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四节职技教育一学稼公社

第四节职技教育一学稼公社

时间:2023-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里仁乡学稼公社有《试办农学略章》,其宗旨是广开风气,振兴农学。学稼公社宗旨明确、实惠,方法新潮、民主,堪为旧时乡村农学探索之典范。规模为1个班级,学生37人,教师1名,由蔡全生负责。
职技教育_新丰镇志

第四节 职技教育

一、学稼公社

新丰职技教育,可上溯至光绪二十五(1899)年,由唐纪勋、祝廷锡、朱景章等创办的里仁乡学稼公社。公社办在竹林宿圩徐家桥南堍西首,有平屋两进,各三间。形式仿照吴县潘氏丰裕庄,主要讲授农业知识,由敖嘉熊闻而投资。

里仁乡学稼公社有《试办农学略章》,其宗旨是广开风气,振兴农学。他们轸念民艰,勤求足食,改变“农不知学,积疲成困”之现状。公社以实力试办,首重种稻,改良种子,讲述农区种法,使作物轮作高产。其他还有蚕桑、树艺、畜牧等。翻译东西农学各书,新理新法,选择浅实合宜者仿之。创办者认为:“空言劝导,难期信从;而外国以化学制肥、辨土及机器农具等,不特未尝学问且成本重,学步难甚,非示乡愚以仿办之道。是以不拘故常,不矜奇异,取中外之法而折中之。”如果有效,再以推广。故名为学稼公社。

公社以“实事求是为旨”,“总期便农方为尽善”。他们深切体验到“我乡本宜种稻之区,农不知学,收成因而日薄”。所以主张“应以讲求种稻为第一义务,期增多收粮”。他们首先从改良种子入手,仿照丰裕庄经验,采取轮作,“吐穗倍长,著粒肥密,常有二百余粒至三百粒,其获可倍。”从理论推算,亩产可达八九石。他们还认为:“我乡蚕桑之利甚溥。应就本社现有桑地,讲究栽培,俟桑枝繁茂,当照蚕学馆章程及近译各蚕书,讲求育蚕之方。”对畜牧、果树,暂时不讲,以后逐步增设。“先就庄屋后设猪圈、羊圈、鸡鸭房,试讲畜牧。屋旁余地,试种果树,储藏肥料,以资灌溉。”

公社集资一千二百元,系同志自认,并不捐募,每五十元为一股,每股给票一张,将来盈绌照股均摊。如办有成效,欲加推广,先尽旧股认集,不足再招新股。他们每年春间,遍遨社友集会一次,斟酌耕种章程;秋间集会一次,公核收成丰歉,定次年办法条例。公社公推社友一人为总理,农田实际耕作,雇佣长工,另延忠勤耐劳者一人为督理。

学稼公社宗旨明确、实惠,方法新潮、民主,堪为旧时乡村农学探索之典范。但由于缺乏经验,在实际耕作中,“乃知人工地力之不易,尽而理论与实常难符合也”,“乡人既不耐此工作,总督理又未能沾体涂足,而躬亲其事”,“试之二三年,工人不乐就雇,人事又逐变迁,此时遂废”。后来他们便致力于创办竹林启蒙书塾。

二、农业中学

新丰公社农业中学,简称农中。创办于1958年8月,附设在新丰公社中心小学内厅堂左厢房,1960年2月迁址盛家汇,新搭了一个草棚作校舍,半年后迁到钱家浜。规模为1个班级,学生37人,教师1名,由蔡全生负责。学生一面读书,一面到公社试验农场参加农田劳动。坚持4年,至1962年7月停办。1964年8月,公社又在新丰中学内附设农业中学,规模为1班,30余名学生,由陈善根负责。实行半耕半读,边种田边读书,坚持一年半,至1965年底又停办。

三、红专学校

红专学校,创办于1958年8月,校址设在“八一”拖拉机站旁边,以公社试验农场为基地,规模有4个班,132名学员,教师4名,半年后即停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