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多个作者的合作与咄咄逼人的女性主义

多个作者的合作与咄咄逼人的女性主义

时间:2023-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来自欧洲的持女性主义观点的非穆斯林研究者,玛利亚·雅绍克的撰写与其身份颇为一致。因此,她有关中国穆斯林妇女历史的“重构”,更像一种欧洲式的女性主义“自言自语”,而非基于“中国事实”的研究。
多个作者的合作与咄咄逼人的女性主义_世界视野中的回族

三、简短的评论:多个作者的合作与咄咄逼人的女性主义

《中国清真女寺史》一书的读者会注意到,这本书是多人合作的产物,作者和评论者也以之为本书的特别之处(Betta,2002;Israeli,2002;Zvi Aziz Ben-Dor,2003;张再利、马为华2004)。实际上,此项研究,不仅是多人合作的产物,更确切地说,是代表多种身份的多个合作者共同的成果。

两个主要的作者中,水镜君是中国回族穆斯林女学者,其撰写的第1章第2部分“信仰、记忆和穆斯林妇女”、第2章“女性宗教文化的兴起”、第3章“女性宗教文化的发展”、第4章“改革与挑战:女学女寺的数量与变化”以及第5章“身心洁净———传统教规与女性的性健康”。本书的主体和主要的经验性“发现”是由水镜君完成的。她对经验材料的把握和中原穆斯林文化的理解,令人钦佩。其将清真女寺以及与其相关的中原穆斯林女性宗教文化放置于中国内地穆斯林,特别是中原穆斯林整个的历史过程中来考量,在学术上有其重要的意义,从伊斯兰传统和儒家文化的交流的角度来理解中原穆斯林女性宗教文化的尝试,也多少使得本书“西方女性主义”的味道不那么浓烈。

作为来自欧洲的持女性主义观点的非穆斯林研究者,玛利亚·雅绍克的撰写与其身份颇为一致。雅绍克完成的是导言“女人自己的清真寺:中国伊斯兰教和性别平等”、第1章第1部分“正统伊斯兰教中妇女的地位”、第8章“安拉与现代性:重构过去”、第9章“羞体:从头到脚的遮盖”、第10章“女性的火狱:在信仰和平等间的斡旋”、第11章“阿依莎:皈依叙述和集体生存”以及结语部分。

如果说,经验事实的构建与展现是由水镜君完成的,那么,很显然,雅绍克为这些经验事实套上了来自欧洲的女性主义研究框架。雅绍克在本书的撰述中,致力于“重构”、“父权制”下中国穆斯林妇女的历史,这种“重构”建立在对中国穆斯林妇女身处的“父权制”背景的构建之上,在雅绍克的叙述中,中国穆斯林女性身处的是一个处处充满“父权制”话语和压迫的背景中,这种“父权制”话语和压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正统的伊斯兰教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对某种文化的“男性”阐释传统的批评本身并不存在什么问题,而且给人以很多启发。但关键的问题在于,将某种传统构建成一种“刻板印象”,并将之不加考察的运用于所有被标识为这一传统的人群和文化的研究,就是有问题的。雅绍克以西方对中东的女性主义研究为基础,将伊斯兰教传统单一化和简单化化为一种充满“父权制”话语的传统,并将之运用于对中国穆斯林的分析,因此,雅绍克的撰述引述了许多西方的理论和有关中东的研究,但其恰恰忽略了有关中国的事实。虽然她也引述了一些有关“多元的伊斯兰传统”的研究,但从整体来看,这种有关“多元传统”的提醒并没有进入分析的框架中。因此,她有关中国穆斯林妇女历史的“重构”,更像一种欧洲式的女性主义“自言自语”,而非基于“中国事实”的研究。

除了上述两个主要作者外,本书的贡献者中,还有汉族学者王玉芬、朱丽,回族学者郭成美,以及既是文本撰写者,又属“被研究人群”的杨银莲阿洪和水智英女士。特别是后三位贡献者,他们为我们提供了有趣的三个“地方性故事”,使得本书增色不少。正如兹维·本多所注意到的那样,本书的魅力,与其说是作者讨论的主题,还不如说是她们所提供的故事(Zvi Aziz Ben-Dor,2003)。

参考文献

Betta,Chiara. 2002. Review. In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University of London,Vol. 65,No. 1,(2002),pp. 215~216.

Israeli,Raphael. 2002. Review. In The China Journal,No. 47,(Jan.,2002),pp. 190~192.

Maria Jaschok and Shui Jingjun 2000 The History of Women’s Mosques in Chinese Islam:A Mosque of Their Own. Richmond,Surrey:Curzon Press,2000.

Zvi Aziz Ben-Dor. 2003. Review. In Arab Studies Journal. Fall 2002 /Spring 2003(Vol. X No. 2 / Vol. XI No. 1).

白寿彝:《中国伊斯兰之发展》,原载《回教青年》第5卷第8、9期合刊,收入李兴华、冯今源编《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53~58页。

张再利、马为华:《解构和颠覆:双眼下的中国女性穆斯林群体———读〈中国清真女寺史〉 》,载《阅读引擎》(总第1期),2004。

【注释】

(1)见《中国清真女寺史》封底。

(2)http://www.newint.org/columns/makingwaves/2004/05/01/daudsharifa-khanam/
http://news.bbc.co.uk/2/hi/south_asia/3429695.stm
http://www.countercurrents.org/gender-anand020904.htm
http://www.lehigh.edu/-amsp/2006/10/asra-nomani-daud-sharifaand-womens.html

(3)http://news.newamericamedia.org/news/view_article.html?article-id=22442669bef5b253dd9d94ddd32a7bca
http://www.newint.org/columns/makingwaves/2004/05/01/daudsharifa-khanam/

(4)http://www.countercurrents.org/gender-anand020904.htm

(5)见《中国清真女寺史》封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