲族的东西。由于工作繁忙,该调查记是其利用回家探亲之际,放弃休息时间,邀请同乡好友,深入畲族地区进行调查、考证,以北大学者渊博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而成。

调查记共16页,页面18厘米×14.5厘米,每页700字,共约12000字(没有附图和照片)。刊载在1924年《东方杂志》第21卷,第七号上(见上图)。

(三)《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德国民俗学家的犀利眼光。

该书的调查、出版经过缓慢曲折,极富传奇性和戏剧性。

先看调查经过:

从原本制作鱼类标本,到去敕木山畲村调查——歪打正着。

据考证,1929年暑假期间,同济大学医学部外籍教授史图博和他的学生李化民,在德国科学应急协会的经费资助下,带着照相机、注射器等仪器,持着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李宗仁、副总司令白崇禧签发的护照,去浙江东南沿海的玉环县一带采集鱼类,制作生物标本。途中,他们听说浙南的景宁山区生活着一个特殊的民族,而临时放弃制作标本,赶赴深山沟谷中的景宁敕木山畲村考察。

可以想象,一次平常的制作鱼类标本,收获应该是有限的。改变主意,进行深入全面调查,写出了影响深远的《敕木山畲民调查记》,让广大畲族人民记住了他们。虽然有点“不务正业”,但歪打正着,取得了圆满成功,为畲族文化历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证明书

本校生理学教授史图博先生,德国人,与生理研究馆助理员李化民,江阴人,于暑假期内前往浙江乐清、玉环、永嘉三县作学术旅游,采集鱼类制造标本,所携行李有药品及注射器等,请沿途军警予以保护及学术上便利。特此证明。

同济大学校长:翁之龙 民国十八年六月

再看出版经过:

1.德文版《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出版。由于史图博是德国人,不会中文写作,李化民是他的学生,只起到帮忙辅助的作用,所以写出来的是德文。

书稿写好后,经当时的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先生的支持推荐,1932年由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所用德文出版。

该书出版后的数十年间,由于是德文,国人看不懂,少有学者问津,更无畲族人知晓,意义不大。

就是德文版,也不容易。要不是蔡元培先生的推荐,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所怎能给出版?要换为一般人,怎么能接触得到蔡元培先生?

德文版封面

德文版首页

2.译成中文,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内部发行。这里要感谢中央民族学院的石钟健教授。他是一位热心负责的民族学家,他手头一直保存着德文版的敕木山调查记,1972年从下放劳动锻炼的湖北省潜江干校,奉命调回学校,重新进行民族研究。

回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把这本调查记译成中文出版。由于畲族在我国地理上划分在南方民族中,平时东南沿海各省的畲族学生都到中南民族学院读书,该院的民族研究所里有专人研究畲族史。于是石钟健教授把德文书稿交托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

中南民族学院民研所的同仁们非常重视,成立编译组,专门负责编译工作。他们寻找到认真负责、德文功底深厚的武昌一位中学退休教师张世廉先生,交由他翻译。1985年10月,以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名义印刷成资料,内部发行使用。

从1972年石钟健教授设想翻译,到1985年10月在中南民族学院出书,又用时13年。

这样,时隔53年后,哈·史图博、李化民的《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中文版,终于面世。虽然它姗姗来迟,但终究与广大畲族同胞见面了,为喜爱畲族文化的研究者提供了一本宝贵的历史书籍。

在全部的5本调查记中,该书是写得最全面、最客观,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本调查记。

该书页面13厘米×19厘米,文字加照片约150页,95000字。

《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在53年后被译成中文出版,其中的史实在时隔85年后的今天,逐渐被人们认可。笔者联想到民族画报社的一位民族人类学摄影大师庄学本。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几十年的摄影生涯中,深入青、藏、川少数民族地区,以极大的热情,拍摄数千张反映边疆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风貌和自然景观的照片,非常有历史价值。但是人们认识到他的工作的历史价值时,也是在他去世的数十年后。2009年,中国摄影界把发现庄学本的摄影才能,列作当年全国摄影界的十大重要新闻事件之一,真是无独有偶!

在这里笔者认识到: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文化作品或摄影作品,都很少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真正显现其历史价值。但是它却印证了一条真理:只要是金子,不管它埋没于何时、何地,总有一天会发光的!

由敕木山畲民调查记的调查、出书经过,联想到我们温州市的畲族文化工作,也要发出“出书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

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文化强国。中共浙江省委提出浙江要建成文化强省,中共温州市委也提出要建设文化大市。我们温州畲族是世居民族,全市畲族人口8万多,占全省三分之一多,有泰顺、文成、平阳、苍南四个民族工作重点县。可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温州市内(包括各重点县)民族、统战、文化、宣传等部门,很少出版有关畲族的书籍,这与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大市确实有很大的差距。

但愿在不久的将来,温州的畲族文化也能像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化一样,繁荣发展。如能这样,则温州市的畲族文化研究工作,也会与“瓯越三月三畲族风情节”一样,蜚声省内外。

(四)《平阳畲民调查记》:一次意外的收获。

《平阳畲民调查》是1934年浙江省第三特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即温州行政专员公署)编印出版。该书作者为许蟠云、王虞辅二人。他们原是奉命去平阳县矾山调查矿业生产之事的。由于矾山附近的昌禅一带有畲族居住,从他们那里得知桥墩、莒溪那边(今苍南县桥墩镇)畲族群众很多,于是在完成矿业调查公差后,出于对畲族历史文化的关心,便赶赴桥墩、莒溪去调查。

许蟠云、王虞辅两人一起翻山越岭调查数天后,因为另有任务就回去了。而后,王虞辅又单独前来,并带来照相机,拍摄了10多张关于畲族族长、家庭、儿童的照片,一起合编出书。(见左图)

《平阳畲族调查》是本小册子,充其量就是一篇调查报告。应是作者矿业调查公差的“副产品”,是一次意外的收获。然而对畲族同胞来说,是对传承畲族文化的一大贡献。因为该书是迄今为止,我们温州市内唯一的一本畲民调查记,弥足珍贵。

全书25页,竖版,页面18厘米×13厘米,约8000字,由平阳县翰墨袁印刷厂印刷,草纸线装,宋体墨书,收藏在浙江省温州市图书馆。

(五)《浙江景宁东弄畲民情况调查》:失而复得的新中国第一篇畲族调查报告。

有史以来到新中国建立之初,我们畲族的族称都没有得到官方正式确定,社会上称畲族为“苗民”、“瑶族”或“瑶民”等等,政府机关中多数用“苗民”称之。为全国统一规范,1953年国家民委派出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施联朱为组长,成员有中央民族大学的黄淑娉、陈凤贤和浙江民委的雷关贤组成“民族识别调查小组”,赴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调查,该文即是浙江省景宁县城郊三株树东弄村的情况汇报。

该报告经丽水行署、浙江省人民政府等层层上报国家民委。在汇总福建、广东等方面意见后,1956年10月,国务院批复正式确定“畲族”为我们这个民族族称。因此说,该文为畲族族称的确定,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由于“文革”等的破坏,国家民委及各地民族部门都找不到该调查报告了。20世纪70年代,施联朱教授来浙江时,向省民宗局打听寻找。民族处处长蓝惠洪同志留意此事后,翻箱倒柜,终于在一包材料中找到了当年油印的底稿。

1986年3月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福建省编辑组编),在该文前特地注明:

1953年,国家民委派出一个民族识别调查小组到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漳平县山羊隔和浙江省景宁县东弄等畲村进行调查研究,写出上述三个点的民族识别调查报告。由于“十年动乱”,“四人帮”的干扰与破坏,许多宝贵的调查资料多已散失,现仅存浙江景宁县东弄畲村的这份调查报告,还是浙江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局蓝惠洪同志多方寻找得到的。对此,深表谢意。

因此说,该调查报告是失而复得,确实来之不易,该调查报告共20页,页面29厘米×20厘米,每页750多字,共15000多字。

从上述的考证中,可以看出这五本调查记确实来之不易。

二、秉笔直书、精诚公允

这五本书作者的显著特点,就是他们对畲族都有着深厚的民族感情。对调查到的、听闻的事,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秉笔直书。没有偏袒,没有歧视,也没有依自己所好挑捡一些事例串编。既看到畲族人民的优良传统,比如热情好客、爱劳动等,实事求是地给予肯定;对某些不足之处,如过分迷信、不讲卫生等也直言不讳。在过去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作者们站在公正立场上,实事求是地描写了畲族人的热情好客和勤劳持家的特点。如《平阳畲民调查》中写道:

平阳畲民主要食品,厥唯番薯,无论早餐晚餐,均是必备。虽偶亦食米,然不能到列为常例。

……

有客则招待甚丰,鲜鱼,大肉、绝无吝啬,且烹调技术,亦殊不恶也。

从中可看出畲族民众自己清贫,但对外来客人,倾其所有,热情招待,好客的民族热情感跃然纸上。

对畲族男女老幼辛勤劳作的特点,《平阳畲民调查》写道:

勤劳一端,尤为目观畲民者所啧啧称道,无论男女,黎明即起,早饭后即携其工具或背其婴孩赴田间工作,或入山砍柴、采茶、拔草担栏。女子耐劳,尤胜男子,在畲民居住区域之山间道上,随地可见肩负重担健步如飞之畲妇,往来不绝。闻该族有,“女人不做工,讨来做什么?”之说。此亦可见,该族女子工作之能力。儿童5、6岁时,即随父母任摘茶、放牛、拔畜兔草诸般……

畲族勤劳致富,爱劳动的传统美德,被描述得栩栩如生,确是一幅优美、生动的畲村劳作画卷。

作者们对畲民子女的教育非常关心,告诫各地畲民应积极送子弟去私塾或公立学校读书。《平阳畲民调查》书中写道:

平阳灵溪之县立南港小学,该校三百多儿童中,亦有数畲民儿童入学,出类拔萃,有二畲民儿童与焉。其甚聪颖而活泼,为全校儿童所信服,被举主持课外活动之自治组织。平日操行均列甲等。由此可见该族本来天赋,并不下于汉人,特为环境所束缚,无由发展耳。

此当局所应积极注意也。

作者在这里对聪颖的畲家两子弟大加赞赏,指出畲族儿童的天赋不会比汉人低,只要环境改变,条件许可,在同一起跑线上,是可以出人才的。并呼吁政府当局要看到此问题,引起高度注意,能积极为畲民子弟入学创造有利条件。作者真诚用意,实在难得。

同时,他们在调查中对一些汉人中的奸商,以畲族诚实可欺,交往中就“售低货色、抬高物价、鼎充膺品”的现象非常不满,为畲族人抱不平,愤怒地斥之为“奸谋、奸商”,并告诉畲民要据理力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细致入微、独具匠心

纵观这五本书调查记,让人感觉就是调查者用真诚的心,直接寻访知情者:畲族村的村长、族长。

《平阳畲民调查》作者在畲族社会组织中写道:

畲族村管理有序,家有家长,族有族长,族长为当地之首领,亦为当地一切事件解决之总头脑,具有无上之权威。

……

故所有畲民,对于族长指挥命令,均极服从,不敢稍抗。外人有前往调查,非先与族长接洽说明,殊难收效,即其他诸事,亦莫不如是,此则不可不知也。

魏兰和邻近杉坑岭畲村的村长贡生蓝宝成,是亲家关系,畲族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习俗细节,都是蓝宝成介绍和提供的。史图博、李化民与敕木山村长、景宁县第一区农民协会常务委员蓝文成虽不熟悉,但他们打听清楚后,是直接住在蓝村长家里6天之久,经过耐心的交谈,挖掘到许多好的东西。

因为村长、族长有头脸,胆量也比村民大,知道的东西也多些。这种采访方式,收获较多,事半功倍。

调查做到细致入微,是五本调查著作的另一个特点。从畲族族源、人口分布、农业生产、家庭、日常习俗,到畲族民间的信奉神、祭祖等一一细述,非常全面,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

写的最详细的要数《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举两个例子证明。

先看书中描写敕木山蓝文成村长的住宅:

建筑物的南墙是一堵高墙,大门开在墙的中间。人们一进去就看到一个院子,四面围着有屋顶的走道。院子的左右两边是狭长的房间。左边那个已作为一些从外地来村干活的泥瓦匠的住所了,右边那个装满了废旧物品。紧贴着院的是一个正方形的有屋顶的大厅。它面向院子,有一道板壁把它和后面隔开,靠壁放着一个常见的长栋桌。大厅的两边是用板壁隔开的住房。一边是村长的住房,另一边是他哥哥和大侄子的住房。从这个大厅通过长栋桌两旁的两扇门出去,就来到后面另一个有屋顶的厅堂。厅堂的后壁就是山坡。这个厅堂的左右两边都有一个长长的锅灶,每个灶都有一个小小的灶神柜。一条小溪在悬崖和厅堂之间沿着厅堂的后边流过,提供家庭用水。有两架狭而陡的木楼梯从后厅往上通到只有两米高的上层。这里用板壁隔成一排单个的房间,它们主要是用来装谷物和贮藏农具的。其中一间已收拾好,给我们当客房用。房里面用木板和稻草垫(见上图)布置了简陋的床铺。另外,这栋正房的两旁还盖了低矮的外屋,那里是牛栏和猪圈。

这段描述,介绍了房子的结构、房间的布局,主人住哪,客铺在哪,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非常细致。

再看他们对畲族妇女头饰的描写:

头饰是由一个三边为棱柱体形状的10厘米长的支架构成的,它的长轴是放在正中画面上的。支架上罩着黑色棉布,其前面和两边镶上薄银片。银片的两个纵面都用浮雕细工饰着简陋的图案和两个拱手的人的简陋画相。有两根银制的棒状物以向上的方向安在木架上。后面那一根饰有一个马蹄铁形状的末端。这个半圆形把手的上端是用一条细长的细布同棱柱体支架的前面的饰有薄银片的底连在一起的。支架前端挂着一排八串约20厘米长的用白色玻璃做成的链子,看上去像一种面纱似的。每根链子的末端都饰有一小块薄银片。此外,支架前端是用4根约1米长的白色玻璃链子同银制半圆形把手的上端连在一起。这些链子以弧形绕着脑袋两边的头发。头饰上还用一根红黑玻璃珠的长链子安上一个笨重的两个尖头的银质头抓,头抓旁边还系着一个银质牙签和一个银质耳挖子以及好些银链子和小银片。在那块悬垂的大银片上用浮雕细工画着一只鸟儿。那头抓是牢固地插在头顶上,而银链子同耳挖子和牙签是挂在脑袋右边的……

后面还附着那位景宁银匠给的银片挂件的名称和价格,非常详细。并配有附图。

施联朱、雷关贤等4人的《浙江景宁东弄畲民情况调查》也是一样,除了民族识别,对确定民族族称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畲族人民摆脱剥削与压迫,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的精神风貌。

调查报告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景宁畲族农村的生产、农民收入如亩产量、家庭吃粮水平以及畲族农村教育事业均写得十分认真,统计分析细致到位。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集体所有制下,我国农村农民生活清贫的状况,是十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斗转星移,60多年过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富裕。回头看看过去的历史轨迹,对于不要重蹈旧规,开创新的致富门路,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四、图文并茂、优美画卷

图文并茂是这些调查记的另一个显著特点。魏兰、史图博、王虞辅的三本书都附有较多的照片,这些照片是对文字记叙的补充和佐证。因为有些东西,尽管文字描述十分到位了,但还不如照片来得直观和有说服力。

照相机在当时是十分稀有宝贵的,史图博和王虞辅他们各自都是带了相机有备而去,可见是一心一意搞调查,用心良苦。正是他们的努力,我们看到近百年前畲族妇女的服饰、畲族家庭照和畲民劳作生活照等,看到当年畲族农村的衣着、头饰和发型,非常难得。如敕木山村民从大人到小孩,头发前半部分都理光,只留后半部分;《畲客风俗》绘图中,畲族妇女、女孩都裹脚、穿木屐等。

可惜的是,史图博、李化民他们拍的敕木山的一些照片,由于挑夫在搬运行李时,遇大雨,底片被浸坏了许多,只留下少部分。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魏兰原书中还附有20多幅手绘插图。魏兰是个著名画家,是迄今为止第一个为畲族人系统作画的画家。他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处州的云和、景宁一带畲族山村的村落农业生产劳动、祭祖等的情景。画面生动、逼真、描绘技艺高超,贴近畲族生活气息,十分传神。对畲族生活、畲家人物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入木三分。这些插图也是该书自清光绪年间出版后的再次面世,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畲族艺术瑰宝。

再者,《平阳畲民调查记》中附有畲民题词的照片,说明畲族人也是有文化的,用事实证明:也有些家长肯送子女读书的。12岁的雷盛锦字写得这么好,足见不一般,“蓝式低”这3个字,笔锋如此老练,显示出不凡的书法功底(如图)。

纵观5本调查记,调查极其细致,描写十分到位,有血有肉,让人看后拍案叫绝。而现今少数机关部门的调研,调查者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写出来的调查报告,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尽是套话、空话,哪有什么艺术价值与生命力可言!

调查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应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在进行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中,都要坚持调查研究。通过调查,获得第一手丰富资料,才能心中有数,不会被表面现象所掩盖、所迷惑,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指导我们的实践。也就是毛泽东同志讲的三条原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毛泽东同志同时也是社会调查的倡导者和受益者。早在年青时期,就十分重视作社会调查。他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都是十分著名的调查报告。他在认真调查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后,得出中国革命必须依靠的对象是工人阶级和农民群众的结论。从而在革命的实践中,始终把团结、组织、依靠工农大众作为革命的主要力量。对湖南农村的农民运动进行认真考察后,认识到中国革命不能走城市革命的道路,而必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正是这些深入仔细的社会调查,正确认识了社会、分析形势、选择正确的道路,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做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是每个青年人走向社会或干部职工都会遇到的一项普通的工作。《敕木山畲民调查记》等5本调查记,是很好的范本。它的调查方法、写作技巧,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不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干部职工,如能认真阅读,从中学会一些方法与技巧,在今后做社会调查实践时,通过事物表面现象,认识事物本质,揭示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特征,写出有价值、有生命力的调查报告,将受益匪浅。

这5本调查记,尽管时间过去60—100年,但它的历史价值和深远意义依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艺术魅力和作用愈将显现。真心期望有心作调查者仔细阅读,或将对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这也是笔者重版5本调查记的目的之一。

五、艺术长青、魅力永恒

正是作者们高度认真的负责态度和深厚的文字功底,给我们浙江畲族山村留下了这么优美的历史画卷。随着畲族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畲乡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将更多展示出作者们常青的写作技艺,永恒的人品魅力。

下面,将本人知道的几位作者作简要介绍:

魏兰

魏兰

《畲客风俗》的作者,1866年—1928年,云和人,辛亥革命志士、著名画家、地方富绅,他自幼与周边畲族群众十分友好。逢年过节,常自己掏钱,请戏班剧团到杉坑岭畲村演出,让村民免费观看。而且最后自己还在杉坑岭找了墓地,让自己的灵魂永远地和那里的畲族同胞在一起。

史图博

史图博、李化民

《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的两作者。

史图博,1885年—1961年,德国人,上海同济大学医学外籍教授。

1924年,他到同济大学任教。工作之余,对中国的民俗很有兴趣,喜欢穿着中式长袍和布鞋、写汉字。平时待人热情,一有空就到学校附近居民家中侃谈,拉家常,是个“中国通”。

1937年,史图博两次到海南岛黎族地区调查、研究,编写出《海南黎族志》,引起我国民族学界的高度关注。

他孑然一生,在同济大学任教,直至退休,为我国医学和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李化民,1905年—1992年,江苏省江阴人,著名内科专家。他积极协助史图博作调查,为编写《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做出积极努力。

王虞辅

王虞辅、许蟠云

《平阳畲族调查》作者。

王虞辅、许蟠云,温州行政特区督察公署公务人员。在完成公差后,不去游山玩水,却赶到深山沟壑的莒溪、桥墩一带畲村调查、拍照。要知道,在没有公路的年代,这些畲村是多么的偏僻,生活是多么的清苦,没有感情,没有决心,怎么能做得到!

施联朱2005年在丽水学院

施联朱

《浙江景宁东弄畲民情况调查》的领衔作者。

施联朱教授是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我国畲族文化研究的著名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他1952年从北京燕京大学民族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就开始从事畲族研究。走遍全国畲族居住的地区,为畲族文化传承、弘扬贡献了毕业精力。

施联朱教授先后主编或合编出版的畲族专著主要有:

《畲族简史简志》——1963年出版

《畲族简志》——1984年出版《畲族》——1986年出版

《畲族历史文化研究》——1995年出版

施联朱的部分著作

正是他们深厚的民族感情,才写出这些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为后人研究,了解畲族传统文化、生活习俗提供很好的资料。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作者作调查或写作时间大多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没有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优惠的民族政策,必然要受到当时时代的限制,有些粗鲁之言或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我们的读者不能用今天的环境形势,去要求和评价它。因为我们是历史唯物论者,对这五本畲族历史文化调查著作,我们同样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