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丧葬习俗
一、报丧
旧时新丰镇周边的丧葬习俗虽不如喜事之隆重,但丧事仪式也十分繁琐,而且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一般按家境贫富之分,分别摆三朝、五朝、七朝丧事。
病人临终前,子女务必在场,听取临终嘱咐,送别死者,俗称送终。气绝后全家商议丧事安排,由配偶或子女把死者的蚊帐拆掉圈好甩在屋面上表示悲伤事。然后叫来自族人去庙界道士处批书,按照死者的性别出生年月由道士计算三朝或五朝的通丧日期,批来的三角书要放到尸体胸前,用一把剪刀压着。家里的人已经把死者衣裳脱下烧水洗身剪去指甲,穿好小衣,并叫人买来黄千纸和香烛供上床前羹饭,外面门口纸缽头里点燃着黄千纸。出殡日定后,叫人去亲友家报丧,通知出殡时间。丧主叫来自族帮忙,妇女们做白衣、白带、“幔”鞋子(重孝是白鞋,轻孝蓝布鞋)。请来和尚做道场,死者房间里女儿媳妇守着哭个不停,外面专门有人接奔丧“吃豆腐”的客人,吊唁者一到,接客的人大喊一声:“客来了!”里面守孝者便哭着出来接客人手中的黄千纸、白布及丧饭(也称飨)。目前从卫生和简便出发飨用皮蛋、鸡蛋、红白糖代替。吊唁者要送钱,或送被面、花圈,送钱称“送人情”,不论多少,一律单数。
二、入殓
入殓前要为死者整容穿衣,穿衣一般规格是5个领头,3条裤子,还有鞋子,袜子,帽子及带子。全部交给土工,他们喝上老酒后,便从里到外一件一件地将衣裳同好、裤子同好,一起捆着,用一支小秤,把一捆衣服钩牢,一手提秤一手把砣脚踏门槛,喊一声“看秤督先”,称好后就去穿衣。这时,送终者全部手捧一支点燃的香,跪在地上直到穿好止。穿衣开始,还须吹吹打打,称为“响响”。穿毕就“转和”,用白布带子束在尸体腰间,大儿子捧头,小儿子捧脚,把尸体从房间转移到堂屋里东西向的门板上。尸体头东脚西,盖上相布(批来的书烧成灰放进死者的招魂袋内),头下面垫一只菱角枕头,双脚放在布筛上,点燃一盏菜油灯。尸体外用芦帘拦好,称作孝幛,外面设灵台,里面是孝堂。灵台上丧饭供祭香烛点燃,还有一只饭米囤,内放米粉圆子。和尚在诵经,孝堂内媳妇姑娘或配偶守着哭声不绝。第二天入殓前,先由土工将棺柩铺上2层棉纸,放上粉石灰,刮平后用黄并纸压结实,再铺2层棉纸,然后在头横处摆几包石灰,脚根处放一面小镜,铺上灯草、被褥,一根水仙花梗盘着元宝放在上面。还有碗盅筷子用白布包好放在头横处。一切准备齐全,等客人到齐,一般在中午11点左右正式落殓。落殓后盖上棺盖,钉上五钯钉(也称利市钉),柩上放几条红被头。这时场上哭声震天。现在实行火葬后,将骨灰盒放在门板上,停在场中央。和尚尼姑吹吹打打,由丧主在棺前烧袱包。将死者的好衣服打成一大包,和纸箔一起焚烧,边烧边哭“袱包经”。其中姑娘媳妇的《哭娘经》:“姆妈呀好娘,姆妈呀大人,你的衣服都在袱包里。冬衣放在袱包里,你到冬天换冬衣;夏衣放在袱包里,到了夏天换夏衣;秋衣放在袱包里,到了秋天换秋衣;春衣放在袱包里,到了春天换春衣。姆妈呀好娘,姆妈呀大人,西方路上慢步行。落雨要避雨,风大要避风。背包叔叔前头走,让伢大人后头走;背包叔叔多照顾,桥边缺口拉一把;背包叔叔打算好,省吃俭用会开销,一日三餐要吃饱。千要求,万要求,要求叔叔照顾好。西方路上要买路钱,给你叔叔箔一千……”《哭娘经》一停,就有8人(现在是4人)扛起棺柩在场上兜4个圈子出发,早已准备好的5—7个妇女搭起白布桥,一路长队,行向墓地。
三、送丧
送丧的队伍,走在最前面的人提着一篮散黄纸(称买路子),边走边撒散黄纸。棺柩后面家属亲友,大儿子捧牌位,次子捧米囤,个个披麻戴孝。中间是布桥,一般由5人或7人组成,各自双手捏牢布边顶在头上似一条长龙。后面是和尚吹打,停停吹吹直到坟地。棺柩抬到坟地,也要绕着安葬点兜4圈后才可停下。买路子看到棺柩停放了,他马上把棺上面的被头卷走,并在地上挖一块泥卷在被头里转身跑回家。棺柩放妥,将牌位摆在其上面,各人均拜一拜。饭米囤挂在旁边树上(里边有米粉糖圆子),每个人拿吃1个,便各自回来。买路子的第一个到家,将被头掷在栲栳里,由服务员分给他吃口糖茶几片糕,送殡回来的人每人都得吃口糖茶和糕点。大儿子把牌位摆到灵台上祭拜,媳妇姑娘靠着灵台哭《丧“口彩经”》:“姆妈呀大人,姆妈呀好娘,你要保佑我啊田稻好来收到三石六,保佑我啊养蚕好来茧子要采双斤头;保佑我啊身体强与健,伤风咳嗽断除根,保佑我啊越活越年轻,牙齿活易生根,头发白来转乌云;保佑村坊邻舍都健康,保佑我啊亲戚朋友行行业业都顺当……”这时,时间已超过12点,大家开始吃素饭。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丧事酒筵和婚事一样,炒炒爆爆海鲜上台。中饭后由自族和少数亲戚留下来筑坟及还东西,和尚尼姑道士师太们结账付款,一声道谢也都回去了。
四、守灵
五、改革
解放初期的丧葬基本上沿习旧俗,但礼仪逐步简化,迷信色彩也日益淡化。丧期一般为3天,均为棺柩浮厝式土葬,除灵一般在五七或断七举行。“文革”后,诵经及焚锡箔、纸钱等迷信习俗几近废止。原来的披麻戴孝改为佩戴黑纱,亲友以赠送花圈为奠仪。80年代初,政府提倡火化,至1987年,一律以火葬代替土葬。有的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出殡时亲友送到火葬场焚烧花圈。尸体火化后,丧主办素酒筵。骨灰盒有的置于家中,有的放在殡仪馆,农村大多将骨灰盒放入新筑的坟墓或小亭子内,焚香、点烛、诵经现象仍存在,一般较为简单。目前,政府建造了安息堂和公益性墓地,逐步推行骨灰盒统一存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