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嘉峪关长城的历史,嘉峪关城图

嘉峪关长城的历史,嘉峪关城图

时间:2023-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周边长城嘉峪关城图长城是古代人工修筑的以土、石、砖为墙体的连续性高墙,连同一些附属设施为古代边境御敌的军事建筑工程。嘉峪关周围明长城主要有三段:一是嘉峪关关南、关北长城,从讨赖河峡谷北岸经关城至黑山石峡口北侧山腰,全长约30里。嘉峪关各长城及其延伸线上,先后建了不少城堡,作为嘉峪关防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边长城_嘉峪关志

周边长城

img119


嘉峪关城图

长城是古代人工修筑的以土、石、砖为墙体的连续性高墙,连同一些附属设施为古代边境御敌的军事建筑工程。嘉峪关地域汉代长城已难寻觅,仅有明代长城遗迹存在。

《肃镇华夷志》记肃镇地界:西自嘉峪关起,东至临河堡花墙交界止,广二百七十里;北至新修边壕起,南至祁连山止,延袤一百五十里,计其边壕,其长三百三十一里。又记:所属边墙一道,西南自嘉峪关所管讨赖河南岸墩起,东北至下古城堡所管东河深止,共长一百四十里,山壕一道,自河深起,肃镇界牌墩止,长二十八里。而嘉峪关周围之明长城修筑于何时?《肃镇华夷志》、《重修肃州新志》皆记载不明。但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二月,兵部尚书翟銮以右都御史行边,九月,抵甘肃,与“三边”总督刘天和商议进一步拓展修筑嘉峪关,并亲临嘉峪关实地视察,听取肃州兵备副使李涵的汇报,答应李涵修筑嘉峪关南北长城的请求。他给嘉靖皇帝的上疏来看,嘉峪关周围明长城之修筑该是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底以后。嘉峪关周围明长城主要有三段:

一是嘉峪关关南、关北长城,从讨赖河峡谷北岸经关城至黑山石峡口北侧山腰,全长约30里。

二是嘉峪关东长城,从关北长城新腰墩起,沿东北方向经野麻湾向东至新城堡中沟与肃州北长城相接,全长约73里多。

三是西起野麻湾经新城、两山口、明沙窝、下古城,跨北大河至闇门的北长城,也称肃州北长城,全长约70里。

嘉峪关南北长城是以嘉峪关城为中心,南连讨赖河北岸,北达石关峡口山腰,随着弧口延伸向西的弧状城墙。嘉峪关南长城越过讨赖河,逾文殊山进入祁连山区,沿讨赖河,因河为塞,又铲削山崖为障呈南偏西方向延伸到卯来泉堡西南的肠子沟红泉墩、红泉堡而止,全长约45公里。嘉峪关北长城经石关峡口,西北至榆树泉墩、回回墓墩、上柏杨林墩、下柏杨林墩、骟马城墩等,接近赤斤卫地。

与西长城平行,从讨赖河北岸起向北延伸至黑山附近修筑有一条保护长城的外壕。关南段外壕,挖掘在戈壁滩上,距关南长城30~60米,关北段外壕挖掘在嘉峪山和黑山上,距关北长城有数百米远。外壕上宽9.8米,下宽3.5米,对长城起着保护作用,故又称护城沟。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外壕内填了许多沙土,原深4米,现仅深1米左右,遗迹犹存。

一、关南长城

关南长城自嘉峪关外城的西南隅角台东侧起,向南延伸至嘉峪山原,越戈壁滩,抵讨赖河峡谷北岸峭壁之上,约6.6公里,全部用黄土夯筑成。夯土层13~19.5厘米。现残断265米,现存墙高2.5~4米不等。沿线置墩台三座,间距约2.5公里,还置有城台,墩台残高4~7米,城台残高8~ 16米。

img120


南长城

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谕令筑修嘉峪关,增筑西罗城,建嘉峪关楼,将旧城墙加厚增高,添筑外城堑壕,布以鹿角梅花坑,此间,修筑了嘉峪关南、北长城。重筑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由兵备道李涵主持负责修筑。重筑原因,因原构筑不得法、质量差、低矮、单薄、破毁,或为壕堑墙。这段长城过讨赖河,逾文殊山(嘉峪山)进入肃南县祁连山区,一般因河为塞,铲削山崖为障,呈南偏西方向延伸到卯来泉堡西南的肠子沟红泉墩而止。长城从讨赖河南岸至红泉墩长45公里。沿线设置有十余座墩台,依山起伏,彼此呼应,甚为壮观。而位于肃南县祁丰乡堡子滩村的卯来泉堡为明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屯兵城堡。而红泉墩则是明万里长城最西端之尽处。此段长城筑修当在嘉靖中期。

二、关北长城

关北长城自嘉峪关外城东北角的闸门墩起,以山为屏障呈西北走向,沿“九沟十八坡”向北伸展,穿过戈壁滩,到石关峡东侧,进入黄草营村,继续向西北延伸,至黑山石峡口北侧山腰,长约8.2公里,封锁了黑山东坡诸沟。其中经过嘉峪关村七组和路口、农田的一些地方有断缺,断缺约1610米,现存墙高0.5~4.02米不等,底厚2.6米,上宽2米。此段长城先筑与重筑时间同关南长城。关南、关北长城合称西长城,经实测14759米,约30里。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谕令筑修嘉峪关,此间,修筑了嘉峪关南、北长城。重筑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由兵备道李涵主持负责修筑。此长城重修,以兵备道李涵总理。由李涵与参将崔麒画地经营,调凉州卫指挥蔡纪、山丹卫指挥纪纲、肃州卫指挥梅景三人分计工程,各督乃事,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筑成。

img121


关东北长城


三、断壁长城(现称悬壁长城)

为了加强嘉峪关的防御,在石关峡南侧山坡夯筑750米的断壁长城。此长城在石关峡南侧与关北长城相连接,悬挂于高约150米,倾斜度45度的山脊上,从山上陡跌而下故称断壁长城,亦称悬壁长城。这段长城底阔一丈余,顶宽六尺,高约一丈五尺。现存一段残迹为黄土夯筑,残高2—3米,宽约4米。

img122


悬壁长城(2000年拍摄)

石关峡又名水关峡,它的南面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面是高耸入云的黑山。断壁长城和悬壁长城是嘉峪关西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断壁长城居于黑山峡口之南,为东西走向。悬壁长城从关城东闸门边的角墩起向北延伸至黑山山腰,全长7.5公里。悬壁长城在峡谷的北面,为南北走向,城墙陡峭直长,气势雄伟,垂若悬臂,故有“西部八达岭”之称。这两条长城形成拱卫之势,共同扼守黑山峡口。

石关峡两侧山崖陡峭,石壁耸立,峡长约10公里,自古称石关峡天险,向西直通大草滩,西南直指嘉峪关,是古代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隘,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尽管断壁长城仅长750米,它的设置就把这条交通要隘完全控制起来,使嘉峪关前沿阵地的防御更加严密。此长城于公元1987年修复,现开发为一个吸引中外游客的旅游景点。

img123


悬壁长城

四、东长城

img124


野麻湾长城遗址(2001年拍摄)

img125


(东长城)野麻湾长城(2000年拍摄)

嘉峪关东长城出断山口可与玉门花海子、金塔西部地联系。明朝如此设计修筑嘉峪关南北长城在其延伸线上建堡、营、烽燧,目的无疑在于封闭整个河西走廊西部,以利防御戎夷对河西的扰掠。嘉峪关各长城及其延伸线上,先后建了不少城堡,作为嘉峪关防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筑于长城沿线的野麻湾堡、新城堡、石关儿营、黄草营盘、钵和寺、双井子堡、骟马城等;也有建在靠近祁连山险要隘口的城堡,如塔儿湾堡、金佛寺堡、卯来泉堡、红泉堡和一些村庄所建的屯庄和营寨,如安远寨、横沟屯庄、寺营庄子等。以关城为中心,再加以长城沿线和险要隘口,紧要地段所建的堡城、营、寨都有兵马驻守,大大增强了嘉峪关的防御能力。

关东长城自嘉峪关西北的关北长城新腰墩起,到新城堡中沟以东与肃州北长城相接,称为东长城。从新腰墩起至野麻湾段与关北长城呈“T”字形。从野麻湾至新城堡一段,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修筑(或说为彭清于弘治初年修,嘉靖二十七年,杨博接筑重修),次年修完。据《肃镇华夷志》载,此长城长一万零九百八十四丈(约合36.62公里),底阔八尺,顶宽二尺五寸,实台高一丈,垛墙二尺,共一丈二尺,万历元年修完。现墙体完整者约16.4公里,墙体残破者约十公里,有近6公里因农田、道路、水渠、居民点的修建而被平除。

五、北长城

从新城堡往东,到酒泉下古城界,或从野麻湾起经新城、两山口,至下古城的长城称为北长城,东西长七十里,或说长九十里。此段长城向东与通往山海关的长城相接。《肃镇华夷志》载:“州(肃州)北三十里之长城,中有闇门,军戎出入,东西长七十里,闻先年参将彭清请议修筑,高一丈三尺,厚五至六尺。嘉靖二十七年,巡抚杨博檄兵备赵得祐、参将刘勋接筑重修。”此段长城在嘉峪关境内不长,现存遗迹在酒泉怀茂乡六分村第一居民组饲养场附近还可看到,残高1.5~3米。北长城的修筑过程是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谕令筑修嘉峪关,此间,修筑了嘉峪关南、北长城。重筑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由兵备道李涵主持负责修筑。续修是弘治初年间(公元1488年—1493年)由参将彭清主持监督建成。因在肃州嘉峪关地区初因地制宜修筑边墙,经验不足,用沙土、沙石修筑,质量不高,建筑单薄,才一丈来高,底阔厚五六尺,顶宽二尺左右,故经不起风沙、雷雨、地震等自然侵蚀、侵害,或颓坏,防御能力差,需要补修、重修。故在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兵备张愚、参将刘勋、巡抚杨博、廖逢节等对北长城各段进行了补修、连接或重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