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州的传统工具

甘州的传统工具

时间:2023-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工具明代时,不少产品生产已由纯手工制作转为简单机械生产。甘州传统的面粉加工是石磨磨麦,手箩箩面。在甘州若借用别人家的磨,主人又会热情地管一顿午饭。甘州棉纺织业较为普遍,几乎家家能纺线,村村能织布。鏊子 甘州农家传统的烧烤面食的圆形铁制工具。甘州蒸笼最好的可算是抽扇笼,各层均可互套,不用记层次、顺序。手箩 旧时,甘州民间磨面靠石磨,小麦磨末后箩面粉,多用圆形或长方形手箩。
传统工具_悦读甘州·民俗

传统工具

明代时,不少产品生产已由纯手工制作转为简单机械生产。明弘治年间,福建织作工发明了织机,明末在全国推广,织出的成品“巧变百出,花色日新”。当时,甘州一带出现了脚踏纺车和搅车;改竹弓绳弦弹棉为木弓丝弦弹棉,沿用至今。甘州传统的面粉加工是石磨磨麦,手箩箩面。稻谷加工靠石碾。金属铸造是煤炭烧火,风匣鼓风。木匠所用工具有锛、刨、凿、斧子、墨斗、锯等。石匠主要用锤子和凿子。

img25

民国以前甘州农村普遍使用的畜力石磨

石磨 石磨是甘州传统的加工面粉的工具。至20世纪70年代初,农村还有使用。石磨在农村普遍使用畜力牵引。石磨是石头打凿的两扇直径70厘米左右,厚20厘米的石盘,上下合扣,叫磨盘,底扇固定在泥台镶木面的磨台上,上扇中间设大小两眼,从侧面凿窝插一木杆,牵动木杆使上扇旋转,将粮食少量堆放上扇磨盘两眼,转动时,徐徐向下漏下,这样两扇磨盘互相磨擦,中间的齿会将小麦磨末,用手箩箩出面粉。小麦要反复磨五遍,最后剩下的是麸皮。石磨一般人家都有。在甘州若借用别人家的磨,主人又会热情地管一顿午饭。使用者也为酬谢,送一些麸皮留给主人喂猪或喂鸡。石磨每天最多只能磨出4斗小麦,旧时的大户人家,专门有一人用来磨面。

石磨了除畜力牵引摩,还有一种水磨。水磨只是固定上扇,以水的力量推动木制转轮带动底扇旋转,体积比畜力石磨大,直径约2米,每扇厚30~40厘米。水磨效率高,每天能磨出相当于旱磨10倍的小麦。因此,大户人家备石磨供人使用,收取加工费。石磨多是装在一个单独的简易房里,人们将这个房间叫磨道。

img26

农村普遍使用的农具——磙子、犁铧

石碾 石碾用来碾去糜、谷、麦壳,后来又用来碾稻壳。石碾有两种,一种是将石料打凿成直径1.5米,长1.5米左右的圆形石盘,叫碾盘。中空,安一木桩,固定于土筑的碾台上,再装上直径2尺左右的圆形石磙,中空,一根木杆叫碾杆从中伸出,与碾盘上的木桩结合,然后推拉木杆使碾盘转动,碾压均匀铺在碾盘上的谷物,使其剥壳,然后用簸箕煽去皮壳,即成白米或黄米。石碾子大多分布在农村,过去几乎家家都有。安在专门的房间里,叫碾道。另一种是将石料打制成滚筒形,中空穿木棒为轴,轴两头拴绳由驴、牛牵拉,石滚筒表面凿成粗细适当的斜纹,便于均匀用力碾压,也称石磙子,民国以后也有称碌碡的,主要用以麦物碾压脱壳。在嘉峪关魏晋墓画像砖上,还有一种用粗柳条编制成的长方形板,用绳拴在长把上,用以甩打带壳麦秆,使其脱粒,这种农具甘州称之为“连枷”“鞭枷”,但今已很少见了。

img27

纺线车

纺车 早在宋代,回鹘人就将棉花种植传张掖,所以,纺织业十分兴旺,纺织品除了自己穿用,还可到市场去交易。

清代,特别是清末,随着丝绸之路的萧条,外地丝绸、棉布很少流入河西。甘州棉纺织业较为普遍,几乎家家能纺线,村村能织布。“十室之内,必有一机”(《天工开物》)。

甘州传统的纺车,是用优质不干裂的木料,先制一个宽10厘米、长1米、厚5厘米的丁字形木座,再在一头直竖高50厘米的长方体木柱,中间有铁制轴心,安上车轮。车轮为木质,外围绕线,装上手柄,纺线时右手摇车,左手抽线,将一团团棉花抽成一缕缕棉线,绕在车轮外围,然后取下,打成一绞,待织布。

鏊子 甘州农家传统的烧烤面食的圆形铁制工具。直径二尺大小。鏊子有鏊底、鏊盖之分,鏊底有一指厚,有沿。沿深约五寸,放待烧烤的面食。鏊底一般是固定在一个下面能烧火的地方。鏊盖稍薄,有一指宽的沿向上翻成碟状。鏊盖中可架木烧火。鏊盖上有一铁索与木棒相连,使用时可将木棒抬起、压下来移动鏊盖。

img28

制作烧饼用的鏖子

当烧烤锅盔、月饼时,将鏊底固定,若要做的面食多,可在鏊盖上和鏊底下部放小木块燃烧,使鏊均恒受热,若要做面食少,只用一般木炭即可。近年渐被简易的“鸡洞子”和小巧的铝鏊子取代。

蒸笼 蒸笼的生产在甘州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将熏烤好的薄型木板慢慢卷成圆形做外圈,底部用薄木板条均匀排列,两头固定于笼圈上。可用来蒸饭、蒸馍。甘州蒸笼最好的可算是抽扇笼,各层均可互套,不用记层次、顺序。

簸箕簸箕是甘州农家常用的工具。簸箕选用甘州柔韧的柳条编制而成,可用来簸米、簸麦、簸豆等,扬去其中糠壳。

img29

农民用来清除粮食中杂物的簸箕

升、斗升、斗都是家庭常用的量具。均选用上好木料做成,上大下小各侧面呈梯形,斗上口中间横安一便于手提的木柄;升不安手柄,容量是斗的十分之一。升、斗常见于农家麦场、磨房与碾米房中。

手箩 旧时,甘州民间磨面靠石磨,小麦磨末后箩面粉,多用圆形或长方形手箩。箩底用马尾作经纬线,手工织成孔网十分细密的箩底,然后固定在箩帮上。箩帮是用极薄的木板经熏烤,慢卷成圆筒形或长方形,蒙上箩底即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