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西南岭村委会
位于八景南偏东丘陵地带。2003年10月10日,西山、南头、敖岭村委会合并。2007年,下辖16个自然村,驻地新桥,有81个姓,总人口4405人,耕地总面积286.88公顷;同年实现农业总收入1077.10万元;粮食总产1888吨,油脂产量103吨,生猪出栏3528头;农民人均纯收入4412元。
表34-5 2007年西南岭村委会户数、人口、耕地统计表
续表34-5
西山村
位于八景东南面附近山丘上。因其址“有秀峰,龙势发越,山形起伏,绵亘数里,名曰西山”。明正德丁卯年(1507),谢荣治由槐山分支至此。2007年,全村有38个姓,440人,世居谢姓。
田心村
位于八景东面1公里田畈中土丘上。清咸丰年间(1851~1861),陈仲彻由丰城董家子头村分支至此。旧名“田西”,因原址地势低洼,常遭水患,后移居于田畈中土丘上,而易名“田心”。2007年,全村有14个姓,97人,世居陈姓。
珠坑村
紧靠八景集镇东南面。明弘治年间(1488~1505),张以安由独城仙溪后村分支至此,谢瑞芳由独城竹溪分支至此。因先人视此地为珠宝之地,又有潺潺溪水流入珠塘而名曰“珠溪”,后易名“珠坑”。2007年,全村有31个姓,301人,世居张姓、谢姓。
荷园村
位于八景东面附近田畈中。明万历年间(1573~1619),席文论由独城庄里分支至此。建村于荷花盛开的小溪旁而名“荷溪”;后因村庄四周树木葱茏,稻花荷花芬香,而易名“荷园”。2007年,全村有25个姓,191人,世居席姓。
上舍村
位于八景南面1公里田畈中。南宋元丰元年(1078),廖通溥由市内南乡分支至此。为缅怀父亲生死之地取名“上舍”。2007年,全村有37个姓,461人,世居廖姓。
新桥村
位于八景东南面2公里山丘上。宋绍兴年间(1135),熊毛六从纪口迁入,因村旁修有一座新石桥,别有特色,而取名“新桥”。2007年,全村有37个姓,420人,世居熊姓。
南头村
位于八景南面3公里山丘下。因建村于富姑塘南端而得名“南头”。明崇祯四年(1631年)建村。2007年,全村有28个姓,420人,世居沈姓、杜姓、胡姓。
北头村
位于八景南面3公里山丘下。因建村于富姑塘北端而得名“北头”。南宋嘉定二年(1209),敖姓由建山龙城分支至此;黄姓由附近上舍分支至此。2007年全村有24个姓,362人,世居敖姓、黄姓。
预溪村
位于八景南面3公里山丘下,曾用名“豫佳岗”、“公墓下”。后以村旁有小溪而易名“预溪”。明宣德年间(1426~1435)邓震广携子由新街圳溪迁入。2007年全村有23个姓,274人,世居邓姓。
果溪村
位于八景南面偏东3公里小丘下。明成化年间(1465~1487)建村。因村庄坐落在小溪旁花果园中而得名“花果园”,后易名为“果溪”。2007年,全村有26个姓,248人,世居陈姓、黄姓、胡姓、游姓。
枨溪村
位于八景南面4公里山丘下,紧靠樟上铁路支线东侧。因建村于枨树茂密的小溪旁而得名“枨溪”,又名“枨垅坑”。南宋嘉定四年(1211)建村,李景从由碧山梅竹村分支至此;龚昭由丰城坞社分支至此;龚迪盛由蜀潭瑶头山搬迁至此。2007年,全村有22个姓,217人,世居李姓、龚姓。
敖岭村
位于八景南面5.5公里小丘上,樟上铁路支线东侧。因建村于樟古岭东侧,其地形似鳌鱼而得名“鳌岭”,后谐音为“敖岭”。明正统年间(1436~1449)建村。2007年,全村有27个姓,240人,世居胡姓、黄姓、席姓、邹姓。
河下街村
位于八景南面6公里山丘下。明成化年间(1465~1487),黄俊轩由湖南沅江县分支至此。因建小街濒临肖江河,又开设茶酒饭店,而得名“河下街”。2007年,全村有17个姓,95人,世居黄姓。
姜家渡村
又名匡溪,位于八景南面6.50公里山丘下。因建村于“姜家渡”渡口旁而得名。清嘉庆年间(1796~1820),郭雨由吉安芦陵县分支至此。2007年,全村有17个姓,147人,世居郭姓。
上蜀潭村
位于八景南面5.50公里山丘下。村前湖水环绕,村后蜀山深秀,水如碧玉山如黛,统称“蜀潭”。居蜀潭上游者称上蜀潭。南宋咸淳初年(1265),龚高、龚俊、龚杰三兄弟由市内莲花塘迁入;罗姓、肖姓、邓姓相继迁入。2007年全村有28个姓,314人,世居龚姓、罗姓、肖姓、邓姓。
下蜀潭村
位于八景南面5.50公里山丘下。居蜀潭下游者称下蜀潭,与上蜀潭毗连。南宋咸淳初年(1265),由莲花塘分支至此。2007年,全村有23个姓,178人,世居龚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