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准边备达贼出没多寡号令并烽火则例
一、瞭见虏贼掏墙进入,日则举烟,夜则举火,放炮一个,沿边传至镇城。若贼不退,每一个时辰照前举行一次。如贼出境,日举空烟,夜举空火,不放炮。
一、贼入寇,三五十骑至百骑,日则扯黄旗一面,夜则扯灯笼一个;二三百骑至五百骑,日则扯青布衫一领,夜则扯灯笼二个;六七百骑至千骑以上,日则扯皮袄一领,夜则扯灯笼三个;五七千骑至万余骑,日则扯青号带一条,烟灶一座,夜则扯灯笼四个。
东路烟火
一把:黄甫川、清水营、木瓜园、孤山。
二把:镇羌、永兴。
三把:神木、大柏油、柏林。
四把:高家、建安。
五把:双山。
六把:双山堡地界双山墩起,至常乐堡、瓦窑坡墩止。
七把:常乐堡横河墩起,至榆林城永昌墩止。
八把:榆林城永昌墩起,至保宁堡镇疆墩止。
西路烟火:
一把:新兴、砖井、石涝、三山、定边、盐场、饶阳水。
二把:把都河、近并入宁塞。柳树涧、新安边、旧安边。
三把:镇靖堡、镇虏堡、靖边营、宁塞营。
四把:威武堡、清平堡、龙州城。
五把:波罗、怀远。
六把:响水堡。
七把:保宁堡。
八把:榆林城永昌墩起,至保宁镇疆墩止。
按:中国之所以防虏,惟烽燧一物最为吃紧。盖兵马之应援、行李之趋避,郊野人畜之收敛,俱于是乎藉,故往年设此则例,于墩军人给一纸,令其朝夕诵习,而上且非时掣查,以故桔槔之烟风传无误。迩年以来,既以岁久人玩,又以虏款心安,执而讯之,口直嗫嚅,卒遇氛警,传报参差矣。甚则有胡雏长离高吹而军夜兜零不火者矣,甚则有啖虏贸易之利、畏虏劫夺之威而卖国之情者矣。吁!及今而不作新之力、责成之严,恐异日有伪烽之忧,而边墩有拔帜之祸也。
昔夹漈郑氏云:“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82),千古不易。故《禹贡》分州,必以山川定疆界,使兖州可移而济河之兖州不可移,梁州可迁而华阳、黑水之梁州不可迁,故《禹贡》为万世不易之书。后之作史者主于郡县,故州县移易,其书遂废矣。”善哉言也。杜氏《通典》亦以历代郡县析于禹九州之中。今所论著,延庆、榆绥为雍州北境,山川绣错,郡邑棋布,虽多历年所,而神禹之迹固在也。其与虏相出入,僭窃相存亡,则有纪存焉(83)。
【注释】
(1)西河上郡北地入尾十度 十,原作“五”,据《晋书》卷二十一《天文志》改。
(2)汉为云中郡之沙南 沙,原作“少”,据《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下》改。
(3)成化七年都御史王锐建置榆林卫 《明史》卷四十二《地理志》载:“榆林卫,成化六年三月以榆林川置。”
(4)八年 《明史》卷一百七十八《余子俊传》、谭吉璁等纂《延绥镇志》(以下简称谭《志》)卷一俱作“九年”。
(5)唐丰州地 丰州,原作“幽州”,据《元和郡县图志》卷四改。
(6)后周为银胜二州地 此处疑误。《元和郡县图志》卷四“胜州”条下载:“后魏太武帝平赫连昌之后,讫于周代往往置镇,不立郡县。”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割云州之榆林、富昌、金河三县置胜州”。
(7)西至神木五十里 五十里,前文“神木堡”下作“东至永兴四十里”,两歧,未知孰是。
(8)隋连谷县 此处疑误。《元和郡县图志》卷四“连谷”条下载:“隋文帝于此置连谷镇,隋炀帝改为连谷戍,大业十三年废戍。贞观八年于废戍置连谷县。”
(9)唐麟州 麟州,原作“麟州路”,唐时未设路,据《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删。下同。
(10)宋属麟府路 麟府,原作“府州”,据《宋史》卷八十六《地理志下二》改。
(11)侨治银州境 银州,原作“银川”,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三、《旧唐书》卷四十二《地理志一》改。下同。
(12)东至榆林石佛堂界六十里 里,原作“界”,据文意改。
(13)北至归德堡四十里 四十里,原作“五十里”,前文“归德堡”下作“南至鱼河堡四十里”,谭《志》亦作四十里,据改。
(14)汉白土县地 “土”字原脱,据《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下》补。
(15)城周围三里八十四步 城,原作“地”,据文意改。
(16)东至清平堡三十五里 前文“清平堡”条下作“西至龙州城三十里”,两歧,未知孰是。
(17)共高三丈九尺 九,原作“五”,据文意改。
(18)东至靖边四十里 前文“靖边营”条下作“西至宁塞营四十五里”,两歧,未知孰是。
(19)加高二丈八尺 二,原作“三”,据上下文改。
(20)共高三丈三尺 三丈三尺,原作“三丈三丈”,据上下文改。
(21)隆庆六年重修万历元年加高三丈三尺 原作“万历元年重修隆庆六年加高三丈三尺”,据上下文乙正。
(22)之四面沟壑 “之”字疑为衍文。
(23)木禾 原作“水木”,据《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下》改。
(24)襄洛 原作“襄乐”,据《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下》改。
(25)桢林 原作“祯林”,据《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下》改。
(26)龟兹属国 原作“龟兹”,据《汉书》志第二十五《郡国五》补。
(27)及朔方郡之临戎 原作“及朔州郡之临河”,据《后汉书》志第二十三《郡国志五》改。
(28)云中郡之沙南 沙南,原作“沙南郡”,据《后汉书》志第二十三《郡国志五》删。
(29)又为神水郡之真川 神水,原作“神木”,据《隋书》卷二十九《地理志》改。
(30)京兆郡之宜君 原作“京兆郡宜君郡之宜君”,《隋书》卷二十九《地理志》京兆郡宜君县条下载:“旧置宜君郡,开皇初郡废。”据删。
(31)为银州银川郡 银川,原作“银州”,据《新唐书》卷四十二《地理志》改。
(32)榆林 “林”字原脱,据《新唐书》卷四十二《地理志》补。
(33)单于安北镇北三都督府地 镇北,“北”字原脱,据《新唐书》卷四十二《地理志》补。
(34)统鄜坊银三州 三,原作“二”,据《宋史》卷八十七《地理志》改。
(35)鄜领县四 四,原作“册”,据文意改。
(36)汉东汉为肤施县 “县”字原脱,据《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下》、《后汉书》志第二十三《郡国志五》补。
(37)汉高奴县 “高奴县”三字原脱,据《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下》补。
(38)王莽更利平 利平,原作“利名”,据《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下》改。
(39)西魏为真川县 原“真川县”前无“西魏”二字,《隋书》卷二十九《地理志》延安郡临真条下载:“有西魏神水郡、真川县。”据补。
(40)属神水郡 神水,原作“神木”,据《隋书》卷二十九《地理志》改。
(41)属鄜州上洛交郡 洛,原作“路”,“交”字原脱,据《宋史》卷八十七《地理志》改、补。
(42)今一十四 一十四,《陕西通志》作“二十四”。
(43)改为鄜城郡 鄜城郡,原作“鄜州城”,据《隋书》卷二十九《地理志》改。
(44)宋为鄜州上洛交郡 “交”字原脱,据《宋史》卷八十七《地理志》补。
(45)洛交 原作“罗交”,据《金史》卷二十六《地理志》改。
(46)左冯翊之翟道及朔方郡地渠搜 朔方,原作“北地”,据《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下》改。
(47)晋姚兴置中部县 县,原作“郡”,据《魏书》卷一百六《地形志》改。
(48)唐武德二年 二,原作“三”,据《新唐书》卷三十七《地理志》改。
(49)隋废为宜君县 宜君县,原作“宜州”,据《隋书》卷二十九《地理志》改。
(50)析置升平县 析,原作“折”,据《新唐书》卷三十七《地理志》改。
(51)编户十里 原作“编里十”,据上下文改。
(52)宋初为西夏砦 西夏,原作“夏西”,据《宋史》卷八十七《地理志》乙正。
(53)其米淅之汁如脂 淅,原作“浙”,据《陕西通志》卷四十三改。
(54)属鄜延路绥德州 “路”字原脱,据《金史》卷二十六《地理志》补。
(55)隶延安府绥德州 “隶”字原脱,前文宜君县条下作“隶延安府鄜州”。据补。
(56)晋苻秦为骢马城 骢,原作“验”。按《元和郡县图志》银州条下载:“苻秦建元元年,自骢马城巡抚戎狄。”据改。
(57)以河东残破 残,原作“戎”,据《金史》卷二十六《地理志》改。
(58)七年民饥流散改为葭县 七年,原作“四年”;葭县,原作“葭州”,据《明史》卷四十三志十八《地理志》改。
(59)十三年 原作“八年”,据《明史》卷四十三志十八《地理志》改。
(60)洪武七年 七年,原作“十年”,据《明史》卷四十三志十八《地理志》改。
(61)汉属五原西河二郡圁阴县地 西河,原作“河西”,据《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下》乙正。
(62)马领 原作“马岭”,据《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下》改。
(63)富平 “富”字原脱,据《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下》补。
(64)鹑孤 “孤”字原脱,据《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下》补。
(65)义渠道 原作“义渠遁”,据《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下》改。
(66)又有上郡之阳周襄洛 上郡,原作“上都”,据《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下》改。
(67)王莽更北地郡曰威城 威城,原作“威成”,据《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改。
(68)东汉因之 据《后汉书》卷三十三《郡国志》,东汉仍为“北地郡”,则其因袭的当是西汉之制,非新莽之变制。
(69)定安 原作“安定”,据《隋书》卷二十九《地理志》乙正。
(70)又有定边军之定边县白豹城地 地,原作“也”,据上下文改。
(71)属庆州弘化郡 原作“庆州属弘化郡”,据《元和郡县图志》卷四乙正。
(72)改合川县 合川,原作“河川”,据《元和郡县图志》卷四改。
(73)隋始置合水县 合水,原作“河水”,据《元和郡县图志》卷四改。
(74)大业初省合水入弘化郡 据上下文,此句当在“故名”句后。
(75)是年 按《新唐书》卷三十七《地理志》“合水”条载:“本合川。武德元年置,是年,又析置蟠交县。”则是年为武德元年。《元和郡县图志》“合水”条作“武德六年”,疑误。
(76)“领县五”句 按《元和郡县图志》宁州条下作“管县六:定安、真宁、襄乐、彭原、定平、丰义。”此有误。
(77)汉为阳周县地 阳周,原作“阳州”,据《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改。
(78)戎心或生取道于此 戎,疑当作“贼”。
(79)登陴击柝 柝,原作“柏”,据文意改。
(80)与拨军守空 原作“拨军守空与”,按后“新安边”文“其通虏出入,与拨军守空”,正与此同例。据改。
(81)边外 原作“外边”,据上文文例乙正。
(82)山川之形 形,原作“秀”,据《通志》卷四十《地理序》改。
(83)按此段按语前原有标题“建置”,与前标题重复,今删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