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漓江流域的地下水

漓江流域的地下水

时间:2023-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漓江流域的地表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也不均衡,大致是从西北向东南递减,临桂县的黄沙、宛田一带最丰富,桂林市次之,阳朔县较少。流域水资源流江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超过200亿立方米,仅桂林市的水资源总量达120.72亿立方米,属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因此,漓江的主流和支流均属雨源型河流,其流量随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
水资源_桂林漓江志

第二节 水资源

漓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一般在1367.5~1932.9毫米之间,最大可达2513.3毫米。漓江流域河流密布,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小河流总长1200多千米,集雨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8条,集雨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5条,集雨面积3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6条。主要支流有甘棠江、朝田河、黄柏江、黄沙河、涧沙河、川江、桃花江、遇龙河、大源河、乌龟河、田家河、胡家源河等大小支流50余条。主要特征是水量充沛,源高流急,年内丰枯变化较大,洪枯流量悬殊。漓江流域的地表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也不均衡,大致是从西北向东南递减,临桂县的黄沙、宛田一带最丰富,桂林市次之,阳朔县较少。

img32

流域水资源

流江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超过200亿立方米,仅桂林市的水资源总量达120.72亿立方米,属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但是,水量的时空分布却极不均匀。汛期洪水成灾,大量弃水,约80%的地表径流滚滚逝去;其他月份的径流只占总量的20%,枯水期水量严重不足。若遇贫水年份,水危机随时可能出现。

1999年,全市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全年消耗自来水为8.053亿m3(不计河道用水)。其中,农业用水约7亿m3,生活用水约0.9亿m3,工业用水约1.1亿m3。到2000年,全市的年总用水量达到11亿m3,平均每年增长25%。如果考虑旅游通航等河道内用水,则要大大超出这一数值,这无疑加大了出现水危机的机会。

地下水

漓江流域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为气象型,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约占总补给量的93%),其次为非岩溶区侧向补给、渠道和农田灌溉补给。地下水埋藏浅,一般深2~10米,流域中也有部分地下水蕴藏在砂砾卵石层的孔隙中,深度5~40米。普遍径流途径短,水循环快,降雨丰沛,补给量大,丰枯水期水位变化较大,年水位变幅多为1~5米。因此,漓江的主流和支流均属雨源型河流,其流量随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

漓江流域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碳酸裂隙岩溶水三大类。流域内地下水主要以空隙水、裂隙水、岩溶水三种形式大量存在,在不同地质构造中富集情况有较大差别,并且多通过气候性雨量补给和储存,以泉流和地下暗河出露与排泄。

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 分布于条带状的河谷一、二级阶地,除受大气降水补给外,在大部分地段与河流呈互补关系,局部还有各类地下水的补给。该类潜水主要分布在漓江两岸1~4千米宽河漫滩及第一、二级阶地中,漓江支流两岸也有零星分布。地下水蕴藏在砂砾卵石层的孔隙中,此层厚度一般为5~15米,最厚为30多米。其上有2~7米厚的亚粘土保护层,其下还有一层粘土砾石层,使之与再下面的石灰岩中的岩溶水隔开。粘土砾石层在有的地方缺失。水量丰富,单个水井抽水量1000~2880吨每天。水埋深4~6米,年变幅2~4米。坡洪积松散层中孔隙水,地下水蕴藏在由碎石、砾石、砂组成的透镜体或夹层的孔隙中,坡洪积层一般厚20~30米,最厚为40多米。残坡积层冲积层及浅层的地下水较丰富,而深层的地下水则相对贫乏。

基岩裂隙水 分三个亚类。碎屑岩孔隙裂隙水:主要分布于白垩系断陷盆地,白垩系砂砾岩中大部分为潜水,局部由于受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的变化而为承压水。其岩性为钙质砂岩、砂砾岩、砾石成分随地而异,分布不均匀。其成分以花岗碎屑岩块为主,钙质胶结,局部有小型溶洞,近东西及北西方向裂隙发育。

浅变质碎屑岩裂隙水:分布较广,贮存于变质砂岩、板岩、页岩等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中,以潜水为主,局部为层间或脉网状承压水,多富集于断裂带硅质岩、板岩和碳酸岩夹层部位。

火成岩风化裂隙水:分布更为广泛,主要贮存于花岗岩风化构造裂隙中,基本以潜水为主,在断裂发育及有利构造部位为网状承压水,主要富集于岩体的外接触带、脉岩接触带及缓坡地带等部位。该岩体主要有越城岭及猫儿山岩体。

碳酸岩裂隙岩溶水 分两个亚类。不纯碳酸盐岩溶洞裂隙水:主要蕴藏在地面以下至60米之间的白云岩、泥灰岩、硅质灰岩的溶蚀裂隙和小洞穴中。各地区的溶蚀裂隙、小洞穴发育不均匀,水量丰富程度也不一致。从地质构造来看,主要分布在背斜及向斜,翼部经溶蚀的构造裂隙中,局部受相对隔水层的影响为承压水,大部分为潜水。二是纯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分布面积非常广,在漓江流域市区境域占其总面积的64.0%,占岩溶水面积的75.8%。地下水主要蕴藏在地面下5~90米之间石灰岩的洞穴和溶蚀裂隙中。由于各地石灰岩中的洞穴、溶蚀裂隙发育程度很不均匀,地下水水量丰富程度也不一样。各类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特征及动态变化: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根据其成因,其补给源一是在气降水垂直补给;二是河水侧向补给,在河曲部更为明显;三是该层取水时,由于水位下降,相邻承压含水层也会发生补给。该含水层一般为条带状零星分布,同时还有上层滞水,因此,在径流不远后就排泄于河谷中,地下水变幅较大。

基岩裂隙水:主要是大气降水沿裸露裂隙补给及通过残坡积层补给,其补给程度取决于地貌、植被发育情况。径流受最低分水岭的控制,一般排泄于河谷中。动态变化在火成岩及白垩系砂砾岩中多属不稳定,在其他地区则相对比较稳定。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主要是大气降水及地表水沿溶蚀裂隙补给,同时还有相邻含水层通过构造破碎带补给,其径流特征先网流后形成水流,最后排泄于沟谷之中。动态变化对大气降水表现特别敏感,水位变幅大,泉流量不稳定。

富集地段 漓江流域地下水一般由山区逐渐向漓江及其各支流两岸越来越富集。

资源县的中峰、车田湾富集地段。主要分布于中峰乡的车田湾和车田乡的白垌一带的灰岩、白云质灰岩、碳酸岩溶蚀裂隙内。从地质构造及地貌来看,主要分布在背斜及向斜翼部经溶蚀的构造裂隙中,局部受相对隔水层的影响为承压水,大部分为潜水。该类地下水面积分布广。含水岩组为寒武系部分上组及泥盆系郁江组与东岗岭组的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岩溶水分裸露型与埋藏型两种,其中裸露型溶洞发育,如桥头及花果桥的溶洞达5212米之深,节理产状以15<82及252>66两组为主,在其溶洞的发育部位线,面裂隙率分别为0.725%及1.15%。

兴安高尚、漠川、白石、界首、严关护城等地下水富集地带。高尚的东河上桂以南,直义侧岩、灵龙枧头岩、凤凰桥鸡岭岩、凤凰磨石脚、凤凰小背塘豪猪岩、凤凰背村下岭岩、灵龙涤江岩、灵龙苦竹塘岩、乐群磨底弯大岩、乐群山塘冲岩、乐群竹园岩门口、东河龙田社岩、江东浸坪岩等地有明啮河十余处流量达3立方米/秒。漠川的久中船山、桩子马头岩、榜上岩门前、榜上钓鱼山山路边岩、长洲龙岩寺、长洲干岩、长州司马园、长州清水岩、福岭苦麻岩等地地下水丰富,有大小明暗河11处,流量为2.02立方米/秒。

界首的掌甲田东500米,石门岩门前大岩等有0.45立方米/秒的水至流出。兴安县漓江、大溶江沿岸富集地段,主要是沿大溶江及其支流两岸,漓江两岸河漫滩和第一级阶地中。

灵川县灵田、海洋、潮田、大圩、定江、潭下、九屋、公平地下水富集地段。三街、灵川、定江、潭下、九屋、青狮潭、公平、蓝田等地处于地质断裂带地区。其中大面圩、上渣树、官桥等处打井,其抽水量15~23升/秒;灵川钢铁厂打机井一口,涌水量4.4升/秒;县城1平方千米范围打井39口,总涌水量45升/秒;县境各自然村的井群数以百计。青狮潭水库库区内的田心至岩山村分水岭一线,地下水埋藏于东岗岭段灰岩的裂隙溶洞里,蕴藏量丰富,水位也较水库蓄水位高8米;青狮潭乡岩背村龙岩山、九屋乡东皋桥村龙胜山一带有地下河。

灵川县境东部及东南部包括灵田、海洋、潮田、大境,大圩等地下水富集地段。其中大圩廖家东部灰岩中出露泉水1处,涌水量50升/秒;南圩石匠岩、史孔岩出露地下水两处,涌水量1立方米/秒;大境的寨底露地下水,涌水量3.0立方米/秒;潮田的岩头出露地下水,涌水量0.09立方米/秒;桂林轮胎厂附近(灵川县境内)周围4平方千米内,打井19口,仅9口有水,最大一口流量27.89升/秒,最小一口井流量3.4升/秒。海洋乡大庙塘、大塘边、朱家、龙丹山一带有地下河,龙丹山岩洞里的水冬消夏溢。

海洋―潮田地下水富集地段。处于海洋―潮田向斜近轴部,堰水面积32.69平方千米,地下河的管道、洞穴系统呈树枝状分布,其含水介质具有明显的双重结构,除巨大的地下河管道、洞穴外,尚有大小不等的岩溶裂隙。主河道宽10~20米,高0.5~5米,长约300米;河床比降1.5%~5%,出口高程185米,高于潮田河水位约2米。枯季平均流量340升/秒,河出口汛期最大洪峰流量18立方米/秒,枯季最小流量100升/秒。

市区漓江两岸阶地地下水富集地段。面积55.8平方千米。位于市区漓江两岩河漫滩和第一级阶地中。含水层为砂砾卵石层。在蚂蟥洲以北,含水层宽2~4千米,长5~6千米,厚度一般9~18米,最薄仅1米,最厚24米;蚂蟥洲至南溪山,含水层宽2~2.5千米,长5千米,厚度一般15~26米,最薄9米;南溪山以南,含水层宽1~3千米,长10千米,厚度一般6~10米,薄处4米,厚处12米。含水层结构松散,孔隙度大,含水透水性好,渗透系数15~180米/天。地下水主要为潜水,位于地下水排泄区,主要获得降雨渗入补给和漓江水补给,局部还接受下面岩溶水补给,单个水井抽水量一般1200吨/天,最大2880吨/天,抽水降深2~5米,水位埋深4~6米,年变幅2~4米。据1990年资料,有水井36口(不含乡村民用水),开采量2.27万吨/天。

东城区地下水富集地段。面积77.5平方千米,分布于漓江以东平原地区。含水层主要为纯碳酸盐岩裂隙溶洞岩溶水,地下洞穴、溶蚀裂隙发育,主要发育地段在地面以下20~90米之间,揭露发育最深的洞穴在地表以下237米处。地下岩溶发育强度由东向西增强。遇地下洞穴的钻孔数占总钻孔数的75.74%,地下洞穴累计高度占含水层钻探累计进尺。

奇峰镇―大埠乡地下水富集地段。面积72平方千米,位于奇峰镇—马岩—大埠乡一带。91.8%的地区为纯碳酸盐岩裂隙溶洞含水层,8.2%的地区为不纯碳酸盐岩溶洞裂隙含水层。地下洞穴和溶蚀裂隙较发育,主要发育段在地面以下5~60米之间,地表岩溶潭、溶井发育,平均0.8个/平方千米,岩溶不均匀性较明显,洞穴高度一般小于1米,个别3~7米。含水层上面有厚度为0~10米的粘土保护层。含水层透水性较好,渗透系数14~37米/天,有水钻孔数占总钻孔数的30%左右。地下水主要为潜水,局部为微承压水,位于地下水径流排泄区。地下水主要获得降雨渗入补给和东侧山区岩溶水的侧向补给。单个天然水点抽水量一般大于1200吨/天,最大4320吨/天。地下水位埋深0.2~3.3米,年变幅1~3米。

泉和地下河 漓江流域泉的数量众多,遍布整个流域各地,地下河分布在漓江沿岸及其支流水系一区。全流域有泉约1000处,地下河百余条。本章节选较为著名的井泉和较大的地下河。

冷水井 位于兴安湘漓乡麦源村象鼻山自然村东300米处,周围是丘陵小土,生长松树。井面积约16平方米,流量为0.004立方米/钞,四季常流,可灌田100多亩。井水清澈,常年温度保持在17℃上下,带有甜味,热天喝进口,有如冰水,故名冷水井。井边建有凉亭,供行人歇息饮水。

茶塘井 位于兴安界首镇石门村茶塘井自然村边,此村因井而得名。此井西面是壤土山,无石山出露,井面积约4平方米,流量约0.003立方米/秒。井水冬暖夏凉,热天饮井水,有如喝凉茶,故又名茶凉井。

塘口井 位于兴安白石乡塘口村塘口田自然村边,四周无山。井面积约50平方米,流量约0.1立方米/秒,可灌田数百亩。井水澄清,冬暖夏凉。周围砌有料石,铺有石板路,群众挑水洗衣,非常方便。

流碧塘井 位于兴安护城乡张柘园村流碧塘自然村边,井周围无山,东南方是水田。西北方是沙滩。井面积1平方米,流量0.01立方米/秒,长流不断,井水特别清澈,故名“流碧”。井边有一棵大樟树,夏天更觉荫凉。

兴安溶江中学水井 水源是东方银矿山山泉,渗入地下,经过4千米的地层沙石过滤后在溶江中学西侧渗出,流量为0.004立方米/秒。水清澈,味甘凉,是很好的饮用水,供溶江中学师生生活用水。

白龙泉 位于桂林市区南溪公园内白龙桥东南侧白龙洞前。泉水自浅灰色厚层灰岩洞穴冒出,唐李渤砌成井。泉水明净,水质甘美清甜,古代列为贡品,故又名“贡泉”。

木龙洞泉 位于桂林市区叠彩山脚木龙古渡口处,泉水出自浅色厚层灰岩洞穴中。曾是古代渡口行人饮水洗涤之处。今水量渐减少,水质渐污。

天赐田泉 出露于尧山西侧海拔高度500米的山坡上,泉水从紫红色石英砂岩的裂隙中流出。一年中泉水流量变化和水温变化甚微。

潘家泉 位于桂林市东区潘家村公路边。是尧山西侧冲洪积扇中地下水受阻于阶地后缘而溢出,有多处泉口,为小河发源地,其流量及水质年变化幅度较大。

穷 泉 位于独秀峰山脚下月牙池边。泉水从浅色厚层灰岩的洞穴中涌出。明朝洪武年间,因势开凿为池,名“月牙池”。今泉水水量渐少,水质亦受污染。

蒙 泉 位于隐山南西,历史上曾是桂林西湖水源。唐宋辟为荷池,后废为田。今已不存。

凉水井 在阳朔县西2千米封峡下,水清凉,行人喜饮。

雷公井 在阳朔县南12.5千米的普益乡上观村左,水源大而长,可灌溉勇村、高朗、塘头、黄泥肯等村的良田。

石窝井 在阳朔县西9.5千米的白沙乡高田村右,水从石洞流出,清如明镜,天旱不涸,大雨不浊。

莲花井 在阳朔县北5千米的下阵村前,井水清洁,带有泡沫上涌,可灌田200~300亩。

龙王井 在阳朔县城内印刷厂旁,水从地下浸出,清凉明净,长年不浊。

桂花井 在阳朔县城内湖南会馆旁,因井边有一株桂花树,故名。1983年,政府拨款重修,并建花坛、置假山,加以美化。

山水井 在阳朔县城内天鹅山下,水从石缝流出。

北门井 在阳朔县城内山水巷前,即现在人民礼堂门口。井水清凉。建国后,县人民政府拨款修成吊井。

此外,还有阳朔白沙镇白沙堡屯有一较大的地下水出口,地下水从洞穴中涌出。据碑文记载,于1940年发生过一次。建国后,1963年夏发生一次,1987年又发生过一次。每次都酿成涝灾,淹没附近的田地。此外,尚有温泉一处,位于县城东面的福利镇矮山村边的小溪旁,水温29.8℃~31.8℃。

寨底地下河 源头在灵川境内,属潮田河水系区,处于海洋―潮田向斜近轴部,堰水面积32.69平方千米。地下河管道、洞穴系统呈树枝状分布,河网发育密度0.59千米/平方千米,其含水介质具有明显的双重结构,除巨大的地下河管道、洞穴外,尚有大小不等的岩溶裂隙。主河道宽10~20米,高0.5~5米,长约300米;河床比降1.5%~5%,出口高程186米,高于潮田河水位约2米。枯季平均流量340升/秒,河出口汛期最大洪峰流量18立方米/秒,枯季最小流量100升/秒。

毛村地下河 源头在灵川境内,属潮田河水系区,处峰丛洼地裂隙溶洞水亚区,位于南圩―沙子断裂的北段。堰水面积10.78平方千米,河出口高程172米,出口枯季平均流量33升/秒。

七星岩地下河 源于市无线电一厂东侧的黄初塘,途经普陀水岩、七星岩,在栖霞寺东侧石灰岩山脚流出注入小东江,长度约1400米。出口处洞顶呈拱形,宽3~4米,高约3米。洞口内延伸50米为片石铺盖,再向内150米即到七星岩洞底。地下河主要发育在灰白色巨厚层的石灰岩中。汇水面积约1平方千米,主要接受降雨补给和上游岩溶水的侧向补给。旱季出口流量2~5升/秒,雨季流量320升/秒。水力坡度8.1‰,水位埋深4~5米。

南村地下河 源头位于市郊朝阳司公村附近,途经朝阳砖厂及娘娘山的住岩、凉岩,在南村东南方向250米处孤山脚的洞穴中流出,成为一小溪之源头,长度1000余米,出口处水深0.5~0.7米,水清见底。地下河主要发育在浅灰色厚层石灰岩中,汇水面积约1.2平方千米,主要接受降雨补给和上游岩溶水的侧面补给,旱季出口流量3~4升/秒,雨季流量约150升/秒。水力坡度6‰,水位埋深1~3米。水质好,现自流灌溉稻田百余亩。

芦笛岩地下河(伏流) 源于芦笛公园的磨盘山西侧山脚下,经磨盘山底,在芳莲池边流出排入芳莲池,长度约400米。出口处水深约1米,水质清晰、透明。地下河主要发育在浅灰色厚层石灰岩中。水源主要引自桃花江,迳流途中获得部分地下水补充。冬夏流量变化较大,为3~1200升/秒。

黑山变电站地下河 源于志山东侧500米的石灰岩山区的洼地中,向北东流经绢纺厂农场,在黑山变电站处流出地表,成为一小溪之源头,长2.5千米。出口处水深0.5~1.0米,水质一般。发育在黑色中厚层石灰岩中。汇水面积2.38平方千米。接受降雨补给。旱季出口流量小于5升/秒,最旱时断流,雨季最大流量1360升/秒,水力坡度5.5‰,水位埋深3~5米。

銮塘地下河 发源于桂林空军疗养院北侧的石灰岩山区洼地中,经空军疗养院、銮塘,至上月山处流出地表,全长5.1千米。出口处水深1米,水质无色、透明。地下河发育在黑灰色中厚层石灰岩中。汇水面积7.6平方千米,接受降雨补给。旱季出口流量3~5升/秒,雨季流量大于500升/秒。水力坡度4.6‰,水位埋深0~3米。

冠岩地下河 是市区规模最大的一条地下河。发源于灵川县海洋山坪山谷地,在草坪乡南东东方向3.5千米处进入桂林市,经小河里,至草坪乡南东1千米处的冠岩流出,排入漓江。汇水面积69平方千米,主要来源于灵川县南圩河分江入口,部分在石灰岩山区补充。旱季出口处最枯流量277.5升/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