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江西省宜春市肖江镇八景镇卫生工作纪实

江西省宜春市肖江镇八景镇卫生工作纪实

时间:2023-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96年8月22日,成立八景镇爱国卫生工作领导小组,9月1日成立八景镇社区居委会,由社区居委会主任兼任环卫所长。2004年2月24日,全省春季公共卫生活动启动仪式在八景镇举行。1986年3月25日,八景镇成立灭鼠领导小组,开展全民灭鼠运动。食品卫生20世纪70年代,八景卫生院设立防疫科,负责八景食品卫生监督检查工作。1999年3月19日,镇政府规定,生猪定点屠宰,集中检疫,杜绝不卫生猪肉上市。
卫生防疫_八景镇志

第三节 卫生防疫

公共卫生

集镇卫生 1984年1月,镇政府安排清洁工2人负责集镇公共卫生。1993年,成立社区环卫所,有工人6人,洒水车1辆,垃圾车1辆,手推板车2辆,负责各街道、农贸市场长年的清洁卫生工作。向各店家、住户、摊贩、单位征收卫生费,每幢住房每年收费60元,每间店面每月收费10元,每个摊位每月收费30元,摊贩每天视情况收费。

1996年8月22日,成立八景镇爱国卫生工作领导小组,9月1日成立八景镇社区居委会,由社区居委会主任兼任环卫所长。2007年,有农用垃圾车1辆,洒水车2辆,电动剪草机2架,打药机1架,街道设垃圾箱110个,手推垃圾板车15辆;卫生管理员5人,环卫工人22人,实行全天候保洁制。

1998年2月,八景镇被评为全省首批卫生镇,属全省3个首批卫生镇之一。2003年4月,被评为宜春爱国卫生示范镇;11月被评为江西省卫生镇。2004年2月24日,全省春季公共卫生活动启动仪式在八景镇举行。2007年12月,被评为高安市环保工作先进单位。

农村卫生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农村卫生条件差,人畜禽混居,室内猪牛粪、鸡鸭屎、气味难闻。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主席毛泽东发出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境内积极开展以除“四害”(蚊子、苍蝇、老鼠、蟑螂)、防治疾病为中心的全民爱国卫生运动,广泛深入宣传普及卫生、除害防病科学知识,开展声势浩大的全民大扫除。进行检查评比,表彰先进,让人们感到讲卫生光荣,自觉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1986年3月25日,八景镇成立灭鼠领导小组,开展全民灭鼠运动。

20世纪90年代,农村卫生工作侧重改水改厕,提倡用自来水,推广手压机井,改良大口井,优先扶助血防地区改水工作。加强农村粪便管理,建立公共厕所,推广沼气,1992年,上保蔡家村改良厕所20个,1996年,上范村建沼气厕所100个。

2007年,加快旧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70%农户实现人畜分居,农村卫生大为改观。

饮水卫生

农村饮水 新中国成立前,肖江沿岸村庄居民饮用河水,丘陵地区饮塘水或地面水。饮用地面水的人达50%。20世纪50年代,政府提倡整修大口水井,拆迁井旁牛栏、厕所,清理井底淤泥杂物,修好井口井面,四周开挖排水沟,防止污水流入井内。宣传喝开水,不喝生水,防止肠道病感染。60年代,号召开挖大口井,改善饮水条件,饮井水人群大量增加。80年代,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大搞改水工程,发展手压机井。

2007年,全镇农村手压机井占农户30%,饮用井水率100%。12个村庄饮用自来水。

集镇饮水 20世纪60年代,集镇饮水困难,单位自行挖井取水。1965年,天旱井干饮水困难,调用火车车厢运水。

20世纪80年代,集镇局部安装自来水。1989年8月,八景自来水公司成立。

2002年6月,李华投资300万元兴建八景水厂,成立江西佳通水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月底投入使用。

2007年,集镇水厂有水井2眼,供水取自150米以下的深层地下水,工业小区用水取自肖江河地表水,水厂日产自来水1万立方米,水质达到国家规定饮用标准。

食品卫生

20世纪70年代,八景卫生院设立防疫科,负责八景食品卫生监督检查工作。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颁布,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有法可依。八景卫生院、工商行政管理所共同监管八景食品卫生,宣传食品卫生知识,食品卫生法,开展咨询活动。对饮食业要求:有防蝇、防尘、防鼠设备,餐具一冲二洗三消毒后放入保洁箱、筷盒,有冰箱保鲜,不卖变质食品,有排烟、排尘、排毒、导流设施,工作人员必须有健康体检证明,符合要求的发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亮证经营。对不符合要求的进行整顿,待符合卫生要求再开业。对农贸市场进行严格监控,严禁死禽、死牛、死猪等不卫生禽畜肉上市,危害人体健康。对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公共场所经营人员,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食堂炊事员(包括临时工)进行严格的健康检查,发现患有伤寒、痢疾、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及其他有碍公共卫生疾病者立即调离。对无健康证上岗人员依法查处。对副食品营销单位、商店、超市进行检查,假冒伪劣食品一经查出,立即销毁并进行罚款,对屡教不改的商家吊销营业执照。

1999年3月19日,镇政府规定,生猪定点屠宰,集中检疫,杜绝不卫生猪肉上市。2003年,镇政府组织食品卫生专业检查组,对八景地区的饮食业、副食品营销单位进行多次拉网式排查。

2005年5月,八景工商行政管理所查出假脑白金30盒;2006年,查出过期奶粉30余件,当场销毁并予罚款。2007年,八景的食品从业人员依法卫生经营。

学校卫生

卫生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小学结合语文课以及各种集会,进行卫生知识教育,教育学生天天刷牙漱口,饭前便后洗手,勤理发,勤剪指甲,勤洗澡换衣服,勤晒被子,不喝生水,不随地吐痰,不乱抛果壳等,从小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中学生结合生理卫生课进行卫生知识教育,对女生青春期卫生,学校配备专门辅导员宣讲青春期卫生知识。1989年,高安县健康教育中心成立,八景镇成立相应机构,抓学校健康教育。20世纪90年代,中小学卫生健康教育课开课率100%。2002年,对全镇中小学校学生进行专题卫生知识讲课,学生卫生健康意识不断增强。

img319

图29-4 镇卫生院对学生进行体检 (2006年摄)

校园卫生 20世纪50年代始,学校教室、寝室轮流值日,天天打扫,校园道路、空地、运动场、厕所等清洁区每周1扫或2扫,周末进行全校性卫生大扫除检查评比。20世纪90年代,植树、种草、栽花,进行绿化、美化。21世纪,八景中小学校园绿树成荫,芳草盖地,鲜花盛开,道路硬化,清洁、优美、舒适。

学生体检 20世纪80年代始,卫生院每学年对全镇中小学生进行一次体格检查,发现疾病及时治疗。1994年始,全镇中小学生建立健康档案。同年,学生体检结果:患龋齿率20%,视力低下15%,寄生虫20%。1994~1996年,每年对全镇中小学生进行肠道驱虫服药。3年共体检12986人次,服药驱虫12201人次,服药率95.50%。2000年,对观上、灶岗、盐湖3所小学进行肝炎检查。

传染病防治

肺结核 俗称“痨病”,由结核杆菌引起呼吸道传染疾病。症状:脸红、发烧、咯血,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民国时期流行较广,无法医治。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历年对结核病进行防治,得到有效控制。

2005年1月,省政府制定《江西省贯彻落实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实施办法》,镇政府成立结核病防治小组,抽调医务人员到行政村进行普查,对疑似病人拍片、痰检,对查出的病人立档登记,免费治疗,治愈率达100%。2007年,全镇基本消灭结核病。

表29-5 2005~2007年肺结核查治情况表

img320

天花 患者多为儿童,成年人亦可感染,感染过一次,便有免疫力,不会再感染。其病症为高烧不退,皮肤出现红痘,脸上红痘尤多。新中国成立前,轻者愈后变为麻脸,重则死亡,且死亡率很高,占婴幼儿死亡原因的50%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天花防治,免费为群众普种牛痘。1951年,八景儿童种痘率99.70%,成年人70%以上。普种牛痘后,未出现天花流行。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简称“流脑”,是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春、冬季节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病症为发热、头痛、呕吐、急性咽炎、皮肤及口腔黏膜有细小出血点等。儿童发病率较高,15岁以下居多,2~6个月的婴儿最高,新生儿少见。病势凶猛,死亡率较高。新中国成立前,无能力防治,死者甚多。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首见病例。1967年,礼港公社出现150余例,公社和卫生院及时向上级卫生部门反映,福州军区九四医院派医疗队对患者进行救治。同时开展预防服药,每天用3%淡盐水漱口2~3次,用松毛煎水喝;每天嚼吃生大蒜2~3次,每次3~5瓣;学校用中药大青叶、板蓝根、野菊花煎水当开水饮服,病情得到控制。其后,每年开展流脑疫苗接种。1995年后,未发现流脑病例。

流行性出血热 简称“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疫源性疾病,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主要病症是发烧、皮肤出现血斑。1971年,发现首例病人。1980年始,各生产大队均有病例发生,高发人群为年轻体壮者。早期对出血热诊断和治疗没有临床经验,后总结出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1985年后,无一例死亡,治愈率100%。八景卫生院出血热治疗在乡镇医院中颇具名气。

非典型性肺炎 简称“非典”。2003年春,广州发现非典病例,且逞蔓延之势。党中央、国务院下令“严防死守”。4月23日,镇党委、镇政府召开紧急会议,落实市政府“非典”防治工作方案,印发“非典”预防工作实施意见,成立领导小组;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广泛宣传防“非典”知识;开展全民大扫除,搞好环境卫生,对农贸市场、车站、交通要道、宾馆、食堂、餐饮业等公共场所进行拉网式卫生检查和空气消毒。5月4日,镇党委、镇政府抽调公安、城管、卫生、交通等单位40余人,昼夜对辖区车站、路口设卡,检查登记入境行人,对发热人员进行医学留观。行政村、自然村在村头、路口设卡,对进入人员检查登记。各单位互通情报,保持上下联系。实行“0”报告制度。由于全镇干群共同努力,抗击“非典”取得完全胜利,全镇未发生1例“非典”病例。7月解除警报。

狂犬病 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危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疾病。发病时表现为高度兴奋、怕光、怕风、怕水、流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至今仍是一种可防而不可治的传染性疾病。它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犬,其次是病猫,潜伏期10日至1年以上,超过3个月的占15%。镇政府对预防狂犬病非常重视,1990年捕杀野犬,并明文规定:凡狗咬伤的患者,所需医疗费用由犬主负担。虽偶尔有狗咬伤事故出现,但伤后都能及时接种狂犬疫苗。1990年后,未出现狂犬病例。

地方病防治

血丝虫病 血丝虫病是境内主要地方病之一。民国时期十分猖獗,几乎遍及境内每个自然村。主要症状特征:有丝虫热(发冷发热,四肢无力,周身疼痛等)、淋巴结(管)炎、乳糜尿、鞘膜积液等。晚期出现皮肿。有人这样描绘:“乡间宴会,四人入席,八脚落地,犬不能入”,可见肿脚之大。血丝虫病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极大地影响劳动生产。新中国成立后,提出限期消灭血丝虫病。1958~1970年,调查摸底显示,境内血丝虫病种为斑氏丝虫,主要传播媒介是致卷库蚊。微丝蚴血症者年龄最小为2岁,最大年龄80余岁,高发人群为20~40岁青壮年。1980年,八景血检22406人,阳性数749人,阳性率3.34%,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采用海群生4.20克,7天疗法,三个疗程。50毫克海群生片,成人每次服10片,12~15岁服7片,9~11岁服5片,6~8岁服4片。1981~1984年,检查20115人,阳性961人,阳性率4.78%。凡阳性率大于1%(含1%)的村进行全民服药。乡村医生,卫生人员,全程足量送药上门,看服下肚;应服人数23405人,已服22421人,服药率96%。1986年6月,在八景庄头村血检2358人,阳性14人,阳性率0.59%。观上村查1192人,阳性3人,阳性率0.25%。11月,地区防疫站抽检观上村360人,阳性数为0。至此,八景达到国家规定阳性率在1%以下为血丝虫病基本消灭的标准。1987年后,血丝虫病转入监测和消除阶段。病源监测,主要采取查治补漏、净化、强化防治,对流动人口查治等。蚊媒监测,2000年,在槐山村解剖致卷库蚊761只,未检出人体蚴丝虫感染。

2004年8月,全镇达到卫生部颁布的消除血丝虫病标准(连续三年血检阳性率为0)。

表29-6 1977年各行政村血丝虫病流行情况统计表

img321

表29-7 部分年份血丝虫病病源学横向监测统计表

img322

疟疾 俗称“打摆子”,由疟原虫引起的地方传染病。传播媒介是蚊子。民国时期流行甚广,发病率高时达30%。发病时,盖被数床,仍冷得发抖,冷过后发高烧。一般隔天1次,也有每天1次,严重地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妨碍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1959年,进行全面普查。1979~1981年,参加南昌、九江、宜春三地六县二区抗疟联防,免费用乙胺嘧啶和氯奎对有疟原史人进行大规模休止期根治。1980年,推行全民服药,规定卫生人员逐个“送药上门、看服下肚”,收到良好效果。为搞清八景疟疾类型,1991~1992年,在省地防疫站指导下,先后对槐山、礼港进行2次蚊媒调查,共捕蚊1410只(中华蚊186只、致卷库蚊556只,骚扰阿蚊600只、三带喙库蚊68只)进行分析,八景疟疾以间日疟感染为主,极少恶性疟为海南制种人员带入。为消除疟疾,1985年始,每年坚持检查500名“四热”(疟疾发热、疑似疟疾发热、感冒发热、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的血液涂片,查找疟原虫。1985年血检阳性率40%,以后逐年下降。2000年,血检阳性率为0。同年,11月12日,经省基本消灭疟疾考核组考核,八景基本消除疟疾。

钩端螺旋体病 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症状特征主要是发热、畏寒、周身乏力。有流感伤寒型和肺出血型两种,八景地区以流感伤寒型为主。1966年,礼港等村出现零星钩端螺旋体病疑似病例。

1973年入夏,连降大雨,大部分村庄受洪水侵袭,石头渡、观上、礼港、庄头等行政村出现钩端螺旋体病症状病人,发病率30%。疫情发生后,地、县卫生防疫部门,对猪、牛、鼠动物进行病源学调查,发现带菌率分别为33%、31.70%、0.60%,确定猪牛为该病主要传染源。同时,省、地、县派出医疗队参加防控和救治,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无1例死亡。后连续4年对疫区易感人群进行钩端螺旋体病疫苗免费注射。经过多年积极治疗、有效预防和严格监控,20世纪90年代后,未发现钩端螺旋体病病例。

头癣 俗称“瘌痢”,头皮与头发间皮肤癣感染而致病,主要患者为儿童少年。民国时期,乡村普遍流行,占儿童总数20%。有“瘌痢瘌,瘌十八,十八还未好,瘌痢瘌到老”的谣谚。头癣分黄癣、白癣、黑癣,以白癣、黄癣为多。黄癣危害更为严重,长年不治,可造成永久性脱发。

1957年,开展讲卫生宣传和治疗。治疗方法一般采取勤理发(10天1次,坚持4次)、勤洗头(每天用热水洗2次)、勤涂药(用2%碘酊或5%~10%硫黄软膏早晚各涂擦1次),并按每公斤体重服15~20毫克的灰黄霉素,效果较好。由于长期防治,此病于20世纪80年代绝迹。

地方性甲状腺肿 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也叫“大脖子病”。因人体缺碘所致。地甲病表现为甲状腺增生或肥大,是内分泌系统疾病。20世纪80年代,高安县对地甲病进行多次普查。1982年,八景应检4055人,实检3858人,受检率95.14%;检出地甲病5人,患病率0.13%。在查病同时,举办乡村医生地甲病防治学习班,对患者进行免费口服碘丸治疗。1984年始,八景各商店供应碘盐,每月进行2次碘盐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定量检测,取缔非碘盐销售,收到明显效果。1985~1986年,应检27349人,实检25861人,受检率94.56%;检出病人29人,患病率0.11%。其后,经过多年防治,地甲病于20世纪90年代消除。

麻风病 为慢性传染疾病,是难以治疗的顽固性疾病,轻度病人也要一、二年服药疗程,重病患者治愈时间更长。1959年,高安县麻风病普查,对查出病人一般收容麻风村治疗,少数门诊治疗。八景普查中,查出病例5人,进行中西医结合门诊治疗。西药以氨苯风、利福平为主;中药使用通经活血、解毒药物。5人中单疗1人,联疗4人;3人治愈,2人死亡。1980年后,无麻风病人,未发现麻风病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