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清朝时期
明亡清兴,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军伴随对全国的征服进入甘肃,先后镇压了李自成起义军在甘肃的贺锦等部及当地农民军闯塌天等五部。所到之处,残酷屠戮、圈地占房,又强征苛敛,使得人民无法安居,不得不弃地逃亡,流离失所。结果造成村市寥落、人口凋零、地多荒芜、民无完居。加之顺治五年爆发了米剌印、丁国栋领导的回、汉人民反清起义,肃州乃至整个河西地区“行来竟日无烟火,到处逢人哭野坟”,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清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自己的统治秩序,不得不去借鉴前朝屯田,且耕且戍的历史经验,在河西实行屯田,借以发展生产,恢复经济。
一、改河西卫所戍兵为“屯丁”,从事屯垦
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八月,诏令改甘肃卫军为“屯丁”,不久又令凉州戍军也改称“屯丁”,均“免除军名,令种屯田”,专事屯垦,防卫任务由新建的“绿营兵”担任。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嘉峪关外增设靖逆卫、赤金卫,开始关外屯田。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将卫所屯田之“军户”转为“民户”,将“屯地”改为“民地”。关内“军屯”基本结束,关外仍以“军屯”为主。
二、采取措施,垦荒屯种,扩大耕地,增加边储
雍正三年沙州升所为卫,四年(公元1726年)下诏在沙州屯田。招嘉峪关以东五十六州县无业贫民至沙州屯垦,十一年(公元1731年)总计招徕民户2405户,共开垦荒地120250亩,由政府借给耕牛、籽种和农具及七个月的口粮,每户发房价银三两,划给空地二分四厘,让盖房两间,先解决吃住问题。为照顾生活习俗和语言交流的方便,按原籍州县设坊集居耕种。
三、经营西域,大兴屯垦,解决兵马粮草问题
为经营西域,用兵新疆,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嘉峪关内外广大河西地区大兴屯垦,以解决兵马粮草“挽运烦费”的问题。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春,奉旨经略西边一应军务、一等伯、大学士鄂尔泰到达肃州,立即向陕西总督刘於义、署宁远大将军查郎阿、布政司总理口外屯田副都御使孔毓璞、协办军需侍郎蒋泂等宣达圣旨,并由查郎阿、孔毓璞负责关外(关西)屯田;刘於义、蒋泂负责关内(关东)屯田。在整个河西掀起屯田高潮。在关西,设立沙州、安西、柳沟、靖逆、赤金等卫所,建安西镇,设总兵、兵备道。诏令沙州、安西地区实行军屯,由政府供给屯军口粮、费用、耕牛和籽种。分授营兵耕种;安西驻军还可迁移家眷,一起屯戍。(乾隆以后,随着经济发展,军队供给有了保障,军屯逐渐废止。)关西也有民屯。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兵备道王权臣在瓜州建五堡安插吐鲁番回民二千三百八十余户、九千二百余口屯种。在关东招募百姓充当屯户,设官督种,添设州判、通判、县丞、主簿等官员料理屯务。所开屯田,属肃州直隶州者有王子庄、九家窑、三清湾、柔远堡、毛目城、双树墩、九坝等。嘉峪关周围的屯田在清代有增加、扩大,主要在新城、野麻湾堡。关东屯田皆民屯,招募当地农民商贾承种土地,借给籽种,所得粮食除籽种外,官民各半平分。官分部分移作军粮。屯田亩产平均约100公斤左右,雍正、乾隆之际,河西屯田约390多万亩。据统计甘州等处就有屯田99894顷,岁获粮476400多石,草478万多束。总督刘於义、侍郎蒋泂制订了《屯田条例》,全面规划,具体安排,举措得当,不失为是促进屯田发展,解决军需给养“以裕兵粮”的“久远之规”。(《重修肃州新志·屯田》)
四、大兴水利,确保屯田丰收
清朝初年,在明代原有基础上,水利设施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增开了不少水渠,如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的玉门赤金渠,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的高台三清渠、毛目的双树墩渠、酒泉的茹士渠、金塔的王子东坝渠和王子西坝渠、安西的回民南、北渠等等。在兴修水渠的同时,注意水利的管理和利用,健全水管机构,设州同、县丞“专司水利”,下有农官、渠正、管水乡老、水利把总等专管具体事务,还配备有专业性的夫役等。又建严格的水管制度,依据“按地载粮,按粮均水”的原则,立石刻文,载明各坝额粮额水,分水渠口长阔、水管人员职责等内容。坝口有丈尺,建立红牌限刻,从下游到上游,轮流浇灌。按粮出伕,不得优免。奖惩有据,各渠坝管理责任到人,任务明确。
以上政策、措施的实施,使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粮食增加,大量运往新疆,是对经营西域最强有力的支持。嘉峪关和关外的柳沟是较大的运粮中转站。柳沟于雍正五年升为卫,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议转军饷,以桥湾为适中转站,设桥湾仓,建廒10间,后移柳沟,增修廒房三十余间,为督运行署,贮粮二万石。随时为经营西域提供后勤保证。
由于屯田收到成效,使清政权得以巩固稳定,出现了所谓“康乾盛世”的局面。河西也得以“休养生息,百有余年”。但是,好景不长。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三月,玉门回民马三娃率众攻陷赤金堡,安西、玉门回民纷起响应,参加反清斗争。同治四年二月,回民马文禄占领嘉峪关,后进入肃州城。肃州回变后,战火弥漫整个河西。由于清军的腐败无能,指挥软弱无力,战火延续近十年,生产力被严重破坏,物资匮乏,军需浩繁,而“库空如洗”,财政捉襟见肘,整个甘肃都陷入危机之中。肃州回变最后虽被左宗棠所镇压,但清王朝依然处在风雨飘摇的危机中,这是清朝统治者挽救不了的,它最终在辛亥革命的打击下灭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