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妇幼保健
新法接生
新中国成立前,接生由产婆摆布,孕妇、新生儿死亡时有发生。1949年,产妇死亡率15%,新生儿死亡率高达20%,民间流传“只见娘大肚、不见儿上路”的说法。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废除旧法接生,推广新法接生。1951年,举办保育员培训班。1952年,县卫生院着手培训新法接生员,14区成立接生站,乡成立接生小组,实行“一躺二检三消毒”新式接生方法。1953年,县成立妇幼保健站,为区、乡培养大批新法接生员。1958年,新法接生70%。1962年,旧法接生基本废除,新法接生90%以上。1968年,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大队卫生所配备1名初中以上文化新法接生员,由公社卫生院培训,统一发放接生器械,统一消毒。
1988年,开展“母子系统管理”,由镇卫生院向新婚夫妇发孕产妇新生儿保健卡,凭卡享受免费产前检查、产后随访及0~7岁儿童的健康检查。20世纪90年代,提倡住院分娩。1995年,实施“母婴保健”法,镇内孕妇全部住院分娩,村级接生员工作转变为产前检查、产妇护送和产后随访,杜绝家庭分娩。进入21世纪,住院分娩率100%。
妇女保健
新中国成立前,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健康不被重视。经期不卫生,旧法接生,产后过早参加劳动,严重影响妇女健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妇女保健。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时期,妇女参加集体劳动,实行“三调三不调”原则(即经期调干不调湿、孕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实行经期信号牌。接生站设孕妇牌,定期检查孕妇胎位情况。人民公社期间,农村女社员休产假30天,享受同等劳力待遇,工分照记。
1961年,开展妇女疾病查治工作,对查出子宫脱垂、尿瘘、阴道滴虫等妇科疾病及时手术和药物治疗。1994~2005年,共检查妇女疾病20771人次,查出尖锐湿疣4人次,滴虫阴道炎885人次,宫颈糜烂1524人次,子宫下垂7人次,共2420人次;患病率11.70%,治疗率100%,治愈率95%。
表29-11 1994~2007年妇科病查治情况表 单位:人
表29-12 1994~2007年孕产妇保健情况表 单位:人
儿童保健
新中国成立前,儿童生长发育,任其自然,谈不上保健。新中国成立后,对儿童逐步开展入托保育、学前教育、发育检测、疾病查治等保健工作。1958年,人民公社化,境内农村普遍建立托儿所、托儿组。1979年,八景创办中心幼儿园,农村亦相继开办幼儿园、学前班,集镇农村儿童大都能入托保育和受启蒙教育。
1951年,开始对儿童种牛痘,预防天花麻疹。1976年,镇卫生院对7岁以下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对查出蛔虫、佝偻、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沙眼、头癣等病的患儿即行组织治疗。每年“六一”儿童节前后,对0~7岁儿童进行健康检查。1986年,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合同,开展计划免疫,接种卡介苗、百日破混合制剂、麻疹介毒活疫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预防六种疾病。1988年,开展母子系统管理,给新婚夫妇发孕产妇新生儿保健卡,对孕妇产前进行检查,产后访视6次。1~4次观脐,5次测体重,有问题及时处理。冬末春初,负责对新生儿投服维生素V D2,负责0~7岁儿童体检,每年至少1次;试点村3个月一次,幼儿6个月1次;学龄儿童1年1次,掌握儿童的健康状况,对儿童的发育进行评估。1989年2月2日,镇政府发文强调做好各种生物制品的预防接种工作,记好疫苗名称、接种方法、剂量、时期、反应,留底与家长的接种证相符无误。儿童出生、死亡、迁入、迁出,实行建卡、销卡、转卡,做到不错1人,不漏1人。1990年后,增加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近年,增加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甲肝疫苗接种,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2007年,全镇婴幼儿免疫接种率1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