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镇级的战略要地
宁夏地处祖国西北地区的东部,居黄河上游,北峙贺兰山,南屏六盘山,是历代重镇级的战略要地。可从宁夏军事地理形势及历代在宁夏建立的军事机构、构建的军事防务体系和发生在宁夏境内的重要战事来证明这一命题。
(一)军事地理形势。查阅历代旧志对宁夏北部、南部地理形势和战略地位的不同记述。
在宁夏北部,多有对宁夏(今银川市)、平罗、灵州、中卫、盐池等战略要地的记述。
据《嘉靖宁夏新志》载,明代的宁夏镇具有“背名山而面洪流,左河津而右重塞”的战略地位,具体讲是“黄河绕其东,贺兰耸其西。西北以山为固,东南以河为险”。可以佐证的资料有庆王朱栴的《八景诗序》称宁夏镇形胜为“黄河襟带东南,贺兰蹲跱西北”,明代大学士彭时的《儒学记》称宁夏镇“北山面河,四塞险固”,明吏部尚书桂萼也在《天下图本论》中称宁夏镇“西据贺兰之雄,东据黄河之险”。
据清《道光平罗纪略》载,明代的平虏城(今平罗县)“东当河套,西拒贺兰,北御沙漠,三面受敌”。可以佐证的资料为明《九边考》称“黄河流于东南,贺兰峙于西北,当北面之冲,镇远关、黑山营、洪广营实为外险”。
据明《嘉靖宁夏新志》载,灵州自古居有“西陲巨屏,北控河朔,南引庆凉”的战略地位。中卫属“后接贺兰之固,前有大河之险,左联宁夏,南通庄浪,边陲之要路”。又有“东据大河,西据沙山”之形胜。花马池(今盐池)为“灵夏肘腋,环庆襟喉”。
据清《光绪平远县志》载,平远县(今同心县)“峰峦环拱,沟涧萦旋,形壮边陲,势侥险阻。黄河回绕其北,萧关雄镇其南。东北扼庆宁咽喉,西南连巩固肘腋,控制羌胡之地,藩沙漠之区”。
在宁夏南部,历史上的固原为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以军事重镇而闻名。《方舆纪要》概要其总的形势为“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该书还提到了《开成志》称其“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河绕北,崆峒阻南,称为形胜”。清末《固原州行军舆图说》称固原之地“左控五原,右带兰会,北负宁夏,南卫临巩;崆峒、六盘雄峙于前,黄河、清水远绕于后,其形胜真可谓之雄矣”。
清《乾隆盐茶厅志》称元代的海喇都(今海原县)地处固原州西北,“前控六盘,后恃高泉(今宁夏香山支脉),左抱下马,右据天都”,属“甘凉之襟带,固靖之咽喉”。又称海城“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河绕其北,崆峒阻其南”。
一般以一河一原二山十四大名关来概括宁夏全境的军事地理形势的重要性。
黄河:黄河在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军事战略上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道天险。秦始皇统一全国,蒙恬大军驱逐匈奴,控制黄河以南地区,秦朝沿河置障(宁夏境内有神泉障、浑怀障)设县,加强防务。西夏抵抗成吉思汗铁骑攻打灵州,明代抵御残元势力鞑靼、瓦剌的扰掠等,黄河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宁夏平原:是著名的“粮仓”,是“塞北江南”,是塞上明珠,是军粮生产基地,按现在的话说是全国商品粮基地,有“鱼米之乡”之称。
贺兰山和六盘山:贺兰山地处宁夏北部,总体为西南—东北走向,绵延250多公里,东西宽20~60公里,最高峰敖包疙瘩海拔3556米。贺兰山北与内蒙古卓子山、狼山相邻,扼控乌海、磴口方向,有大小山口36处,多数可通人畜,大口则军马通行无碍,是西通河西走廊的咽喉,又是兰州、河西走廊和银川平原的屏障。其中段主体山体高大,山脊海拔多在2000~2500米,层峦叠嶂,沟谷深邃,崖壁剑削,“壁立万仞罗岩恋,形势蜿蜒如龙蟠”是其形胜的真实写照。六盘山地处宁夏南部,总体为南北走向,绵延240余公里,宽30~60公里,其崛起于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山脊海拔一般超过2500米,最高峰米缸山高2924米。峰脊岩石裸露,山路盘旋曲折,山势巍峨险峻,是兰州的重要依托,控制东西交通,屏障关中平原。历代都在六盘山上设雄关险寨,故有“陇干锁钥”“九塞咽喉”之地位。
十四大名关:萧关是第一名关,属秦汉时四大名关之一。史称萧关三面陡立,为长安咽喉,西凉襟带,控泾州、原州、庆州三州之险。石门关、木峡关、六盘关、制胜关、石峡关、驿藏关、木崝关是唐代在六盘山区设置的关口,通称“原州七关”。石门关位于海原县黄铎堡村,关口狭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史称“前有石门,后有石城,四面环山,异军难犯”;木峡关位于固原市原州区红庄乡境,此关山岭起伏,沙石堆积,属天然捉敌之瓮;六盘关位于隆德县境,有“陇干最险无双地”“陇干锁钥”之誉;石峡关位于海原县高崖乡,又称石峡口;驿藏关山岭奇峙,峡水迂回,夙称要道;制胜关、木崝关方位缺考。胜金关位于中宁、中卫交界的黄河以南,属贺兰山南端主要道口,也属明西长城上天然雄关,有“傍山临河,路通一线,万夫当关”之险。三关口位于银川市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交界处,又称赤木关,俗称贺兰口,该口“山谷狭窄,危崖对峙,中间一路,易守难攻”。镇木关位于银川市与贺兰县交界处。打硙口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镇远关位于平罗县北40公里处,都属贺兰山口,易守难攻。青铜峡口两山相夹,黄河流经其间,也是易守难攻之要隘。
(二)军事机构。西汉武帝时,在富平县神泉障设北地都尉,在浑怀障设浑怀都尉军事机构,以加强河防与边塞军卫管理,这是中央政府在宁夏设立军事机构的最早记录。北魏设薄骨律镇将镇守宁夏。唐代以经济势力为后盾,将灵州上升为北方的军事巨镇,先后设立过总管府、都督府和朔方节度使,统辖北国边防各军城,拥有军队6万余人、战马2万匹,是全国边镇中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力量。唐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唐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后,又升灵武郡为灵州大都督府,诏郭子仪任兵部尚书兼灵州大都督府长史,率5万大军勤王灵武。随后又广借吐蕃、回纥、大食等兵聚集朔方。次年九月,郭子仪统率中外人马15万之众,一举光复长安,平息了“安史之乱”,完成了“肃宗中兴”唐朝的壮举。西夏建国后,在军事建制方面,分全国驻军为左右两厢和12个监军司,在今宁夏境内设有左厢静塞军司(驻威州)、右厢白马强镇军司(驻盐州)、朝顺军司(驻克夷门)3个监军司。全国总兵力约50万人,有22万人马重点部署在宁夏,其中7万大军驻防都城兴庆府周围,5万人马驻防于东大门盐池,又在陪都西平府(灵州)、贺兰山要塞各驻防5万军队,形成了对京畿地区的重兵严密拱卫。
有明一代,宁夏属边防地区,在今宁夏北部设宁夏镇,不仅委派专挂“征西将军”印的总兵镇守,又钦命巡抚大员驻节,遣宦官常驻监边,还封皇子朱栴为庆王,以宁夏为藩国。宁夏镇设宁夏卫、宁夏前卫、宁夏后卫、宁夏中卫和宁夏左屯卫、右屯卫、中屯卫7卫,每卫下设左、右、中、前、后5所,加上灵州、平罗、兴武营、韦州(群牧)4个独立千户所,总计39个千户所,全部归陕西都指挥使司统管。在今宁夏南部地区除设立固原州和固原卫(辖5个所)以及西安、镇戎、平虏(平远)、甘州群牧计9个千户所外,又设立固原镇,并以钦差重臣担任陕西三边总督,开府固原,坐镇指挥延绥、宁夏、甘州、固原四大镇总兵,几乎占全国北边防务“九边”重镇之半数。宁夏南部军事上隶属陕西都指挥,地方行政方面隶属陕西布政使司管辖。
(三)军事工程。宁夏自古为军事要地,军事工程的修建与防务为历代所重视。先秦修筑长城。自秦汉以后,历代政权多沿河设障,依山设关,平地筑城,扼守要路,据险养威。西夏时期,城池、堡寨、关隘自成体系,军事防御体系严密。明代实行卫所制度,尤以北部边防为重点,强调“因地形用制险要”,前后18次,历时200余年修筑并完善长城(边墙),形成“以墙制骑”的边防防卫模式。长城以内,城池雄踞,堡寨密布,墩堠林立。卫所之下,边墙—城池—堡寨—墩堠军事防御体系更为完善,布局更为合理,防范更为严密,已达军事工程防御顶峰。清代,统治势力渗透蒙古全境,清廷皇族与蒙古贵族联姻,宁夏不再处于边防一线,境内军事工程较少。
境内主要军事设防工程以修筑长城为代表,志书记载最为详细的是战国秦长城、明长城。明长城又称边墙,主要分西长城、北长城、东长城和固原内边4条骨干工程,全长约3000里,分属宁夏镇和固原镇管辖。这4条长城骨干工程基本形成了“品”字形防御工程体系。各长城以内有城池,城池周围有堡寨。另外于临敌前沿一线,或交通要冲的空旷地带设有烽堠。今人能看到最多的大概就是明代遗留下来的堡寨和烽堠了。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在宁夏修堡寨约有150个,又多以人名命名,是直接与战争相关的产物。堡寨的墙高5~10米之间,底宽四五米,顶阔二三米。沿寨墙内侧筑坡道通墙顶,可环行巡视瞭望。墙体多系就地取材。烽堠又称墩堠、烽火台、烟墩、烽台、狼烟台,是明代长城沿线附属设施和边防报警通信设施,有敌情,白日升烟,夜间举火,墩相传递,告知边内有所准备,使军城指挥中心得以提前调兵遣将部署战守。明代在宁夏全镇防区内,计有烽燧596座。斗转星移,昔日星罗棋布的座座堡寨、烽堠,已失去了其过去存在的价值,现今有的堡寨、烽堠作为文物保护下来,有的先保护后开发,发挥着人文旅游资源价值的作用。
(四)重要战事。主要表现在中原王朝与各少数民族政权对宁夏的争夺战。最早的战事应该是西周派大将南仲等北伐猃狁了。还有秦出兵攻灭今固原一带的义渠戎等战事。自秦以来,战事记载较详,列举10次战事予以说明。
1.秦大将蒙恬逐匈奴收复“河南地”。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蒙恬率30万大军,主力由咸阳出发,沿黄河北进,匈奴渡黄河而北遁,史称“却匈奴七百余里”。秦收复黄河河套以南地区后,沿河设防,修筑44座县城,移民屯垦,以后数年间,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
2.汉卫青、霍去病大迂回包抄匈奴。秦末,蒙恬被害,戍边将士纷纷离去。加上楚汉相争,匈奴单于冒顿乘机南进,占领宁夏北部,攻掠南部。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西汉元朔二年(前127年),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兵出击,这次不仅将匈奴赶出河南地,中央军还在灵州境内架设桥梁,北渡黄河,越贺兰山,挺进腾格里大沙漠,采取大迂回包抄战术,最后在今黑河流域同匈奴进行决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中国骑兵集团军远程奔袭作战的典型战例。
3.隋军平息突厥攻掠。隋代,今宁夏地处突厥贵族攻掠要冲。开皇二年(582年),隋军主力出击原州与突厥激战,突厥大败。次年,隋军又出击灵州,在贺兰山与突厥激战,突厥再遭失败。开皇九年(589年),突厥扰掠不断,隋军再出灵州迎击。隋末,天下大乱,突厥乘机强大起来。隋军与突厥之战是拉锯战,隋朝因朝代命短,未能解决突厥问题,任务历史性地落到后来新建的唐朝身上。
4.唐军征讨突厥。唐初,突厥分两部,一部由突厥可汗统领,一部由颉利可汗统领。唐武德四年(621年),突厥掠原州、灵州。尉迟敬德领兵出原州抗击,灵州总管杨师道领兵出灵州抗击。次年,突厥又掠原州、灵州,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领兵出击。武德九年(626年),突厥20万众掠灵、原两州,灵州道行军总管李靖领兵出击。是年,唐军大举反击,突厥可汗降唐,颉利可汗战败被俘。突厥两部降唐者近10万众,被安置在幽州(北京)至灵州一线,至此,突厥掠扰之患基本平息。
5.唐军与吐蕃军之战。唐乾元三年(760年)以后,吐蕃乘唐平定“安史之乱”之机掠扰唐境。唐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攻河湟陇右地区及瓜、凉、肃、沙等州,今宁夏地区便成了其攻掠的目标,占原州、安乐州(同心)和原州的木峡、石峡、制胜、木崝、石门、驿藏、六盘等7关,从此,这些地区被吐蕃占据长达80年之久,一直到唐大中三年(849年),吐蕃内乱,唐军才逐渐收复秦州、原州、安乐州3州及原州7关和宁夏全境。是年夏,3州7关数千人到长安,受唐宣宗接见,百姓解其吐蕃装束,换上唐人衣冠,上下一片欢呼。吐蕃对宁夏的频繁进攻,首先是掠夺人口、牧畜,其次是破坏生产,践踏庄稼,在灵州破坏水利设施,致使渠道堵塞,田原荒废,十不耕一,破坏性极大。
6.党项首领李继迁攻占灵州。党项贵族李继迁一支起家于地斤泽,后占银州为根据地,从此把斗争的锋芒指向西部。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李继迁截获北宋运往灵州的粮食40万石后,围攻灵州,宋兵分5路进讨李继迁,李继迁不胜退兵。
北宋咸平元年(998年),李继迁再次攻灵州,被宋军击退至贺兰山中。咸平三年(1000年),李继迁第三次攻灵州,宋军屡战不利。咸平四年(1001年),李继迁又集5万兵第四次攻灵州,先夺取定州(今平罗县姚伏镇)、怀远镇(今银川市)、保静(今永宁县南)、永州(今永宁县),又攻占灵州以南的宋军重要阵地清远军(今同心县境),从南北形成对灵州的包围,灵州成为塞外孤城。咸平五年(1002年)底,李继迁最后占领灵州。
李继迁占灵州主要采取劫粮断饷、围城打援、长期困城战略。灵州被占,为西夏建国打下了基础。西夏初以灵州为临时都城,称西平府,至1032年才因李德明梦见西部温泉山有龙出现,故迁都至怀远镇,改为兴庆府。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与北宋分庭抗衡。
7.宋夏好水川之战。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1041年),李元昊率10万大军主动出击北宋。宋将韩琦正在固原巡边,急令招集兵马、募集勇士共1.8万人拒夏。宋军进攻,夏军佯装败退。在好水川一带,见夏军忽隐忽现,宋军还是轻举冒进,粮草供应已断绝,最后陷入夏军10万伏兵之中,夏军采取“堵头截尾,中间开花”的伏击战术,宋领军大将任福兵败自杀,宋军死伤万余,几乎全军覆没。
好水川之战,是宋夏战争以来,宋军蒙受损失最大的一次。消息传来,宋仁宗数日不食,痛哭流涕。韩琦自劾,免除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职,范仲淹也被贬官。
8.宋夏灵州之战。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宋发兵50万从东至西分5路西进,计划先占灵州,然后直捣兴庆府。十一月,宋军20余万围灵州18日,但粮饷不继,饥寒交迫。西夏以逸待劳,决七级渠,水淹宋营致使宋军兵士多冻溺而死。宋神宗诏令撤军,西夏乘势追击,生还者仅1.3万人,五路大军以失败而告终。当时,诗人张舜民随军西征,写下《峡口山》一首:“青铜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白骨似沙沙似雪,凭君莫上望乡台。”真实反映了北宋此次西征的悲惨结局。
9.成吉思汗6次攻西夏。第一次是在1206年,这次蒙古军攻打的目标是金,但因西夏与金“交相救援”,应破夏金联盟,又因西夏弱小,故先攻夏。第二次是在1207年,成吉思汗以西夏不肯纳贡称臣为由而挑起战争,真正目的还是解除夏金联盟。第三次是在1209年,蒙古军攻克中兴府外围要冲克夷门,包围中兴府。但夏军坚守甚严,蒙古军围城强攻不克,又遇连阴大雨,湖水暴涨,成吉思汗筑坝引水,直灌中兴府。相反,蒙古军所筑坝堤溃决,中兴府周围汪洋一片,无法再攻,成吉思汗只好派人进城与夏谈判,西夏向蒙古纳贡称臣,蒙古军撤围退兵。第四次是在1217年,成吉思汗准备西征,令各属国派军西征,而西夏拒绝出兵,成吉思汗派兵一举克榆林、横山、盐池,直抵中兴府,西夏请降,奉表谢罪,蒙古兵撤围。第五次是在1224年,成吉思汗大军由西域返回,围攻西夏西部重镇沙州(今甘肃敦煌县境)不克,又攻银州。银州失守,西夏请降,并答应送派人质。第六次是在1226年,成吉思汗率军东进贺兰山,乘势伐夏,先占应理州(今中卫市),即兵分两路,一路攻夏州(今陕西靖边白城子),一路攻灵州。灵州被攻占,夏军主力被歼。蒙古军乘势占河东大片地区,中兴府成为孤城。次年六月,成吉思汗平定河西,回师六盘山避暑病逝。蒙古军密不发丧,以稳军心,最后灭掉西夏。蒙古军攻占中兴府后,成吉思汗之子拖雷奉其父遗命,杀害西夏末帝,西夏至此灭亡。
在蒙古军战史上,遇到最小的敌国是西夏,但最难对付的强敌也是西夏军。蒙古军在20年内,先后6次才攻灭西夏。西夏军的顽强抗击,加深了蒙古人对西夏人的仇视。蒙古军攻克灵州后,大掠西夏平民、金帛,“其民穿凿土石以避锋镝,免者百无一二”。攻克中兴府后,也烧杀抢掠,甚至还烧毁了西夏王陵以解心头之恨。现在很难找出西夏党项后裔,就与蒙古军赶尽杀绝的复仇手段有关。幸存之人也不敢以其本民族身份出现。蒙古人解心头之恨还有一绝招,就是在编史中只编宋史、金史,而不编夏史,使西夏成了历史上存在的神秘王国。
10.明朝军队与蒙古残元势力的边防防御之战。明代的宁夏属边防要地,战事不断,烽烟迭起。残元势力进攻宁夏有3条要路:一条是突破贺兰山防线,从西入宁夏平原,有时渡河东,进犯固原、平凉,威胁关中;另一条是突破河东长城过黄河,进入河西,与北犯贺兰山之兵呼应;第三条是突破河东长城,经铁柱泉、下马关、固原、平凉,威胁关中。残元部进攻宁夏的路线都有可能突破宁夏外围,威逼关中地区。
清代,明代的长城、军垒基本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和平交往基本代替了战争。介绍历代10个主要战事,发现其共同点就是多次战事都与少数民族有关。所以说,宁夏是各族人民活动的大舞台,从战争角度讲,是中原王朝与各民族政权争夺的对象。从政治意义上讲,搞好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就能实现各族相互依存,社会和谐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