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传媒和类型文学

传媒和类型文学

时间:2023-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西藏传媒机构一览表续表二、类型文学“类型文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文学创作形式,其特点是创作题材明显相同,受众群体相对固定。1997年藏族作家央珍的《无性别的神》荣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而引起广泛关注,这无疑是藏族文坛上的又一盛事。
传媒和类型文学_中国藏族

第二节 传媒和类型文学

一、传媒

img115

经书

藏区的文化事业团体和制作机构门类比较齐全,市场划分比较清楚,已基本建立起文化产业框架。从文化事业机构的经费来源和管理机制来看,文化产业已经从文化事业中剥离,文化市场初步形成,文化体制开始转制转轨。部分文化艺术单位处于改制转轨的试验阶段。因此,藏区发展文化产业处于初级或初始的阶段。

从新闻图书报刊出版印刷发行业来看,基本上实行按事业单位定编制,由国家财政全额或部分拨给事业经费、办公经费和人头经费(工资)。实行事业经费差额拨款的单位,实行面向社会有偿服务,产品销售和服务收入核定指标,从核拨事业经费中扣减,超支不补,超收提奖,积累自支的财政管理制度。报刊、图书由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登记,颁发许可证并核准定价,直接面向市场公开发行。分别由该报刊、图书和主管主办单位自行决定编印、出版、发行,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和按市场经济运营的程度有很大差异。印刷和图书发行的市场化、企业化程度较高,除民营、个体印刷和发行企业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外,国有文化企业和出版社在部分环节引入了市场经济运营机制并按产业化运营。

从广播音像出版发行业来看,广播电视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的新闻传媒,更多属于意识形态工具,直接由党政宣传文化部门管理。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经费基本上靠政府的财政拨付,由政府收购和销售其产品和服务,实行较为低廉的收费。政府在为公众提供各种新闻信息和文艺娱乐节目的同时,融入政治宣传教育和思想道德教化的功能。广播电视一方面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另一方面靠代理广告的收入来补充事业行政经费的不足和用以改善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福利。广播电视正在努力融入市场,按照文化产业来经营。而音像发行租赁业,一开始就进入文化市场,由民营或个体音像店直接面向市场,成为一个时期的主体文化产品,效果很好。

从广告策划设计制作业和信息网络传播业来看,是藏区新兴的发展迅速的文化产业。广告制作和信息网络从一开始便与市场经济接轨,按照现代企业运营,国营、民营和个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政府制定行业标准和市场准入规则,实行依法行政监管和宏观经济调控,由企业根据市场自行调整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政府不再过问和干预企业经营,完全由企业自主经营,明晰的产权关系和企业纳税人角色使这些行业的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和持续发展的潜力。

西藏传媒机构一览表

img116

续表

img117

二、类型文学

“类型文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文学创作形式,其特点是创作题材明显相同,受众群体相对固定。顾名思义,类型是指按照题材对文学作品的一种定位,这个词最初在影视作品中被运用,到了20世纪末,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网络中涌现了大批有别于传统作家的写作者,他们最初的非功利写作让题材的运用更为直接随意。他们完全凭借兴趣来虚构故事,并且带动一大批阅读者。类型化创作的趋势,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写作者和读者所认同。

西藏题材的文学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它的神秘和遥远,它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总是吸引着各民族人民的眼光。不仅中国是这样,西方也是如此。西藏在人们的心中总是很遥远,那里的地理、文化、宗教充满着神秘感,而一般人都有求知欲和探秘欲,有关的出版物,正是抓住了人们的好奇心理,把跟西藏有关的神话、传说、宗教文化全部糅合在一起,再加上作者自己的想象力,给读者未知的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使他们产生了阅读和求知的欲望。

1985年,小说《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和《西藏,隐秘岁月》让全国读者认识了藏族作家扎西达娃。有人说,成名的扎西达娃之于西藏,就好比贾平凹之于陕西。著名评论家张闳评价:“这篇小说引爆了当代文学的先锋主义大爆炸。”他分析,西藏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大现象的源头,不仅它是一处高原或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更重要的是,它是“文革”后文学想象力的重要来源。在某种程度上说,喜马拉雅山脉、雅鲁藏布江乃至整个西藏文化,是“文革”后新文艺的发源地。

1982年,马原从辽宁大学中文系一毕业,就去了西藏,在那里工作了近7年,在此期间创作的《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等富有感染力的小说,拓展了西藏文学的影响力。与西藏文学有关的作家,还离不开一个人——马丽华,她的《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合集为《走过西藏》)发行海内外,使她名扬天下。阅读这些作品,我们既可以相当深入地了解雪域文化强烈、神秘、诡异的斑斓色彩,多角度地透视藏族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前所未有的自然,还可以领略作者从汉藏文化比较过程中的悲悯与沉思。

1997年藏族作家央珍的《无性别的神》荣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而引起广泛关注,这无疑是藏族文坛上的又一盛事。央珍凭借其雄厚的藏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积累,以其细腻端庄的笔法再次为外界打开了西藏这一雪域文化独特景观。

199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阿来的《尘埃落定》,成为藏族题材小说的一个重大突破,加之电视剧的影响,使这部小说几近到了人人皆知的地步。《尘埃落定》以最高票数获得2000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阿来也成为该奖设立以来最年轻的得奖作家,也是唯一获得该奖项的藏族作家。

其实,有关西藏主题的文学作品近年来一直受到读者的追捧,阿来的《空山》(人民文学出版社),范稳的《悲悯大地》(人民文学出版社)、《水乳大地》(人民文学出版社),杨志军的《藏獒1》《藏獒2》《敲响人头鼓》(人民文学出版社),安妮宝贝的《莲花》,马丽华的《如意高地》,乔萨的《西藏,请别为我哭泣》以及何马的《藏地密码1》《藏地密码2》(重庆出版社)等。这些作品都蕴涵着一个共同的密码:与西藏有关。作者用自己的眼光去诠释一个民族的文化密码,他们为人们展现一个既陌生又生动、新奇又遥远的世界。

《藏獒1》上市一个月,销售突破10万册;《藏地密码1》和《藏地密码2》上市短短两个月销量就突破50万册;乔萨的《西藏,请别为我哭泣》上市大半年,便已经取得“非常好”的销售业绩……仿佛西藏天然具备文学表达的要素,譬如信仰、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宗教文化的认同。在那里,作家不需要很费劲地就能捕捉到这些文学表达中最重要的内容,这些东西正是喧嚣的都市社会所缺乏和期待的,在阅读中,读者能够获得一种悠远宁静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感。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媒体关于西藏的报道与关注,令藏文化的热度飙升。与此同时,国内各大小书城、出版社也纷纷举办“西藏主题”的展销与活动。以当时的北京第三极书局为例:青藏铁路通车以后,“第三极”专门开辟占地近百余平方米的“西藏主题”图书专区。

这些图书无论在内容还是设计方面,都体现出浓郁的藏文化和异域色彩。以2006年为例,以西藏为主题或背景的小说大多取得了市场与口碑的双赢。而后短短半年时间内,图书市场风起云涌出大批装帧上精美时尚、文本上层次丰富的西藏主题类图书,其范围涉及旅游、文学、社科、医学、宗教等方方面面,且销量均可观。

在出版领域里,少有像“西藏”这样的地域主题激发着持久的热情与魅力。“西藏”因素对于外界的人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藏族文化的神秘与芬芳、原始状态的人和魂,在各个作者笔下散发着神奇光芒,展示出特殊的艺术感召力。藏文化的传播主题某种程度上已从本民族转为他民族。进入21世纪后,文化的传播方式和营销方式发生了巨变,藏文化也开始适应这一新的潮流,成为大众文化领域又一个新的兴奋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