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堂教育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学派

经堂教育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学派

时间:2023-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经堂教育的场所附设在清真寺,且以传习伊斯兰教经典为主要内容,故名。此后,各地回族穆斯林争相仿之,兴办经堂教育,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他在讲经授徒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遂被称为山东学派。清末,各教派、门宦积极兴办经堂教育,培养宗教人才,借以传播本派学理,扩大影响,逐步形成了河州学派。
经堂教育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学派_回族文化概要

一、经堂教育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学派

经堂教育也称“寺院教育”、“回文大学”。“经”是指伊斯兰教经籍,“堂”即清真寺(唐代人称清真寺为“礼堂”)。因经堂教育的场所附设在清真寺,且以传习伊斯兰教经典为主要内容,故名。

明嘉靖年间,陕西大阿訇胡登洲自麦加朝觐回国后立志兴办伊斯兰教育,培养宗教人才。他先在自己的家中设帐讲学,免费招收学员,后来借鉴伊斯兰国家在清真寺内附设学校的办法,将学堂移到清真寺内,并结合中国传统私塾教育,创立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胡登洲的弟子中出现了一批著名阿訇。他们进一步发展完善了胡登洲建立的经堂教育制度,最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育体制。此后,各地回族穆斯林争相仿之,兴办经堂教育,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1.陕西学派。以胡登洲及其再传弟子周良隽为代表。胡登洲(1522—1597年),字明普,经名穆罕默德·阿卜杜拉·伊勒亚斯,陕西省咸阳渭城人,被穆斯林尊称为“胡太师巴巴”。胡登洲开中国经堂教育之先河,周良隽则是其所处时代经堂教育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周良隽弟子众多,他们学成后分别在西北地区、河南、云南等地开学,讲经授徒,影响深远。陕西学派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注重“专而精”,即要求学生在学习宗教知识时专攻阿拉伯文经典,甚至集中精力专攻一门课程,学生如要兼学另一门,则须另择老师讲授。一般来说,陕西学派长于凯俩目学(认主学)。

2.山东学派。中心在山东济宁,代表人物是胡登洲四传弟子常志美(1610—1670年)。常志美,字蕴华,被尊称为“常巴巴”。他祖籍撒马尔罕,在马真吾和张少山门下学习伊斯兰教经典。曾先后在济宁东大寺和西大寺设帐讲学,声名远扬。他在讲经授徒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遂被称为山东学派。常志美知识渊博,在教学中阿拉伯语、波斯语兼授,尤精于波斯文,著有波斯语语法课本《海瓦依·米诺哈吉》,受到国内外穆斯林学者好评。山东学派重“博而熟”,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地掌握伊斯兰教博大精深的学问。在讲授《古兰经》时兼授教法学,同时也继承陕西学派的传统,对认主学颇为重视。山东学派盛行于山东、河北及东北地区。

3.云南学派。由云南大理人马德新(1794—1874年)开创,玉溪人马联元(1841—1903年)发展的一个经学学派。中心地云南临安(今建水)回龙、玉溪大营。其特点是阿拉伯文、波斯文并授,也注重学习汉文,在经堂授课中还用阿汉两种文字的译著来讲课,首开传统经堂教育向新式经堂教育过渡的先河。云贵及四川部分地区多属此派。

4.河州学派。清代中后期以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市)为中心形成的一个学派。元明以来,河州成为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穆斯林民族聚居区之一,是中国伊斯兰教派和门宦的主要形成和传播地。17世纪下半叶以后,由境外和新疆来的苏非派传教士在这里传播苏非教义,先后形成了大拱北、华寺、北庄、穆夫提、毕家场等20多个门宦。清末,各教派、门宦积极兴办经堂教育,培养宗教人才,借以传播本派学理,扩大影响,逐步形成了河州学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