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村

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村

时间:2023-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开基略早于敕木山村蓝姓,其规模是县里中上的纯畲族村。1962年后,设立东弄村,1984年命名为畲族村。施联朱等的《景宁东弄畲民情况调查》指出:东弄村的田地由于地处岭脚,相对肥沃,在全乡属相对较好的。大儿子,雷金付,今年50岁。老三雷金宝,今年47岁,住包凤村,全家5人。老四女儿雷金花,今年44岁,也在包凤,全家3人。
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村_浙江畲族调查

东弄是鹤溪街道所辖一个纯畲族村,位于敕木山半山腰和山脚,全村辖老村、新村、周坑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2013年春,全村117户,383人,其中雷姓2 户13人,叶姓汉族1户6人(《浙江景宁东弄畲民情况调查》中所述的3户叶姓村民,已有2户依历史渊源关系,按民族政策更改为畲族)。全村耕地面积243亩,山林面积3800亩,距县城6公里。

东弄蓝姓于明万历七年,从福建罗源搬来,至今已438年,子孙繁衍22代。开基略早于敕木山村蓝姓,其规模是县里中上的纯畲族村。

1952年前的东弄村,与毗邻的三株树、张村同属城东乡,1952年5月以后,划归三株树村,1958年公社化时期,又与滩岭、三株树等村合并为三株树大队。1962年后,设立东弄村,1984年命名为畲族村。

施联朱等的《景宁东弄畲民情况调查》指出:

东弄村的田地由于地处岭脚,相对肥沃,在全乡属相对较好的。家庭经济也比高山上畲村富裕一些。1952年土改时,全村75户畲族中,有富农1户、富裕中农6户,中农25户。

当然,50年代末的“三年困难时期”,情况也很惨。根据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逍《走向市场》一书中的记载:

1958年大办公共食堂后不久,我们东弄饿死和逃出去的有100多人,其中3户绝户。据老人们回忆,那几年村里经常一天就有4、5个人饿死。一次省里派医疗队来村,看到一个大家都以为死了的浮肿病人,医务人员赶紧给他灌了点米汤,他就活过来了。

据说有一对感情很好的夫妻,家里一粒米也没有了。丈夫不想让妻子跟他一起饿死,就逼她赶快逃到能活命的地方去嫁人,并宰掉家中唯一一只正在下蛋的老母鸡给妻子吃。当晚二人抱头痛哭,一夜未合眼。第二天一大早,就边劝边逼妻子赶快上路,免得迟了让人看见。妻子是边走边哭,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

恩爱夫妻,思念故土,犹如晴天霹雳,万箭穿心!

这些记载,真是刻骨铭心,催人泪下,足以显示东弄也是重灾区。

东弄村民间信仰,以信奉汤仙即汤夫人汤三公最为普遍。畲族村中流传着汤三公在东弄做地头爷,保佑畲族子孙平安的传说,使东弄成为敕木山一带畲民汤夫人信仰圈的中心。村里建起汤仙宫庙,塑造有唯一完整的汤三公三兄弟的神像。东弄是过去“六保”中畲民旱年求雨保丰收仪式的首站。笔者记得,小时候在泰顺本地多次看到的求雨仪式,汤夫人神像都是东弄抬来的,很是灵验。

汤三宫庙

蓝氏宗祠(建于清嘉庆十三年)

东弄老村照

为作追踪调查,2012年春,笔者来到东弄。六十多年过去,施联朱等笔下这个全部以稻谷为换称单位的纯农业畲族山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全村人民共同努力,已成为农、工、副全面发展,生活水平富裕,畲族文化氛围浓厚,充满朝气、瑞气的新畲村。

在这里,首先要向大家介绍前面提到过的那对恩爱夫妻,55年过去,情况怎么样?

在东弄村蓝仁林和她女儿蓝丽红的积极协助下,笔者找到了当事人,今年87岁高龄的蓝细仁阿婆,她向我讲述当年的情形:

我是离东弄村不远的初滩村人,经媒人介绍,21岁嫁给东弄村蓝茂坤,在东弄村生了两个儿子,今年65岁的蓝仁付和58岁的蓝相余。蓝茂坤为人老实,勤劳肯干,我也肯吃苦,养猪、砍柴、带小孩,全心持家。虽然生活清苦,但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1958年,大办公共食堂后不久,饿饭情况就严重了。没有吃的,村里饿死许多人。那年冬天,家里一粒米也没有了,只好上山挖野菜,摘山果,勉强度日。

每天,从食堂里分来用瓦罐蒸的二两米饭,每人一份,仅罐底一点。大人是多吃野菜,少吃饭。而野菜苦涩难吃,小孩不吃,只吃饭。三口两下就把饭吃完了。

没吃饱,怎么办?吃饭时小孩经常说:“妈妈,我都吃完了。”并把空饭罐转给我看,又说道:“看你还剩多少?”

我说:“我也快吃完了。”其实孩子是想我们分一点给他,只是说不出口罢了。

无奈,我只好夹一块给他。就这样两个小孩还是面黄肌瘦的,看了叫人十分心痛。一天夜里,丈夫蓝茂坤对我说:“这样下去,全家人只有一起饿死。你趁年轻,带上孩子,到有饭吃的地方重新嫁人吧。”

说心里话,我真不想走,但为了两个孩子,为了这个家,也别无他路。

于是来到距东弄15里的包凤村,是村里雷延土收留了我。这里土地多,粮食多些,村干部又管理得好,情况比东弄好多了。

午饭后,原来是想把两个小孩都留给我。可村长说只能留一个,要同来的茂坤带一个回去。无奈,茂坤把大的仁付带回去。

这样,我就算正式嫁给雷延土了,当时我34岁。

在包凤,我和雷延土齐心协力劳动持家,又生三男二女,至今儿孙满堂。

大儿子,雷金付,今年50岁。

老二是女儿,雷金梅,48岁,在景宁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全家4人。

老三雷金宝,今年47岁,住包凤村,全家5人。

老四女儿雷金花,今年44岁,也在包凤,全家3人。

老五雷学高,过继给包凤村人,全家4人。

另外,还有早年被对面调头岗村人抱养的雷相余,全家6人。

她告诉我,可惜的是1999年,75岁的丈夫雷延土去世了。而她自己虽然87岁,但还耳聪目明,身子还行,儿孙孝顺,生活很满足。

她还向我介绍了东弄这边的情况:去包凤后的第三年,茂坤知道我不回来了,就另外娶一个老婆。1985年,75岁的茂坤去世。现大儿子蓝仁村一家4人,于1998年搬到东弄新村,盖了新房,家庭生活好。子女们对我也很尊敬,我也常过去看看。可这几年年纪大,去得少了。那边的儿子们往常也会来看我的。

她说,回过头看看那一次的出走,不仅拯救东弄一家,还繁衍了包凤这么多家,出走是对的。天无绝人之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阿婆的辛酸经历,我们看到了畲族人民在三年困难时期,面对绝境毫无畏惧的民族性格,东弄、包凤畲族同胞相互支撑,携手共渡难关,演绎了一段真、善、美的人间亲情。也使我们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的真理。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祝愿您老人家健康长寿;也祝愿您的儿孙们幸福快乐!

历届村两委注重发展工业和副业,依托近城郊的优势,动员村民种植香菇、出租园地办竹、木加工企业等,多种渠道致富。现有菇农73户,户均收入2万—3万,香菇收入是今天家庭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

蓝细仁(右一)与部分子孙在一起(包凤村)

蓝细仁孙子蓝聪华种香菇(东弄村)

出租园地办起企业12家,村集体得到租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又解决了农闲时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东弄村是县里最早实施集体搬迁下山的。1990年,周坑自然村18户就在县政府支持下,搬迁到岭脚金山洋。而后蓝国新等60多户村民也相继下山,建设起东弄新畲村。房屋连成一片,沿鹤溪左侧在山脚一字排开,道路宽阔、平坦。全部钢筋水泥楼房,现代化的内部装修和家用电器,山里人也住上了城里人舒适的房子。到2013年,搬入新村的村民已超过三分之二,实现了新环境下再创业。

东弄新村

生活富裕后的东弄畲族,积极弘扬传统的畲族文化。该村已确定为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旅游村”。村民蓝仙兰、蓝国香、蓝聪美、蓝新菊等都是优秀民歌手,每逢三月三活动等积极上台献演。

2011年10月举行的“首届东弄畲族文化节”,整台演出,均由村民自编自演,男女老幼都能上阵。原汁原味的畲族歌舞让人耳目一新。开创了村办文化节的先例。2013年3月的“中国畲乡原声态山歌大赛”等,都给包括台湾少数民族在内的游客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记忆。

2012以来,在上级的扶持下,投资50多万元,在东弄新畲村建设了畲族文化广场。广场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内设演出舞台等。这是县内为数不多的高等级畲族村文化广场之一,为培养年轻畲族文艺人才和举办畲族文化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村里还设立村图书馆阅览室,藏书近万册。

与敕木山村一样,对东弄村的今后发展也谈一些想法:

一、把东弄村建设成全县、全省的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村。前面已述,全村村民畲族文化热情高,男女老幼都能登台献演,基础扎实。下一步要将该村定位在创建全县,乃至全省、全国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村的高起点上。在乡镇文化站的组织指导下,通过培训、排练,培养出一批畲族文化表演的中坚力量。要尽量让年轻人挑大梁唱主角,老、中、青梯队结构,人人都成为畲族歌手和艺术人才。

在此基础上,组建村畲族演出团队,承揽县内县外畲族重大活动的演出任务,为畲族青年男女依托畲族文化,寻找就业门路,积极探索畲族文化活动市场化新路子。

县里文化、统战、民宗部门也应尽量协助编写一些歌本和小品脚本,供大家排练用。

二、做大、做强“中国畲乡原生态民歌大赛”这一品牌。该村2011年的“首届东弄畲村文化节”和2013年的承办中国畲乡原生态民歌大赛,都展示了该村不凡的组织承办能力,影响大、效果好,推动了村里文化工作。然而虽有一些台湾少数民族客人过来,但参与面还不够宽。既然称为中国畲乡民歌大赛,参与面还要大些,应覆盖浙、闽的主要畲族地区,还可以邀请政府部门以外的少数民族联谊会,畲族文化中心等社会团体也组队参加。通过相互竞争,提升档次、品位,共同推动畲族文化重点村建设。

三、重心下移,做好东弄新村的规划和发展工作,让搬迁下来的人住得安心、舒适。1992年东弄的周坑自然村就在政府的协助下搬迁下山,事实证明是符合畲族群众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到目前全村已有三分之二人口搬下来了,因此,下面是村工作的重点。尽管也有人认为搬迁太难了,不适应等看法。但是试想,让下来的人把房子卖了回来老家去,会有人愿意吗?答案肯定是没有的。所以笔者认为,今后全村工作要以东弄新村为重点,把它规划建设好。

要引导群众,不要把眼光老盯在山上、田头,而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在竹木加工、服务业、劳务输出等方面下工夫,拓宽就业渠道,寻找新的致富门路。让下来者住得安心、舒心。

四、让老村30户未搬迁者尽快下山。笔者几次去东弄都碰到未搬迁者抱怨政府不让他们快下来。他们说自己已经吃亏、落后了。现在地基难落实,建房原材料、师傅及小工的工资都涨得快,房子的造价更高,困难更大了。因此必须正视这些未下山者的呼声,村、镇、县各级组织和搬迁者共同努力,使他们尽快下山。

五、《浙江景宁东弄畲民情况调查》的调查组当年居住的房子,要申请作为县级文保单位。村头蓝国新兄弟的旧房,随着该调查记名气的增加,已显现出重要的历史意义,常有游客慕名前来参观、考察。建议将这座房子申请为县级文保单位。并进行保护、修缮,供游客参观。

六、保护好老村的旧民居。人要下去,山上的旧民居也要保护,这是一个矛盾。但是下山、城镇化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必须要给主要方面让路。山上老村可以组织专人经常巡查、适当整修、保护好。

新建的“三月三”文化广场

古老的大米加工厂:水碓

蓝延兰彩带工作室

畲家竹竿舞

2013年中国畲族民歌大赛颁奖仪式,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王淼(前排左一)、景宁畲族自治县政协主席严轶华(右一)等为获奖者颁奖

当年施联朱等调查组居住过的村头蓝国欣兄弟旧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